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心理学》第7章道路交通事故心理ppt课件.ppt
第七章 道路交通事故心理,2,道路交通事故原因统计分析,全国各地交警队进行的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工作,均采用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下发的“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经过多个版本的不断升级,功能越来越完善。系统中对每起交通事故都有详细的记录,便于后期统计、分析、上报等。,3,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福清市2005年至2007年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布统计表,4,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闽侯县2004年至2007年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布统计表,5,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不同版本的“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事故原因归类对比,2003版,2007版,事故驾驶人的非违法过错,主要是驾驶人交通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分析驾驶人的交通事故心理,找出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心理原因,对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有较大意义。,14,7 道路交通事故心理,7.1 交通事故直接原因 事故发生时引起驾驶人行为过程中的错误,如感知错误、判断错误、反应错误等。7.2 交通事故间接原因 驾驶人的条件和状态,如情绪、态度、个性、生理状态等。,15,7.1 道路交通事故直接原因,7.1.1 驾驶人感知错误7.1.2 驾驶人判断不准确7.1.3 驾驶人反应不恰当,16,7.1.1 驾驶人感知错误,(1)影响感知错误的因素刺激物的特点:适宜刺激、足够的强度感觉器官的特点:感觉阈限、对比、后像等,17,7.1.1 驾驶人感知错误,(2)感知错误的主要表现注意不当 行车时,由于注意范围狭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分配或转移不及时等原因,使得驾驶人未能及时注意观察交通情况,导致本该发现的危险情况没有被发现或及时发现。,18,7.1.1 驾驶人感知错误,(2)感知错误的主要表现观察错误 由于驾驶人视线固定,视野狭窄,不能发现交通情况的发展变化,不能分辨危险程度等,从而造成知觉延误,观察不准确、不全面。驾驶人在疲劳状态或者驾驶经验不足时容易出现观察错误现象。,19,7.1.1 驾驶人感知错误,(2)感知错误的主要表现视觉阻碍与干扰 在行车过程中,由于道路(弯道)内侧的树木、路旁建筑、广告或其它车辆等视线障碍对视线的遮挡,以及恶劣天气对视觉的干扰所造成的知觉延误。,20,7.1.2 驾驶人判断不准确,(1)造成判断不准确的原因感知材料不全面、不正确;知识经验不足;侥幸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有缺陷,21,7.1.2 驾驶人判断不准确,(2)驾驶人判断不准确的主要方面 对距离的判断对迎面来车距离和相遇点位置的判断;对同向前车距离的判断;,100M,120Km/h,120Km/h,预计相遇点,实际相遇点,80Km/h,160Km/h,60Km/h,180Km/h,33M,25M,? M,22,7.1.2 驾驶人判断不准确,(2)驾驶人判断不准确的主要方面 对速度的判断速度适应性对速度判断的影响;对迎面来车速度的判断;对本车速度的判断;对相对速度的判断;,23,7.1.2 驾驶人判断不准确,(2)驾驶人判断不准确的主要方面 对超车时机的判断四类超车方式影响超车时机判断的因素,(1),(2),(3),(4),24,7.1.2 驾驶人判断不准确,(2)驾驶人判断不准确的主要方面 对道路线形的判断弯道错觉坡道错觉,25,7.1.3 驾驶人反应不恰当,(1)影响反应及时性的因素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与背景的对比度产生反应的运动感官机体的状态,26,7.1.3 驾驶人反应不恰当,(2)影响反应准确性的因素客观刺激物的强度技术熟练程度交通情况复杂程度反应操作的复杂程度对反应操作效果估计不足,27,7 道路交通事故心理,7.1 交通事故直接原因 事故发生时引起驾驶人行为过程中的错误,如感知错误、判断错误、反应错误等。