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五章传热ppt课件.ppt

    • 资源ID:1361685       资源大小:3.76MB        全文页数:10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五章传热ppt课件.ppt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目录,1,目录,第五章 传热及设备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热传导一、傅里叶定律二、热导率三、一维平壁稳态热传导四、一维圆筒壁稳态热传导,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目录,2,目录,第三节对流传热一、实验法求二、各种情形下的经验式(一)无相变 1、管内层流 2、管内湍流 3、管外强制对流 4、自然对流(二)有相变 1、冷凝 2、沸腾 对流传热系数小结 的数量级,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目录,3,目录,第四节 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 一、换热器简介 二、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分析 三、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计算 1、总传热速率方程 2、Q的计算 3、 K的计算 4、tm的计算 5、传热单元数法 习题课 6、壁温的计算,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目录,4,目录,第五节 间壁式换热器介绍(教材第六章) 一、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 二、其它类型的换热器 三、传热过程的强化,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目录,5,目录,第六节 辐射传热一、基本概念二、物体的辐射能力 三、两灰体组成的封闭体系的辐射传热速率四、气体热辐射的特点五、辐射、对流的联合传热,第五章小结,6/141,第五章 传热及设备,第一节概述,热传导(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传热有三种方式:(举例电热炉烧水),机理:,相互接触的物质之间静止的物质内部层流流动的物质内部,发生在,管内层流,热量入,对流传热系数或给热系数,W/m2K,气体-靠分子或原子的无规则若运动;固体-金属靠自由电子,非金属靠晶格的震动液体-两种观点(见教材),导热,导热,自然对流,7/141,第二节 热传导,一、傅里叶定律,1、基本概念,单位时间传递的热量,J/s,单位传热面积上的传热速率,J/m2s,矢量,方向为传热面的法线方向,q,温度相同的点组成的面,两等温面的温差与两等温面间的任一距离之比,两等温面的温差与两等温面间的法向距离(最短)之比,等温面,等温面,8/141,2、傅里叶定律,称为热导率, 单位为W/(mK),q,对照:牛顿黏性定律,形式上很相似,9/141,物理含义:代表单位温度梯度下的热通量大小, 故物质的越大,导热性能越好。一般地, 导电固体 非导电固体, 液体 气体(见图5-4),二、热导率,属物性,影响因素:与物质种类、T、浓度有关,一般与 P 无关 T , 气体 水, 甘油,其它液体的 金属, 非金属。,获取方法:,查相关物性数据手册,如附录二四。,10/141,三、一维平壁稳态热传导,1. 无限大单层平壁(无内热源)稳态导热,-可见温度分布为直线,若为常数,则:,特点:属一维导热,A为常数, Q为常数,11/141,2、无限大多层平壁一维稳态导热(无内热源),三、一维平壁稳态热传导,特点:同单层平壁,此外,通过每一层的Q(或 q)都相同,对每一层均有:,12/141,三、一维平壁稳态热传导,思考1:若上述平壁的右侧与环境进行对流传热,设环境温 度为t0、对流传热系数为,则传热量如何计算?,t1,t4,13/141,1、无限长单层圆筒壁一维稳态导热(无内热源),四、一维圆筒壁稳态热传导,特点:属一维导热,A常数, Q为常数, q常数,若为常数,则:,-可见温度分布 为对数关系,在(t1,t)积分,得:,在(t1,t2)积分,得:,14/141,1、无限长单层圆筒壁一维稳态导热(无内热源),四、一维圆筒壁稳态热传导,-对数平均半径,15/141,2、无限长多层圆筒壁一维稳态导热(无内热源),四、一维圆筒壁稳态热传导,对每一层均有:,16/141,四、一维圆筒壁稳态热传导,思考2: 气温下降,应添加衣服,应把保暖性好的衣服穿在里面好,还是穿在外面好?,b,b,1,2,Q,Q,b,b,2,1,17/141,影响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压紧力,接触面空隙内的流体性质。