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综合分析方法ppt课件.ppt
第一节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第二节 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 第三节 环境统计方法 第四节 环境与社会经济预测方法 第五节 环境审计方法 第六节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 综合分析方法,阅读材料: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及程序,编制的基本内容及程序包括:(一)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 (二)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三)环境预测分析 (四)确定环境规划目标 (五)进行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 (六)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 (七)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阅读材料: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及程序,(一)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 由环境规划部门的有关人员,在开展规划工作之前,提出规划编写提纲,并对整个规划工作规划组织和安排,编制各项工作计划。,阅读材料: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及程序,(二)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通过对区域的环境状况、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破坏的调研,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便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对策。 1. 环境调查:基本内容包括环境特征调查、生态调查、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的调查、环保治理措施效果调查以及环境管理现状的调查等。2. 环境质量评价:即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的描述,以便查明规划区环境质量的历史和现状,确定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掌握规划区环境质量变化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规划区的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阅读材料: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及程序,(三)环境预测分析 是根据预测前后所掌握环境方面的信息资料推断未来,预估环境质量变化和发展趋势。它是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没有科学的环境预测就不会有科学的环境决策,当然也就不会有科学的环境规划。 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有:1污染源预测; 2环境污染预测 ; 3生态环境预测 ; 4环境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预测 .,阅读材料: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及程序,(四)确定环境规划目标 确定恰当的环境目标,即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及所达到的程度,是制定环境规划的关键。目标太高,环境保护投资多,超过经济负担能力,则环境目标无法实现;目标太低,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或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在制定环境规划时,确定恰当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材料: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及程序,(五)进行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 环境规划设计是根据国家或地区有关政策和规定、环境问题和环境目标、污染状况和污染物削减量、投资能力和效益等,提出环境区划和功能分区以及污染综合防治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拟定环境规划草案 ;2优选环境规划草案 ;3形成环境规划方案。,阅读材料: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及程序,(六)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 环境规划的申报与审批,是整个环境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把规划方案变成实施方案的基本途径,也是环境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制度。环境规划方案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上报各级决策机关,等待审核批准。,阅读材料: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及程序,(七)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 环境规划的实施要比编制环境规划复杂、重要和困难得多。环境规划按照法定程序审批下达后,在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各级政策和有关部门,应根据规划中对本单位提出的任务要求,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促使规划付诸实施。,第一节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和了解某区域环境现状,发现和识别主要环境问题,从而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制订和实施创造条件。环境现状调查要从信息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入手,针对列出的调查清单逐项调查,发现问题并逐步深入,可以包括必要的现场监测、勘察以及征询专家意见等。环境评价包括自然环境评价、经济和社会评价、污染评价。,一、环境现状调查内容,(1)自然环境特征: 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地形地貌、土壤、特殊价值地区及生态环境(特别是生态敏感区或生态脆弱区)等。