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论》PPT课件.ppt
剩 余 价 值 理 论,与现实的比较,剩余价值理论,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二、原著的基本脉络三、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四、理论热点问题,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19世纪40年代为萌芽阶段 “工人拿自己的劳动换到生活资料,而资本家拿归他所有的生活资料换到劳动,即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 (雇佣劳动与资本),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基本形成阶段 “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它“按照交换价值的一般概念来说,表示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即劳动量大于资本原有各组成部分所包含的劳动量。而这种情况只有当物化在劳动价值中的劳动小于用这种物化劳动所购买的活劳动时间时才是可能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282),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 马克思不仅已经把资本主义剥削的各种具体形态即利润、地租和利息等抽象为剩余价值,而且还第一次使用了剩余价值这一术语并正确地界定了它的涵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全面确立阶段 马克思第一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是1865年6月。马克思精辟地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阐述了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之所以能无偿地占有剩余价值就是因为存在着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最终完成是在19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其标志就是资本论的发表。理论发展:古典经济学: 具体范畴 马克思:具体一般 理论上的不断升华。,原著的基本脉络,一、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分析资本产生的条件和本质,是分析的理论基础。二、第三至第五篇: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和生产方法。三、第六篇:工资 研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完成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1、剩余价值和资本的概念界定 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 产的前提条件,1、剩余价值和资本的概念界定,剩余价值是预付资本价值以上的一个增殖额 “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172页),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可见,原预付资本不仅在流通领域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172页),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或人格化的资本,“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174),资本运动的特点,资本运动的无限性: “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174页)资本运动的自行增殖性: “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176页),“资本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导读第56页),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导读第55页)“一个国家的整个资本家不能靠欺骗自己来发财致富。”(185页),又不能不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剩余价值的形成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如何增殖?,在等价交换的前提下,要能生产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找到这样一种商品:“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因此,他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 导读第57页),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 产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前提条件(189-200页)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导读第57页),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具有人身自由: “必须能够支配它。” 一无所有: “不得不把劳动力本身当作新商品出卖”。( 导读第57页) 双重意义上的“自由”:“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导读第58页)”,劳动力价值(193-195页),劳动者本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养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必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219页),流通过程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生产过程的剥削关系(197-199),“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199)“一离开这个简单的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导读第58页),“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一卷829页),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资本不是物,“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人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三920) 皮尔先生的故事:,不幸的皮尔先生,英国资本家皮尔先生,把价值5万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带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去,还非常有远见地同时带去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一到达目的地,“皮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没有了”。“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到斯旺河去!”资本论一卷835页,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一般性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超额剩余价值,1、劳动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导读第62页),1、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人是作为一种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等)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改变自然,另一方面也改变人类自身,使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得到发展。,1、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及其三要素(201-205): 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导读第63页),1、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资料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说:“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资本论第一卷, 第204页。),2、价值增殖过程(211-217页),“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导读第64页),2、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商品生产过程。