,接触热阻:两固体之间由于未紧密接触而导致的,接触热阻一般通过实验测定或凭经验估计,返回目录,18/141,第三节 对流传热,回忆:什么是对流传热?,强制对流-湍流流动的流体与外界的传热,自然对流-静止流体、层流流动流体与外界的传热,牛顿冷却定律:,流向,近壁面传热放大图,19/141,第三节 对流传热,获得的主要方法:,理论分析法 解析求解、数值求解实验法: 半理论半经验方法,是目前的主要方法。,牛顿冷却定律:,20/141,一、实验法求,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引起流动的原因: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 2.流动型态:层流或湍流 3.流体的性质:、cp、等 4.传热面的形状、大小、位置:如圆管与平板、垂直与水平、 管内与管外等 5.有相变与无相变: cp或汽化潜热r,量纲分析法:第一章有关内容,用量纲分析法、再结合实验,建立经验关系式。,定理:,21/141,一、实验法求,-格垃晓夫数Gr是雷诺数的一种 变形,相当于自然对流时的“雷诺数”,无因次数群:,-努塞尔数,表示导热热阻与对流热阻之比,-普朗特数,反映物性的影响。 一般地,气体的Pr1,22/141,一、实验法求,故,定性温度:确定物性的温度,有两种,主体平均温度,膜温,23/141,二、各种情形下的经验式,(一)无相变时,当Gr25000,需考虑自然对流对传热的影响,式(5-65)乘上一个大于1的校正系数:,1、管内层流时,0.6Pr6700,Gr25000(自然对流影响可以忽略),温差(壁温与流体主体温度之差)不大。,使用范围为: 管子的进口段,恒壁温、Re2300、,思考:为什么需乘上一个大于1的校正系数?,-传热主要以导热方式为主(有时有自然对流),24/141,二、各种情形下的经验式,2、管内湍流,(教材式5-63),25/141,二、各种情形下的经验式,2、管内湍流,(教材式5-63),思考1:与u、d有何比例关系?,思考2:为什么加热时n取0.4,冷却时取0.3?,气体的Pr1,液体被加热,或气体被冷却,或气体被加热,速度分布,时,变大,时,变小,26/141,Why?,Why?,若不满足适用范围时,需修正:,(1)对于短管,L/d50,乘上一个大于1的校正系数,见图5-25,(2)当壁面与流体主体温差较大时,需引入一个粘度的校正项:,教材式(5-64),(5)非圆形管的强制湍流:,上式仍可使用,但需将d 换成 de,(4)弯管内:,乘上一个大于1的校正系数:式(5-68),(3)过渡流:,乘上一个小于1的校正系数:式(5-67),Why?,27/141,二、各种情形下的经验式,3、管外强制对流,(3)流体在管壳间的对流传热:,Why?,(1)流体横向流过单管传热:见图527,(2)流体横向流经管束(管簇)的传热:,处处不同,需平均。,式(5-71),有挡板,Re100即可达到湍流。式(5-72),28/141,二、各种情形下的经验式,4、自然对流 (大空间),C、n为经验常数。,式(5-75),29/141,二、各种情形下的经验式,(二)有相变,竖直壁面:先层流,后湍流 层流:式(5-79)、式(5-79 b ) 湍流:式(5-82),1、冷凝传热,膜状冷凝:,液膜是主要热阻,水平圆管外: 层流:式(5-80),30/141,水平管束:,膜状冷凝传热的强化: 减薄冷凝液液膜厚度;选择正确的蒸汽流动方向;在传热面上垂直方向上刻槽或安装若干条金属丝等;用过热蒸汽;及时排放不凝性气体。,第一排的与单管相似,第二排的比第一排小,第三排的比第二排小,若干排后,基本上不变。平均比单排的小(式5-80与5-80a对比) 。,膜状冷凝:,31/141,二、各种情形下的经验式,2、沸腾传热(大容积),(1)产生沸腾现象的必要条件: 液体过热、 有汽化核心,(2)沸腾传热机理:气泡的不断形成、长大、脱离壁面,热量随气泡被带入液体内部;同时引起液体的搅动。