,1、环境特征调查,(2)社会环境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区域相关的经济现状 a.生产布局现状分析。生产布局是人类生产活动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它对区域环境产生直接和显著的影响。 b.生产力发展水平现状分析。生产力直接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则反映了人们征服、改造、控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区域内相关的社会因素 a.社会人口状况分析。人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同环境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和区域内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年龄分布、城乡人口分布和行业人口分布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b.社会意识状况分析。规划区内人们的思想、道德、哲学、美学、文艺、宗教和风俗等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当地人们的环境意识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这些社会意识对区域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c.还包括社会制度和体制、体育等社会概况,并分析对区域环境所产生的影响。,(3)环境污染因素调查 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调查和污染源综合调查。根据污染类型,进行单项调查,按污染物排放总量排队,由此确定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污染调查还应酌情包括乡镇企业污染评价和生活及面源污染分析等。污染调查还应考察现存环境设施运行情况、已有环境工程的技术和效益,作为新规划工程项目的设计依据和参考。,2、生态调查,环境自净能力土地开发利用情况气象条件绿地覆盖率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建设密度能耗密度调查等。,3、污染源调查,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噪声污染源放射性电磁辐射污染源调查等。,4、环境质量调查 环境保护部门及工厂企业历年的环境质量报告和环境监测资料 5、环保措施效果调查 环保设施运行率、达标率和环保措施削减污染物效果以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评价6、环境管理现状调查 包括环境管理机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环境政策法规实施和环境监督实施情况等。,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1. 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它方法补充。,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2. 现场调查法,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等。此方法不十分准确,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的调查,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在环境现状调查中,使用此方法时,绝大多数情况使用直接飞行拍摄的办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3. 遥感的方法,卫生遥感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大范围获取地面的数据,珠三角洲污染(COD)分布卫星遥感结果图,红色区域为重污染区,三、环境评价,在环境规划中,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质量等三个方面。评价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优劣、好坏作定量或定性的描述,一般以定量描述为主。,1. 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1)自然环境评价 通过自然、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及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相关分析,确定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确定环境区划和评估环境的承载能力。,(2)社会经济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其目的是正确认识规划区的环境质量现状、环境质量的地区差异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环境质量评价突出超标问题,以明确环境污染的时空界域为主要环节,指出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潜在的环境隐患等。,(3)环境质量评价,(4)污染源评价,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综合评价。根据污染类型,进行单项评价,按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排序,确定评价区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污染评价还应酌情包括乡镇企业污染评价和生活及面源污染分析等。,2. 环境评价的主要方法,(1)自然环境评价方法类比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一般有生态环境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生态环境问题类比等;列表清单法:将各种生态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表格的行与列里,逐点进行分析并以正负号、数字或其他符号表示起性质、强度等;生态图法:即图形迭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环境信息迭合在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和程度;,(2)社会经济评价方法社会经济评价的关键是选择评价的标准和指标化的方法。由于社会经济问题比较复杂,不易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尚无统一评价标准,一般是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所选择的总的战略目标,结合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来确定。