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 ppt课件.ppt
汨 罗 江 上 万 古 悲 风,深 思 高 举 洁 白 清 忠,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佳联妙对,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诗人充满了缅怀之情。 武昌东湖有座“行吟阁”,其名取史记中“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之意。阁中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题联: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的诗品人品:离骚和国风、小雅一样,同为国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董老将司马之言信手拈来,巧撰成联,上联歌颂屈原不凡的才华,其作品可与风雅颂齐名;下联赞美屈原高尚的品格,行廉守洁不染尘。全联用语简约,含义深刻。,屈原列传,司马迁,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生活的时代,正是楚国由强盛转向衰亡的年月。当时,楚国内外都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内政上有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外交上有亲秦与亲齐两派的斗争。以楚怀王稚子子兰等 为代表的楚国贵族集团保守堕落,亲秦误国,而屈原则主张对内立法强国,对外联齐抗秦。屈原的“见疏”、放逐乃至自投汨罗江而死,就是这种斗争的结局。,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作表作:离骚九章天问。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屈原的影响:,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当成“同列之人”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 。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目标展示,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朗诵课文1、弄清字的读音与句读2、理清文章的内容,属( )草稿 惨怛( )帝喾( ) 靡不毕见( )濯( )淖( )蝉蜕( ) 滋垢( )浊秽( ) 皭( )然 泥( )而不滓( ) 既绌( ) 商於( ) 既咎( ) 眷( )顾 被( )发 温蠖( )憔( )悴( )哺( )育 啜( ) 罹( )难( ),zh,d,k,m,zhu,no,chntu,zgu,zhuhu,jio,ni,z,ch,w,ji,jun,p,hu,qio,cu,b,chu,l,nn,注音,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第一部分,记叙了屈原的身份、才识,受谗被疏以及“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情况,并写了对离骚的评价。 第二部分。记述了屈原被绌,楚国三次被秦所骗的历史事实,以结语式议论指了人君不辨忠奸,不识贤愚是楚国产生祸患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写屈原对渔父的对话及投江而死的壮举,表现他热爱祖国,憎恨谗佞,至死不屈的高尚品德。,第一部分(1-3):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实多。 闻,动名,见识,知识。志,记。 入:名状,对朝庭内。 出:名状,对外。 任:信任。,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害其能:嫉妒屈原的贤能。害,作“患”讲,这是嫉妒的意思。 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 属():写作。 伐:夸耀,炫耀。 疏:疏远,翻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 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原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端方正派的人不被(当世所)容,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完全表现。,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来超脱于尘埃之外,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屈原为什么作离骚?明确:不满国君的昏庸和朝廷的黑暗,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因为“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 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第二部分: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4-10)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既:已经,副词 亲:亲近,动词患:担心 之:代楚齐纵亲 乃:于是 佯:假装去:离开 委:呈献 诚:确实 如:到 乃:又,副词, 绌:通“黜”,指罢免官职。,而齐国终究因为愤恨楚王而不救助楚国,楚国处境极为艰难。,屈原已被罢了官。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本来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担心齐楚联合抗秦。就叫张仪假装脱离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到楚国,表示愿意事楚王。张仪对楚王说? 秦国非常憎恨齐国,而齐国又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向楚国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土地,对张仪的话信以为真,就和齐国绝交,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回到秦国后,张仪欺诈楚国的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献六里,没听说六百里。“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大怒,派大批军队去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还击,在丹江和淅水之间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将军屈匄,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怀王又出动全国的军队,深人攻击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秦楚交战,乘机袭击楚国,打到了楚国的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回。这时齐国对楚国的举动感到愤怒,不肯派兵救援楚国,楚军陷入极大的困境。,第一次受骗(4段):秦国巧设骗局,楚怀王自毁与齐的联盟,孤立了楚国,军败地失,最后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设诡辩:说骗人的假话。 顾反:回来。顾,还。,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次于今年的一年与:给予,动词 以:目的连词,以便焉:”之于“的合音词。于,对;之,代议和一事乃:就 以:拿,介词 因:用,介词诡辩:古义,谎言,名词;今义,无理狡辩,动词竟:竟然,第二年,秦国割汉中地给楚国以求和解。楚怀王说? 我不愿意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对秦王说:用一个张仪来抵汉中土地,请让我到楚国去。张仪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宠臣勒尚,通过他编造一套诡诈的言辞去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到齐国去了。他从齐国回来,劝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兵去追张仪,但已来不及了。,第二次受骗(5段):楚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放走张仪,屈原坚决反对,怀王悔之已晚。,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绝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非常气愤,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拒不收留。又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后来才弄回来葬在楚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后来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杀了楚国的将军唐昧。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与楚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就象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幼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扣留了怀王,强行要求他割让土地。怀王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求。怀王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收留,仍旧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承王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第三次受骗(6、7段) : 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欢:友好感情 因:连词 之:往,动词 竟:终于 而:连词,表动作的先后关系内:通“纳”以:任命,一、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概括:4.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5.复释张仪6.诸侯击楚7.赴秦身死,二、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说明了屈原的才干和作用。,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对楚国(兴盛衰亡)举足轻重的作用。,楚国大都怨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人秦而未能返回。屈原也由此嫉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楚国,心里怀念着怀王,从末放弃回朝任职的希望。