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法律制度课件.ppt
第七章 隋唐法律制度,学习重点: 隋朝的立法概况 初唐法制的指导思想 唐律的内容、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第七章 隋唐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隋朝的疆域,隋朝的疆域,唐朝的疆域,唐朝的疆域,第一节 隋代立法概况,一、开皇律内容的发展 1、篇章体例定型化 开皇律总结以往立法成果,以北齐律为基础,规定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共篇体例,使刑律篇章体例走向定型化,第一节 隋代立法概况一、开皇律内容的发展,2、封建五刑法定化,开皇律刑罚制度法定为笞、杖、徒、流、死五种。死刑为绞、斩两等。流刑分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三等。徒刑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杖刑从杖六十到杖一百;笞刑从笞十到笞五十,各分五等。,2、封建五刑法定化开皇律刑罚制度法定为笞、杖、徒、流、死,3、确立“十恶”的罪名,开皇律吸收北齐律“重罪十条”,正式形成了“十恶”制度。 所谓“十恶”是: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3、确立“十恶”的罪名开皇律吸收北齐律“重罪十条”,,4、完善了官僚贵族的特权制度,开皇律进一步发展了封建特权法,除规定八议、官当制度外,对九品以上官吏犯罪,还有“上请”、“例减”、“听赎”等项规定,使封建特权法进一步系统化。,4、完善了官僚贵族的特权制度 开皇律进一步发展,5、区分公罪和私罪,开皇律规定,犯私罪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犯公罪者,每官当徒多一年;当流者各加一等,5、区分公罪和私罪开皇律规定,犯私罪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开皇律的地位,开皇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立法经验,兼收南北朝各政权法律之精华,使封建法典趋于定型,对唐律的制订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开皇律对隋初的经济发展,政权的巩固,社会秩序的安定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开皇律的地位 开皇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二、大业律,大业律是隋炀帝于大业三年修成颁行的,共十八篇,五百条。 大业律与开皇律相比,有如下变化:篇目增加。 刑罚有所减轻。大业律较开皇律变重为轻者二百余条,关于施行枷杖、决罚、讯囚的规定也轻于开皇律。删除十恶条目。据唐律疏议记载,大业律删去“十恶”中的两条,存留八条,并入其它律文。,二、大业律大业律是隋炀帝于大业三年修成颁行的,共十八,第二节 唐代立法概况,一、法律思想:“礼法并用” 1、法律宽简,稳定,划一 2、宽严适中,简约易明 3、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4、法律不避权贵,黜陟不分亲疏,第二节 唐代立法概况一、法律思想:“礼法并用”,二、立法概况,1、武德律高祖时期 高祖武德年间以开皇律为基础,增加条新格制成武德律。,二、立法概况1、武德律高祖时期,2、贞观律太宗时期,贞观律是唐太宗时期制定的法典。贞观十一年颁行。十二篇,五百条。 创设加役流刑,以为减死之罚改革“兄弟分居,连坐俱死” 房强兄弟谋反案确立比附类推原则,2、贞观律太宗时期贞观律是唐太宗时期制定的法典。贞观,3、永徽律疏高宗时期,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令臣下对贞观律作慎重修改,颁布永徽律。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长孙无忌等大臣历时一年,完成“律文”的疏议工作,作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并附律后。在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天下,称为永徽律疏,是中国封建社会代表性法典,即现在所称之唐律疏议。,3、永徽律疏高宗时期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令臣下对,唐律疏议的篇章体例,12篇,500条。 12篇分别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唐律疏议的篇章体例 12篇,500条。,名例律(16,共六卷):“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卫禁律(78,共两卷):“卫者,言警卫之法;禁者,以关禁为名”。即关于宫廷警卫和边防、关卡、城镇的保卫规定。职制律(911,共三卷):“言职事法制”。即关于官吏责任、机构设置、行政程序、公文递送等法律规定。