,(3)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评价的方法很多,这里重点介绍指数评价方法。某污染物在环境中监测值与标准值的比值,称为该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指数,该表示污染物的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倍数。,环境指数评价法是最常用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也是我国环境质量评价技术导则推荐使用的方法。,一、指数评价法,1、单因子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是无量纲的量,表示超标倍数。数值越大表示该单项的环境质量越差。 表明该水质因子在评价水体中的浓度符合水域功能及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而对于空气质量 表示超标。,阅读材料: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相关例题:1 某类水BOD5实测浓度代表值是3mg/L, 类水域的标准值是4mg/L, 该水质因子是否达标。2 已知某居民点环境空气中NO2的日平均浓度为0.12mg/m3,若根据单项质量指数法进行评价(二级标准),则可判断该点环境空气是否超标。答案: 1 达标 2 超标,阅读材料: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内梅罗(N.L.Nemerow)指数是一种兼顾极值的加权型指数。计算公式为:,2、内梅罗(N.L.Nemerow)指数,式中, 表示各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中最大者; 表示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的平均值。该指数考虑了污染最严重的因子,避免了主观因素,是应用较多的一种环境质量指数。,题目:某类水域经5次监测BOD5的浓度:3.6mg/L, 4.1mg/L, 4.5mg/L,3.8mg/L,4.8mg/L,用内梅罗法计算BOD5的统计浓度值?,阅读材料:环境质量评价方法,3、均值型多因子指数,该指数的出发点是认为各种环境因子数对环境的影响是等价的。,4、加权型多因子指数,该指数的出发点是认为各种环境因子数对环境的影响是不等权的,合理确定环境因子的权系数是关键。,权重计算方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阅读材料: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例 试按下表给定的数据计算某处的大气质量指数,分别采用均值型和加权型多因子环境质量指数。,均值型:0.93;加权型1.07。,哪个准确?为什么?,阅读材料: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二、大气环境质量指数,1、橡树岭(ORAQI)大气质量指数,该指数将大气质量分为6级,包括5种污染物参与评价(CO, SO2, NOX, O3和TSP)。橡树岭是什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橡树岭国立实验.室于1971年9月提出的,阅读材料:环境质量评价方法,2、美国大气污染物标准指数PSI,该指数按照6个污染因子(SO2, TSP, CO, O3, NOX, 以及SO2与TSP的环境浓度的乘积)来判定大气的环境质量,将大气质量分为五个等级(良好、中等、不健康、很不健康和有危险)。PSI和六个参数的关系是分段线性函数,用内插法计算各污染物的分指数,以各分指数中最大者作为PSI。,阅读材料:环境质量评价方法,1997年我国开始环境空气质量公告,报告项目定为:SO2,NO2,可吸入颗粒物。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进行报告。污染物指数分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报告,阅读材料: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浓度限值,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报告,污染指数计算空气污染分指数的计算预报,阅读材料: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某城市2009年某日的空气质量为PM10=0.140mg/m3, SO2=0.058mg/m3, NO2=0.110mg/m3, 计算各污染物分指数并报告该市的空气质量。,例题,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浓度限值,阅读材料: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美国俄亥俄州河流卫生委员会的R.K.Horton等人在1965年首次提出的一种水质评价的指数体系,1970年由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再开发定型。,三、水质指数,1、豪顿(Horton)水质指数(WQI),2、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卡森指数,选取透明度作为基准求出湖泊富营养化状态指数;根据各参数(TN, TP, Chla等)与基准参数之间的相关程度,对不同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进行加权,对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判断。,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阅读材料: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我国湖泊的部分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TSI(j),例题,某湖07年监测数据:透明度 0.41(m); CODMn 9.33 mg/l; Chla 37.32 mg/m3TN 9.7 mg/l; TP 0.379 mg/l。现对该湖泊的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阅读材料: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另: 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请自阅!,阅读材料:环境质量评价方法,(4)污染源评价方法在确定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评价中多选用排放量和毒性这两个指标作为评价主要污染物的指标。在多种污染物比较分析中,在数学上可采用标准化法,将不同种类、不同量纲的一组值进行标准化,使之可相互比较,主要方法有排毒指数法、环境污染能力潜在指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等,这里主要介绍等标污染负荷法。