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政治学概论(课堂ppt)课件.ppt
1,第一章 绪论,2,第一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3,一、政治的含义,(一)词源学上的政治1.在西方,政治的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的城邦,即城市国家。(西方政治学奠基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2.中国古代的政治主要是统治的意思,即根据某种道德原则管理社会、治理国家。,4,(二)非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解释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儒家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凯尔逊)。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法家思想)。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孙中山、麦肯齐)。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戴维伊斯顿)。,5,(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解释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阶级关系是政治活动的主导因素,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国家是政治权力的最终载体)4.政治活动是科学,也是艺术。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6,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狭义的对象是国家,包括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二)广义的对象是公共权力,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的内容与规律。,7,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的基础与核心。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横向的现实比较与纵向的历史比较。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8,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政治学与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历史唯物主义。2.政治学与经济学第一,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二,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应以经济学为基础。3.政治学与法学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但研究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学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现象,而法学研究特定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具有联系的必然性。,9,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10,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学1.儒家孔子与孟子为代表,影响最大,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主要观点:一是坚持为国以礼的政治原则即礼治,二是提出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即德治。(德治与王道)2.法家韩非为代表,反对儒家的仁政和王道,主张霸道和以法治国,强调法、势、术的融合。(法治与霸道)3.道家老子与庄子为代表,主张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统治,一种补充性手段。,11,(二)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1.最早发端于古希腊,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柏拉图的理想国被认为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最初萌芽;亚里斯多德是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他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其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他特被看做是政治学的奠基人。2.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时代,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12,3.1516世纪:形成时期。马基雅维利,被马克思成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其君主论提出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第一次根本区别政治问题和伦理问题;布丹的共和六论提出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代表了早起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揭开了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的第一页。4.1718世纪:繁荣阶段。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辈出,如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主要理论有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论、分权制衡学说、自由平等理念等。奠定了现代西方政治学说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体系。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发展。,13,5.18世纪末19世纪末:发展和变革阶段。主要鼓吹自由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政治学说,由批判和革命转向保守和反动,包括孔斯坦、边沁的功利主义,孔德、斯宾塞的实证主义。以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达到了最高点,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6.19世纪后期以来的政治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注重制度和法律的研究;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以政治权力为研究对象(十月革命、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行为主义政治学),14,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主要内容是:1.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国家不是超阶级的)2.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是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强制性和主权性是区分国家与其他组织的主要标志)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和主要观点,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阶级性),15,4.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5.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政党之间的斗争)上述观点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16,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17,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3.理论联系实际;4.阶级分析;5.经济分析。,18,(二)具体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2.制度研究法: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3.比较研究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4.结构功能研究法: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19,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1.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2.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3.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20,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21,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的区别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22,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国家的起源问题是国家学说的一个基本问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两个基本观点:第一,时间问题: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原因问题: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3,国家产生以前的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是原始公社制度和氏族社会组织,合称原始氏族公社制度。之所以如此,是由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水平(原始公有制)、家庭与婚姻发展方式(血缘关系为基础)决定的。原始氏族公社制度以氏族为核心,有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几种形式,其特点在: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基于血缘而不是地域);第二,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原始民主制);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和互相保护的义务。,24,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的区别,(一)三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这正是氏族制度解体和国家产生的社会根源。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给社会带来三个结果和变化:第一,提高劳动生产率,部落有了剩余产品(互相交换);第二,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家庭奴隶制);第三,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家长,晚辈及奴隶。其特点是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父权)。,25,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给社会带来三个主要结果:第一,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第三,部落联盟的出现(军事民主制)。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手工业分离出来(有决定意义的生要分工)。给社会带来的两个结果: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金属货币;第二,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氏族与部落居民杂居起来,这就使得以前的氏族组织无法有效管理。,26,(二)恩格斯关于国家产生的论断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阶级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秩序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不允许被统治阶级破坏,也不许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或者集团破坏)。,27,(三)国家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1.雅典国家的形式(最为典型);2.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3.德意志国家的形式。虽然形式不一,但国家产生的根源是一致的,即都是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8,(四)国家区别于氏族组织的根本特征1.国家是按地区(阶级关系)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亲属关系)划分居民。2.国家公共权力的设立(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29,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1.