,32/141,二、各种情形下的经验式,(3)大容积沸腾传热的沸腾曲线,沸腾曲线,过热度不大,气泡没有;,膜状沸腾,自然对流,核状沸腾,工业上常用,33/141,二、各种情形下的经验式,(4)核状沸腾传热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表面粗糙度:粗糙表面大,但粗糙度达到一定极限后, 就基本上没影响了。,过热度: 与t的23次方成正比。,34/141,二、各种情形下的经验式,对流传热系数小结,注意经验式的适用范围、定性温度、定性尺寸,35/141,的数量级,空气中,水中,总之:,油类中,返回目录,36/141,第五节 间壁式换热器介绍(教材第六章),间壁式换热器:,该换热器使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本节将详细介绍,其它换热器作一般性介绍。,37/141,一、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1、构造,列管式(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传统的、应用最广泛的热交换设备。由于它结构坚固,且能选用多种材料制造,故适应性极强,尤其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中得到普遍应用。,38/141,一、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壳体、管板、管束、顶盖(封头)、挡板,39/141,一、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当壳体和管壁之间的温差在50以上时,由于两者热膨胀程度不同,可能会出现将管子扭曲或从管板上拉松,因此,要考虑温度补偿问题。,2、温度补偿问题:,40/141,一、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思考:如何判断管壁温度tw、壳体壁温Tw更接近哪一个温度:热流体 温度T、冷流体温度t or环境温度 t0?,若0大,则Tw更接近t0;若1大,则Tw更接近T。,若1大,则tw 更接近T ;若2大,则tw更接近t。,41/141,一、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3、温度补偿方法:,换热器两端管板和壳体是连为一体的(见图6-10)。 当壳体和管子之间的温差较小(6070 )且壳体承受压力不太高时,可采用补偿圈(又称膨胀节)。,(1)补偿圈补偿-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特点:,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适用于壳体和管束温差小、管外物料比较清洁、 不易结垢的场合。,42/141,一、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2)浮头补偿-浮头式换热器,特点:,(3)U型管补偿-U型管式换热器,一端管板用法兰与壳体连接固定,另一端在壳体中自由伸缩,整个管束可以由壳体中拆卸出来(见图6-11)。,用于壳体与管子间温差大的场合,但管内清洗比较困难。,适用于壳体与管束间温差大、 需经常进行管内、外清洗的场合。,每根管子都为U形,可以自由伸缩(见图6-12)。,特点:,43/141,一、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4、选用、设计简介,已知:换热任务(一种流体的进、出口温度、流量),设计内容:,冷却剂或加热剂的选定:,常用的冷却剂有:水、空气、液氨、冷冻盐水等,常用的加热剂有:水蒸汽、热空气、热油、联苯混合物、烟道气等,44/141,一、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冷、热流体的走向:,管径、管长、管数、管子排布计算:,一般原则:不洁净的或易结垢的流体-腐蚀性流体-压力高的-温度远高于环境的或远低于环境的流体-蒸汽-粘度大的或流量较小的流体-,易于清洗侧,管程,壳程,管程,管程,壳程(便于排放冷凝液及不凝性气体),以上几点有时会相互矛盾,应抓住主要方面。,按第一章和本章计算公式。,45/141,二、其它类型的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特点:高效、紧凑,在许多方面优于管壳式换热器。 7080年代是国外PHE(plate heat exchangers)发展的鼎盛时期。