,【实例1】,污水排放量及浓度,阅读材料:污染源评价,污染物负荷及排序,阅读材料:污染源评价,【实例1】,官厅水库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比,阅读材料:污染源评价,【实例2】,第二节 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一、环境目标 1. 概念 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与管理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环境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和社会上满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环境目标对人类活动的指导作用。环境目标应具有一般发展目标的共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并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先进性。,2. 类型,3. 确定环境目标的原则 确定环境目标必须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现有技术经济条件,并可以时空分解和量化。4. 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和预测,确定出环境目标后,还要对目标进行可达性分析,并及时反馈回来对目标进行修改完善,以使目标准确可行。 通常包括环境保护投资分析、技术力量分析、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和其它分析等。,阅读材料: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出台,资料来源:(慧聪网)Phttp:/ 早期的河流健康评价主要采取指示物种法,但这种方法不足以反映河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特别是不能反映人水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科学的方法是采取指标体系法。根据健康长江评价目标和实际需要,提出了由总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级构成的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阅读材料: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出台,根据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可以定量指标直接给出标准值或标准值范围,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大于80(饮用水源区大于95),湿地保留率20左右,水资源利用率30左右,水能资源利用率60左右等;对难以准确定量表达的指标,可以进行定性描述,如水系连通性可描述好、较好、较差。,阅读材料: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出台,二、环境规划与管理指标和类型,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环境规划与管理类型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效益指标、排污费征收和使用情况指标以及其它相关指标 。,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如安静)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1、环境质量指标,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单位产品排污量:它反映经济和环境管理的综合水平;区域污染负荷:它反映了区域污染负荷的平均水平、环境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区域的污染程度;污染物排放削减率或递增率:它是某污染物在规划期前后值的相对变化;物料耗用指数:它反映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潜在污染能力。,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处理率:它是已处理的废水、废气量占需要处理的废水、废气量的百分比;达标率:它是达到排放标准的废水、废气量占需要处理的废水、废气量的百分比;综合利用率:它是综合利用的废物量占排放废物的百分比;竣工率:它是规划期内已竣工投产的污染治理项目数占计划安排的污染治理项目总数的百分比;“三同时”执行率:已严格执行“三同时”规定的新建、扩建、改建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数占应执行“三同时”规定的项目总数的百分比。,3、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效益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4、排污费征收和使用情况指标,主要包括排污费交纳单位数、排污收费情况、环境保护补助资金、交费单位变化率、环保补助资金使用率、环保仪器购置费占用率、万元投资污染物削减量等。,5、相关指标,第三节 环境统计方法,一、环境统计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环境统计是用数字反映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以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涉及到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包括影响生态平衡的诸因素及其变化带来的后果。环境统计要调查和反映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地土壤和人类居住区等各个方面的活动和自然现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环境统计数据,1.一般的统计工作程序:,2.环境统计的内容,自然环境:包括空气与气候、水、土地、生态环境。特殊环境:包括能源、放射性、有害物质、噪声、自然灾害、野生动植物。与环境有关的生活条件:包括健康与营养、劳动条件、居住条件、娱乐和文化条件、主观评价环境民意测验。背景材料:包括直接影响环境的背景因素、间接因素、公共事业、技术、意识形态的因素、地理的和有关的背景材料。改善环境条件的办法:包括立法和实施、环境法的违反和起诉、减轻环境的损害、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环境的研究和教育等,这些方面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3.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我国现行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包括七个子系统:A.工业污染与防治B.生活及其他污染与防治C.农业污染与防治D.环境污染治理投资E.自然生态环境保护F.环境管理G.环保系统自身建设,4.