户婚律(1214,共三卷):户口、婚姻事宜。古代人地不分,所以还包括土地分配、税收、徭役。北齐称婚户律,在汉律户篇附加婚,隋朝改为户婚律,名例律(16,共六卷):“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厩库律(15,共一卷):“厩者,鸠聚也,马牛之所聚;库者,舍也,兵甲财帛之所藏”。主要涵盖官方的马牛饲养管理和官方仓库的保护擅兴律(16,共一卷):“大事在于军戎,设法须为重防”。前者指禁止擅自调兵遣将和兴兵备防;后者指禁止擅自行造工程、差遣丁夫。汉律为兴篇,曹魏加擅字贼盗律(1720,共四卷):政治犯罪和严重的人身伤害。盗窃等犯罪斗讼律(2124,共四卷):“首论斗殴之科,此言告讼之事”。斗殴致伤及其起诉程序,还包括一些特定犯罪和特定身份人的起诉禁令,厩库律(15,共一卷):“厩者,鸠聚也,马牛之所聚;库者,舍,诈伪律(25,共一卷):前者伪造,后者诈骗,前者为侵害国家、皇权的特殊主体的伪造犯罪,后者为身份欺骗和行为欺骗。杂律(2627,共二卷):“拾遗补缺,错综成文,班杂不同”。主要包括市场管理、债权债务、犯奸失火等轻微的侵害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的犯罪。捕亡律(28,共一卷):“若有逃亡,恐其滋蔓,故须捕系,以置疏网”。涉及逮捕罪犯以及官私奴隶逃亡,甚至包括官员无故私逃的犯罪。断狱律(29-30,共二卷):“是关于审讯、判决、执行和监狱管理方面的法律,诈伪律(25,共一卷):前者伪造,后者诈骗,前者为侵害国家、,唐律疏议的立法成就,唐律12篇,500条,是古代中国在成文法典制定上的集大成作品。文字上的言简意赅,既反映了此时期中国在法律概念和条文之间逻辑组织能力的高水平,也体现出古代文言文作为一种法律语言自身的特性。此外,律典从本质上还是属于刑法,官方及民间对法律排斥的心态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而自两汉开始的儒家注律活动,恰好能够让律典披上一件儒家的外衣。因此,两方面的因素,前者是技术性的,后者是价值观上的,都使注律成为一种可能、而且是必须的一项活动。,唐律疏议的立法成就唐律12篇,500条,是古代中国在成文,4、开元律疏玄宗时期,玄宗开元年间,下令修定永徽律疏,删掉不合时宜的条款与称谓,颁行天下,时称为开元律疏。,4、开元律疏玄宗时期玄宗开元年间,下令修定永徽律疏,,5、唐六典,中国古代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玄宗时期制定。它以“以官统典”为原则,将内容分为治职、教职、礼职、政职、刑职、事职六部分,共卷。涉及唐代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等封建国家机关的设置、奖罚、俸禄、休致、执掌等内容。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行政法典,对后世王朝制定行政法典产生了重要作用,5、唐六典中国古代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玄宗时期制定。,三、法律形式律、令、格、式,三、法律形式律、令、格、式律 令 格 式 律是关于断罪量,第三节 唐代行政法律规范的发展,一、行政立法与监察执行机构 1、中央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 御史台 三师与三公,唐初文官佣,第三节 唐代行政法律规范的发展一、行政立法与监察执行机构唐初,隋唐法律制度课件,三省六部,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尚书省所属的六个职能部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既有分工,又有制约,既便于皇帝集权,又有利于提高国家行政效能,三省六部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御史台分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设侍御史六名,在朝中行使监察权,主要负责纠弹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以及处理皇帝交办的案件。殿院设殿中侍御史九名,主要负责对朝仪的监察。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五名,执掌地方州县的监察工作。唐朝初期地方监察区分为十道(后来增至十五道,监察御史的员额也随之增加),每一道为一个独立的监察区,由察院定期派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州县官吏。,御史台御史台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师与三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九寺五监 九寺:太府(户部钱)、司农(户部粮)、宗正 (礼部皇族)、太常(礼部祭祀)、光禄(礼部膳食)、鸿胪(礼部外交)、卫尉(兵部军器储备)、太仆(兵部马政)、大理(刑部司法); 五监:国子(设祭酒、司业)、军器(兵部军器制作,设监)、少府(工部手工业,设监、少监)、将作(工部建筑,设大匠、匠)、都水(工部水利,设使者、丞),三师与三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2、地方官制,秦汉郡县两级隋唐州县两级宋路州县三级明清省府县三级唐代州县制度 州:长官刺史,佐官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 县:长官为县令,佐官有丞、主簿、尉。 