古诗词之炼字ppt课件.ppt
古代诗歌中的“炼字”,归纳:炼字类型,炼动词炼形容词炼数量词炼副词炼叠词,“炼字”题型的提问方式归类: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4.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5.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6.请赏析“ ”一句诗中的“ ”字。,村 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注释】陂(b):水岸。 漪:水波纹。 :腔:曲调。1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1、从修辞(表现)手法入手,1、明确修辞(表现)手法:2、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还原诗句情景(表达效果+内容)3、辩明字-意关系(说明该字在表现全诗主题或情感方面的作用);(情感),答题步骤:,“衔” 生动形象地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表明了两山含着夕阳的情形,把山写活了,“衔”运用了拟人手法。,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答案示例:“衔”运用了拟人手法。“衔”生动形象地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表明了两山含着夕阳的情形,把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2、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入手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答题步骤:,1、解释词语的含义(语境义):,衔是含着之意;横是横坐之意,,2、回归原诗(还原诗句情景) :,衔从动态描写夕阳西沉的情形,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的调皮姿态。,3、辩明字-意关系 :(说明该字在表现全诗主题或情感方面的作用),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答案示例:“衔”是含着之意,“衔”从动态描写夕阳西沉的情形,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是横坐之意,“横”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的调皮姿态。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从描写对象入手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答题步骤:,1、说明描写对象:,衔描写夕阳西沉的情形。横描写牧童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的姿态。,2、描述对象特征 (还原诗句情景) :,衔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写出牧童的顽皮可爱。,3、辩明字-意关系(说明该字在表现全诗主题或情感方面的作用):,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答案示例:“衔”从动态描写夕阳西沉的情形,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表现了乡村晚景的美丽。“横”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耐可:哪可,怎么能够。赊:赊欠。 迷人的月色,用之不竭,取之无禁,相信你也享受过,作者曾说“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但是诗中第三句诗人却用一个“赊”字,请品析此字的妙处?(3分),1、明确表现手法:2、还原诗句情景: 3、与全诗主题、情感的关系:,1、“赊”运用了拟人手法。,2、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 ,就暂且向洞庭湖赊几份月色吧。视月色为无价之宝,格外珍惜自然美景。,3、表现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作心灵交流的情感。,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答案示例:“赊”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人视月色为无价之宝,格外珍惜自然美景。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作心灵交流的情感。,2013年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答案:“净”指单纯而没有别的,纯粹。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了词人内心的纯净。,(1)找准切入点: A、明确修辞(表现)手法B、解释该字在诗词中的含义 C 、说明描写对象 (2)回归诗句:将该字还原于诗词,具体再现诗词描绘的景象(特点)、意境(蕴) 。(3) 辨明字-意关系:说明这个字所表之情与全诗思想情感及主题方面的关系.,“炼字”题的答题技巧归纳,字,句,篇,请你任选一个角度来进行赏析 阅读下列宋词,按要求答题。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1. 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1、解释词语的含义:,1、卧有躺或趴之意。,3、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2、还原诗句情景:,3、辩明字-意关系 :,2、卧表明小儿不是规矩地坐着,而是随意地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答案示例:“卧”有躺或趴之意,表明小儿不是规矩地坐着,而是随意地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从而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1、说明描写对象:,1、小儿吃莲蓬的姿势,3、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2、还原诗句情景:,3、辩明字-意关系 :,2、“卧字形象地写出了小儿吃莲蓬时躺卧在溪边剥的场景,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答案示例: “卧”形象地写出了小儿吃莲蓬随意地躺卧在溪边剥的情景,从而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 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湖 上 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1、解释词语的含义:2、还原诗句情景:3、辩明字-意关系:,1、“乱”有杂乱之意。2、“乱”字不仅写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3、表现出春日的勃勃生机。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花开红树乱莺啼,答案示例:“乱”字有杂乱之意。不仅写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从而表现出春日的勃勃生机。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1、说明描写对象:,2、还原诗句情景:,3、与全诗主题、请感的关系:,2、“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1、“乱”字写黄莺鸣叫声和飞舞姿态。,答案示例:“乱”字在句中形容鸣叫声和飞舞姿态,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从而表现出春日的勃勃生机。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花开红树乱莺啼,3、表达出春日的勃勃生机,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2012湖北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2014湖北卷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步骤一)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步骤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步骤三),2014(全国大纲卷) 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1、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5分)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3、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4、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意”的理解进行分析。(6分),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过”经过,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随着,形象地表现了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情景,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惬意。(4分),1.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诗人沿路寻来,由莓苔上的屐痕猜想居者未曾出门;(2分)然后,由远及近,描绘道人隐居的环境,交代来访不遇;(2分)诗人雨后看松色、寻水源,领略清新宜人的山中美景,处处体现“寻”字。(1分),3、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4.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意”的理解进行分析。