中国现行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5.环境统计的作用,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评价和考核各级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环境保护的工作情况增加社会公众对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的了解,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二、环境统计的调查方法,(1)定期普查:1996年我国进行了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2007年再次进行全国普查。(2)抽样调查:对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实行抽样调查,重点污染源年度统计报表。(3)科学估算:对重点企业及社会生活污染物排放进行科学估算。(4)专项调查:对环境保护工作中有重大意义的项目进行专项调查,如乡镇企业污染调查、畜禽业专项调查、环保产业专项调查等。,三、环境统计的研究方法,(1)大量观察法:环境现象的特征与其数量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建立在大量观察基础上的统计结果必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是指对大量观察所获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计算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用于反映总体的一般数量待征,以显示现象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及各种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结果。 (3)归纳推断法:所谓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这种方法是统计研究常用的方法。统计推断可用于总体特征值的估计,也可用于总体某些假设的检验。,第四节 环境与社会经济预测方法,一、社会发展预测 社会发展预测重点是人口预测,也包括规划期内区域内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人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境意识等各种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条件、消费倾向和对环境污染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变化等。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有人口状况及可以预测到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测算在未来某个时间人口的状况,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参数之一。进行人口预测,主要关心的是未来的人口总数 。,Nt=N0ek(t-t0)式中:Nt-t年人口总数; N0-起始年人口数; K-人口增长系数或人口自然增长率。 K(规划期年均出生人数规划期年均死亡人数)规划期平均人口数 1000还要关注:社会平均物质生产水平、战争状态、人口政策和年龄结构。,人口预测模型,二、经济发展预测,取暖耗煤量 ES =AS*S取暖面积S=建筑面积的75-90%取暖耗煤系数AS=20-50kg/m2,人均能源消费法,民用耗煤量预测,设工业耗煤量平均增长率为,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则:预测年耗煤量 E=E0(1+)(t-t0)预测年工业总产值 M=M0(1+)(t-t0)将上两式变为:=(E/E0)1/t-t0-1 =(M/M0)1/t-t0-1则弹性系数CE= / =(E/E0)1/t-t0-1/(M/M0)1/t-t0-1,弹性系数法,工业耗煤量预测,【例】 根据某市过去工业总产值与耗煤量的数据,预测10年后的工业耗煤量。已知10年后的工业总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耗煤量预测(弹性系数法),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国内生产总值预测,ZGDPt= ZGDP0(1+a) t-to 式中:ZGDPt-t年GDP数; ZGDP0 - t0年即预测起始年的GDP数; a-GDP年增长速率(%)。 -来自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三、环境质量预测,1.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是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主要内容是预测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常用方法有箱式模型法、高斯模型法、线源扩散模式法、面源扩散模式法和总悬浮微粒扩散模式法等。,箱式模型,用于预测和模拟大气质量。其基本假设是:将所研究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个尺寸固定的“箱子”,箱子的高度是从地面计算的混合层高度,污染物浓度在箱子内处处相等。主要适用于城市家庭炉灶和低矮烟囱分布不均的面源。,B=Q/(uLH)+B0,【例】已知某工业基地位于一山谷地区,计算的混合高度h=120m, 该地区长45km,宽5km,上风向的风速为2m/s,SO2的本地浓度为0。该基地建成后的计划燃煤量为7000t/d,煤的含硫量为约3%,SO2的转化率为80%。试用单箱模型估计该地区的SO2浓度。,高斯方式的有关假定: x为风向,y为横风向,z为垂直向四点假设 a 污染物浓度在y、z风向上分布为正态分布 b 全部高度风速均匀稳定 c 源强是连续均匀稳定的 d 扩散中污染物是守恒的(不考虑转化),高斯扩散方式,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型,(1)一般模式:可求出下风向任一点的污染物浓度,(2)地面浓度,(3)地面轴线浓度,(4)地面最大浓度方式,(5)烟囱的有效高度,为什么会产生烟气抬升高度?如何计算?以下是我国国标规定的烟流抬升公式,参数n0,n1,n2取值,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初始的喷出速度而具有动量使其继续上升;二是由于烟气温度高于周围大气,因浮力而上升。,【例】 位于平原城区的某化工厂总厂的二期电站工程,拟建120m高的排气筒,上出口内径为6m,排烟气量为54.15m3/s,排气筒出口处的烟气温度为130 ,当地气象台统计定时观测最近5年平均气温为9.2 ,平均风速为3.9m/s。假定气象台址与工厂地面海拔相同,计算在D级稳定度时,排气筒烟气的抬升高度。,(6)扩散参数的确定,接上页:,(6)扩散参数的确定,横向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垂直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例】 在东经104 ,北纬31的平原城市远郊区有一工厂,厂内烟囱高Hs=110m,出口直径2m的排气筒排出烟气量Q=400000m3/h,烟气出口温度t=150,SO2的排放量400kg/h。