县下设乡、里、村等基层行政组织,城市设坊等居民组织。,2、地方官制秦汉郡县两级隋唐州县两级宋路州县三级,二、选官制度:科举制,历代选官制度: 秦汉察举制(征辟)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二、选官制度:科举制 历代选官制度:,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完备时期。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考生大体有两种:一种是考生由州县进者称为“乡贡”;一种是由国子监所属各学保送者称为“生徒”;明经重帖经、墨义。 进士考诗词歌赋。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唐代科举制,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完备时期。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铨选标准有四:身(体貌壮伟)、言(言辞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合格后,方得授官。考生能否被录并不完全取决于卷面上的成绩,这突出表现在当时通行的“通榜”和“行卷” 上。所谓“通榜”即主考官可以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榜贴”(名单),供主考官录取时参考所谓“行卷”即是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佳作,献给当时的社会贤达,求其赏识,向主考官推荐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铨选标准有四:身(体貌壮,宋代科举制,宋朝在革除唐代科举制弊端的基础上,建立了严密的科举制度。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州试(解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朝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及第,二等称赐进士出生,三等称同进士出生,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从宋代开始,科举正式开始实行糊名(封弥)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宋代科举制宋朝在革除唐代科举制弊端的基础上,建立了严密的科举,明清科举制,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超过了以往历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连中三元。 清代的科举考试沿袭明代,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明清科举制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三、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唐朝对各级官吏,每年要进行一次考核,由本部门长官或地方州县长官主持;每四年要进行一大考,四品以下官吏由吏部考功司负责,三品以上由皇帝亲自考核。考核标准: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德、清、公、勤,德是道德高尚,清是清正廉洁,公是公正公平,勤是勤劳尽职。“二十七最”,即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性质,分别提出27条具体专业要求,每合格一项为“一最”。考核结果按官吏获得“善”与“最”的多少,评定为上、中、下三等九级。,三、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唐朝对各级官吏,每年要进行一次考核,由,宋代延续了唐代的考课制度,但规则比唐代更严密。宋代朝廷在唐代“四善之法”基础上制定了统一的知州、通判、知县、县令的考课标准。宋代官员任满一年为一考。明代,官吏考课制度主要由考满和考察两部分组成。考满:主要考资历和治绩。考察:着重检察吏弊,解决吏治中存在的问题。考察有京察和外察之分。,宋代延续了唐代的考课制度,但规则比唐代更严密。