(6分)答案:诗人希望通过访晤常山道人来体会清寂、闲逸的“禅意”,(2分)他看到了白云缭绕水边、芳草门前摇曳的道人居所,也欣赏到雨后松色青翠、山水清秀之景,(2分)虽寻访不遇,但已然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清趣,无需与道人再言“禅意”,自然也就“忘言”了。(2分),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扬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连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喜归去。 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注解: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1本曲题目为“春日送别”曲中是如何表现别春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2请赏析“丝丝檑柳风点点梨花雨”中“丝丝叫点点”两词的表达效果。(5分),参考答案1.以借景抒情手法表现。(1分)前两句写杨柳拂风、梨花带雨,后两句写梨花瓣落,柳条稀疏。春景由繁盛转衰败,隐隐透露出送别的伤感之情。(2分)以直抒胸臆手法表现。(1分)以“无奈春归去”点明春将离开,以“春日何太速”直写春归得快。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实指春去则莺不啼、花难开,从而表现了对春去的惋惜之情。(2分)2. “丝丝”指风轻,“点点”指雨柔。(2分)“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风轻雨柔的美好韵味尽情透出,同时暗含了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妙画面。(2分)为下面的抒情做好铺垫。(或叠词还起到了音韵和谐的效果。)(1分),诗眼: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1.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2、最生动传神的字,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答案: 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答案: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答案: 分别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明确: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1分)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1分)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2分),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表明诗人心烦意乱,彻夜难眠。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2014湖北卷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答案:诗歌以“羁绪”领起全诗。(步骤一)首联写出漂泊的旅思,颔联写到谪官的愁思,颈联写到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尾联抒发年华易逝的伤感,宦海沉浮的厌倦。(步骤二)诗歌触景生情,以“羁绪”为线索抒发了诗人的纷乱思绪。(步骤三),2014四川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释: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4分)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4分)(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4分),诗歌句意题型的考查,选的句子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这类句子或者是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者是描写生动形象有趣,或者是揭示作者情感,或者是含意深刻的句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提问方式:1、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2、某句妙在何处? 3、请结合全诗赏析某句。,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颈联被前人评价“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妙在何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答案: “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放在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生”“入”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富有动感和情趣,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答题步骤:1、点明该句的句式特点(构思技巧、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2、分析诗句内容(展开联想描述景象)3、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点出该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表情达意中有何效果或作用),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4分)答: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诗人造语新奇,给人一种新鲜感,更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初见嵩山的喜悦心情。,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以碧云的飘忽不定表现人的心神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人的心情消沉;委婉含蓄,蕴味悠长,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2014(广东卷)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 杪:树梢。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参考答案: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残阳即将落去,却责怨人们催促得太早。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是指在抒情诗歌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它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虞美人梳楼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请赏析上片中的“楼儿忒小不藏愁”。 答: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步骤一)词人不说自己思归,却说愁苦太多,楼儿忒小,藏不胜藏;(步骤二)更强烈的表现了词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步骤三),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步骤一)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步骤二)与前面两句形成了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步骤三),骤雨 宋 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答案:写出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菩萨蛮和詹天游 刘 埙 故园青草依然绿,故宫废址空乔木。孤兔穴岩城,悠悠万感生。 胡笳吹汉月,北语南人说。红紫闹东风,湖山一梦中。 注 詹天游:字可大,官翰林学士。刘埙:南宋末年人。岩城:高城,指南宋都城临安。 后人评这首菩萨蛮“只四十许字,而麦秀黍离之感,流溢行间”。结合这句评论,请赏析“故园青草依然绿,故宫废址空乔木”。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乐景抒哀情“故园青草”春来依旧繁茂葱郁,可是“故宫”却在劫后只剩下“废址”“乔木”,呈现出衰败的景象;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出南宋亡国后诗人的黍离之悲,即深深的亡国之痛。,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唐)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解携:分手。平芜:草木茂盛的原野。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以贾谊代指朋友梁耿。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是诗中脍炙人口的佳句,试对这两句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鸟在原野上空远近分飞,人随着流水各奔东西。以鸟衬人,使离别的痛苦表现得更具体深切,极写分手后的漂泊无依和孤独伤感之情。,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变做:纵使。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答案: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5分)答案:第三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诗人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