他殷切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改变以往错误的政令。屈原心中不忘君王和国家的振兴,反复思考着君国大事,在一篇作品中这种思想被多次表现出来。,做君王的,无论是愚笨还是聪明、贤明还是无能,没有不希望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举拔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然而历史上国破家亡的事相继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却又好几代见不到一个,这是因为他们所称的忠臣并不忠,所说的贤人也并不贤;怀王由于不了解忠臣的特点,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其结果是兵败割地,失去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造成的祸害。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大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愤怒,因而放逐了屈原。,第三部分(11-12):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屈原到了江边,披散了头发,沿着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他的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了这个地方?屈原说:世上都混浊,唯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醉了,唯独我还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父说: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世上都混浊了,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去吃他们吃过的酒糟,喝他们喝过的薄酒?为什么要保持美玉般的节操,自取被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必须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必须抖掉衣服上的尘土。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洁白的身体,去接受外界事物的污染呢?我宁肯投进长流的大江,葬身鱼腹,又怎能让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尘滓的污垢?于是屈原写了怀沙赋,随即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11段:颜色:古义,面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名词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描述,动词举:全 于:被 与:和,介词 为:句末反问语气词 之:代下文 新:刚刚,副词 人:指上文的圣人 者乎:复合语气助词 乃:于是,副词 遂:于是 以:第一、二个是介词(让),第三个是结果连词,小结:写屈原愤而自沉汨罗江的经过。第一次对话揭示了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众人皆醉”,“清”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以死坚持真理,保持高洁直行,也决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的思想内容及作用?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思想行为与社会的尖锐对立, 其“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与社会环境的激烈冲突,充分展示了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强调了他始终不渝的心志和誓不妥协的抗争的精神。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既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创作,以善于作赋被人称道。他们的作品都学习屈原语言的委婉含蓄,但终于不敢直言规劝。在这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削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12段:辞:文学 以:凭,介词祖:效法从容: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形容词; 今义,镇定沉着的样子,形容词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为所:固定结构,表被动,小结: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屈原的后来者虽然继承了他的文体,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任,疏,绌,沉,迁,才华横溢1,正道直行3正直与邪曲不相容2,怀王三次受骗47,影 响12江边遇渔父11高贵品质,屈原的命运,:爱国、正直、高洁,屈原精神,本文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请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屈原流放江南810,本篇人物传记记载了屈原的政治经历和他的政治主张,赞扬了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说明楚国衰败的原因是王听不聪,谗谄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即由于疏远贤臣,听信小人言,楚国此时已是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主题思想,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屈原的“志”,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忠君爱国,坚持真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举世混浊众人皆醉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 :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 1、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见上页) 2、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 ) 3、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 ,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拓展思考,1、 司马迁是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的?我们又如何看待司马迁的观点?2、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司马迁既崇敬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忠君爱国品格又希望他“游诸侯”,不赞同他去死。,司马迁的这一思想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也是对楚国政治黑暗的控诉和对屈原遭遇同情的一种愤懑的说法。,屈原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 “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地去死,他是以死明“志”。 1、歌颂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2、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3、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1、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2、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问题讨论,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记述,而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却融入了大量议论,你能找出来吗?这是为什么?,“ 传评结合 ”,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可能有四: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其四、“评议”更有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小结屈原的性格特征:爱国、正直思想品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 ),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表现屈原的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这样介绍屈原,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他的政治、外交才能,而且似乎可以看到他里里外外为国操劳的动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祖国的杰出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祖国强大时热爱祖国,而且在祖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时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韧不拔地热爱祖国。如: 当他“不复在位”时,听说楚怀王放走了屡次欺骗、坑害楚国的张仪,出使在外的屈原连忙从齐国赶回,劝怀王杀掉张仪。当怀王想要往秦赴会时,屈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是“虎狼之国”的本质,劝谏怀王“毋行”,直到怀王被秦王劫持,仍不改初衷,诚挚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怀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国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这种爱护怀王,振兴祖国之心在离骚中得到了多次的表现。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精神上。屈原从一开始就处在战国七雄错综复杂的斗争之中,处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纷繁的矛盾之中,处在昏君谗臣的重重包围之中。