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尉佗楼及怀古诗鉴赏方法ppt课件.ppt
,登尉佗楼许浑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注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薰弦: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作者简介,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白话诗歌】 刘项相争,逐鹿天下,战火无穷,尉佗此时偏守岭南,自立为王。 尉佗本来因任嚣之力才掌管南越,秦亡后自立,汉初又因陆贾之功,接受汉朝诏封,实现国家统一。 时至今日,当地祭祀尉佗的社庙依然热闹非凡,旌旗飘扬犹胜过昔日的行宫。 岭南人未必知道虞舜的圣贤,但他们却感念尉佗,承其万世恩泽。,本诗是纪念南越国第一代国王和皇帝尉佗的。全诗前两联以纪实的方式描述了尉佗南越称帝到臣服汉朝的过程,称颂了其开发岭南的功绩。颈联写南越残存之物,以示历史的沧桑感。尾联用虞舜南风歌的典故来表明尉佗体恤百姓。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尉佗的崇敬与怀念之情。,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托,行南海尉事。秦亡后,出兵击并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古城)、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崇左县),自立为南越王, 实行“和揖百越”的民族平等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当地经济文化。汉高祖十 一年(前196年)下诏赞誉尉佗的政绩,封其为南越王,并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 尉佗接受诏封,奉汉称臣。吕后当朝,对南越实行货物禁运,尉佗三次上书,无效 ,遂于吕后五年(前183年)愤然独立, 自号“南越武帝”。 汉文帝元年(前 179年),文帝下诏修葺尉佗先人墓(在今石家庄市郊区赵陵铺村东南),置守邑 ,岁时奉祀,接见尉佗故乡亲属,封官厚赐,还亲书赐尉佗书,派陆贾持书 赴南越。尉佗遂取消帝号,写了上文帝书,表示臣服汉室、治理南越的心迹。尉佗卒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治越近80年,为开发岭南、 维护多民族国家 统一做出了贡献。,【诗歌鉴赏】本诗题为“登楼”,却不见登楼之景。诗人因楼而想到尉佗,此等遥思比之远眺赏景更见深沉。首联场面宏大,起笔不凡,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典故写天下纷争,以“未穷”二字暗示战祸绵延之久,也与诗歌尾联薰弦之典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在对比中凸显尉佗的功绩。就是在这样的动荡中,尉佗在岭南自立,寻得一方乐土。颔联以春秋笔法写尉佗一生,因任嚣而有自立之能,因陆贾而起归顺之思,一笔带过。颈联由古时写到今世,当地百姓依然为尉佗立庙祭祀,旌旗猎猎,箫鼓喧闹。“今世”对“昔时”,今昔对比,尉佗之名却依旧。是什么原因让百姓至今不忘?尾联自然借此抒怀:百姓们未必知道虞舜的贤明,但尉佗在岭南护佑一方,让百姓皆承其恩泽,这岂不是虞舜之功吗?诗人对尉佗的评价可谓高矣。,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B.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相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 C.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的“箫鼓”一词,取意虽相近,但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D.第七八句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答案:B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选项分析:诗人只是客观回顾历史,无褒贬之意。,15.有人认为,“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揽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可谓匠心独运。”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参考答案】示例一:同意。本诗以“登楼”为题,却不写所见之景,而是由楼及人,写尉佗接受委任、自立为王以避战乱以及后来接受诏封、促进汉朝统一等历史事件;诗人抒怀却不依己所见,而是围绕历史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尉佗的历史功绩,寄寓诗人对时局的慨叹。示例二:不同意。从标题看,许浑登的是尉佗楼,故不写登高所见之景,而是写与尉佗有关的历史事件,实属寻常。从题材看,本诗表面写登楼,实际写怀古,故依循叙古事、怀古人、咏古迹,以抒己怀的常规思路展开,未见匠心。(6分,每点3分。不表明观点扣1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15【命題立意】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解答此题,考生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思路,进而分析是否“匠心独运”,比如同意“匠心独运”的说法,可答因为本诗不写景而叙事,抒情时不借景抒情而是借叙事抒情,借以抒发对时局的慨叹。比如反对“匠心独运”之说,可答此诗名为登楼,但其实属于咏史怀古诗,对于咏史怀古诗来说,借古事抒情是再常规不过的思路。需要注意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都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拓展延伸怀古诗鉴赏方法,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 1、读题目,明范围 (题目标明诗歌的内容,揭示诗歌的主旨,形象地表现中心) 2、读作者,知背景 (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 3、读注释,解难点(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 4、读诗句,解诗意 5、找诗眼,明中心 6、分类别,明方向(先分清类别,然后再体会景与情、物与志、古与今之间的关系,就能了解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感情: 1、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如杜牧、王安石的乌江亭;杜牧的赤壁 2、将史实与社会现实、个人遭遇结合在一起,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1)借古抒怀 叹古人 缅怀前贤,敬仰英雄,赞颂英雄。 叹自己抒发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的愤懑、无奈、忧愁、寂寞;表现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抒发爱国情怀 ;感叹身世之痛。如陆游书愤 其一 叹国家 感叹国运衰微,抚今追昔,怀念昔日繁华,哀叹今日荒凉,抒发黍离之悲(国家沦亡之痛)如姜夔的扬州慢。,(2)借古讽今 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 、奢侈淫逸。如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宫 鞭挞统治者苟且偷安、扼杀人才。如李清照的绝句、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对人生、自然的哲思: 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人生多变;慨叹生命短暂、 宇宙永恒。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苏台览古、刘禹锡的乌衣巷,怀古诗常用的手法:1、借古讽今,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和哀思。3、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对比。4、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5、衬托 诗人往往临古迹而伤怀,以悲景衬悲情。,“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1个易失分点从4个角度破解诗人含蓄、复杂的思想感情,二、突破1个易失分点古代诗歌表达感情往往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情感内容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简单的;诗人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出于情感表达的含蓄、复杂性,高考对诗歌情感类的考查一般呈如下两个特点:一是切口小,多为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二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思想感情。因此解答情感类题目时考生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避免答案中缺失要点。,(一)从时间角度,把握情感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经常体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我们可以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诗歌,给诗歌划分层次,从而找出多个感情要点。,(二)从关键词角度,体悟情感这里的“关键词”,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或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三)从描述对象角度,解读情感 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出一种情感。从描述对象来看,可以分为描述主体和描述客体,描述主体即诗人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描述客体即描写到的人、事、景、物,不同的描述客体也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这两个角度自然也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情感。,(四)从意象角度,捕捉情感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诗人描写意象发生了变化,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要随之变化,要找出诗歌中不同的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借此捕捉到其中的情感。,评价观点态度,观点态度,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分析评价时要针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现状和作者当时的思想认知范围,客观公平、实事求是,既不能过分地贬低,也不能拔高。,评价标准:1、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2、分析评价的内容比较宽泛、较为自由,侧重感情评价,带有浓厚的主观性。3、要注意正确、全面。4、多是把“评价古诗作者观点态度”融合到思想内容和感情倾向之中来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