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221),“戏法终于变出来了。货币转化为资本了。问题的一切条件都履行了,商品交换的各个规律也丝毫没有违反。”(220页),“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须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无论这些生产者是雅典的贵族,伊特鲁利亚的神权政治领袖,罗马的市民,诺曼的男爵,美国的奴隶主,瓦拉几亚的领主,现代的地主,还是资本家”。(导读第70页),剩余价值的源泉,是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是工人的劳动?,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六章),“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这两个范畴是我最先使用的。亚当斯密以来的政治经济学都把这两个范畴中包含的规定性,同那种由流通过程产生的形式区别,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混淆。”(671页),1、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不变资本。”(导读第65页),2、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因此,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可变资本。”( 导读第65页),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实践根据: 二者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理论根据: 劳动二重性学说。意义: 科学地论证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为揭露资本家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剩余价值率(第七章),m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v)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反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量(336),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量乘以剩余价值率。M=m/v V,5、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557页),资本家尽量延长工作日,“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导读第70-71)“资本是死劳动,它象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导读第71页),“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 导读第68页),雇佣八个工人的问题,为什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呢?因为这一直是我们制定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341页到343页)举了一个雇佣八个人的例子。这个例子过去就成为我们划分资本家和小业主的一个依据,雇佣七个工人是小业主,雇佣八个工人就把他定为资本家。这个问题现在引起很多的争议。,假定一个工人自己干活养活自己需要每天劳动8小时。后来他有了一些积蓄,花了一些资本雇了两个工人,让他们每人干12小时,这样两个工人一共干了24小时,他们各用8小时自己养活自己,剩下的8小时是原来的雇主过和雇工一样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雇主的生产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生活,还不是增加财富,他自己也可以与工人一样直接参加生产过程,他只是界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一个中间人物、小业主。,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剥削的目的是要增殖价值,而且资本家的生活要比工人好。这样他才能把全部的时间用于剥削活动。为了进行典型的资本主义剥削,上面提到的雇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资本,他的生活水平才可能比工人好一倍,并且把剩余价值的一半再转化为资本。于是,他最少就要有可以雇8个人的资本,也就是说资本必须足以推动下面过程的进行。,用8个工人,一个工人干12小时,一共96小时,其中64小时用于8个工人自己养活自己,已经成为资本家的雇主就得到了96-64=32小时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其中的一半,16小时的剩余劳动,使资本家的生活比工人好一倍;其中的另一半,用于投资再转化为资本去追求更多的财富。,马克思为什么提出8个人?是不是有什么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主要参照西欧行会制提出来的。根据史料记载,西欧行会制对每个行会会员的数目和每个会员作坊的雇工人数都有严格的规定。会员作坊除了行东以外,一般规定可以雇帮工1-2人,学徒2-3人,可以雇3-5人,这是一般的规定。虽然行会制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经营信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限制了个人之间的竞争和企业的扩张,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在16-19世纪之间都逐渐解体了。,在过去,人们对马克思8个人的例子的理解是描述小业主到资本家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这不是主要的。马克思用这个例子主要说明的是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要成为资本家是很难的。工人要变成资本家,他使用的工人人数从而必须掌握的货币额必须远远超过中世纪行会老板所受到的限制。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货币所有者,只有当他在生产上预付的最低资本额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最高限额时才真正变成资本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347-347),“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350页),“只有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部门,以致使属于必要生活资料范围、从而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的商品变得便宜时,一般剩余价值率才会最终受到这一整个过程的影响。”(导读第76页) 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经历了三个阶段,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简单协作,自15世纪起,资本主义生产先后采取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三个不同的生产形式。“人数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导读第77页),“许多人在统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协作”。 “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导读第78页),协作的优越性就在于:“和同样数量单干的个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因而,协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读第78页),由于“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这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其所以是新的,因为它把个人的限制打破了。,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初阶段,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劳动过程仍然沿用原来个体手工业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因而劳动生产率十分有限。