在2010年6月25日北京时间13时观测到的气象状况为:气温35 ,云量2/2,风速3m/s,气压100000Pa,试计算烟囱下风向3000m处地面轴线浓度。解: (1)求解排气筒有效高度;(2)判断大气稳定度;(3)计算 ;(4)计算烟囱下风向3000m处的轴线浓度。,2. 水环境质量预测水环境质量预测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找出污染排放变化与水体控制点处主要污染物含量水平的相关关系,以此预测区域(或城市)由于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而产生的环境影响。可选用或建立水质模型,如河流模型,河口、湖泊水库模型等均是进行水质预测最常采用的方法,完全混合的河流水质预测方法,当污染物排入河流后能够与河水完全混合,此时,河流水质模型为: 式中:B 河流下游断面污染物浓度,mg/L; qvo 河流上游断面河流水量,m3/s; BO河流上游断面污染物浓度,mg/L Bi旁侧流入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mg/L qv旁侧废水流量,m3/s k 为污染物削减综合系数,【例1】上游来水COD=14.5mg/L, Qp=8.7m3/s;污水排放源强COD=58mg/L, Qh=1.0m3/s。如忽略排污口至起始断面间污染物的削减量,且起始断面的水质分布均匀,则起始断面的COD浓度是(19.0 mg/L).解:断面COD浓度为,对于较宽浅的大中河流,若河流为稳定流,污染物为保守物质,且均匀排放,由稀释混合作用决定水体污染物浓度的水质预测模型为:式中:Bmax河流断面最大可能浓度,mg/LBi废水中某种污染物浓度,mg/LB废水与河流完全混合污染物浓度,mg/L x排水口至计算断面的距离,m 取决于水力条件的系数,,一维河流水质模型,其中:,式中: 河道弯曲系数,即 =L/LOL河道实际长度,mLO排放口至计算断面的直线距离,m 考虑排放位置的系数(岸边排放口=1,水体内排放口=1.5)qv 废水排水量 m3/s D扩散系数,D值由马卡耶夫公式计算,式中:g重力加速度 ,m/s2; h河水平均深度,m v河流断面平均流速,m/s s谢才系数; mb布辛淀斯克系数(对于水mb取22.3m/s2),【例2】一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v=19440m3/d,COD(v)=100mg/L;河流水环境参数为Qp=6.0m3/s, COD(p)=12mg/L,v=0.6m/s, =1.5,h=2.4m,S=6x103.假设污水进入河流后立即与河水均匀混合,在距排污口下游1km处的断面上,河水中COD浓度最大可能浓度是(48.82mg/L). 解: 扩散系数为:,系数 为:混合后污染物浓度:COD最大可能浓度是:,3. 固体废弃物环境质量预测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是多方面的,对这类预测问题,一般包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城市垃圾产生量及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预测等内容。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预测则可采用大气、水影响预测模型,以及因果关系分析法等。,4. 噪声环境质量预测 (1)交通噪声预测方法:交通噪声预测方法常用的有多元回归预测,即根据用车流量、道路宽度、本底噪声值与交通噪声等效声级之间的关系,建立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2)环境噪声预测方法:环境噪声预测方法常见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多元回归预测方法,通过噪声源、本底噪声与噪声等效声级之间的关系,建立多元回归预测模型。另一种为灰色预测方法,即根据历年环境噪声值,建立灰色预测模型。,第五节 环境审计方法,一、环境审计环境审计是对特定项目的环境保护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生产及环保设施运转与排污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有文字记录的、定期的、客观的评定。环境审计按范围可分为地区(城市)级的环境审计及工厂、工艺、特定污染物等的环境审计;按审计的目标可分为提高环境管理效率、有效控制污染、提高环保资金使用效率、减少事故等环境审计;按审计的目的可分为审查环境执法、废物减量化、实施清洁生产等环境审计。,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管理的某些方面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目的一般是将潜在的、可能出现的环境危险降到最低程度。“环境审计”也是一种管理工具,它用于对环境组织、环境管理和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的、定期的和客观的评价。一般包括对管理的承诺、环境审计小组的目标、专业能力、环境审计程序、书面报告、质量保证和跟踪等环节。,二、环境审计的内容,1.符合性审计。 主要为环境保护法规的符合性审计,对企业有关环境的现状及管理当局所作的努力进行详细的、特定区域的评价,以提高符合性,减少因不符合而造成的后果。2.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审计。确定环境管理系统是否运作良好,是否能处理当前或未来的环境风险。3.过渡审计。评价与不动产的获取和剥离有关的风险。企业在购买和转让不动产时,需要对其有关环境因素加以审计,以此来降低由此带来的风险。,4. 有害物质的处理、存放及清理的审计。评价危险原料的处理、存放及清理会产生的全部负债。有害物质如果处理、存放和清理不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会威胁人类的健康,易带来诉讼、赔偿和罚款,导致环境成本上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因此需要对其所经历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5. 污染预防审计。确定减少废物的机会,通过对企业可能发生污染情况的审计预测结果,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机会。,6. 环境效益审计评价由于采取了保护环境的措施而产生的成本及其估算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并估计环境治理的效益。由于环保设备的价格普遍较高,而其带来的效益又具有潜在的、长期的特性。通过环境效益审计,能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兼顾企业的长远发展。7. 产品审计确定产品是否与环境政策的要求相符合。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被列为绿色产品,就会吸引众多的消费者,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通过产品审计,企业可以看出自己产品与环境政策要求的差距,并加以改进。,三、环境审计方法,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种类型。