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ppt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1.图中B岛有“印度洋上的处女岛”之称,岛屿上出现数千种奇的动植物,其中有三分之一属于岛上特有生物。右图为岛上的龙树,由此判断以下与B岛自然地理环境一致的( ) A.高温多雨,植被高大茂密 B.地壳稳定,地层多沉积岩 C.炎热干燥,土壤浅薄贫瘠 D.全年高温,干湿季节分明,C,(2011福建高考)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米。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毫米,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毫米。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考虑河流与地下水、海水间的关系;河流含沙量减少,两岸的土地失去了肥力的来源;对生物的影响;R河下游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毫米,是热带沙漠气候,径流量减少会使其生态系统更加脆弱等。答案: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思路导引】,考什么 ,答什么 ,怎么答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 自然环境的影响。,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自然资源、自然灾害、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等。,【答案】 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1)与E处自然带相同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2)下列地区,河流有结冰期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B,C,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试题调研模拟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2.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因素 B.洋流因素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A,B,(1)图甲中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分异规律。图甲中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 分异规律。(2)图甲中处的自然带分别是_ 和_。,纬度地带(或赤道到两极),干湿度地带(或由沿海向内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核心2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真题冲浪 (2012北京卷)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2)该山地位于(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C,A,考点突破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4)山地自然带谱往往与山体所在的纬度和高度(海拔、相对高度)有关,(5)相同自然带海拔差异的影响因素:(6)雪线海拔的影响因素:,例: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13题。1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 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2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 盛行( )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3该山可能位于( )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解析】本题组重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因素,及区域定位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3000m以上的自然带,东坡分布比西坡低,说明温度较低;东坡雪线较西坡低,说明东坡降水较多,湿度较大。东坡最底部为干旱河谷灌丛带,其形成原因应是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所致。依据山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山地海拔可判断,该山最有可能位于四川西部的横断山区。,B,D,A,下图示意某山地顶峰周边的情况,阴影部分为终年积雪,甲、丁两地气温相同。据此完成35题。,3.甲、乙、丙按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C.丙乙甲 D.丙甲乙4.该山地南坡属于 ( )A.阳坡和迎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C.阳坡和背风坡 D.阴坡和迎风坡5.实际调查发现,该山地北坡植被生长状况优于南坡,可能是由于北坡( )A.降水丰富 B.热量充足C.蒸发量小,水分条件好 D.流水堆积,土层条件好,D,A,C,(3)图乙山地应该在图甲中_(数字)处,此山地南北坡自然带分布存在哪些差异?试说明原因。答:,相同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好;北坡有云杉林带和高山垫状植物带,南坡没有,因为北坡降水比南坡丰富;南坡雪线较高,南坡气温高于北坡,降水少于北坡,对点演练 2.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坡,D表示_坡。(填南或北)(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A坡低的原因是_,北,南,纬度较低,相对高度较大,纬度高;位于迎风坡,降水量大,对点演练 2.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属于针叶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析其主要原因。 答:_,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雪线及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例: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 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13题。 1对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曲线的表示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全球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 A在低纬度地区最低B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C在副热带地区最高D在中纬地区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3、关于下列山地雪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珠穆朗玛峰北坡纬度比南坡高,对应的雪线高度北坡比南坡低 B、天山北坡降水多于南坡,雪线高度北低南高 C、阿尔卑斯山南坡降水多于北坡,雪线南低北高 D、安第斯山南端东西坡纬度相同,对应的雪线东低西高,A,C,B,想一想:为什么荒漠中会有绿洲?,鸣沙山和月牙泉,探究点六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读图分析总结典型地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的分布不具备地带 性规律,称非地带性因素。由上图总结典型地区: 南北半球高纬地带的自然带的分布差异(海陆分布引起的南 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的差异、绿洲(地形 起伏引起地形雨、获得太阳光热等的差异) 洋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寒流降温减湿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天山山脉南北坡的差异,1,2,3,探究点六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1下列自然带的分布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明显的是( )A南半球高纬度缺少苔原带和针叶林带B非洲北部广大的热带荒漠带C安第斯山南段同纬度东西两侧的自然带不同D非洲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带,例2.读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回答23题 2下图中四序号所示自然带在甲图中也有分 布的是( ) A B C D 3关于两图的比较,正确的是( ) A乙图中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较明显 B乙图中由沿海向内陆呈现森林带草原 带荒漠带的地域分异 C乙图中非地带性现象较明显 D两图中草原带景观在7月份呈现一片葱绿,A,C,非地带性分布现象,AC,核心3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现象分析真题冲浪 (2012上海卷)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非洲自然带分布简图,回答问题。,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对点演练 3.读“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2)题。,(1)自然带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这种分布属于(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现象 C.垂直地域分异现象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2)自然带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到沿岸 ( ) A.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B.向南流动的暖流影响 C.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D.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D,A,例1.读某假想地域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问题。(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 因素是_,试列举与 图中地理环境类似的一个实 例_。(2)图中所示地域地理环境的演化 过程体现了_。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3)试简要分析图中所示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该地地形平坦,距海近,常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湿润,大陆东、西两岸植被都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由于地壳运动,使中部地形隆起,从海洋吹来的湿润西风受到阻挡,大陆东岸降水减少,植被演变为草原;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地形对西风的阻挡作用越来越显著,大陆东岸的降水进一步减少,最后演变为荒漠。,地壳运动,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西两侧,ABD,整体性,差异性,核心考点突破核心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真题冲浪 (2012上海卷)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解析】 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是由于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出现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上升流减弱或停止,另一方面使南美洲太平洋沿岸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水温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请做:课时作业(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