,随着资本主义向前发展,到了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时期,简单协作就发展为复杂协作。尽管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上,协作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但是,“协作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一词译自马克思所称Manufaktur。1932年瞿秋白译为“工厂手工业”,(1945年商务版德华大词典)。1953、1961年版郭大力等译资本论作“手工制造业”。后马列著作编译局译作“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下以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16世纪中叶18世纪末,工场手工业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称为工场手工业时期。,工场手工业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即资本家把不同工种的独立手工业工人联合在一个工场里,实行分工协作,共同生产一种产品。例如马车工场,其中包括马具匠、铁匠、木匠、裁缝、油漆匠等,他们分别为马车的各个部件从事一部分专门劳动。,另一种是有机的工场手工业,即资本家把许多从事同一种类工作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个工场里,在互相衔接的不同工序上实行分工操作,共同完成一种产品。例如制针工场,个别工人只从事制针生产中某一工序的工作,如打眼、磨光等。,工场手工业的优越性:工场手工业工人长期重复同一种简单工作,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效率。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使劳动工具专门化,有利于工具的简化、改进和多样化。分工使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缩短了各阶段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转移所需的时间与劳力。,分工使一个工人的劳动成果成为另一个工人的劳动起点,每个工人只能使用必要的时间从事自己的专门职能,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工场手工业促进了资本的增大,扩大了资本的剥削范围;把工人变成畸形物,使劳动隶属于资本。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这个新的生产力属于资本的生产力,为资本家生产出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马克思对劳动分工进行了科学划分。他把劳动分工划分为三种形式:一种形式叫做“一般分工”,一般分工是指社会内部的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另一种形式是“特殊分工”,特殊分工是指同一个产业内部的分工,如工业内部的分工等。再一种形式的分工是“个别分工”,个别分工是指一个企业或一个经济共同体内部的分工,如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原始共同体内部的分工等等。(389 页),个别分工与社会分工的联系,个别分工的发展促成了社会分工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从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1)从氏族内部的自然分工发展成社会分工。“在以生理分工为起点的地方,直接互相联系的整体的各个特殊器官互相分开和分离,这个分离过程的主要推动力是同其他公社交换商品,并且独立起来,以致不同的劳动只有通过把产品当作商品来交换才能建立联系。” (39 0页),2)由公社的自然环境的差别引起的社会分工。“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种自然的差别,在公社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相互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 (390页),分工的物质前提,1)城乡分离是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 的基础。马克思所讲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是指社会分工。就是说,社会分工是以城乡分离为基础的。他说:“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2)一定量同时使用的工人,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工场手工业分工对社会分工的反作用,工场手工业分工以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为前提,相反地,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又会对社会分工发生反作用,“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 39 0页)。 1)同一个工场手工业的主业和辅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工场手工业。 2)同一个工场手工业中的某种商品的特殊生产阶段,分离出来形成独立新的工场手工业。 3)同一个生产部门,由于使用不同的原料而形成不同的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广泛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 在英国,是在十八到十九世纪经过产业革命完成的。由于机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广泛使用,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使用机器,并不是为了减轻雇佣工人的劳动负担,而是为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机器成了资本剝削雇佣劳动的手段。只有当机器的价值低于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时,资本家才会使用机器,否则他宁愿多雇工人,进行手工生产。这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使用机器的局限性。,1、资本家使用机器,首先扩大了剥削的范围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 (433)机器简化了劳动操作过程,许多劳动都可由女工和童工来担任。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价值不只是决定于维持成年工人个人所必须的劳动时间,而且决定于维持工人家庭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机器把工人家庭的全体成员都抛到劳动市场上,就把男劳动力的价值分到他全家人身上了。因此,机器使男劳动力贬值了。”(433434),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2.机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使用,还造成了庞大的产业后备军,并为资本家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日提供了新的条件。 如果说,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那末,它作为资本的承担者,首先在它直接占领的工业中,成了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第441442页),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3 .机器的使用,还使工人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属物 “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第483页)。过去,劳动者是工具的主人,现在,工人成了机器的奴隶。这就加深了雇佣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机器应用的重要观点,1、机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受到原料和市场的限制,资本就要夺取国外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马克思指出:“一旦工厂制度达到一定的广度和一定的成熟程度,特别是一旦它自己的技术基础和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一旦煤和铁的采掘、金属加工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发生革命,总之,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只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 (第495页),机器应用的重要观点,2、国际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美国的经济发展本身就是欧洲特别是英国大工业的产物。” (第495页),机器应用的重要观点,3、生产过程的革命是靠牺牲工人来进行的 资本家为了降低工资和降低成本,经常做实验。