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及应用说专业ppt课件.ppt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说专业”汇报,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课程体系构建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六、教学条件七、专业主要特色八、存在问题与发展设想,主要内容,(一)专业历史沿革,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创建于2000年,是在原农学专业的基础上,经改建而形成的, 2001年正式招生。现有专业教师25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兼职教师12人,毕业及在校学生已逾1200名。,(二)专业发展历程,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6年被学院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 点建设专业。2007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三)专业建设成果,2005年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 “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育部“全国教学成 果二等奖”。2008年该专业教学团队被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2005年和2007年土壤分析与平衡施肥技术、植物组织培养两门课分别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该专业学生李啸雄在第二届全国高职院校“上海种业杯”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种子质量检测”项目一等奖。在教育部首届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2010年该专业教师秦静远、郑爱泉在全国首届生物技术及食品类专业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两项,创新奖两项。,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课程体系构建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六、教学条件七、专业主要特色八、存在问题与发展设想,主要内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陕西省及其周边省区生物技术应用产业,生物新品种繁育,生物农药、化肥生产,氨基酸发酵生产,设施栽培,生物能源,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一)行业(产业)背景分析,我们随机对陕西省82个需要该专业学生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其中:种子生产与经营企业28个,占34.1%;生物发酵类企业21个,占25.6%;设施栽培企业13个,占15.9%;食用药菌生产企业6个,占7.3%;种苗组培快繁企业3个,占3.7%;其它企业11个,占13.4%。,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二)产业结构分析(企业类型分析),我们对近三年该专业243名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调研分析,其中从事产品营销和技术推广的约占47%,从事企业宣传的约占14%,从事产品生产的约占29%,从事产品研发(包括自主创业者)约占2%,从事企业管理的约占1%,从事其它工作的约占7%。,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三)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种子生产经营类企业:良种生产技术员,良种加工贮藏技术员,种子检验员,种子销售员,育种专家助手。设施栽培类企业:基质及营养液配制员,设施设备环境调控员,栽培管理技术员。种苗组培快繁类企业:组织培养操作员,试管苗栽培管理技术员。食用药菌生产类企业:菌种管理员,食用药用菌生产技术员。生物发酵类企业:菌种管理员,发酵制品生产技术员,发酵制品分离提纯技术人员,发酵制品质量检验员。,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四)专业服务面向,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面向种子生产经营、设施栽培、食用药用菌生产、生物发酵制品生产等企业从事植物种苗生产、植物产品生产和微生物发酵制品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课程体系构建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六、教学条件七、专业主要特色八、存在问题与发展设想,主要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以培养学生职业基本素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线,以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学资源为手段,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将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和在企业工作的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教学与生产零距离、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教学目标。,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成果为本、阶段培养”为中心内容的工学结合231人才培养模式。,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工学结合2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以工学结合为手段,构建2个培养体系,通过3个培养阶段,实现1个目标。即: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手段,构建基础知识培养体系和动手能力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三个不同阶段,达到专业预期学习成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运行机制校企联合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标准,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双方共同建立生产和科研实训基地。制定“校企共建、共管、共用、共赢”的运行机制,构建互动、激励、保障、约束等机制。聘请企业专家、生产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高技能人才,组成该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五)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机制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制定相关基础文件,保证校企合作的相对稳定关系。 建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校企共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质量监控。,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课程体系构建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六、教学条件七、专业主要特色八、存在问题与发展设想,主要内容,(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通过专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掌握企业对毕业生的基本知识、职业能力的需求,通过学生基础状况调查,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能力进行分析,再通过企业需求和学生基础的比较分析,确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和理念等方面的学习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专业预期学习成果,最后根据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设计本专业课程体系。,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二)课程体系构建程序,专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能力分 析,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学生学习需求,专 业预 期学习成 果,专 业课 程体 系,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直接对应式,一项预期成果设置一门课程,根据专业预期学习成果,重新构建各类课程。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预期学习成果的关系分三种情况:,合并式,多项预期成果合并设置一门课程,分解式,一项预期成果设置几门课程完成,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三)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专业预期学习成果,(四)专业课程体系,基础知识培养体系,动手能力培养体系,专业基本素质课(9)专业基础平台课(6)专业技术课(9),专业认知实习和社会 实践课程实训生产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五)课程目标及实施方案,13.生物试验与统计分析(专业基础平台课程)(1)开设时间:第3学期,课堂教学40学时,分散实习40学时,共计80学时。(2)预期学习成果:能进行生物试验设计;能正确收集和处理试验数据;能进行统计假设测验;能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能进行常用统计软件的安装和使用;(3)实施方法:课堂讲授,分散实习,集中实训;(4)考核方式:过程考核与考试相结合;,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课程体系构建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六、教学条件七、专业主要特色八、存在问题与发展设想,主要内容,(一)课程建设模式改革1、以实用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单元课程,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2、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项目课程,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二)教学内容改革按照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及职业能力标准选取教学内容。