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0张).pptx
古代诗歌五首,古代诗歌五首,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楼、台、阁等)而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自己胸怀的诗词。,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楼、台、阁,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望 岳 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望 岳 登飞来峰,观察三幅图片,请判断:它们分别是哪一首登临诗的配图?,登幽州台歌,望 岳,登飞来峰,观察三幅图片,请判断:它们分别是哪一首登临诗的配图?登幽州,初读感悟,如果排除时代的阻隔,假设35岁的陈子昂、25岁的杜甫、31岁的王安石,他们登高赋诗后于途中相遇,你觉得这三位诗人会成为好友并结伴而行吗?请结合你从诗中读出的诗人的心境与性情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初读诗歌,我们觉得杜甫和王安石可能会比较投缘,因为他们的诗作中都可以读出一种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姿态,而陈子昂的诗作却是悲凉的,作者饱含着满腔愁绪,他可能会落寞地独行。,初读感悟 如果排除时代的阻隔,假设35岁的陈子昂、25,研读诗歌,体悟题旨,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思考:古人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陈子昂却在这首诗里毫不掩饰地流泪了“独怆然而涕下”,他为什么流泪?,1.内心孤独。第一句“前不见古人”,诗人在张望,既是“古人”,又如何能“见”?那他要见什么人呢?“后不见来者”第二句仍在寻找。为何在“前”“后”去“见”“古人”和“来者”,那么当下呢?看来当下无人可寻,当下没有知音!可见他的内心是何等孤独!2.自我渺小。前两句从时间角度落笔,第三句则从空间角度着墨。作者不再追寻,转而俯仰天地:“念天地之悠悠”,“悠悠”指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天地多么辽阔,而自己形单影只,如此渺小,只能“独怆然而涕下”,“怆然”是悲伤的样子,“涕”指眼泪。这种渺小,是时空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渺小,近于东坡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孤独,重重地撞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研读诗歌,体悟题旨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24岁考取进士,是一个具有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进谏,对武则天时期朝廷中的不少弊政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担任参谋。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他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又称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它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揽贤才所建,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又得名“黄金台”。当年,燕昭王因此招来了乐毅、邹衍、郭隗(wi)等人才。,燕昭王并非是用一纸号令要求天下志士归于自己麾下,而是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造了这个“黄金台”,其诚意拳拳,虽历经千年,亦亘古不变!诗人李贺曾在雁门太守行中感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或许,这也是陈子昂的心声吧!所以,诗歌中的“前”“后”均指像燕昭王那样爱惜贤才的君王。既然“前”“后”均不见,那么陈子昂见到的是什么?是武攸宜对战争的错误决策和对他自己的打压,是无法遇见明主的苦闷!,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24岁考取进,请结合你“知人论世”后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为这幅图配写“画外音”。,画外音:向前,望不见燕昭王一样的明主;生命是如此短暂,向后,也等不到贤君临世。茫茫宇宙,亘古悠远,在时间的绵长深邃与天地的空阔辽远中,人的生命是如此渺小,生命短暂而功业未就,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寂寞悲愤只能和泪而下。,登幽州台歌境界苍凉开阔。初读之时,可能会有“悲凉”之感,但诗人穿越千古,纵横天地,把一己之“悲”放在悠长的时间与广袤的空间之中,这不是凄凄惨惨的“悲凉”,而是一种“悲壮”!,请结合你“知人论世”后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为这幅图配写“画外音,诵读指导,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从古诗的体裁上来讲,属于“歌行体”,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都比较自由,形式富于变化,这首诗就采用了长短句交错的楚词体句法。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出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那么,如果为了句式整齐,把后两句的“之”“而”去掉,会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吗?“之”更能体现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读的时候语音要拉长些,读出一咏三叹之感;“而”更能体现诗人心情的沉重。这四句诗不仅写出了个人的失意,还从个体扩展到全体,道出了一种人类所共有的孤独与不甘,虽然悲怆,却也刚健、强劲。,这是失意之人的悲壮之作,也是铿锵有力的大唐之音!,诵读指导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观察配图并点评:画作与诗作内容是否匹配?,望 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配图是静态的,诗作却展现了泰山“动态”的风貌。 1.诗作有空间的变化:全诗以“望”为诗眼,第一联写“远望”,第二联写“近望”,第三联写“细望”,第四联写“极望”。前三联是实写,尾联是虚写。 2.诗作有时间的变化:“决眥入归鸟”,“归鸟”,写倦鸟归林,是黄昏的场景。 诗人望岳,由远而近,自朝至暮,远看见势,近看生情,细看则摹景入神。,观察配图并点评:画作与诗作内容是否匹配? 望,研读诗作:杜甫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高大:“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秀美:“造化钟神秀”“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研读诗作:杜甫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高大:“,“岱宗夫如何”:写出诗人乍望见泰山时,不知如何形容的那种惊叹和仰慕,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其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杜甫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创新,非常别致。 “齐鲁青末了”:是诗人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青”指山色,“未了”是“不尽”“没有完了”之意。诗人不抽象地说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泰山以南为鲁,泰山以北为齐,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绵延不断的泰山,以远望之清来衬托泰山之高。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云:“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可见,杜甫笔下的“岱宗”让无数后来者感叹!,“岱宗夫如何”:写出诗人乍望见泰山时,不知如何形容的,“造化钟神秀”:“造化”指“大自然”。“钟”的意思是聚集,“神”是“神奇”,“秀”是“秀丽”,“造化钟神秀”就是“大自然特别钟爱泰山,把所有的神奇和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这是杜甫对泰山之秀美的盛赞!,“阴阳割昏晓”:山前向日的南面为“阳”,山后背日的北面为“阴”,这句诗是说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阴为“昏”,如同天刚黑;山南为“晓”,如同天刚亮。“昏”和“晓”两个天地竟是泰山“割”开的!这是怎样一把硕大无比的宝刀啊!“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却异常“奇险”!它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峦充满了雄伟磅礴的动态的力量!老杜炼字,果真如他自己所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造化钟神秀”:“造化”指“大自然”。“钟”的意思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是细望。“荡胸”是使心胸震荡;“曾”同“层”;“眦”是眼眶,“决眦”就是张大眼睛;“归鸟”指黄昏时投林归巢的倦鸟。这是一个倒装句,意思是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岳,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可知此时已至薄暮,诗人还在望。多么细腻的描写,多么真切的感受啊!,“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是细望。“荡胸”是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作者由望岳而产生了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凌”是登上的意思。诗人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众山都在脚下,真的是“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两句诗的气魄与境界,真可谓“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唐宋诗醇卷九)。杜甫虽“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这不仅需要开阔的眼界,更需要浩荡的襟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这首诗创作于杜甫25岁的时候。他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却落榜,随后诗人离开长安,开始了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他北游齐、赵之时,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思考:在这种境遇之下,杜甫写出了这首望岳,你读出了什么?你想对杜甫说什么?,老杜我们体会到你初入仕途时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意气风发与准备开创一番事业的满腔豪情! 老杜你年少便志向高远,誓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原本志向愈高,落榜的打击愈大,但你却如此奋发昂扬,更见你志向坚定,不坠青云!,落第的杜甫根本没有在意这种挫折,他后来在诗中写到这次漫游的情形:“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所以,这首望岳不仅是诗人对自然、对泰山的赞美,更是他远大志向的表达。,这首诗创作于杜甫25岁的时候。他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山上千寻塔”:这句概括了飞来峰和千寻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一寻,1尺约等于33厘米,八尺就是2米5左右,即1寻,一千寻大约是2500米。(我们无锡惠山的最高峰三茅峰海拔只有328米),可想而知,“千寻塔”是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塔之高,加之它又建在山顶,就更显出它的高峻。 “闻说鸡鸣见日升”:正因塔高,故可听到鸡鸣就看见日升了,这句还是在渲染塔之高。开头两句,已造成峭拔之势。一登到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诗人通过这种想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前景的展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写登飞来峰的慨叹,即景说理:“我”登上塔的最高层,因为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浮云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这,“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李白也曾写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极言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在北宋仁宗时期,社会危机四伏,于是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新法。新法的实施触犯了一些皇室、官员、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阻力。王安石写作此诗时,31岁,新法刚刚推行,他所处的政治环境还未如后来那般艰险。,“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陆贾新,请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改写为王安石的“内心独白”。,独白:我不惧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任凭旧党怎么反对,我始终会坚持贯彻新法,因为我坚信,新法可以富国强兵,可以助我大宋王朝摆脱国内危机和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我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读此诗,我们感受到了王安石坚决果断的意志和他孤高傲岸的形象。