7.2 交通事故间接原因 驾驶人的条件和状态,如情绪、态度、个性、生理状态等。,28,7.2 道路交通事故间接原因,7.2.1 疲劳驾驶7.2.2 酒后驾车7.2.3 吸烟、药物等其他因素,29,7.1 疲劳驾驶,驾驶员在连续行车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功能以及驾驶操作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当疲劳出现时,常常会有腰酸背痛、眼睛模糊、手指和身体不灵活、反应和判断速度缓慢等现象,即身体信号。,30,机动车驾驶工作的特点,1.劳动密度高:典型的人机械环境体系,根据外部空间及时间的不断变化驾驶员必须随之调整自己的判断和驾驶动作,造成驾驶员连续的精神紧张和压抑感。 2.连续性强:一般情况下一旦进入行驶状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一时一刻都不能从驾驶作业离开;长时间精神紧张和身体负担。 3. 外部环境依存性强:外部环境好坏驾驶员承受的负担程度有显著的区别:在交通量大条件复杂的市区道路上,驾驶员显然承受很大的精神和肉体上的负担。相反在类似于高速公路一样良好的道路条件下,由于受到的外界信息的刺激以及驾驶动作都很少,单调少负荷一定时间后易产生瞌睡驾驶,这同事故直接相连,所以驾驶员坚持驾驶的同时,还要战胜瞌睡的折磨,承受着过大的异质性精神负担和痛苦感。 在线形复杂的山区公路,由于变化频繁,易造成驾驶员的疲劳,长时间的疲劳状态,使驾驶员精力很难集中,遇到紧急情况反应迟钝(生理上很难在短时间内调整成必要的紧张状态)采取措施不当不良后果。,31,4.工作空间狭窄:行动受驾驶室的狭窄空间的限制,长时间保持座位姿势,身体受压迫部位血流不畅,导致驾驶员下肢疲倦麻木,痛苦感等症状。 5.事故的危险性:有发生不测事故的危险性,在驾驶中常有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干扰和冲击驾驶员,精神处于紧张状态。 6.时间不规则:作息时间不规则,夜勤多,每天驾驶时间的多少差异大,睡眠时间不稳定或睡眠不足。,机动车驾驶工作的特点,32,影响驾驶疲劳的主要原因,1.驾驶员自身原因:身体情况、年龄、经验、技术、性格、家庭及社会关系、驾驶前睡眠时间和质量等。2.道路原因:路宽,直线曲线,视距,人车道分离,纵坡度,限速区间,信号机和交通标志识别的难易,交叉口,护栏的设置。3.交通原因:交通量(人,自行车,机动车)。4.驾驶原因:行车速度,驾驶方法及经验,出行计划的有无。5.车辆原因:车辆保养状态,振动,噪音,照明,温湿度,视野,座椅和方向盘及各种踏板的位置。6.自然原因:雨,雪,雾,风,气压等。7.景观原因:山,水,地形,地貌等道路周围的自然景观。,33,研究驾驶疲劳的学科分类,34,研究驾驶疲劳的常用方法,1. 研究方法: (1)在理论上涉及的学科或领域: 研究科学:道路工程学、交通工程学、汽车行驶理论、人机工程学、医学理论、心理学、生理学、车祸流行病学、劳动安全学、系统工程理论与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技术 研究理论:如事故倾性理论、生物节律理论、需要冲突理论、事故的骨牌理论、交通工程学理论、车祸流行病学理论、交通安全统计分析理论。,35,1. 研究方法:(2)在实验手段上: 利用人体信息技术研究驾驶疲劳和负担的常用方法有: 闪烁值、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脑电波、 呼吸数、皮肤电位差、眼球运动等等,研究驾驶疲劳的常用方法,36,脑电波,37,视线计测装置EMR-8,38,视线计测装置EMR-8,返回目录,39,身心疲劳的信号,头重、频频点头,很难保持抬头姿势; 视觉模糊、眼睛发红发干; 频繁眨眼或眼睛时开时闭; 视野变窄、漏看错看信息增多; 哈欠连天却无法控制、表情变化少; 精神不振、反应迟钝、判断迟缓; 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能力下降; 动作僵硬、节奏失调; 心情郁闷、急躁,容易激动; 分辨不清方位,车速盲目提高。,40,驾驶疲劳的生理症状,1、循环系统:心跳加速,脉搏加快,心口疼,头昏,眼花,面部发红,手脚发冷或发热,指甲、嘴唇发紫等。2、消化系统:口渴,哎气,哎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便秘,消化不良,腹胀等。3、呼吸系统:呼吸困难,气喘,胸闷,呼吸道、喉头干燥。,41,驾驶疲劳的生理症状,4、眼睛:眼睛发红、发痛,眼皮下垂,视觉模糊,视敏度下降,泪水增多,眼睛发干,眼球颤动,刺眼感,眨眼次数增多。5、听觉:听力下降,辩别不清方位和声音大小,耳内轰鸣,感觉烦燥恍惚。6、身体肌肉骨胳:肌肉疼,关节痛,腰酸,背肩痛,手脚酸痛。7、泌尿系统:频尿,尿量减少。,42,疲劳过程的渐进性,疲劳过程是渐进的,因而驾驶效能也是渐渐地下降。