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教学论纲教案ppt课件.ppt

    • 资源ID:1346162       资源大小:539KB        全文页数:24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学论纲教案ppt课件.ppt

    教学论纲教案,信阳师范学院教科院 杨光岐,第一章绪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概念:教育,教学,教学论,教学思想, 教学论流派 2、教学论的研究范畴 3、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二、教学方式设计:讲授式三、教学时间:3学时四、教学内容设计:补充“教学论理论基础”的内容五、训练评价设计: 1、作业题:3题(教学目标) 2、思考题:2题(P18,23题),第一章 绪论,讨论提纲:一、教学论研究的相关概念二、教学论研究的范畴三、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四、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五、参考书目,一、教学论研究的相关概念,(教育,教学,教学论,教学思想,教学论流派)1、教育 广义的说: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2、教学: 教育大辞典: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李秉德教学论:“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或“指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杨光岐定义: 教学是以学情为基础,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实践活动。 “发展”,指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在学习阶段要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包括做人的基础、交往的基础、事业(专业)的基础,尤其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实践活动”,包括认知实践、交往实践和反思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加强基础,开发智慧,完善个性,和谐发展。,3、教学论:,李秉德教学论观点: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和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 教学论与学习论的关系(略),4、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以及应对策略的总称。,5、教学论流派,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思想才可以称为教学理论教学论。 教学论流派是指各种教学理论的派别,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存在形态。它有3个特点:独特性: 群体性: 实践性:,二、教学论研究的范畴,凡是教学活动涉及的范围,都属于教学论的研究范畴,一般来说包括“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过程论(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阶段性特点等)2、教学目的论(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3、教材(课程)论(解决“教什么?”的问题)4、主体论5、教学方法(含原则)论(解决“怎么教?”的问题)6、教学环境论7、反馈论8、教学管理论9、教学评价论上述内容以外,还有其它一些。,三、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基础,1、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导理论;认识论揭示认知发展的规律。2、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交往心理学等都为教学论研究提供了理论思考。3、脑科学基础 脑科学的四大突破(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工学说、大脑发育的关键期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情商说),都为教学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4、系统科学基础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教学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四、教学论的研究方法,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个案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五、主要参考书目:,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3、吴也显: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4、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5、田慧生:教学环境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6、陈时见:比较教学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7、曾天山:教材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8、熊川武:教学策略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9、裴ti娜: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0、美R.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1、美R.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2、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1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4、黄甫全: 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5、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二章 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1、元学习的概念,它对改善人的知识结构、心理结构之意义; 2、设计强化自我元学习品质的措施二、教学内容设计: 补充关于元认知的知识;重点:元学习对于改善人的知识结构之关系三、学法、教法设计:自主学习与教师精讲相结合四、教学时间:3学时五、训练设计: 1、作业题:2题(教学目标) 2、思考题:4题(P27),第二章 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讨论提纲:一 什么是元学习二 元学习与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关系三 元学习的教学论的意义,一 什么是元学习,元认知与元学习的比较: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后一个“认知”指的是元认知,其内涵包括:知道认知过程(前一个认知)所需要的认知策略,知道如何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和监控,以及如何激发自我态度动机等。 类推一下,元学习是“对学习的学习”,知道学习过程所需要的学习策略,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设计、评价、监控,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兴趣、动机、信心、态度、意志等)。 按中国人的话说,元学习就是“我要学”(兴趣、动机),“我会学”(方法、策略),“我能学”(意志、管理);换一种表述方式:我为什么学?我学习什么?我怎样去学?对于这三个问题达到的程度,反映了 元学习品质的状态。