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这首诗可以说是他战斗的宣言,表现出他远大的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请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比较阅读:我们来重新审视上课之初的问题,三位诗人如果相遇,会结友而游吗?在他们三人的诗作中,你能找到一些共通之处吗?,1.三人的诗作都有着雄浑阔大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天地大美与诗人辽阔的心胸。 2.三位诗人都面临着人生的困境或是抉择,但都选择了以一种阔大的心胸去化解或迎击人生的风浪。“高”在这里已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它更体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高度。 所以,这三位诗人应该是可以结友而游的。,比较阅读:我们来重新审视上课之初的问题,三位诗人如,登高的过程,就是_的过程。,登高的过程,就是亲近自然的过程;登高的过程,就是重拾信心的过程。登高的过程,就是生发豪情壮志的过程。登高的过程,就是走向乐观旷达的过程。登高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登高的过程,就是重塑自我的过程。,登高的过程,就是_的过程。登高的过,游山西村 (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己亥杂诗(其五) (清)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游山西村 己亥,研读诗歌,游山西村 (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思考:诗人陆游以明快、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的山西村风光图。,研读诗歌 游山西村 思考:诗人,山村风光,民风淳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乐的气象。在去山西村的路上,陆游对朋友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 腊酒”泛指农户家酿的米酒,南方惯用糯米为原料,过滤比较简单,所以酒稠厚而不清亮,比较浑浊,而酒以“清”为贵,比如一掷千金的李白曾写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用并不清亮的“腊酒”来款待客人,写出了一种朴实的乡情。 “豚”,是小猪。“足鸡豚”,即“鸡豚足”。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那种尽其所有的盛情。那么,把“留”改成“招待”的“待”好不好呢?显然不好,“留”字更能体现出村民的热情好客。,山村风光 民风淳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环境清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和“复”都是一层层的意思。诗人在描写“柳”和“花”时不用“绿”和“红”,而用“暗”和“明”:“暗”指树木郁郁葱葱;“明”,指花朵非常明艳。,请加入联想和想象,描述这幅画面。用这样的句式:“我仿佛看到诗人”,我仿佛看到诗人在重重叠叠的山峦间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路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中小径也愈发依稀难认。正在迷惘时,诗人突然看见前面杨柳浓密,花朵明艳的地方,几间农家茅舍闪现在他的眼前!诗人豁然开朗,竟高兴得拍起手来!,环境清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哪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之情?,“疑”“又”:本来已经疑惑重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或者要转身离开了,但是突然间发现“又一村”,也就是山西村出现了!表示出一种出乎意料的惊喜。这个经历,很像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那么把“又”改为“现”好不好?“又”惊喜的程度更深。,陆游笔下的“山西村”到底在哪里?据资料分析,是在“山阴道”旁。山阴道在浙江绍兴的西南郊外,书法圣地“兰亭”就在这条路旁。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山阴道就很有名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说过这么一段话:“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意思是:行走在山阴道上,这里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美妙的风景太多了,看都看不过来。,从哪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疑”“又”:本,风俗古朴:“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社”是土地神,“春社”是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要祭祀土地神,祈祷丰年。你看,社日还未到,箫鼓声已是此起彼伏。“追随”二字极有气氛,箫鼓声是你追着我,我绕着你,闹腾得像一群孩子。唐代诗人王驾这样写春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社日是古老的,人们的“衣冠简朴”,也是古老的,整个生活都保存着一种“古风”,这令作者愈发感觉到山西村的可爱,他由衷地赞美着这古老的风俗与淳厚的民风。,风俗古朴:“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社,民风淳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即“随时”。“闲乘月”指趁着月明来闲游。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我想,正是因为陆游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才会一生致力于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民风淳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从今若许闲乘月”,“若许”是“如果还允许”的意思,此时陆游居住在乡间,会是谁,或是什么力量不允许他“闲乘月”呢?应该是他的一腔报国之心不允许他“闲乘月”!陆游是南宋时期的一位爱国诗人,他一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我们曾学习过他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这类诗作多壮烈、激昂,但在他的9000多首诗歌中,还有一类描写闲居生活和乡村风光,意趣恬淡,这样一位爱国志士,为何会“闲居”呢?,“从今若许闲乘月”,“若许”是“如果还允许”的意思,,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被罢官闲居在家,住在绍兴乡下农村,与村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 陆游曾在金错刀行中写道:“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身为大丈夫,功名未立,怎能把时光消耗在拄杖月下的漫步闲游呢!对照诈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使诗人产生了一种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始终不能忘记国事。