,43,疲劳过程的渐进性,驾驶员在夜间驾驶车辆时,最容易产生疲劳的时间多在早上五、六时左右,此时段的事故发生数是其他时段发生的事故的250%。,44,驾驶疲劳的产生原因,1、睡眠不足、睡眠不规律和睡眠障碍。2、驾驶时间长短。3、时辰及气候条件。4、车内外环境。5、道路及交通条件。,45,避免驾驶疲劳的措施,合理控制驾驶时间。一般每日开车总时间应不超过6小时,最长不得超过10小时。连续驾驶不得超过4小时。必须尽量保证正常的睡眠。根据试验得知,驾驶员一天驾驶超过10个小时以上时,如果睡眠不足4.5小时,则事故率最高。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最好方式。,46,避免驾驶疲劳的措施,行车中适时做些消除疲劳的运动,洗洗手和脸也有提神作用。还应当调节一下座位和椅背、吃清淡食品、多喝点水。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立即停车休息,切莫昏昏然而肇事。在行车中,眼晴不要老盯着公路的中心线,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视线经常变换,应当给驾驶室通通风、降低驾驶室温度,过了段时间下车在路边放松一下自己。,47,避免驾驶疲劳的措施,适度听音乐。一定要适度,因为“一心不可二用”。人的意志集中力会因外界各种程度不同的冲击而削弱或丧失。人的大脑中枢如果更多地接受与处理外界信号时会过早或加重疲劳。因此,切不可把听音乐作为消除疲劳的唯一方法。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也是有效防止疲劳驾车的一个绝招。只要驾驶员心中装着交通安全和交通法规,并落实到行动上,就会自觉抵制疲劳驾车行为,确保行车安全。,48,7.2 酒后驾驶,酒后驾车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不可小视一杯酒的威力。,49,7.2 酒后驾驶,酒后驾车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不可小视一杯酒的威力。酒精进入人体后,其主要毒害作用是对大脑等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抑制。,50,酒精对人脑的作用过程,酒精对人脑的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兴奋期: 轻微眩晕,语言增多,逞强好胜,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举止轻浮有的表现粗鲁无礼,感情用事,打人毁物,喜怒无常。绝大多数人在此期都自认没有醉,继续举杯,不知节制。共济失调期: 出现一系列运动和精神障碍。表现为反应迟钝,动作笨拙,步态蹒跚,语无伦次,发音含糊,呈现典型醉态。昏迷期: 深度睡眠状态。表现为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口唇微紫,心跳加快,呼吸缓慢而有鼾声,瞳孔散大。严重者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呼吸衰竭死亡。,51,酒后驾车导致的不安全因素,1.触觉能力降低。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2.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When you drink your reaction time slows down!,52,酒后驾车导致的不安全因素,3.视觉障碍。饮酒后可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辨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同时饮酒后视野大大减小,视像模糊,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对处于视野边缘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易发生事故。4.心理变态。在酒精的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周围人的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干出一些力不从心的事。5.疲劳。饮酒后易困倦,表现为行驶不规律,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的行为。,53,酒后驾车的行车特点,方向控制不稳,忽左忽右。在道路交叉口不能按信号灯提示自如操作,遇红灯停不住或者紧急刹车,绿灯亮时不能及时启动。车速忽快忽慢。缓慢行驶时,长时间占道不让行,不该停车时停车,快速行驶时,该停的时候停不住。