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血常规检测与结果分析ppt课件.ppt
今日血常规的检测与结果分析,血常规检查是临床诊断工作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多采用手工显微镜计数的方法,随着近年来基础医学的发展,高科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引用,使血常规的测量水平提高,测量参数增多,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指标,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了解和掌握血常规的检测原理和结果分析也显得越来越重要。,1 血细胞的检测原理 根据血细胞非传导的性质,以电解质溶液中悬浮颗粒在通过小孔时引起电阻变化进行检测为基础,进行细胞的计数与测定的方法,称为电阻抗法,也被称为库尔特(Coulter)原理。,1.1 白细胞检测原理 红细胞经溶血素溶解去除后,白细胞根据Coulter原理计数,并根据体积大小分3个细胞群(仪器不同也可分为2分群或5分群),第一群(30100fl)是小细胞区,主要是淋巴细胞,第二群(100160fl)中间细胞区,包括嗜酸、嗜碱及单核细胞,幼稚的白血病细胞或其他细胞,第三群(160450fl)是大细胞区,主要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1.2 红细胞检测原理 红细胞通过小孔时,产生相应大小的脉冲,脉冲的多少即红细胞的数目。脉冲的高度代表红细胞体积,其高度叠加经换算得出红细胞压积。 血红蛋白(Hb)的含量测定,加入溶血剂后,Hb与有关成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的衍生物。在特定波长下比色而得知其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测定,均根据仪器检测的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含量数据,经仪器内存程序换算出来。,1.3 血小板检测原理 血小板随红细胞在一个系统中进行检测,根据不同的域值,计算机给出血小板的数目。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被测血小板群体的算术平均体积。 血小板数与MPV的乘积即为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RDW)有类似的涵义,检测原理也大致相同。,2 血细胞检测的指标与临床意义 2.1 白细胞的检测指标 白细胞的检测指标有:白细胞总数(WBC)、淋巴细胞(LYM)、中间细胞(MID)、中性粒细胞(GRAN)的绝对值与相对值。每升血液中该细胞的数量谓之为绝对值。此细胞的绝对值与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为相对值。绝对值示该白细胞绝对数量的增多、正常与减少,相对值示各白细胞之间的比例关系。下面就病理情况下上述几种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做一简述。,2.1.1 中性粒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化脓感染及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手术的组织损伤,急性溶血时的大量血细胞破坏,脾及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的大出血,安眠药、农药的急性中毒或体内各种代谢性酸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晚期。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感染性中毒性休克、流感病毒感染时、肿瘤放疗及化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等,使用氯霉素药物后。,2.1.2 淋巴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的原因: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甲型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某些细菌感染:百日咳、布氏杆菌病、结核、梅毒、斑疹伤寒等。淋巴系统疾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其他如药物的过敏反应、血清病及甲亢、Addison氏病等一些内分泌系统疾病。 淋巴细胞减少,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2.1.3 中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中间细胞绝对值高于正常时,应涂片瑞氏染色分类,以区别是哪一类中间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常见于:寄生虫感染的疾病如钩虫病、囊尾蚴等。过敏性支气管炎、哮喘。急性荨麻疹、天疱疮等皮肤病。少见的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骨髓纤维化及急性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急性心内膜炎、疟疾等感染性疾病。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 原始及幼稚细胞增多见于:各种白血病及类白血病反应。,2.2 红细胞检测的指标与临床意义 红细胞检测的指标有: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Hb、RBC、HCT在原发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增高,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失血时减低。,MCV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MCH是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 MCHC是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g/l),RDW是表示被测RBC体积不均一性的参数,能直接客观的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程度。上述四项参数被用于贫血类型的鉴定(见表1)。,表1 正常人和各型贫血时红细胞的平均参数参考值注:正常 增高 减低,2.3 血小板检测的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小板的检测指标有: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血小板增高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慢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脾切除术后。 血小板减低见于:骨髓生成减少的疾病如再障。血小板破坏增加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平均血小板体积增高,说明大血小板增多,见于周围血小板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血小板减少者。骨髓病变使血小板生成减少者MPV减低。 血小板压积与PLT和MPV呈正相关,故PLT和MPV减增的疾病,也能使PCT发生相应的变化,原发与继发的血小板增多症,PCT可见明显增高。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与RDW有类似的涵义,PDW愈高说明血小板大小不一的程度愈严重,增高见于ITP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3 血细胞直方图与相关疾病 各种血细胞的体积或比例在正常范围时,仪器会描绘出相应的血细胞直方图。