常规审计方法对环境审计同样适用,如在进行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中运用的:审计检查法(包括资料检查法、实物检查法);审计调查法(包括查询法、观察法、专题调查法);审计分析法、帐户分析法、帐龄分析法;逻辑推理分析法、经济活动分析法;经济技术分析法、数学分析法,抽样审计法等。,目前环境审计刚刚起步,企业环境审计是最基本的,其中企业清洁生产审计应用较广泛。清洁生产审计是指对组织产品生产或提供服务全过程的重点或优先环节、工序产生的污染进行定量监测,找出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制定方案,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量,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第六节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一、环境信息及其系统1. 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知识,以数字、字母、图像和音响等多种形式存在。环境信息是环境系统受人类活动等外来影响作用后的反馈,是人类认知环境状况的来源。环境信息除具有一般信息的事实性、等级性、传输性、扩散性和共享性等基本属性外,还具有时空性、综合性、连续性和随机性的特征。,2.环境信息的内容(1)各种环境要素的状况;(2)正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各种环境要素的各种因素;(3)可能受环境要素状况影响的人类健康安全状况及生活条件。,3.环境信息的形式 书面形式、影像形式、音响形式、电子形式、或任何其他物质形式。4.环境信息的检索 环境信息在各种学术刊物和内部资料上均有刊登,环境管理人员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检索刊物,查阅相关信息。,5. 环境信息系统环境信息系统:环境信息从产生到应用于环境保护工作所构成的系统。环境信息系统的构成:它由工作人员、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GIS技术、模型库等软硬件)及环境原始信息等组成。环境信息系统按内容分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环境决策支持系统(EDSS),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 EMIS )是一个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通过人机(计算机等)结合收集环境信息,利用模型对环境信息进行转换和加工,并根据系统的输出进行环境评价、预测和控制,最后再通过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现环境管理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基本功能包括环境信息的收集和录用,环境信息的存储和加工处理,以报表、图形等形式输出信息,为决策者提供依据。,环境决策支持系统(Environment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简称EDSS) 是以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为基础,使决策者通过人机对话,直接应用计算机处理环境管理工作中的未定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主要功能:收集、整理、贮存并及时提供本系统与决策有关的各种数据灵活运用模型与方法对环境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预测、评价,以便提供各种所需环境信息友好的人机界面和图形输出功能,不仅能提供所需环境信息,而且具有一定推理判断能力良好的环境信息传输功能快速的信息加工速度及响应时间具有特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特定处理问题的方式,二、环境管理 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1. 信息系统设计的原则和任务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一般具有以下原则:(1)一个信息系统一开始就应该有用户的积极参加;(2)设计信息系统主要由有关环境科学方面的信息专家或专业人员承担;(3)新设计建立的信息系统,一定要具有可靠性;(4)在建立一种新系统之前,必须对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2.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的实施与评价。,三、环境决策 支持系统的设计与评价,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分为制定行动计划、系统分析、总体结构设计和系统的实施与评价四个步骤。制定行动计划可有快速实现方案、分阶段实现方案和完整的EDSS方案;系统分析步骤是EDSS设计的重要步骤,确定系统的组成要素,划分内在变量,分析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确定EDSS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总体结构设计阶段由用户接口、信息子系统、模型子系统和决策支持子系统构成;提供系统支持决策的分析与评价的相互关联的功能子模块,进而完善该系统。,四、中国的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网络建设 国家环境信息网络总体框架是以国家环境信息中心网络系统为中枢,省级环境信息中心为网络骨干,以城市环境信息中心为网络基础。国家级环境信息网络系统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信息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主体,系统组成还包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机关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网络系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系统以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京直属单位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等。,机构能力建设基本形成了由国家级、省级、城市级信息中心组成的机构体系。整个组织体系包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信息中心、23个省级环境信息中心和110个城市环境信息中心 。 系统建设初步形成以环境统计、污染源管理、环境监测为主要信息源的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网络。一系列环境管理应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