超车时过度跨出中心线,换挡动作不协调。,54,酒后驾车的事故特征,冲撞静止物,如交通安全设施、隔离带、灯杆、树木以及静止的车辆等。行驶中受眩光影响严重,视力恢复迟缓,与对面来车发生正面碰撞。看错道路,将车开出路外,或冲出车道。事故多发生在晚饭后至夜间的时间。大部分事故属重大交通事故,后果严重,死亡率高。,55,酒后驾车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罚款。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旧法规,56,酒后驾车的法律规定,2011年2月25日,刑法修正案(八)正式通过,并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法规,57,酒后驾车的法律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新法规,58,酒后驾车的法律规定,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新法规,59,酒后驾车的法律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中规定:,60,血液中酒精含量与症状、肇事的关系,61,血液中酒精含量的测试方法,呼气酒精含量检测唾液酒精含量检测血液酒精含量检测,62,“被酒驾”食物,实验一,实验物品:豆腐乳结论:一小块豆腐乳,酒精含量达14mg/100ml实验二,实验物品:藿香正气水结论:一瓶藿香正气水,酒精浓度高达188mg/100ml一分钟后再次测试,为28mg/100ml,已达到酒驾标准。实验三,实验物品:300ml听装啤酒结论:300ml的啤酒,酒精浓度达86mg/100ml实验四,实验物品:56度二锅头结论:喝一两,酒精浓度是醉酒标准的5倍 跟酒量大小没关系。喝了一些酒,一点感觉都没有,但已经成醉酒驾车了。,63,酒后驾车屡禁不止的心理原因,中国道路交通协会2005年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进行的有关酒后驾车的公众调查显示,多数公众知道酒后驾车的危害,认为不应酒后驾车。 但有关酒后驾车的误区和侥幸心理乃至行为仍普遍存在。在社会大众与驾车者中,有关酒后驾车的基本状态为“有常识、欠意识、多行为”。,64,酒后驾车屡禁不止的心理原因,一、有常识,但认识不深且存在误区 绝大多数都知道不能酒后驾车,对酒后驾车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相关的知识,仍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主要包括:对酒精对人体的影响没有清晰的了解。26%的驾车者认为酒后驾车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男性驾车者对酒后驾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高于女性;不少人认为酒后驾车存在一个量的问题,不一定需要“不喝”,可以“少喝”。经常采用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形形色色的解酒方法。,65,酒后驾车屡禁不止的心理原因,二、欠意识,从侥幸到习惯到自然绝大多数(76%)的受访者认为“酒后驾车非常危险,肯定不可以”,但仍有10%左右的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比较危险,但偶尔开下车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认为“如果喝得不多,开车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吧”的占10%。在驾车者中,酒后驾车有一个心态发展的历程:侥幸习惯自然,三年以上驾龄驾车者更容易习惯成自然,发生酒后驾车的可能性较高。,66,酒后驾车屡禁不止的心理原因,三、多行为:主动意识不足与酒桌文化的影响在非职业驾车者中,半数以上的人有过酒后驾车的行为,而且很多人是屡屡发生,一年内超过十次以上的比例达到15%。年轻者、男性酒后驾车的比例分别高于年长者、女性。广州有过酒后驾车经历者的比例(67%)高于北京(44%)和上海(52%)。自驾车参加酒会的比例也越来越高。目前酒席上普遍存在的劝酒风气也是导致酒后驾车的一个不良因素。,67,各国酒驾奇葩惩罚,新加坡鞭刑酒后驾车初犯是罚款加监禁的处罚,但如果是二进宫,那就开始要拿鞭子伺候了,68,各国酒驾奇葩惩罚,日本:陪酒、劝酒、甚至乘坐酒驾者车的都要受罚,酒驾后的惩罚可能会牵连很多人。,69,各国酒驾奇葩惩罚,马来西亚:拘留酒驾者,而他的妻子也将会被一起拘留,目的是让其妻子对酒驾者进行彻夜教育。罚款800美元或坐牢半年;如果第二次酒后开车被抓,则罚款4000美元或坐牢1年。