,二 元学习与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关系,1、首先要弄清楚几个概念2、心理结构图示3、元学习与认知结构的关系4、元学习与心理结构的关系5、元学习通过改善认知结构 和非认知心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人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丰富。,1、首先要弄清楚几个概念,(1)什么是结构? 结构,指事物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关联包括组合方式、制约方式等)。 任何事物都有结构,大到人类社会、宇宙, 小到分子、原子,都有自己的结构;结构不同,事物就有不同的特性。 结构方法,属于“方法论”层面的概念。即看待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分析它的结构入手,对其进行把握。,(2)心理结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 用结构方法去看人的心理,其要素有两大类:认知心理和非认知心理。这两大类及其关联,就称为心理结构。 仍用结构方法去看待“认知心理”和“非认知心理”: “认知心理”包含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等要素,这些要素及其关联,就组成了“认知心理结构”,简称“认知结构”。 “非认知心理”包含兴趣、需要、信心、意志、态度等要素,这些要素及其关联就组成“非认知心理结构”。 运用结构的方法,可以继续细分下去。,知识结构:学习者经过了学习,也就是“认知心理”和“非认知心理”共同活动出现的结果,形成了概念、观念等,称之为“知识结构”。 就学科的学习来看,形成的知识结构与学科知识体系是相通的,是网络状的。 就生活的体验经验来看,形成的“知识结构”是“组块”的,如果能与学科学习建立联系,那么就能够被已有的“知识结构”整合,使其丰富或者“修正”;如果不能与学科学习建立联系,那么“经验”与以前或以后的经验之间,也可形成“块”与“块”的联系,进行整合(同化或改进)。,2、心理结构图示,3、元学习与认知结构的关系,(1)改善元学习,就能优化认知结构和非认知心理结构,改善认知素养。 改善元学习的品质,有两条途径: 一是通过学习活动的体验,掌握了认知策略。以“思维结构”为例,通过思维活动,掌握分析的方法,归纳综合的方法,演绎推理的方法等。并且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有意识的去 选择运用。,二是提升了思维要素之间的关联水平。 还以“思维结构”为例,上面所说的思维策略都属于逻辑思维的策略,如果没有掌握直觉思维的策略,不懂得逻辑的 、直觉的思维交替运用,必然影响思维水平。如果掌握了联想的方法、顿悟的方法等直觉思维的策略,并且在思维过程中与逻辑思维策略交替运用,这就必然大大提高思维水平。,把上面认识迁移到认知结构的其他要素中去,思维结构有思维策略、观察、记忆、想象等要素的结构,也有各自的方法和策略,这一系列“策略”组成了“认知策略”。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掌握了这些“认知策略”,同时又提升了各要素结构的关联水平,这就改善了认知结构。,(2)认知结构的改善,又可以反作用于元学习,提升元学习的品质。,4、元学习与心理结构的关系,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心理结构”和“非认知心理结构”两大子结构。讨论了元学习与“认知结构”的关系,这种认识可以迁移到元学习与“非认知心理结构”的关系上。,元学习改善“非认知心理结构”的途径,也需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掌握心理调控的策略。 包括如何激发兴趣?如何明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目标?如何磨练自己的意志?如何坚定自我信心?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如何自我开发动机?等。不仅要掌握这一系列策略,并且在学习活动中能够随机运用。,二是提升兴趣、需要、信心、意志等各要素的关联水平。例如,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等,都会产生“木桶”效应,削弱“非认知心理”的整体水平,影响认知的效率效果;只有扬长补短,改善自信和意志,提高了关联水平,避免“互相掣肘”,达到相得益彰,就可大大提高“非认知心理”的整体水平和认知的效率效果。,总之,元学习通过学习活动的体验,掌握了认知策略和心理调控策略,同时提升了认知结构各要素的关联水平和非认知心理结构各要素的关联水平,就能够大大地改善心理结构。 心理结构的改善反过来又促进了元学习品质的提升。,5、元学习通过改善认知结构 和非认知心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人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丰富。 知识结构的改善又为元学习品质的提升提供营养。,三 元学习的教学论的意义,1、把“元学习”研究、纳入教学论理论研究的范畴,开辟了新的领域。,2、在教学实践的指导上,重视认知策略的学习和掌握,重视心理调控策略的 训练和应用,通过提高元学习品质,去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效果,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谐发展。,本人专著“会学学会”教学思想论就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会学”是一种素养,元学习是“会学”素养的核心。“会学”的结构包括:“动力结构”(含兴趣、动机、态度等)和效率结构(含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方法等)。主张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会学”素养入手,课堂上逐步把时间交给学生支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会学”素养被称为发展性学力,这是要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第三章 教学要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概念:要素,教学要素,特质要素,平凡要素,硬要素,软要素 2、掌握“教学要素的层次系统”二、教学内容设计:(略)三、教学方法设计: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授为辅;引导学生质疑、建构。四、教学时间设计:2学时五、训练评价设计: 1、作业题:2题(教学目标) 2、思考题:5题(P36-37),第三章 教学要素,一 概念: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教学要素:支撑(构成)教学活动的必要因素。,二、教学要素系统图示:硬要素,指物质形态的要素;软要素,指观念形态的要素。,三、关于教学要素的思考:1、用什么标准去划分教学要素?(必要性、简约性)2、你个人运用结构的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第四章 教学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概念:规律,教育规律,教学规律 2、理解教材提出的三类教学规律特质性规律、因果性规律、结构性规律的具体内容。 3、比较并且评价张楚廷、李秉德、巴班斯基的教学规律体系,建构自己的教学规律体系。二、教学内容设计:补充李秉德、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规律的研究成果三、教学方法设计:自主、合作学习,质疑,建构。四、教学时间设计:3学时五、训练评价设计:1、作业题:3题(教学目标) 2、思考题:4题(P60),第四章 教学规律,讨论提纲:一、几个相关概念二、教材关于教学规律的划分三、关于教学规律论述的比较四、比较与创造,一、几个概念:1、规律: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决定着事物发展趋向。 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不能够改变它。,2、教育规律:教育活动中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教育有两大基本规律: 其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其二,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的规律。,3、教学规律:教学活动中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这里的“事物”,既包括教学要素,也包括教学活动以外的相关事物;因此,这里的“联系”,既包括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也包括教学活动以外的相关事物与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内在的”和“必然的”。