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技术进步与创新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ppt
第四篇 发 展 要 素,第四篇 发展要素,第十一章 人口与人力资源第十二章 资本形成与金融发展第十三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第十四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第十三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第十三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一、技术进步的含义,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技术进步有三种具体表现形式,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二、技术进步的分类,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同时满足以上三种技术进步定义,但在增长理论模型中通常使用哈罗德中性技术生产函数;在增长因素经验分析中,通常使用希克斯中型技术生产函数。,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第十三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技术进步的度量方法,(一)全要素生产率与索洛余值法,索洛余值法是早期对技术进步进行测度的基本方法。它是索洛于1957年在其外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该方法中,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索洛余值法的基本框架是一个讨论产出增长率、要素投入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增长核算方程模型。,总量生产函数形式:Q=F(K,L;t)。这里一般采用希克斯中性的技术进步概念,故而生产函数常取下面的这种特殊形式:Q=A(t)F(K,L) (13-1)其中:Q为产出,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投入,A(t)为一段时间内技术变化的累积效应。定义 , ,由式(13-1)求全微分、移项可得出: (13-2)式(13-2)即为索洛余值方程。其中 为产出增长率, 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 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增长率,WK、WL为产出对资本投入弹性和产出对劳动投入弹性。WK+WL=1,表示模型的规模收益不变。式(13-2)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等于产出增长率减去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乘以各自产出弹性之和。,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丹尼森的因素分析法,丹尼森把“索洛余值”部分称为单位投入产出的增长,以区别于要素(资本、劳动)投入的增长部分。对索洛方法的改进之一,是对这余值增长进行了因素分解。对索洛方法的改进之二,是立足于对劳动多样性的考虑,来研究劳动投入的贡献。丹尼森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变化,而并不是单位产出的变化,即索洛余值项的变化。,索洛余值法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把所有不归于资本和劳动的部分都归结于技术进步,夸大了技术进步的贡献;二是假定资本和劳动均质,其实资本和劳动质量会随时间而不断提高。丹尼森对索洛余值法进行了改进。,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三)乔根森测算法,乔根森在丹尼森的增长因素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对数总量生产函数的新概念,把技术进步的测算方法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美国劳工统计局1995年起开始采用这一测算方法。,乔根森为每个部门设定了各自的生产函数:Qi=F(Mi,Ki,Li,T)其中,Mi表示部门 的中间投入;Ki和Li为该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等于所有部门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和,其中的权数是每一部门的产出值占所有部门增加值的比例。另外,它的变化还依赖于部门间的增加值、资本投入的重新配置和劳动投入的重新配置等因素的作用。乔根森模型的引入,也使得对各部门生产率的分类研究成为可能。乔根森得出的结论也与索洛余值法得出的结论相反。他认为资本投入增长是促进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而TFP的贡献最小。,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四)经济计量法与数据包络分析,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技术进步贡献的实证分析,(一)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贡献的实证分析,世界银行考察分析了19601987年间68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因素,主要分析结论有:,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根据丹尼森的研究,在19091929年间,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长对美国实际GDP增长的贡献为65%,教育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为25%,其他因素占10%;而在19291957年间,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长对美国实际GDP增长的贡献降至42%,教育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增至47%,其他因素只占到11%。 另一项研究也表明,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增加的。例如,18881900年间,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只有10%,但19201937年间上升到48%,19581970年间为54%,19701990年间仍然达到45%。,总体来说,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要小于发达国家。目前发达国家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增长方式也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早期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符合发展规律的。,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的实证分析,关于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一般倾向于认为中国经济TFP增长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低。并据此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要素投入,技术进步贡献有限。,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种思路:一是利用经济增长模型来测定全国或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小,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二是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改善情况。主要结论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但主要是技术效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贡献较低。,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第十三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一、技术进步原理:创新与扩散,(一)技术创新,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开山鼻祖。他的经济发展理论(1912)、经济周期理论(1939)、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三部著作构成了他的创新理论体系。他的创新理论经过后人的发展,形成了新熊彼特学派。他对创新下了一个现在被广泛引用的经典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1.创新的概念及分类,技术创新的类型,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第三、第四种创新可叫做技术革命,2.技术创新的诱导因素与制度环境,技术创新的诱导因素,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创新的制度机制,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3. 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就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组织结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它是由政府研究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民间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的有序结构,并由这些机构分别发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各有侧重的作用。,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二)技术扩散与模仿,技术扩散指一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它不仅包括对生产技术的简单获取,而且还强调技术引进方对自身技术能力的构建活动。技术扩散是在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后才发生的,并且与技术创新在市场上的推广传播过程有关,比较重要的技术扩散模型有曼斯费尔德的传染病模型,斯通曼等人建立的贝叶斯学习模型及戴维的概率模型等。,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技术扩散能促使创新在更大范围内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技术扩散具有外部性,即溢出效应,它表现为三个方面:,模仿是指企业通过逆向工程等手段,仿制生产创新者的产品,人力资本的流动也是技术扩散溢出效应的主要形式之一。这里的流动有多层含义,既包括了人力资本的有形转移,也包括了人力资本的无形转移,联系效应是指企业间不通过纯粹的市场交易而发生的技术扩散,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国际贸易、国外直接投资等渠道带来的技术扩散,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但只有在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定技术吸收能力时外贸和外资才能发挥技术溢出作用。,二、技术转移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技术转移是关于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流程或提供某种服务所需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较为重要的技术转移方式,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三、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和技术提升战略,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与劳动力充裕、资本匮乏的资源结构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应优先选择和引进中间技术或适用技术。,所谓中间技术,是指介于初级与高级、原始与现代之间的一种技术,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所谓适用技术,就是既能满足技术引进国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又考虑到了引进国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目前的技术水平以及技术的吸收创新能力等因素,能够使得引进国从中获得最大效益的那类技术。它既可包括适用的先进技术、尖端技术,又可包括适用的中间技术或原始技术。总之,适用技术论点强调的不是具体的技术形式,而是技术选择和发展的战略思想。,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适用技术选择要满足三重目标要求,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提升战略应该遵循三条原则,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四、发展阶段与技术进步方式的转换,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主要依赖于基本生产要素,包括国内的自然资源和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本国企业还不具备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这一阶段产业应用的技术层次不高,产业技术属于容易取得的一般技术,主要来自于模仿。,在发展中期阶段,国家会大量投资兴建现代化、高效率和大规模生产的机器设备和厂房,努力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最先进的技术,并致力于改进引进的技术,以提高更精密产业和产业环节的竞争力。这个阶段是模仿创新阶段。,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国家必须以技术的自主开发为主。国家主要通过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占领产业制高点。这个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第十三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一、实现技术进步方式的争论与现实选择,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表明,后发国家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过程。所以,从长远看,我国应从技术引进模仿式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向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转变。,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看似针锋相对,但没有根本性分歧,只是强调的程度有些差异。,从目前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我国应采取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二、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动力机制转换,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进入中高收入阶段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主要特征:,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四、中国创新型国家的构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创新型国家特征,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2016年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按照该纲要,中国规划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分三步实施。,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这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抓创新首先要抓科技创新,补短板首先要补科技创新的短板。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六大转变”,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思考题,1. 什么是技术进步?其表现形式有哪些?2. 比较测算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贡献的几种方法。3. 技术创新的诱导因素和影响因素有哪些?4.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哪些?5. 发展中国家如何选择技术?技术战略应遵循什么原则?6. 如何理解技术进步与发展阶段转变之间的关系?7. 如何理解中国技术进步方式的转换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