,70,各国酒驾奇葩惩罚,加拿大:酒精浓度超标,车内仪器会发警报提醒警方及其他司机加拿大安大略省对醉驾者的重要处罚和洛杉矶有点类似,不过他们要安装是一个叫“互动点火车锁”的东西。,71,各国酒驾奇葩惩罚,美国:买酒驾监控设备、照顾病人、看停尸房美国对于酒驾后的惩罚因洲而异,各州也都有所不同。,72,各国酒驾奇葩惩罚,密苏里州:如果酒驾三进宫,除了常规的罚款外,管理人员还会将酒驾者送到医院,专门看护照顾那些住院的交通事故受害者。洛杉矶:酒驾者除了要接受处罚之外,还要花费300美元在车内安装一种电子装置。只要车内有酒味,车就发动不起来。还规定,这些受罚的驾驶员不得驾驶没有这种装置的汽车,否则,将剥夺其驾驶汽车的权利。,73,各国酒驾奇葩惩罚,加里福尼亚:对于酒驾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惩罚。如果你是第一次酒驾被发现,罚款肯定是少不掉的,还会附加劳改扫大街什么的。如果你有过酒驾记录,却依然我行我素,那么就很有幸参观当地的停尸房,顺便再看看一些死亡者的现场解剖,真是即刺激又恐怖!,74,各国酒驾奇葩惩罚,土耳其:对酒驾者除了常规的处罚外,警方还会将其押出城至20公里外的地方,然后强迫他步行走回城。,75,严禁酒后驾车,76,7.3 吸烟、药物等其他因素,(1)吸烟对安全驾驶的影响尼古丁和焦油会大量消耗人体内维生素B12,导致视力减弱吸烟的诸多动作易分散驾驶人注意力,77,7.3 吸烟、药物等其他因素,(2)药物对安全驾驶的影响其实,服药后驾车的危险性决不低于酒后驾车,在德国,有11的交通事故与驾驶员服用镇静剂、安眠药、降压药、止痛药等药物有关。而美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连续两年服用药剂的驾驶员有77的人发生过交通事故,而其他驾驶员中只有20发生过交通事故。由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仍有很多驾驶者尚未认识到服药后驾车的危害。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确规定:“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不得驾驶机动车。”其原因也是为了避免因所服药物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以此来减少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78,驾驶人不宜服用的药物,1.感冒药:感冒药多含有抗过敏药,这些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中枢抑制作用,服用后出现头痛、眩晕、疲劳、耳鸣、紧张或焦虑、注意力分散,困倦嗜睡等症状。常用的感冒药如新康泰克、速效伤风胶囊、泰诺感冒片、感冒清、康得等多含有这类药物成分。2.抗微生物类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会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表现为耳鸣、眩晕、听力下降、平衡失调等;服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等可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嗜睡、失眠等。3.抗心律失常药:服用普罗帕酮、阿普林定后出现感觉异常、手臂颤抖、癫痫样抽搐等症状,影响驾驶者掌握方向盘、挂挡和踩刹车。4.降血压药:降压药服用过量可引起低血压反应,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严重不良反应。,79,驾驶人不宜服用的药物,5.抗心绞痛药: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眩晕、晕厥、心动过速,部分患者可见头痛、烦躁、视物模糊、耳鸣等不良反应。6.治疗胃病的药物:如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西咪替丁、胃动力药吗丁啉、胃肠解痉药硫酸阿托品等服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视物模糊和心悸,过量则可出现焦躁、幻觉等。7.抗糖尿病药:用药过量或用药后未及时进餐、进行较剧烈的体力活动均可诱发低血糖,可导致癫痫发作、昏迷等等。8.影响视神经的药品:服用后出现视力模糊、复视、黄视、眼球震颤等症状,可引起瞳孔散大、复视畏光、视线不清、定向障碍等症状,使驾驶者对路况和空间判断出现误差。,80,7 道路交通事故心理,7.1 交通事故直接原因驾驶人感知错误驾驶人判断不准确驾驶人反应不恰当7.2 交通事故间接原因疲劳驾驶酒后驾车吸烟、药物等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