我国由于试验研究基础薄弱,设计技术水平不高,制造与检验手段落后,技术开发力量分散等原因,品种还不多,质量也不高。,请点击观看动画,请点击观看动画,请点击观看动画,请点击观看动画,46/141,三、传热过程的强化,强化传热目的: 用较少的传热面积或较小的设备(A)完成同样的传热任务(Q);或力求使换热设备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Q/A)尽可能地大。,1、提高tm-操作中采用此法不经济,工业上还要设法降低tm;但设计中: (1)采用逆流流动 (2)尽量采用高温加热剂或低温冷却剂。,2、采用新型高效的换热设备 例如,一般管壳式换热器每1m3体积的传热面积约为150m2左右,而板式换热器可达1500m2左右,板翅式高达5000 m2左右。,47/141,三、传热过程的强化,换热表面粗糙法:采用带环向凸出物的横纹管管壁上绕上细金属丝管壁上开槽,3、提高K,要设法减小热阻较大项,才能有效地提高K值。,48/141,三、传热过程的强化,流体旋转法: 采用螺纹管、在管内插入纽带等,使流体作旋转流动。,换热表面特殊处理法: 将换热表面经特殊处理,加工成表面多孔管,使换热表面具有大量稳定的汽化核心,可大大强化沸腾传热过程。,换热表面扩展法: 采用各种形状的肋片管。,返回目录,49/141,第四节 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换热器是导热方式、对流传热方式在工业应用中的典型代表。故在介绍完导热和对流传热之后,我们接着介绍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及计算(教材第三节)。 首先,需简单了解一下换热器的结构(教材第六章),以便正确地进行换热器的计算。,50/141,第四节 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一、换热器简介,分类,换热器在我国石油化工、炼油、冶金、轻工、制药、食品等行业应用极为普遍,占全部工艺设备投资的2040。,冷热流体直接接触,传热直接、效率高、热阻小,冷热流体隔一固体壁面,传热效率不如直接接触式。工业应用最广。,51/141,间壁式换热器:,管式:套管式*、列管式*、 蛇管式、喷淋式板式:螺旋板、板式、 板翅式、翅片管式热管:夹套式:,请点击观看动画,以后再介绍,52/141,列管式换热器:,管程数:单管程、双管程、多管程壳程数:单壳程、双壳程、多壳程,四管程,请点击观看动画,冷、热流体一次经过换热器,管程流体两次经过换热器,管程、壳程流体两次经过换热器,管程流体四次经过换热器,53/141,二、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分析,2,1,三个串联传热环节:热流体侧的对流传热间壁的导热冷流体侧的对流传热,传热,间壁,热流体,冷流体,流向,流向,54/141,三、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计算,1、 总传热速率方程,式中:,牛顿冷却定律:,热流体侧的对流传热,dQ,间壁的导热,其中dA可取dA1、dAm、dA2等。,-总传热速率方程,冷流体侧的对流传热,55/141,三、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计算,-总传热热阻,Q,2、Q的计算,无相变时:,有相变时:,56/141,三、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计算,(1)查经验数据:表5-6(2)实验测定(3)分析计算,若取平均,微元面积可以用有限传热面积替代,则,(其中A可取A1、Am、A2均可),3、 K的计算,分析计算公式:,前面已推得:,57/141,三、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计算,Q,考虑到实际传热时,间壁两侧还有污垢热阻,则上式变为:,(其中A可取A1、Am、A2均可),总热阻,对流热阻,污垢热阻,导热热阻,污垢热阻,对流热阻,若等号右边五项热阻中有一项特别大,则总热阻1/K的数值主要取决于这一最大者,这一最大热阻称为控制热阻。 设法减小控制热阻的值,可以显著地改善换热器的传热效果。