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ppt课件全解.ppt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有孟子一书传世。,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写 作 背 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教 学 目 标,1 .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2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3 .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4 .理清文章结构。,解 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朗读课文,要求:,1 .注意朗读的节奏。2 .注意生字词的读音。3 .初步理解课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朗读节奏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3 .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4 .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矣 。,读音 夫 郭 粟 寡 戚 畔,f,gu,s,gu,q,pn,原文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天时: 地利: 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原文 译文,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郭:环:夫:,古义指外城。,围。,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原文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池:兵革:米粟:委:去:,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泛指粮食。,放弃。,离开。,护城河。,原文 译文,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依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 以: 固国: 威: 道: 寡: 至: 畔 顺: 亲戚:,原指界限,课文的意思是限制。,巩固国防。,震慑。,极点。,指仁政。得道,指施行仁政。,少。,同“叛”,背叛 。,归顺、服从,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直系亲属,介词,凭,靠。,理清结构层次,思 考 讨 论 下 列 问 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3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理 清 结 构 层 次 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一攻方失利论证了分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也。 战例二守方失例论证了分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最后,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不胜,胜,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攻城,守方,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败,胜,人和,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小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各抒己见,谈感悟,你学完本文之后的最大感受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布置作业,1 .背诵全文。 2 .预习第二章。,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