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国家源于神,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政府的权威都由神意所授予,君主是替天行道,依照神意治国。盛行于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2.契约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盛行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卢梭是主要代表。局限性有三点。3.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代表人物有杜林和普洛维赤。错误有三点。,30,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二、国家权力三、国家的基本职能,31,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国家的本质问题,是国家学说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有三层含义: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是一个历史现象。2.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是某个政权的组织,而不是超阶级的组织(但表面上是一个全民共同体的形式)。3.国家是机器具有公共权力的国家机构。,32,二、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国家权力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二)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表现有: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3.赋税制度的确立(国家权力的经济基础)。(三)国家权力的特性:1.强制力的垄断性(只有国家才可以使用强制性力量);2.普遍的约束力(国家权力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3.主权性(对内的最高性和对外的独立性)。国家三要素:主权、领土、居民。,33,三、国家的基本职能,(一)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二)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包围国家安全。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对国内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34,(三)内部职能,从国家活动性质和方式的角度分,又可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政治职能,又叫镇压职能,是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在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2.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3.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第一,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社会职能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第二,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国家有效地实现了社会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35,第三节 国家的消亡,一、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二、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36,一、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国家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历史现象,它有发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2.国家消亡的前提是阶级的消亡。随着阶级的消亡,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的国家,由于失去了作用,逐渐走向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3.国家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37,二、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1.国家消亡的条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阶级,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使阶级及其差别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这样的条件存在于最高级的人类社会共产主义社会。2.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已经消除了,阶级的差别也就不存在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国家消亡的条件。,38,3.不能仅仅消灭剥削阶级,还必须消灭阶级差别,国家才会消亡。原因在于:第一,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解决了所有制问题,消除了国家存在的社会条件,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达不到使物质极大丰富的程度。因此,在分配领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要是按劳分配就必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从政治方面看,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但由于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因素,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要有阶级斗争国家就不会消亡。由于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还需要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只要有法律,就需要有保证法律实现的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关。,39,总的说来,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40,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41,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二、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42,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一)亚里斯多德是最早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的,他根据掌握国家权力人数的多少为标准,将国家划分为:1.君主国(一个人掌权);2.贵族国(少数人掌权);3.民主国(民众掌权)。如果国家以谋取私利为目的,则上述三种国家相应地变态为专制国家、寡头国家和暴民国家。(二)国家的历史类型: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43,二、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马克思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同一社会经济形态的一切国家,都是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1.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奴隶制的剥削形式。2.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和统治广大农民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封建制的剥削形式。3.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压迫和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它维护着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4.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44,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45,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1.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2.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46,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2.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改良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让步,它并不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因而不能完成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47,3.革命与改良的区别第一,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第二,革命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第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过程。,48,第三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一、奴隶制国家二、封建制国家三、资本主义国家四、社会主义国家,49,一、奴隶制国家,1.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它是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2.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3.奴隶制国家的对内职能是控制奴隶和自由民等广大被压迫群众,控制方式包括通过暴力机关镇压反抗和利用宗教麻痹被压迫阶级。4.奴隶制国家的对外职能保卫本国领土和侵略他国领土。5.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有东方暴君制、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古罗马和斯巴达的贵族制。,50,二、封建制国家,(一)土地所有制封建制国家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封建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业是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四种:1.地主占有制:合法买卖土地;出租土地,收缴地租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形式)2.领主占有制:领主领地可以世代相袭,但不能买卖。经管庄园、利用特权、附属农奴。(西方封建社会的主要形式)3.国家占有制:以国家名义占有土地,如中国的屯田、营田、职田、农庄和均田等。4.自耕农占有制:农民自己占有的土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51,(二)中西方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1.从国家结构看,西方采取分封割据制,而中国采取中央集权制。2.从权力结构看,西方实行地产等级制,而中国实行官僚等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专职官吏组成权力机构;二是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三是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西方的地产等级制是一种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特权相结合的制度。3.从统治思想看,西方主要借助于宗教,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宗法指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的,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52,三、资本主义国家,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决定生产劳动者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2.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本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统治,是资产阶级专政。维护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工具。3.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组织化,是人类历史有国家以来最完备、最复杂的国家机器。4.资本主义国家按其发展阶段划分,有自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种形态。,53,四、社会主义国家,1.