,58/141,三、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计算,4、tm的计算,(1)恒温差传热,T,T,t,t,Q,-t 恒定不变,故,冷凝,沸腾,59/141,(2)变温差传热,-t 处处不等,冷凝,沸腾,无相变,无相变,无相变,无相变,60/141,(2)变温差传热,以冷、热流体均无相变、逆流流动为例:,前面已推得:,t2,t1,61/141,-对数平均温差,(逆、并流适用),对照,得:,62/141,若流动非逆、并流,如错流、折流,则tm需采用相应的计算式,如式5-25。,工程上,为了简便计算, tm常用下述方法:,其中:,根据R、P查图,思考1:证明,相同进出口温度下, tm,逆总是大于tm,并。,思考2:为什么总是小于1?,63/141,小结,LMTD法-对数平均温差法 Logarithmic Mean Temperature Diffrence,(逆、并流),(其他流动情况),64/141,5、传热单元数法(-NTU),引入3个无量纲数群:,热容流量之比CR: 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NTU:,传热单元数法公式推导:,热流体,冷流体,65/141,5、传热单元数法(-NTU),以逆流为例:,(),前面已推得:,66/141,5、传热单元数法(-NTU),代入式()中得:,(逆流总传热速率方程),(逆流总传热速率方程),类似地,有,故可统一写成:,(逆流总传热速率方程),67/141,5、传热单元数法(-NTU),(并流总传热速率方程),参见图5-2022,类似推导可得并流时:,已知CR、NTU三者中任意两项,查图或用公式可以很方便地求出另外一项。,图5-2022的规律:(比公式直观!) CR一定时,NTU,则; NTU一定时, CR,则。,68/141,(逆流总传热速率方程),表示为相变过程。,思考1:使用式(5-44)、(5-45)时,是否有必要先判断哪种流体的热容流量较小?,思考2:逆流时,若CR=1,则NTU=?,思考3: CR=0代表什么含义?,不必,69/141,为什么称为“传热效率”?,实际传热速率:,最大可能传热速率:,当热流体的热容流量ms1cp1最小时,当冷流体的热容流量ms2cp2最小时:,的物理意义:,-传热效率,-传热效率,-传热效率,70/141,为什么称NTU为“传热单元数”?,什么是“传热单元”?,什么是“传热单元数”?,传热单元的个数-传热单元数。 如图,传热单元数为5。,以逆流为例,将整个传热面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均满足:,1,2,3,4,5,71/141,为什么称NTU为“传热单元数”?,1,2,3,4,5,72/141,小结,-NTU法,(逆流时),(并流时),或查图5-20,或查图5-21,查图,73/141,LMTD法与-NTU法比较,两种方法本质相同,至少应熟练掌握其中一种方法;使用时方便程度各有优劣。详见下面的习题课内容。,74/141,习题课,-根据换热任务,求取换热器面积。,-操作条件改变后,对已有的换热器换热 能力或出口温度进行核算。,75/141,习题课-设计型问题举例,【例1】在套管式油冷却器里,热油在252.5mm的金属管内流动,冷却水在套管环隙内流动,油和水的质量流量皆为216kg/h,油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150和80,水的进口温度为20。油侧对流传热系数为1.5kW/m2K,水侧的对流传热系数为3.5kW/m2K ,油的比热为2.0kJ/kgK 。 试分别计算逆流和并流操作所需要的管长。 忽略污垢热阻及管壁导热热阻。,252.5mm,76/141,【解法一】 : LMTD 法,逆流时:,(以外表面为基准),252.5mm,77/141,252.5mm,并流时:,78/141,结论:在相同条件下,,逆流,并流,79/141,逆流时:,按冷、热流体当中的任一计算均可。以下以热流密度最小的热流体为基准计算。,代入式(1)得:,252.5mm,【解法二】 : -NTU法,(逆流时),(1),80/141,(以外表面为基准),-参见解法一,81/141,并流时:,代入式(2)得:,82/141,总结:对设计型问题,建议使用LMTD法。,83/141,习题课-操作型问题计算举例,【例2】有一台现成的卧式列管冷却器,想把它改作氨冷凝器,让氨蒸汽走管间,其质量流量950kg/h,冷凝温度为40,冷凝传热系数1=7000W/m2K。冷却水走管内,其进、出口温度分别为32和36,污垢及管壁热阻取为0.0009 m2K/W(以外表面计)。假设管内外流动可近似视为逆流。试核算该换热器是否合用? 