宋代朝廷在唐代,四、对官吏失职、渎职行为的处罚,署置过限;贻误公事;,四、对官吏失职、渎职行为的处罚署置过限;贻误公事;,五、唐代行政法规的主要特点,法律规范范围广大,制度完备法律规范条文细密,立法成熟、规范以刑罚处罚作为行政处罚的主要方式保护官僚特权,五、唐代行政法规的主要特点法律规范范围广大,制度完备,第四节 唐代刑事法律规范的发展,一、唐律的总则名例律 1、五刑:笞、杖、徒、流、死 笞刑:五等,十至五十 杖刑: 五等,六十至一百 徒刑: 五等,一年至三年 流刑: 三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 均服劳役一年 死刑:绞、斩二等,第四节 唐代刑事法律规范的发展一、唐律的总则名例律,一则有关放逐的西方判决,我判决,但我不知道你的命运,可能是暴风雨使船只失事,可能是染上疾病,也可能是饿死,或被野蛮人屠杀,或被野兽吃掉。无论怎样,你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死亡或生存,受难或幸福。我不愿再见到你,船将把你和你的罪恶一起从我眼前带走,你将再不会给我带来麻烦。,一则有关放逐的西方判决我判决,但我不知道你的命运,可能是暴风,2、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凡犯十恶者,“为常赦所不原”。 疏议称,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榜首,以为明诫。,2、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十种罪名大体可分为三类:()威胁损害皇权危及封建国家的政治犯罪: 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严重威胁社会秩序的犯罪:不道()破坏封建伦常关系的犯罪: 恶逆、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种罪名大体可分为三类:,3、八议、请、减、赎、官当、免官,八议:是对八种特权人物犯罪后实行优待的法律规定。凡属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之内的特权人物,犯死罪者可以奏请皇帝减死为流,犯流罪以下,依法减刑一等。但犯十恶等重罪者,不适用八议。 疏议:“议者,原情议罪”,原其本情,议其犯罪。 八议的适用条件是死罪奏议,流罪以下减一等,3、八议、请、减、赎、官当、免官八议:是对八种特权人物犯罪后,请: 规格低于议 请的对象是:诸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大致是太子妃的侄孙以上);应议者期以上亲(大致是孙子以上);官爵五品以上 适用条件:死罪上请,流罪以下减一等减: 七品以上五品以下官员;上请者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等 适用条件:流罪以下同样减一等,请:,赎: 对象:议、请、减的适用主体;九品以上官吏;七品以上官吏的近亲属 适用条件:除法律明文规定不能赎的都可以以金钱赎免,即只要不死,在经过议、请、减后的余刑可以以金钱折抵。,赎:,官当: 适用条件:只要不是犯有五流(加役流、反匿缘坐流、子孙犯过失流、不孝流、会赦犹流)的和死罪的,即普通流刑以下的,都可以用官职折抵刑罚。方式是私罪的,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两年,九品以上的,一官当徒一年。 唐代官吏合职位、爵位于一身,前者被称为职事官、散官、卫官,后者被称勋官。先以最高的职事官折抵,再以勋官折抵。,官当:,免: 分为“免所居官”,如果有不同官职,则免最高一等。免官的主要目的是让官员受刑但不去官,在一定时间过后可以继续为官。官员的特权适用还不仅于此。官员可以不用拷讯,只能适用众证定罪,即三人以上证明其犯罪犯流刑可以不服劳役,五品以上官犯死罪允许在家自杀。,免:,4、刑法适用的主要原则,(1)累犯加重 唐律规定,如犯罪已被告发或已配决而更犯新罪,要累计前罪,从重科断,即数罪并罚。(2)老幼废疾减免原则 唐律规定: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及废疾者,犯流罪以下,一般可以收赎;八十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者犯死罪的,一般可以“上请”;九十岁以上,七岁以下,虽犯死罪,一般不予追究。,4、刑法适用的主要原则(1)累犯加重,(3)自首原则 犯罪未被发觉而能自首者,一般可以免于处罚。 罪犯犯有轻重二罪,若轻罪事发,能自首重罪者,则免除重罪的处罚; 在知道他人要告发的情况下,向官府自首,减原罪二等处罚; 自首不实不尽,免其自首之罪,对其自首不实不尽之罪给予处罚; 如果已经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后果,即使自首也不能减免刑罚。,(3)自首原则,(4)共犯原则唐律的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的故意犯罪,对共犯的处理,要分别首从,“诸共同犯罪者,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造意”即主谋,是首犯,随从者是从犯,其罪减首犯一等。造意为先、家长为先、长官为先、夫为先,(4)共犯原则,(5)数罪并罚原则重罪吸收轻罪;刑罚等级相同单取一罪处罚;但赃罪除外。