,二、教材关于教学规律的划分,思考:依据“规律”的定义,哪些属于“规律”的范畴?哪些不属于“规律”的范畴?为什么?,分析:1、规律,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讲的是“关联”。符合此含义的,只有“因果性规律”所介绍的四条。2、“特质性规律”的5条不是揭示“关联”,揭示的是教学要素的特征,因此,不能算是“教学规律”,可称为“教学特征”。3、“结构性规律”的4条内容,也不是揭示“关联”,故称不上规律。对任何事物运用结构法进行分析,其要素均有这些特点,它甚至谈不上是教学要素的独有特点。,三、关于教学规律论述的比较,1、李秉德教学论介绍的教学规律 (1)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需要; (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 (3)教与学相互影响和作用; (4)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三、关于教学规律论述的比较,2、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论”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合乎规律地受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制约。(2)教学过程与教养、教育和发展过程有规律地联系。(3)教学过程合乎规律地依存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4)教学过程合乎规律地依存于其得以进行的外部条件。,(5)在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合乎规律地相互联系。(6)教学内容合乎规律地取决于教学任务。(7)激发、组织和检查学习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合乎规律地取决于教学的任务和内容。(8)教学的组织形式合乎规律地取决于教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9)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在相应条件下相互联系,合乎规律地保证取得有实效的教学结果。,四、质疑与创新,1、试比较张楚廷、李秉德、巴斑斯基关于教学规律的不同阐释,你对“教学规律”的理解是什么?(注:规律,揭示事物之间的“关联”;教学规律所应揭示的“关联”,既概括教学要素之间的“关联”,又包括教学要素与外部条件的“关联”。没有揭示“关联”,就不称为“规律”。)2、你概括几条教学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考虑如何用它去指导教学?,第五章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性特征和功能 2、掌握教学过程的阶段性特征(补充) 3、掌握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原理 4、了解常见的教学模式及其运用二、教学内容设计: 补充功能、阶段性特征等内容三、学法、教法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时间设计:3学时五、训练评价设计:1、作业题:4题(教学目标) 2、思考题:5题(P85),第五章 教学过程,讨论提纲: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性特征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三、教学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四、教学设计依据五、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性特征 1、教材观点2、李秉德先生的观点3、新课程:交往本质说,1、教材观点: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经历的一个以承接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线的特殊心理过程。(1)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首先,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既是学生知识量的变化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结构、认知结构变化的过程。其次,它还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有明确目标, 有组织有计划, 有教师指导, 快捷性(少走弯路,认知效率高),(2)教学过程是特殊的心理过程教学过程除了引起认知方面的变化之外,还引起学生情感、意志、审美、兴趣、动机方面的变化,因此,它超出了认知的范畴,涉及到认知和非认知心理两个方面。因此,2、李秉德先生的观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与交往实践统一的过程。从认识方面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从交往实践方面来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发展智能、确立世界观、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过程。,3、新课程:交往本质说教学过程中,师生皆为主体,主体只有通过交往,其主体性才能确证、生成、发展。只有通过主体间的亲身感悟、理解和体验,才可以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因此,教学过程可以视为师生交往过程,交往即是教学过程的本质。,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1、知识传递功能: 系统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建构对客观世界的理解。 知识的间接性(指书本知识都是间接经验); 知识传递的简约性(指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传递相对多的知识)。,2、技能形成功能,技能包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心智技能如识字、数数、计算、推理等心智活动方式。动作技能如写字、体操、乐器演奏、实验、文体表演等肢体器官的活动方式。苏.加里培林把心智技能形成划分为五个阶段(动作定向、物质化、出声的外部语言、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内部语言阶段);动作技能形成四阶段(分解动作的模仿、连贯动作的模仿、连贯动作的独立完成、连贯动作的自动化阶段等)。,3、智能培养功能,知识和技能不等于智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能够拓展、迁移并灵活地运用的知识,才是智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培养。,4、个性发展功能,教学可以改变人的知识结构,成为个性发展的基础;教学还可以改变人的非认知心理结构,如思想、品性、价值观、情感、态度、动机、意志等等,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个性化发展。 如何激发动机?激发间接动机(需要、理想、追求) 直接动机激发(兴趣、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改进;直观形象等) 如何磨练意志? 认识榜样感召实践磨练。,三 教学过程的特征:,1、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赖因“五段论” 教育学创始人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赫尔巴特的学生赖因发展为五段论: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知识之间的关系) 总结 应用由此形成的五段论教学法影响世界教育一个世纪;凯洛夫把“五段论”发展为“六阶段”,至今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仍有很大影响。,评述:以主客体二元论为哲学指导,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以教师的“教”为考察教学过程的视角;“传授接受”教学模式是五段论的主要教学方式。