列管式换热器基本尺寸如下: 换热管规格 252.5mm 管长 l=4m 管程数 M=4 总管数 N=272根 外壳直径 D=700mm附:氨冷凝潜热 r=1099kJ/kg34下水的物性:,84/141,污垢及管壁热阻为0.0009 m2K/W(以外表面计),【解法一】 : LMTD 法,根据已定的换热任务,求出所需面积A需,然后与实际已给的面积A实比较。若A需A实,则换热器合用。这样,将上述操作型问题转化为了设计型问题。,其中:,85/141,1=7000kW/m2K,污垢及管壁热阻为Ra2=0.0009 m2K/W(以外表面计),污垢及管壁热阻为0.0009 m2K/W(以外表面计),代入下式:,86/141,即换热器合用,!注意 此题比较Q也可以,但比较K或tm则不妥。,87/141,【解法二】 : -NTU法,污垢及管壁热阻为0.0009 m2K/W(以外表面计),逆流。因热流体有相变,按冷流体计算较为方便,此时,前已求得:,88/141,习题课-操作型问题计算举例,【例3】如图所示,单管程列管式换热器,内有180根191.5mm的管子,每根长3米,管内走流量为2000 kg/h的冷流体,与热流体进行逆流换热,其进口温度为30。已知(ms2Cp2) / (ms1Cp1) = 0.5 (下标2代表冷流体,下标1代表热流体)。冷流体的Cp2=1.05kJ/(kg),2=210-2cP,2=0.0289W/(m),热流体的进口温度为T1=150,热流体侧、管壁及垢层的热阻可忽略。试求热流体的出口温度T2。,89/141,180根191.5mm,长3米, (ms2Cp2) / (ms1Cp1) = 0.5 Cp2=1050J/(kg),2=210-2cP,2=0.0289W/(m),热流体侧、管壁及垢层的热阻可忽略。,【解法一】 : LMTD 法,90/141,180根191.5mm,长3米, (ms2Cp2) / (ms1Cp1) = 0.5 Cp2=1050J/(kg),2=210-2cP,2=0.0289W/(m),热流体侧、管壁及垢层的热阻可忽略。,91/141,(1),又,(2),联立求解式1、2得:,180根191.5mm,长3米, (ms2Cp2) / (ms1Cp1) = 0.5 Cp2=1050J/(kg),2=210-2cP,2=0.0289W/(m),热流体侧、管壁及垢层的热阻可忽略。,92/141,180根191.5mm,长3米, (ms2Cp2) / (ms1Cp1) = 0.5 Cp2=1050J/(kg),2=210-2cP,2=0.0289W/(m),热流体侧、管壁及垢层的热阻可忽略。,【解法二】 : -NTU法,ms2cp2=2000 1050/3600=583.33W/(),A2=Nd2L180 0.016 3=27.130m2,类似解法一求得:,(逆流时),93/141,180根191.5mm,长3米, (ms2Cp2) / (ms1Cp1) = 0.5 Cp2=1050J/(kg),2=210-2cP,2=0.0289W/(m),热流体侧、管壁及垢层的热阻可忽略。,(逆流时),(逆流),94/141,180根191.5mm,长3米, (ms2Cp2) / (ms1Cp1) = 0.5 Cp2=1050J/(kg),2=210-2cP,2=0.0289W/(m),热流体侧、管壁及垢层的热阻可忽略。,对照:LMTD法,又,95/141,总结: 对操作型问题,两种方法均可用,但 -NTU法计算量少些。,96/141,6、壁温的计算,计算需要壁温;选择换热管材料需要壁温。,对稳定传热过程,有:,思考:若管壁热阻忽略,热流体侧1远大于冷流体侧 2 ,则壁温更接近哪一侧流体的温度?,更接近热流体的温度,返回目录,97/141,第六节 辐射传热(自学),98/141,第四章、第五章小结,导热概念:导热系数(单位、固液气的相对大小、t对的影响) 公式:,1、傅立叶定律,2、一维稳态导热,99/141,第四章、第五章小结,对流 概念:各种对流传热情况下的影响因素、数量级 几个准数:Nu、Pr 公式,1、牛顿冷却定律2、管内湍流时:,适用条件,100/141,第四章、第五章小结,换热器*概念:传热的三个环节、传热单元公式:,设备: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热补偿方法、 流程选择 原则、强化传热措施,LMTD法:,-NTU法 :,设计型、操作型问题计算、分析,101/141,LMTD法:,102/141,(逆流时),(并流时),-NTU法 :,103/141,作业:12,13,17,

    注意事项

    本文(第五章传热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