按照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按照理论够用,强化实践操作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Text,第一章 酶及酶工程概论第二章 微生物发酵产酶第三章 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第四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第五章 酶的活力测定第六章 酶的固定化第七章 酶的修饰和非水相催化第八章 酶制剂的应用,项目一 酶制剂的发酵生产 项目二 酶反应器的操作维护 项目三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项目四 酶的活力测定项目五 酶的固定化 项目六 -淀粉酶的发酵生产 项目七 纤维素酶的生产 项目八 果胶酶的生产 项目九 酶法生产果葡糖浆项目十 酶在果汁加工中的应用,酶工程,酶制剂生产及应用技术,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课程结构,应用技能,生产单项技能,生产综合技能,项目一 酶制剂的发酵生产 项目二 酶反应器的操作维护 项目三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项目四 酶的活力测定 项目五 酶的固定化,项目六 -淀粉酶的生产 项目七 纤维素酶的生产 项目八 果胶酶的生产,项目九 酶法生产果葡糖浆 项目十 酶在果汁加工中的应用,以具体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以工学交替的方法组织教学,将部分教学内容融于企业的生产之中,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多样化,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讨论式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核心课程网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立体化教学,使课程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理解。,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教学实施步骤:,1. 准备工作,2. 明确任务,3. 制定计划,4. 实施计划,5. 检查评估,6. 项目总结,项目简介,介绍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教师提出,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制定,教师审定,明确分工,合作完成,学生自我评估,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记录归档,应用实践,项目教学法,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课程体系构建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六、教学条件七、专业主要特色八、存在问题与发展设想,主要内容,(一)师资队伍(作图) 教学团队共有教师25人,专职教师13人,兼职教师12人,专业带头人2人,专、兼职各1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占33%;中级职称10人,占56%;初级职称2人,占11%;45岁以上6人,占33%,3045岁6人,占33%,30岁以下6人,占33%;硕士2人,占11%,大学本科14人,占78%,专科2人,占11%;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占83%。本教学团队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高,教学水平高,具有较强的教学创新能力、科研推广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六、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教学团队共有教师25人,专职教师13人,兼职教师12人,专业带头人2人,专、兼职各1人,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占83%。本教学团队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高,教学水平高,具有较强的教学创新能力、科研推广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六、教学条件,(二)实践教学条件,校外实训基地 选择在本地区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大中型生物技术相关企业为合作对象,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已经与4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关系,其中紧密型合作企业8个,一般合作企业10个,松散型合作企业22个。陕西绿盾生物有限公司杨凌亨通光华科技有限公司杨凌加文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四川国光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美邦生物有限公司西安汇源果汁有限公司 山东乐多收生物有限公司,校内实训条件 专业具有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和技术服务“五位一体”型的实验实训室,即两线两中心:植物组织培养生产线、发酵中试生产线、生物技术实训中心和综合分析实训中心。实验实训室使用面积约3080m2,仪器设备300余件(套),总价值约850万元,已具备较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六、教学条件,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课程体系构建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六、教学条件七、专业主要特色八、存在问题与发展设想,主要内容,1、创立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教学手段的工学结合“231”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了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和操作动手能力培养。 2、借鉴香港职业教育理念,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创立了高职教育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模式和操作程序,在高职高专课程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七、专业特色,3、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实行技术单元和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广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实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活动,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4、建成了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和技术服务“五位一体”型的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校外实训基地,创立了“集中管理、成本分摊、资源共享、共同使用”的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校企共建、共管、共用、共赢”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5、组建了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双师型”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具有较强教学创新能力、科研推广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教学团队。,七、专业特色,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课程体系构建五、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六、教学条件七、专业主要特色八、存在问题与发展设想,主要内容,(一)存在问题1、高职教育理念尚需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推进。2、教学方法与手段还要进一步创新,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3、实验实训基地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扩充,内涵建设还要尚待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4、“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质量需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的聘任、考核方式尚需进一步灵活,在评价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八、存在问题与发展设想,(二)专业建设改革发展设想1、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专业特色,建设国家一流精品专业。2、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继续探索校企合作方式,强化产教结合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4、建设开放式办学平台,建成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辐射带动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建设,共同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八、存在问题与发展设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