体积或比例发生变化,血细胞直方图也会发生特有改变,并与某些疾病相关。,3.1 白细胞直方图与相关疾病 白细胞直方图的全称为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Histogram of white blood cell volum distribution HWD)三分类仪器呈三峰,即大白细胞、小白细胞或大白细胞、中白细胞、小白细胞各自形成一峰。在正常情况下,中白细胞数量较少,形成峰值尚不明显,更无力单独形成峰值。在病理情况下HWD变化较大,常失去正常图形的规律或出现特殊图形,这是观察HWD的意义所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白细胞在HWD中的位置为LYM在30100fl处,M、E、B在100160fl处,GRAW在160fl以上。坐标横轴表示白细胞体积大小(fl),纵轴表示在一定体积范围内各类细胞的相对频率,通过对HWD峰高及峰面积的观察,可大致估计各类细胞所占的比率。 在病理情况下,可明显看到各种峰高与峰面积的变化,峰值的左右移动,以及单峰、多峰等,可提示某种疾病及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3.1.1 正常的白细胞体积直方图,图形特点:在30100fl处可见一短窄高耸的小白细胞峰,160450fl 处可见一大白细胞峰,100160fl处可见二峰之间与横轴接 近的最低点,为中间细胞区,此图为标准的双峰图。实验证 明此种图形仪器与手工镜检分类结果非常接近。临床意义:见于各种白细胞比例正常的人群。,3.1.2 异常的白细胞体积直方图(1),图形特点:单峰图在30100fl处的小白细胞峰消失,160450fl处 的大白细胞峰宽大高耸,100160fl处的中间细胞区的曲 线与横轴接近。临床意义:1)感染性疾病 2)见于其他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3.1.3 异常白细胞体积直方图(2),图形特点:小白细胞峰右移至160fl处的中间细胞区,大白细胞峰消 失,为单峰图。临床意义:1)粒细胞缺乏症 2)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3)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正常婴幼儿血象(小白细胞峰无右移),3.1.4 异常白细胞体积直方图(3),图形特点:小白细胞、大白细胞峰明显存在,100200fl 处有 高耸的中间白细胞峰,为3峰图。临床意义:见于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嗜碱性细胞及异型淋巴细 胞增高。亦见于原始及幼稚细胞增多。,3.1.5 异常白细胞体积直方图(4),图形特点:小白细胞峰与大白细胞峰明显,处于两峰之间的中间细 胞区(100160fl处)与横轴间距离变大,抬高明显, 示中间细胞增多。临床意义:与异常白细胞体积直方图3相同。,3.1.6 异常白细胞体积直方图(5),图形特点:100160fl 处的中间白细胞峰高耸,并位于峰顶,大白 细胞峰缺如,呈小白细胞与中间白细胞峰相连接的单峰图。临床意义:常见于血液中原始或幼稚细胞明显增高的急非淋白血病, 或其他中间白细胞极度升高的病人。,3.1.7 异常白细胞体积直方图(6),图形特点:难以找到单独的小白细胞与大白细胞峰,100160fl处 的中间细胞区已明显抬高,并与其它两峰融合,形成一 个大的白细胞峰。临床意义:见于各种急慢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2 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及相关疾病 在临床不难得到正常人的红细胞体积直方图(HRD),与正常人相比较,某些贫血病人的HRD有其特点。此种图形变化再与其参数结合分析,对贫血鉴别诊断颇有价值,峰底的宽度,峰顶的形状及有无双峰现象。,3.2.1 正常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图形特点:呈单峰图,细胞体积呈钟形分布,峰顶在88 fl处,红细胞 主群分布在65110fl之间,底宽在55150fl范围内, RDW12.6%,正常人的HRD是显示正细胞均一性为主红细胞群 体的图形。临床意义:见于正常人,也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急性型再障、纯红 细胞再生障碍及其他正细胞均一性的贫血。,3.2.2 异常红细胞体积直方图(1),图形特点:单峰图,峰顶在60fl处,红细胞群主要分布在4090fl 之间,底宽在30130fl范围内,明显左移,RDW21.3%, 红细胞群体的特点为小细胞、不均一性。临床意义:常见于缺铁性贫血(IDA)、慢性病性贫血如肾性贫血等。,3.2.3 异常红细胞体积直方图(2),图形特点:双峰图,两峰顶在90120fl之间,为红细胞主群分布之 处,峰形低矮宽大,底宽50200fl之间,HRD明显右移, RDW33.3%为大细胞不均一性为主的红细胞群体。临床意义:常见于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溶 血性贫血及白血病。,3.3 血小板体积分布直方图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体积分布直方图(Histogrem of platelet volum Distribution HPD),血小板与红细胞测量在一个测试系统中,测量范围在230fl之间,小红细胞、大血小板或血小板聚集时,能影响实验结果,HPD能反映出这些变化。值得一提的是血小板数量的多少与峰高、峰面积无关。,3.3.1 正常血小板体积分布直方图,图形特点:窄峰图,呈偏态分布,曲线右侧跨度增大,增大程度 表达着大血小板相对比率,血小板体积集中在2 15fl范围内。临床意义:常见于正常人。,3.3.2 异常血小板体积分布直方图(1),图形特点:宽峰图,有多个血小板峰,大、小血小板或聚集的血小 板分布在230fl范围内,可见URI或LRI报警。见于大 血小板增多或血小板自发性聚集。临床意义: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核细胞白血病,血栓 前状态的病人。,3.3.3 异常血小板体积分布直方图(2),图形特点:宽峰图在5fl及30fl处各有一个峰,两峰最低点明显抬高。 (本人红细胞MCV58.3fl,RDW20.3%,经手工镜检可见大血 小板及小红细胞,因此,可见5fl处为血小板峰,30fl处 为小红细胞形成的峰) 。临床意义:小红细胞干扰血小板体积分布直方图的典型病例,常见于 缺铁性贫血等小细胞低色素不均一性贫血的病人。,血细胞分析仪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半个世纪了,Coulter开创了阻抗式血细胞检测原理,使血细胞检测自动化成为现实。如此之多的检测项目,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准确完成,手工法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分析血常规化验单时,要把各组参数与相应的直方图变化结合起来,分析比较,就能得出较全面而准确的诊断。,但我们还应当看到细胞内形态学变化,仪器检测目前还无能为力。如白细胞浆内的中毒性颗粒、空泡。异型淋巴、幼稚细胞。红细胞中的Howell-Joully小体、Cabot 环。巨大血小板和聚集血小板等,仍需手工法染色后辨认。为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标本应尽量采取静脉血为宜,末梢血有时能出现较大的误差。只要在检测过程中,这些方面能有机结合,今日血常规检测就能准确可靠。,由于检测指标较多,因此要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血常规参数变化,特别是要了解相关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才能更好的使血常规的检测发挥作用,防止诊断上的误诊和漏诊。 有血常规参数变化的疾病,在治疗后应注意相应参数及血细胞直方图的变化,以判定疗效。注:仪器采用亚培CD-1700型血细胞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