屈原以其杰出的才干,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也招致了奸人佞臣的妒忌,当“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要攫取他的劳动成果时,屈原坚决“不与”,使上官大夫碰了一鼻子灰,对于炙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靳尚和宠姬郑袖、令尹子兰,屈原也决不趋炎附势,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而是同这些损害楚国利益的谗佞之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不仅“嫉”恨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责那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的昏君,这一“疾”、一“怨”、一“刺”、一“嫉”,便是屈原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这种正直高洁的品德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经线和纬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织成了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在诗中,屈原多次表白了自己的高洁德操。,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写作特点:,第一,重点突出,重点放在与对立集团的矛盾斗争上。第二 ,把屈原的身世遭遇和楚国命运交织叙述,并行描写,从而突出了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第三,记叙、议论、抒情三者密切结合,叙事多用散行句式,议论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语言精练,富于感染力。,本文在写法上与选入中学教材的其它史记中的几篇传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其一,在选材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主要取人物的横断面,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而屈传则取人物的纵剖面,粗线条地勾勒人物一生。,其二,在写法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富有戏剧性。屈原列传则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细致的人物刻画之笔。如果说前者近乎小说笔法,那么,屈传则类于饱含激情的抒情记事散文了。,1、文言实词、虚词的多义2、古今异义词3、通假字4、文言句式 5、翻译,词句练习,一词多义,属 1、屈平属草稿未定 2、亡国破家相随属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6、神情与苏、黄不属 7、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8、吾属今为之虏也 9、若属皆且为所虏,动词,写作,动词,连接,通“嘱”,嘱托,动词,属于,动词,掌管,动词,类似,名词,类,这些人,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若属,你们这些人,1、博闻强志 2、忽闻门外虫鸣3、初闻涕泪满衣裳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7、无何,宰以卓异闻8、以勇气闻于诸侯,名词,学识,见闻,动词,听见,动词,听说,使动用法,使听到,懂得,明白,名词,声望,声名,动词,闻名,动词,闻名,出名,、博闻强志、聊斋志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寻向所志、其志洁,其行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8、项脊轩志,记忆力,记述,志气,标记,志趣,理想,意愿,名词,一种记事的文体,伐: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其后秦欲伐齐3、此五霸之伐也4、坎坎伐檀兮,本:1、父母者,人之本也2、今背本而趋末3、此之谓失其本心4、本在冀州之南,夸耀,进攻,征伐,功绩,战功,砍,砍伐,来源,根本,原来的,固有的,本来,原来,疏:1、王怒而疏屈平2、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3、以疏为美,密则无态4、5、仗义疏财,约:1、其文约,其辞微2、决负约不偿城3、怀王与诸将约曰,疏远,生疏,分条陈述,稀疏,上给皇帝的奏章,分散,分给,简约,约定,信约,定约,规定,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词类活用,动作状在内,在外,动作名,听觉,听力,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形作名,邪恶小人,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形作动,阐明,名作状,像蝉一样,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10、时秦昭王与楚婚11、亡国破家相随属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4、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状,用厚币,名作状,一天天地,名作动,结为婚姻,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形作动,诋毁,使动用法,使存,使兴,名作状,在内,在外,名作动,效法,模仿,为: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竟为秦所灭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肥甘不足于口与闻秦王善为秦声我为赵将为刎颈之交,语气词,表反问,介词,被,变为,变作,介词,替,给,因为,弹奏,表判断,成为,以: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其后楚日以削传以示美人皆以美于徐公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无以,则王乎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连词,来,介词,拿,用,因为,连词,状中之间,表修饰,动词,认为,连词,表并列,通“已”,停止,连词,表转折,介词,把,乃:乃令张仪详去秦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今君乃亡赵走燕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家祭无忘告乃翁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于是,才,却,反而,竟然,副词,表肯定,就是,你的,初,始,这样,如此,焉: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姜氏欲之,焉辟害而惴惴焉摩玩不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语气词,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什么,兼词,于此,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动词,3、颜色憔悴4、形容枯槁5、而能与世推移,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古义:变化今义:移动,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罹”,遭遇,通“返”,返回,通“现”,表现,通“旨”,旨趣,通“浊”,污浊,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9、亡走赵,赵不内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通“黜”,罢免官职,通“纵”,合纵,通“贽”,见面礼,通“纳”,接纳,通“披”,披散,特殊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式的几种类型,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翻译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 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诚信的却被怀疑,忠心的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君王无论愚昧、智慧、贤能,(还是)没有才能,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还是)一件接一件。,、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生气地放逐了屈原。,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6、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那聪明通达的人,不被外界事物拘束,而能够跟世俗一道变化。,7、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 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终莫敢直谏。8、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然而他们都只效法屈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始终不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相谏。,此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了。,1、成语典故2、名句默写3、对联鉴赏4、时文阅读,延伸拓展,成语典故,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4、信而见疑,_ ,能无怨乎?,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忠而被谤,名句默写,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6、明道德之广崇,_,5、举世_,_,是以见放。,1、长太息以掩涕兮,_,2、亦余心之所善兮,_,3、路漫漫其修远兮,_,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_-_,8、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_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6. 其文约,_,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_,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新浴者必振衣,受物之汶汶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