,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被罢,请再次品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思考:这两句诗仅仅是在描写山西村的山路曲折、环境清幽吗?,诗人心境:看到“山重水复”的风景,想到执政者目光短浅,无深谋远虑,难免抑郁难平;走着走着,“柳暗花明”,眼前豁然开朗,这使诗人相信终有一天能够看到收复中原。 生活哲理:在绝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不退缩,不畏惧,勇于进取,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唐诗富有情趣,宋诗富有理趣。登飞来峰如此,游山西村亦如此。,请再次品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所写。“己亥”是干支纪年法,即1839年,清朝道光19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中英冲突一触即发,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恶化,清朝统治阶级对内的高压政策也愈演愈烈,对人才极力束缚、压制和摧残。龚自珍由于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结果为保守势力所不容,受到排挤和打击,他最终愤然辞官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亲眷,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我们所熟知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也选自于这组诗。,己亥杂诗(其五) 此诗是,由情悟理请用两个词语概括龚自珍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离愁”“有情”。,“浩荡离愁白日斜”:首句即点明“离愁”,离开哪里的愁绪呢?离开北京。诗人与北京,可以说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祖父、父亲都在北京做过官。他自己幼年就在京入塾就读,后来又多次赴京参加会试,直至在京做官。离开与自己生活关联如此密切的京城,诗人产生“离愁”原本也很自然。但这里用“浩荡”来形容“离愁”的广大无边,用“白日斜”,也就是“夕阳西下”作为离愁的背景,却使得这份离愁愈发沉重。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也曾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请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思考:“白日斜”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白日斜”并不单纯指离京的时间,同时也象征着晚晴的国运与局势如日落西山,正因为有这样深广的身世之痛与家国之忧,这“离愁”才是如此“浩荡”,无边无涯。,由情悟理请用两个词语概括龚自珍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是挥响马鞭的意思。自己的马鞭向东一指,离开京师,从此便和京师远隔天涯。这里有诗人对朝廷的眷恋,也有他对国事的担忧。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是挥响马鞭的意思。自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指落花。诗人离开北京的时间,是阴历四月二十三,正是北京春意阑珊、落红遍地的季节。 思考:在吟诵这两句诗的时候,诗人想说什么呢?请以“独白”的形式表达诗人此时的想法。,京城这四散飘零的落花与我何其相似,都是这样的身不由己。但那飘零的花瓣不是冷酷无情的,它腐烂在泥土中化为养分,又可以更好地滋养盛放的花朵。我又何尝不是呢?虽然我远离京城,远离朝堂,但国家的命运依然牵动着我的心,如果国家有难,我将以一腔热血浇灌脚下的土地;如果天下太平,我愿意默默无闻以一己之躯为国家贡献一点力量。,吟诵这两句诗,可以感受到龚自珍宽广的胸怀与他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正如他在组诗第三首中所写:“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后来,龚自珍回到杭州老家,开了一家书院,把自己的满腹才华传给了他的学生,也让那份炙热的爱国情一同延续了下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指落花。诗人,对比阅读,卜算子咏梅 陆 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中,陆游以“落梅”自比;已亥杂诗中,龚自珍以“落花”自比,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两首诗中作者情感的不同。,1.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即使花瓣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实质是写即便自己粉身碎骨,也要坚守自我高洁的品格,这是一种洁身自好。 2.已亥杂诗中的“落红”并不为自身生命的消逝而感到可悲,它将在“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过程中使自己成为培育下一代的养料,从而使生命得到新的延续,“落红”已经不停留于“小我”的层次,而对自我的生命有了超越,实现了自我奉献的生命价值:既然“落红”会化为新花,那又何必为“落红”的命运而感到伤悲呢!这其中蕴含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比阅读,孟子说,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陆游、龚自珍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都坚定执着,把“兼济天下”作为生命永恒的追求。这群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却绝不逃避、不沉沦的文人们,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最后,让我们怀着对陆游、龚自珍更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次诵读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孟子说,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游山西村 (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己亥杂诗(其五) (清)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仁人志士:见天地,见自我,见众生。,游山西村 己亥,在五首古诗中,我们通过“知人论世”“对话补白”的方法,赏景、品情、悟理。古诗中的许多名言警句,也带给我们很多触动和启发,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将会经常感到,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自己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请引用以上富有哲理的诗句,选择一个对象,说几句话。1.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或者前途的迷茫,你会怎样慰藉自己?2.当你通过网络看到武汉的同龄人在病房里同新冠病毒抗争时,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在五首古诗中,我们通过“知人论世”“对话补白”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