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二区域的类型三区域的特征ppt课件.ppt
1.1 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二、区域的类型,三、区域的特征,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 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 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 分出来的。,2、特点: (1) 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 致,区域与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3、区域的划分指标,(2)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1)单一指标: 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热量带(积温)、干湿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中国三大自然区,二、区域的类型,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以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地形区、干湿区、温度带、 方言区,城市经济区商业区行政区工业基地,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三、区域的特征,(青藏高原),(我国南方北种植业的差异),经济全球化、南水北调,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差异性,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3、开放性,自然要素之间、社会经济要素之间,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都具有联系。,纬度位置位于热带,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 望,处在广阔的南海西北部。 海陆位置位于我国陆国土与海国土的结合部位,靠近珠江三角洲,邻近港、澳,毗邻东南亚;是连接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海上交通位置重要。,案例分析:海南岛,地理位置,分析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四面环海,海上交通方便,有利于对外交往;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降水充沛,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长以及向北方地区输送反季节瓜果蔬菜。以山地、丘陵和台地为主,海岸平原带面积狭窄;植被茂盛,生物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经济作物,而粮食作物的种植受到局限。矿产种类丰富,为工矿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简要分析海南岛经济发展的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1、区位优势:海南岛靠近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邻近港澳和东南亚,接近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因此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又是开发海洋的前沿。2、资源优势:岛上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且潜力巨大。3、政策优势:享有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自然环境区域差异的成因,纬度位置,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地形,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垂直地域分异,区域差异,成因,表现,一、区域差异,海陆位置,2.人类活动地域差异的成因:,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30,60,二、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自然环境的比较,(1)相似性,两者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都处中纬度,气候比较湿润;海岸线比较曲折,多优良港湾;,(2)差异性,(1)相似性,、经济发展的比较,(1)相似性,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水平都比较高,都充分发挥了岛国优势,农业不占重要地位,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发展形成了怎样的制约?,日本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农业用地紧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 英国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适合牧草生长,以畜牧业为主。,(2)差异性,种植业为主,水稻种植业,畜禽饲养,乳畜业,畜牧业为主,渔业资源丰富,园艺作物,(2)差异性农业生产,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成因:寒暖流交汇,北海油田,(2)差异性工业发展,思考: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特点”,便于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思考:日本和英国都是世界发达的工农业国家吗?美国呢?,日本和英国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经济中不占重要的地位,许多的农产品需要进口。美国是一个工农业均发达的国家。,中国三大自然区,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的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沿海三大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较低,属地势第二、三阶梯,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起横断山,西至国界,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属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海拔很高,属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高寒气候,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多为森林,部分为森林草原,土壤淋溶作用强,生物种类繁多。,以草原、荒漠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可溶性盐分含量较多;生物种类较少,多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发育差,土层浅,冻土广布,多为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从西向东流入海洋,多为内流河,径流以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多为季节河,多冰川、湖泊,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绿洲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密度很小,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基本协调,初期阶段,主要特点,人地关系,“钢都”匹兹堡兴起的条件有哪些?,产业中心向外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主要特点,面临问题,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矛盾加剧,转型阶段,人地关系,主要特点,面临问题,1.五大湖区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什么?,由东北部向南部和西部,2.迁移的原因是什么?,(1)“冷冻地带”推力,(2)“阳光地带”拉力,东北部纬度偏高,冬季特别严寒,称为冷冻地带。,五大湖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南部西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旅游业及宇航、电子等新兴工业,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区域经济逐渐复苏,走向协调,再生阶段,主要特点,人地关系,项目,阶段,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产业中心向外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区域经济逐渐复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高失业率、人口减少,基本协调,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矛盾加剧,走向协调,课堂小结:,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单元活动,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区域差异分析、比较,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条件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表绘制等,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阶段评价,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搜集有关统计数据、文字材料等,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方法,含义,说明,举例,定性的方法,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象展示和列表归纳等,描述区域的位置、范围、形状,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特点等,定量的方法,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对区域内气温、降水量和河流的流量等进行定量分析,综合的方法,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从综合效益、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长江上游,云贵高原东北部位于西部地区,长江中游,跨长江、汉江位于中部地区,长江入海口长江三角洲前缘;腹地广,劳动力素质高,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资源匮乏,2855.8 7803.0 37393.0,215.9 321.4 2068.8,成长阶段,转型阶段,水能资源丰富,煤炭、铝土、磷等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产量大,水资源丰富,周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达粮食、桑蚕等农产品产量大,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低,人均收入低,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二产业比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均收入较低,矿产、能源等资源缺乏,再生阶段,学会区域分析差异,1、一般步骤,2、主要方法,3、活动事例,定性、定量、综合,贵州、湖北、上海,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差异比较探索原因,小结,区域差异比较的有关项目,1、地理位置2、自然条件3、经济条件4、社会条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