社会主义国家是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的深刻变化,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国家也由维护人剥削人的制度的工具,变成了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建设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工具。2.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根本标志是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以及由此形成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经济和利益特征。3.社会主义国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政治特征。4.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其思想特征。,54,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55,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56,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是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和壮大的政治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萌芽于西欧社会。1.商品贸易关系和货币关系:11世纪以来,西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超出了生产者及其家庭自给自足的需要,而生产的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使生产的专门化水平提高,从而使得产品交换成为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必然要求。这种状况使社会生产突破了封建生产关系下的自然经济形态,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活动方式,由此产生了商品贸易关系和货币关系。,57,2.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关系:到14世纪,西欧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关系进一步扩展。与这种变化和发展相伴随的是,在工商业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城市中首先发生了生产和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为行会式生产方式的淘汰,以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关系出现。雇佣劳动关系在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58,(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的条件:一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二是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二者缺一不可,这些条件是通过原始积累创造的。2.原始积累的途径:一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典型形态就是圈地运动,资本家借此强制性地使农民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形成大批的雇佣劳动者,同时把农业资料转化成了资本;二是通过奴隶贸易,使他们沦为雇佣劳动者;三是通过殖民活动,征服和掠夺殖民地,获取资本和市场。,59,(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1.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2.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3.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成为商品,资本家以劳动力的市场价值购买劳动力,雇佣劳动者在交换过程中具有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而具有出卖自身劳动力的自由权利;4.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60,(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1.相容的一面:两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2.冲突的一面:第一,封建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劳动者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没有出卖自身的自由;资本关系中以雇佣劳动为基本方式,资本家和劳动者是自由买卖的商品交换关系;第二,封建的生产以使用价值的生产和自给自足为目的,资本主义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第三,封建生产关系建立在暴力和政治权力的超经济强制因素之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市场的平等交换为条件,排斥任何超经济的强制因素。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关系经历了互相利用到互相斗争的变化。,61,(五)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类型1.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是其标志),其根本特点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及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种急风暴雨的大革命形式,主要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与法国高度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3.19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社会变革,特征是封建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政治多重压力下,被迫进行资本主义改良,逐步使封建专制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国家。,62,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一)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是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并剥削雇佣劳动,它的作用在于:1.构成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力量基础。资本的控制和支配产生了以下结果:一是使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上升为政治经济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主体;二是使资本主义国家有能力建立和维持一整套国家机器,保证国家政治体系的运行;三是具有了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优势。,63,2.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其生存条件,以资本增值为其根本目的,在政治权力的运行上也体现了这一点。3.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职能、作用范围和强度、作用方式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特定的阶段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变化和人民资本主义),64,(二)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完全是按照资产阶级的本质特点和整体利益要求构建和运行的(选举制、代议制、政党制度、分权制衡制度);2.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也是按照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来规定和履行的;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方针也是按照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这一中轴制定和实施的。(三)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和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当前采取了更加隐蔽的形式。,65,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一、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66,一、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也就是列宁所指的“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一)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运动,基本以单个企业为核心展开。(二)自由资本主义的阶级特征自由资产阶级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控制着社会阶级关系。,67,(三)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特征: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方式来统治国家。表现为:1.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公民政治自由、政治平等和政治权利作为政治生活的基础;2.政治制度方面: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3.政府职能方面:“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即政府最低限度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4.政府政策方面: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鼓励和维护个人在市场上的自由活动。,68,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从19世纪末开始,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从自由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效应和自由竞争带来的资本积聚和集中效应)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结果。1.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垄断代替自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实现的基本方式,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特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2.垄断资本主义的阶级特征:垄断资产阶级取代自由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垄断资产阶级与中小资产阶级及其与广大无产阶级和群众的矛盾),69,3.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特征:通过加强国家政权甚至不惜采取军事强制方式来维持自己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表现为:一是在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和原则方面,以保护利益集团尤其是垄断财团的利益为根本原则;二是在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集中,国家的行政权力得到扩张和加强;三是在政府职能方面,把政府变为集中主要权力的万能政府,政府作用的范围、方式和强度也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可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内外矛盾的进一步加深,这就促使资本主义社会走向更加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70,(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形态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1.法西斯国家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垄断资本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经济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形成法西斯的原因:一是历史原因;二是社会阶级原因;三是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原因。法西斯的特征:一是统治思想方面,种族优越论、领袖崇拜论等;二是经济生活方面,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军事化;三是政治生活方面,法西斯寡头统治;四是对外关系方面,疯狂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71,2.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垄断资产阶级政权在强大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实行的一种改良主义方法,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但又企图缓和阶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