六赃适用累科(累计赃数)但倍论(折半论罪);,(5)数罪并罚原则,(6)类推原则 举轻以明重、举重以明轻(7)“化外人”犯罪的原则 名例律规定:“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即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按其本国法律处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6)类推原则,案例:长孙无忌带刀入宫案,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召长孙无忌入宫议事。长孙无忌匆忙之中忘记了解下身上的佩刀,径直而入。由于他是太宗身边近臣,私交甚厚,守门校尉也没有认真检查。等长孙出来的时候,守门校尉才发现他身上挂着佩刀,这可吓坏了校尉。在当时,臣子携带兵器入宫禁是很严重的事件,被视为对皇帝的不敬和威胁,按律当斩。校尉害怕被追究看守不力的责任,立即将此事上报给了太宗。太宗接到奏报后,感到非常棘手。从自己与长孙无忌的关系看,他是自己长孙皇后的哥哥,也就是自己的大舅哥,属近亲,杀了他皇后肯定不干;从长孙的功劳开看,长孙长期跟随自己南征北战,战功卓著,玄武门之变,其立有汗马功劳,杀他也于情也不忍。,案例:长孙无忌带刀入宫案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召长孙无,如按律处置,必死罪无疑,这岂不是忘恩负义、不顾亲情吗?而如果不处置这件事,则枉法徇情,何以服众?想来想去,太宗决定,召集大臣们到朝堂之上,让大家讨论此案该如何处理。此时,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上奏道:“监门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宫,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可处徒刑三年,罚铜(铜钱)二十斤”。太宗听后,甚合心意,这样就可免长孙死罪,只罚金就可以了。正要按此执行,大理少卿戴胄提出了不同意见:“陛下若念无忌之功劳,便不交由法司依法律处断,这样的那固然会宽恕长孙无忌,但若依法律,仅罚铜是远远不够的。守门校尉因无忌而致罪,若论过失,二人一样。若一人生,一人死,有悖于情理。所以,请对校尉也从轻发落。”最后,太宗在群臣广议的基础上,将长孙无忌与守门校尉皆免死。选自贞观政要卷五公平,如按律处置,必死罪无疑,这岂不是忘恩负义、不顾亲情吗?而如果,案例分析,关于“十恶”犯罪 关于“比事类推”。唐律“大不敬”的规定,并没有禁止“带刀入宫”的规定。这里援用“大不敬”用的是“比事类推” 。关于“八议”。 法律适用中的情理问题,案例分析关于“十恶”犯罪,二、唐律分则其他各篇的主要内容,1、危害皇权与封建国家的政治性犯罪 十恶2、侵犯人身的伤害罪 “六杀”:谋杀、故杀、斗杀、 误杀、过失杀、戏杀 “保辜” 制度:手足伤人为十日、他物欧伤人为二十日、以刃及汤火伤人三十日、折跌肢体、破骨为五十日。如在期限内印伤害致死,则以杀人罪论处,期限外死亡的以伤害罪论处,二、唐律分则其他各篇的主要内容1、危害皇权与封建国家的政,3、侵犯财产的强盗窃盗罪 六赃:强盗、窃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 受所监临财物、坐赃。 前两者为普通犯罪主体;后四项为官吏,且分 为监临长官与普通官吏4、贪墨罪5、伪造罪6、诬告罪,3、侵犯财产的强盗窃盗罪,唐律职制: “诸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唐律贼盗:“诸监临、主守自盗,及盗所监临财物者,加凡盗二等,三十匹,绞。”,唐律职制:,六赃罪的确立不尽合理,但都以财产为犯罪对象。,六赃罪的确立不尽合理,但都以财产为犯罪对象。赃罪类别 赃数,第五节 唐代的民事法律规范,一、权利主体和行为能力 1、权利主体贵族官僚平民贱民 2、行为能力,第五节 唐代的民事法律规范一、权利主体和行为能力,二、户籍和土地立法,由于国家按照人丁征收赋税,因此十分重视户籍的管理。凡是脱漏户口使国家的赋役受到损失者,都要处以刑罚。 土地所有权是唐代民事法律中有关所有权的核心。唐朝土地所有权分为国有和私有两种形式。在均田制下,国有土地主要有口分田、职分田和公廨田,私有土地主要有永业田和部分宅地。,二、户籍和土地立法由于国家按照人丁征收赋税,因此十分重视户籍,三、债与买卖契约立法,在债务关系上,唐律重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唐律规定债务人如果不旅行契约,要受到处罚。 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唐律对契约之债的发生要求立契。契约东晋时称为文券,唐改称市券。市券是经过掌管市司的官吏加盖官印,另外还要官府批示,才有法律效力,三、债与买卖契约立法在债务关系上,唐律重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四、婚姻家庭立法,、婚姻的成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制定婚书婚姻的限制性条件禁止同姓为婚; 禁止良贱通婚;禁止僧道为婚; 禁有妻再娶;禁监临官娶监临女为妻,四、婚姻家庭立法、婚姻的成立,唐朝崔氏女许配两家案,华州柳生与大姓崔氏女两情相悦,私定终身。后来,崔女之母王氏因兄长固请,又将女许配兄子王某。崔女不乐,说:“我只愿意嫁给在曲江会上见到的柳生,能嫁他此生无憾。