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语录ppt课件.ppt
先秦诸子语录,导入新课,廖可斌,两汉以前的文学像白酒,甘美醇厚,越久越有滋味;唐宋文学像红酒,浓烈奔放,时时怀有极盛时期的大度;元明清的文学如啤酒,贴近市井,温润可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文化思想的高度繁荣。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道家 “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主张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精神,与当代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600年间,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阿摩司、何西阿、以赛亚和弥迦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个时代可以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关于“轴心时代”的理论有以下几个要点,1、时间上和内容上的巧合 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地理横亘,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但却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突然发生了一种飞跃,形成了现代各主要文明各自的文化轴心。,2、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问题,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而使欧洲文化重新燃起新光辉,从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受到印度佛教冲击后,再次回归孔孟而把中国哲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中国历史上多次掀起的“古文运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人文精神讨论,也都可以看做对于这一文化轴心的不断回顾。,按照这一理论,先秦的意义就没有终结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时代,人类文化的划分就不是什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是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后轴心时代(轴心辐射的时代)。今天,轴心的火焰依然没有熄灭,轴心的能量依然在辐射,这是我们依然要学习先秦经典的理由。,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礼崩乐坏,百家争鸣,从而发生重大的转折,成为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 但是轴心不是突然形成的,所以还要讲到春秋战国前的殷商西周之际(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即所谓“前轴心时代”,这个时候中国历史已经发生了大的转折,即从神本到人本,从君本到民本。 曹刿论战是左传所记公元前684年的一次战争,正处于“轴心时代”初期,也深刻反映了这种历史的变化。,曹刿论战 第一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我们看到,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已经认识到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少数的统治者(“肉食者鄙”“小惠未徧”),也不是天上的神(“神弗福也”),而是人民,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可以一战”。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 。这种思想我们在先秦诸子语录中尤其是孟子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轴心时代”一方面肯定了“前轴心时代”的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一方面又有重要的超越。人本主义民本主义主要还是对于人民的一种态度,“轴心时代”的文化精英们更把目光转向人的内心世界,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种终极的真实,终极的价值,人正是在这种终极追求中成为一个文明的人。 我们在孔子关于人的伦理道德、人的自身修养,尤其是关于“仁”的表述中都看到了这样的思想。其他诸子的思想精华部分也无不在于此,比如庄子的逍遥游,看似在追求一种永远无望的目标,其实正是暗示着人的生命发展的无限性、终极性与完美性。,一、先秦诸子概况,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诸子百家出现的直接原因: “士”阶层的崛起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代大动荡、大变革,礼崩乐坏,宗族礼法逐渐松弛以致瓦解。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职业分工被社会承认。政治条件:大国争霸,诸侯混战,国君侯王千方百计招揽人才。,“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公孙龙等。,诸子百家,二、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崛起,思想文化上 学在民间,三、“百家争鸣” 主要流派和代表,道家 老子 庄子,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墨家 墨子,法家 韩非子,一、儒家,1.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孟子,荀子,论语(20篇),孟子(7篇),荀子(32篇),2.儒家思想,孔子,核心:仁,形式:礼,孟子,仁 政,性 善 论,民本思想,荀子,性 恶 论,人定胜天,仁,仁 义 礼 智 信 忠 孝 悌 节 恕 勇 让,孔子(前551前479),至圣先师孔子像,各地孔庙,桐城文庙,孔子杏坛讲学,孔子简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课文学习,子贡曰:“如有博施(sh)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第六),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足于社会,也帮助别人一同立足;自己想万事通达,也帮助别人一起通达。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大学简介,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xn)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经一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ho)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所谓修养自身在于端正心智,如果心中有怨恨,就得不到中正;有所恐惧,就得不到中正;有所喜好,就得不到中正;有所忧患,就得不到中正。如果心思不在应在的地方,那么虽然眼睛在看,却什么也看不见;虽然耳朵在听,却什么也听不见;虽然在吃东西,却品尝不出什么滋味。这就是所谓的修养品德首先在于端正思想。,中庸简介,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建议: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zh)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xin)能知味也。” (中庸第四章),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被实行,我是知晓的啊。有智慧的人做得太过分,愚昧的人达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发扬,我是知晓的啊。贤明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明的人达不到它。这就好像人没有不吃饭的,但能够品尝滋味的人却非常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第二十章),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谋就会失败。说话事先想好就不会语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事先想好就不会内心不安,法则事先想好就不会陷入绝境。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3.孔子的主要思想,(1)“仁”“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为政以德”案例:“马棚失火”、 “苛政猛于虎” (2)“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礼”治的同时改良政治,讲一讲,“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孟子(前372前289),孟子,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后人尊称其为亚圣。,4.孟子,孟子有哪些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 孟子受教免休妻,讲一讲,孟子受教免休妻,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 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 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淳于髡(kn)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卷十离娄章句上),淳于髡,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齐威王当政初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国政荒乱,群臣莫敢谏。淳于髡针对齐威王好隐语的特点,对齐威王说:“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齐威王明白他的用意极其惊讶,用隐语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振作起来,治理朝政,收复失地,使齐国又强大起来。齐威王八年(前349年),楚国出兵讨伐齐。齐威王命淳于髡带“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向赵国求援,淳于髡向赵王陈明利害关系。