如用混合棉代替纯棉,用代用品代替面粉,等等,马克思说:这些实验的特征是“生产过程的革命是靠牺牲工人 来进行的。这就象解剖学家拿青蛙作实验一样,完全是拿无价值的生物体作实验。这些实验不仅靠牺牲工人的生活资料来进行,而且还以牺牲工人的全部五官为代价。”(501 页),三、资本主义工资 工资的本质形式国民差异,资本主义工资的表现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585页),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如果说劳动是商品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无谓的同义反复”(585); 2)在市场上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不能作为商品出卖(586); 3)如果说出卖的是劳动,或违反价值规律或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基础(586)。,资本主义工资形式尽管名目繁多,但其基本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如日工资、周工资、月工资等。计时工资受工资量、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三个因素综合地加以考察,才能揭示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形式对雇佣工人剥削的实际程度。,计件工资是根据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例如,在实行计时工资时,工人的日工资为6元,每日生产6件产品;在实行计件工资时,就按每件产品1元的工资来支付。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在理解工资量的变化时,还要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指资本家用货币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称作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取得的劳务的数量,它较确切地反映了工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如何看待工资的国民差异?,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的作用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相对劳动价格,在比较各国的工资时,必须考虑到“决定劳动力的价值量的变化的一切因素:自然的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由于这些因素的差别,造成各国工资水平的不同。(613页),剩余价值理论的特点,1、历史阶段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到能够产生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阶段,只是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提供了自然前提,只是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剩余价值理论的特点,2、二重性。特殊性:剩余劳动是资本未付等价物而得到的,并且按它的本质来说,总是强制劳动。一般性:“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剩余价值理论的特点,3、阶级性。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 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现代资本家,也像奴隶主或剥削摇役劳动的封建主一样,是靠占有他人无酬劳动发财致富的,而所有这些剥削形式彼此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占有这种无酬劳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当代国外剩余价值理论,技术扣除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1.所有商品都是按照他们的长期价值交换的 2.人类劳动力(工作能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一种商品。 3.工人的价值和产品的价值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当代国外剩余价值理论,阶级冲突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力的平均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在对劳动力的一定供求条件下,由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冲突决定的。 Bowles和Ginitis(1981)的研究表明,即使有规定了工资和劳动时间的合同,每工作小时的劳动强度也还是要由阶级冲突来决定。,当代国外剩余价值理论,布雷弗曼(1979,中译本)等用大量事实证明,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资本家总是竭力加大工人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的劳动强度,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利润的重要来源。,当代国外剩余价值理论,阶级合作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Przeworski(1986)用数学模型表明,在人们的特殊时间偏好和投资占利润的特殊比率给定的条件下,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有一种工资占剩余价值的最佳比重。 在承认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应由劳动者们共同分享的前提下,指出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致性.,理论热点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劳动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理论热点问题,2、影响 货币是否转化为资本,从而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按劳分配原则,理论热点问题,劳动力是不是资本? 为“劳者有其股”提供依据 为国企改革寻找途径 为重建收益机制提供依据,理论热点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概念 剩余价值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是各剥削制度共有的范畴 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般范畴,理论热点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剩余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复存在。把剩余劳动当做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般范畴,却始终存在着。,理论热点问题,2、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在马克思时代,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在当代,由于资本社会化和劳动社会化,剩余价值的分割发生了变化。 劳动者是否参加剩余价值的分割?,理论热点问题,3、如何看待剥削? 职能资本 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 非职能资本,如借贷资本是否带来剩余价值?,理论热点问题,企业家对企业剩余价值索取权的问题 企业通过交换取得了所购买的那部分劳动力的所有权,这种劳动力在使用中所形成的剩余价值属于企业所有,由企业用于按资本分配,而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企业家对企业剩余价值索取权的问题 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关系只是简单的委托-代理关系,即我们常说的雇佣关系。这种关系是不是剥削关系?,理论热点问题,改制中的价值界定同样需要考虑上述问题,即面对各种资本形成的剩余价值,需要在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寻求一个多方认同的平衡点。 问题的实质是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矛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