如果一定要我嫁给表哥,我不想活了。”王氏心爱其女,想成全女儿。乃命婢女轻红到柳生寄居的寺庙,找到柳生说:“夫人想成全你们,叫你在两三天内备齐聘礼,赶快结婚。”柳生高兴极了,马上备好“数千百财礼”,五天以后就在旅舍迎娶了崔女并轻红。后来,王氏死,舅家讼于官。官府判决:王家先下财礼,婚约在先;崔女应当归于王氏子。王氏子因特别喜欢表妹,也就不计较她先嫁柳生之事,唐朝崔氏女许配两家案华州柳生与大姓崔氏女两情相悦,私定终身。,、婚姻的解除,七出三不去制度义绝制度:夫或妻有杀伤对方直系或旁系尊亲之行为者,构成法律上强制离婚的要件。和离3、家庭制度,、婚姻的解除七出三不去制度,放妻书,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妇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放妻书 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若,颜真卿判词: “杨志坚早亲儒教,颇负诗名,心虽慕于高科,身未沾于寸禄。愚妻睹其未遇,曾不少留。靡追冀缺之妻,专学买臣之妇,厌弃良人,污辱乡闾,伤败风教,若无惩戒,孰遏浮嚣?妻可笞二十,任自改嫁,杨志坚秀才饷粟帛,乃置随军。”,颜真卿判词:,五、继承制度,1、财产继承:诸子均分制 唐律:“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 “不均平者,计所侵,坐赃论减三等。”2、身份继承:嫡长子继承制,五、继承制度1、财产继承:诸子均分制,第六节 唐律的基本精神与历史地位,一、唐律的基本精神 1、体现了君主专制主义与封建特权精神 十恶与八议的设定; 家长权与家庭伦理原则的设定; 男女、夫妻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良贱之间的不平等关系2、体现了封建家族伦理精神 亲亲相容隐;依服制定罪,第六节 唐律的基本精神与历史地位一、唐律的基本精神,3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一准乎礼以礼为立法依据;以礼为定罪量刑的标准;以礼注释法典。,3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 一准乎礼,4、体现用刑持平的精神,刑罚比较宽缓; 在制定唐律的过程中,删除了大量的死刑、流刑; 在刑罚适用上尽量从轻,如对老幼废疾者多可以减免刑罚,甚至反逆大罪也区分情节并不一概处死。,4、体现用刑持平的精神 刑罚比较宽缓;,5体现规范详备、科条简约的精神,法律规范极为完备周详,涵盖刑事、民事、行政、经济管理、诉讼、审判、监狱管理诸方面,并确立了一系列原则和制度科条简约罪名设置、量刑标准都较为成熟,符合高度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5体现规范详备、科条简约的精神法律规范极为完备周详,涵盖刑,二、唐律的历史地位,唐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唐律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唐代承袭秦汉立法成果,吸收汉晋律学成就,使唐律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性。唐律因具有封建法律的典型性,故对宋元明清法律产生了深刻影响。,二、唐律的历史地位唐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2、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影响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2、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影响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国产生了,第七节 唐代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的系统化“三法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大理寺:以正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行使中央司法审判权,审理中央百官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凡属流徒案件的判决,须送刑部复核;死刑案件必须奏请皇帝批准。同时大理寺对刑部移送的死刑与疑难案件具有重审权。,第七节 唐代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的系统化,刑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刑部有权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对中央、地方上报的案件具有复核权,并有权受理在押犯申诉案件。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台、殿、察三院。