请其出兵。赵国当即派“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援齐,楚国闻之,连夜撤兵。齐威王大喜,在后宫摆宴庆贺胜利。当齐威王问其能饮几杯酒时,淳于髡借机又一次讽谏说:饮酒可多可少,但“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齐威王更加相信淳于髡的话,从此罢长夜之饮,除淫靡之风。淳于髡一生机智、幽默、直言敢谏,能言善辩,出使不辱使命,属乱世贤臣。,淳于髡说:“男女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吗?”孟子说:“是礼制。”淳于髡说:“嫂嫂掉入水中,要伸手去救援她吗?”孟子说:“嫂嫂掉入水中而不救她,是豺狼。男女间不亲手递接东西,是守礼制;嫂嫂掉入水中伸手去救,这是权宜时的变通办法。”淳于髡说:“现今整个天下都掉入水中了,先生不去救援,为什么呢?”孟子说:“天下掉入水中,只能用道来救援。嫂嫂掉入水中,是用手去救援的,你想用手去救援天下吗?”,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卷十一告子章句上),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注重身体重要部分的成为君子,注重身体次要部分的成为小人。”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有的人注重身体重要部分,有的人注重身体次要部分,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所以,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它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迷途。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了。”,荀子(约前325前238),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省南部)人。中国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其思想反映在荀子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秦百家争鸣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荀子,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派大师。崇尚刑法和权术,严刑峻法,阴谋诡计反对“法先王”,主张文化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在哲学思想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人性恶”也是他的著名观点。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篇十七)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师生互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二、道家,1.代表人物:老子、庄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在东周王朝任守藏室史官(管理藏书)。与孔子同时代而稍前,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及周室衰,西出函谷,退隐,著老子。,老子(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老子,老子简介,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相传生活于春秋时期。著有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地位相似。道教兴起以后,老子又被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尊称为太上老君。,茅山神像,老子简介,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老子的哲学作品,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也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学界多认为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至战国中期已被广泛引用。今本老子全书共五千余言,故又称老子五千文。,庄子也称南华经(33篇),老子也称道德经(81篇),主张,无 为,法自然,2.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小国寡民的社会,知识点拔,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老子的影响,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 唐代帝王自称老子后人。被列宁誉为俄罗斯一面镜子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先秦诸子的著作颇为热爱,有人曾问他:“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您的影响最深?”他却不加思索地回答,孔子和孟子“很大”,老子则是“巨大!”,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弱能胜过强,柔能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三、墨家,1.代表人物:墨子,墨家:墨翟,“兼相爱、交相利”,主张,非攻 尚贤 尚同非乐 非命 节葬 节用,特点,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宗旨、核心思想,2.墨家的主要思想,3.墨子的影响,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今以攻战为利,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 (墨子非攻中第十八) 所以墨子说道:“古时有话说:君子不在水中照镜子,而是以人作镜子。在水中照镜,只能看出面容;用人作镜,则可以知吉凶。现在若有人以为攻战有利,那么何不以智伯失败的事作借鉴呢?这种事的不吉而凶,已经可以知道了。”,智伯(前506年前453年):姬姓,智氏,名瑶,因“智”通“知”,故古书多作知瑶、智瑶,智氏出于荀氏,故又多称其荀瑶,时人尊称其智伯(同“知伯”),谥号曰“襄”,故为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智氏家族领主。前475年,担任晋正卿后,带领晋军南征北战,多立功勋,为了恢复晋国霸业,主动采取削藩,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献给晋公,韩、魏两家也先后献出一个万户城邑,而赵氏却拒绝。智伯帅韩魏两卿,围攻赵氏于晋阳,但因韩魏临阵反水,惨败于晋阳,智氏家族也遭到韩赵魏的屠杀,两百余族人死于非命。韩赵魏瓜分了智氏领地,在晋国没有对手的情况下,三家又蚕食晋国领土,最终完成“三家分晋”。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中国从此进入战国时代,四、名家,1.代表人物:公孙龙,名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刑(形)名家”。按:“名”就是指称事物的名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概念”;“实”就是“名”所指称的事物。名家之所以被称为“名家”,就是因为他们同样是在“思以其道易天下”的过程中,为了播其声,扬其道,释其理,最先围绕“刑名”问题,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称;以后逐渐从“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实”研究。围绕“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奇特,按汉代司马谈所言,是“控名指实”,“参伍不失”,因此,虽然名家擅长论辩,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疙疙瘩瘩,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传说字子秉,战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至今只残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是“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与他齐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所以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坚石,没有坚白石。这是战国名家著名的诡辩论点。,“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 ,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公孙龙子白马论第二),问:可以说白马不等于马吗?答:可以。问:为什么?答:“马”是对物“形”方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色”方面的 规定,对“色”方面的规定与对“形”方面的规定性,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说,白马不等于马。问:有白马,不可以说是没有马。既然不可以说是没有马,那么白马不就是马了?既然有白马称为有马,那么为什么白色的马就不是马呢?答:如果要求得到“马”,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要求;如果要求得到 “白马”,黄马、黑马就不能满足要求了。假使白马就是马,那么要求得到马与要求得到白马便完全一样了,如果所要求得到的是一样的话,那么白马与马自然就没有区别,但是,如果要求得到马与要求得到白马没有区别 ,那么,为什么黄马、黑马有时答应有马而不可以答应有白马呢,这就明显地说明要求得到“马” 与要求得到“白马”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同样一匹黄马或黑马可以答应有马,而不可以答应有白马。所以,“白马不等于马”,这是清楚不过的事理。,五、兵家,1.代表人物:孙子,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今山东东营市广饶县)。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孙子谋攻篇第三)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孙子兵势篇第五),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三教九流”指的是?,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 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