作为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有权监督大理寺、刑部的审判工作,同时参与疑难案件的审判,并受理行政诉讼案件。,刑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刑部有权参与重大案,“三司推事”:唐代中央或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组成临时最高法庭审理,称为“三司推事”。有时地方发生重案,不便解往中央,则派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为“三司使”,前往审理。 都堂集议制:每逢发生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以示慎刑。,“三司推事”:唐代中央或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刑部侍,2、地方司法机构 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州县长官在进行司法审判时,均设佐史协助处理。 州一级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县一级设司法佐、史等。 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2、地方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的完善化,1、对于告诉作全面规定 (1)禁止越诉 (2)亲属相容隐 (3)老幼笃疾不得告 (4)在囚不得告他事,二、诉讼制度的完善化1、对于告诉作全面规定,2、严格逮捕的各项程序3、完善审判制度 严格限制用刑实行法官回避制度 法官须依诉状问案 严格依律令格式定罪 判决结果必须宣读,2、严格逮捕的各项程序,4、严格规定上诉、复审及死刑复核程序,上诉和复审程序: 案犯不服提出上诉,由原审机关审理,违者笞五十。申请上诉后,原审机关维持原判,可以逐级上诉,直至直诉皇帝。但禁止越诉。三复奏、五复奏 唐律规定了死刑复核制度。最初由中央司法机关上奏皇帝核准,临刑前复核三次。唐太宗为慎重人命,将刑前三复奏改为五复奏。即处决前一日两复奏,处决日三复奏。地方州县死刑仍实行三复奏。,4、严格规定上诉、复审及死刑复核程序上诉和复审程序: 案犯不,5、判决的执行,唐律规定,刑罚必须依法定程序执行 秋冬行刑 断屠月、禁杀日,5、判决的执行唐律规定,刑罚必须依法定程序执行,“郭泰、李膺,同为利涉,杨(通扬)帆鼓枻,庶免倾危。岂谓巨浪惊天,奔涛浴日,遂乃遇斯舟覆,共被漂沦。同得一桡,俱望济己。且浮且竞,皆为性命之忧;一弱一强,俄至死生之隔。阿宋夫妻义重,伉俪情深。悴彼沉魂,随逝水而长往;痛兹沦魄,仰同穴而无期。遂乃喧诉公庭,心仇郭泰。披寻状迹,清浊自分。狱贵平反,无容滥罚。且膺死元由落水,落水本为覆舟,覆舟自是天灾,溺死岂伊人咎。各有竞桡之意,俱无相让之心,推膺苟在取桡,彼溺不因推死。俱缘身命,咸是不轻。辄欲科辜,恐伤猛浪。宋无反坐,泰亦无辜。并各下知,勿令喧扰。 ”,“郭泰、李膺,同为利涉,杨(通扬)帆鼓枻,庶免倾危。岂谓,三、监察制度的严密化,(一)御史台制度 1、御史台分设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设侍御史六名,在朝中行使监察权,主要负责纠弹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以及处理皇帝交办的案件。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九名,主要负责对朝仪的监察。 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五名,执掌地方州县的监察工作。2、唐代御史在行使监察职能时被授予两大特权:独立奏事权;风闻弹事权,三、监察制度的严密化(一)御史台制度,1、中书、门下两省设谏官 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起居郎,给事中,起居舍人等 2、谏官职责谏议;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国家大政都在谏议之列,通常以书面形式。 封驳;封指封还诏书,驳指驳回奏章。封还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 知起居事;通过掌记录天子言行和宰臣入阁事,对皇帝及左右近臣进行监督。知匦事,(二)谏官制度,1、中书、门下两省设谏官(二)谏官制度,四、监狱管理的制度化,机构组织系统化 中央有大理寺监狱,京师设京兆狱、河南狱, 地方也有监狱监狱管理规范体系化 唐朝监狱实行等级制管理,不仅男女有别,而且贵贱有差,四、监狱管理的制度化机构组织系统化,复习思考题,1基本概念 开皇律;贞观律;永徽律疏 唐六典;五刑;十恶;八议;保辜制 义绝;三司推事;三复奏 2开皇律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3唐律名例律的主要内容。5唐律的主要刑法原则。5唐律的基本精神及历史地位。6唐朝司法监察制度和诉讼审判制度的发展变化,复习思考题1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