,2、杜威的五阶段与五步教学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把这五个阶段作为教学的五个步骤,被称为五步教学法,评述:以主客体二元为哲学指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以学生的“学”为视角考察教学过程;“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是五阶段论的主要教学方式。,3、杨光岐教学过程“新五段论” 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是:准备启动学习指导思维训练建构反思改善新五段论提示了三十种主体行为,构架成“三环教学法”,述评:以双主体理论为哲学指导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互作用为视角考察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学结构模式“(三环九步教学法)是其主要教学方式,四、教学设计依据(P77),教学设计就是传统所说的“备课”。有5项依据; 1、全面地考虑心理发展过程;既要考虑认知的发展,又要考虑非认知心理的发展,从教学目标到评价反馈,都要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内容。2、全面考虑学生特点: 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设计教学的方式方法3、全面地考虑教材特点 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去确定教学目标,学法教法。 4、 全面考虑各教学软要素的影响着重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如何落实 5、全面考虑教师的需要即教师的教学技能,知识结构和教学风格特点,五、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P80-84),1“授受”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和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程序:五个步骤 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教材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反馈、检查评价:(略P82),2、问题教学模式,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教师设置困难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程序: 设置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方案或计划总结与评价(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3、范例教学模式:(P83) 程序: 范例性地阐明“个”;范例性地阐明“类”;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范例性地获得经验。4、发现教学模式(P83)程序: 创设问题情景(教材划分为一个一个的问题,问题要恰当地瞄准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的假设;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仔细评价,引出结论。5、导学教学模式:(P84) 程序:引导自学讨论交流弄清疑难练习巩固掌握知识技能,第六章 教学目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教学目的”的含义及其层次内容 2、如何理解“全面发展”? 3、掌握人力学对教学目标是如何分类的? 4、掌握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内容 5、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表述方法二、教学内容设计:补充新课程的相关内容三、教学方法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时间设计:3学时五、训练评价设计:1、作业题:5题(教学目标) 2、思考题:7题(P116),第六章 教学目的,讨论提纲:一、从教育目的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目标及表达方法,一、从教育目的到教学目标,1、教育目的: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总规定。,这里,“规定”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身心素质规格,二是人的社会价值(即人才培养方向)如: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我国教育目的表述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才和接班人。”,再如: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育目的表述是:“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我国教育目的对“人的身心素质规格”的规定是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对“人的培养方向“的“规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规格”前边是定语辅加成份,是对素质的某些方面进行强调。,2、学校培养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努力要实现的目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有自己的目标,称为学校培养目标。如: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也不同。,尽管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但是,都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1、人的身心素质规格,都要求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2、人的培养方向,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说,学校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派生的。,3、学科教学目标: 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途径是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的教学,不同的课程(学科)为人的素质发展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学科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通常称为教学目标。(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称为课程标准)如: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体、音、美各个学科有各自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目标又可分解为“单元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等。这样,由教育目的逐级派生,便形成了“目标系统”。 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学科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学校教育,就是通过一节一节的教学活动,逐步地实现教育目的。,二、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教材提出的人力资源教学目标分类法:作者认为教学目的是为了青少年的发展,同时又宣称,自己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协调的教学目的观。这里“发展”就是使人“增值”把人作为资源对待(人力资源)。由此形成了张廷楚先生的“人力资源教学目标体系”,人力:活性力,述评: 列表中的“智力”和“心力”,构成了人的心理结构; 列表中的“体力”,仅仅是人的身体素质的一小部分内容,无法代表“体”育的内容; 把这个目标体系在课堂中转变成具体教学目标,将缺乏可操作性。,2、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目标体系(P110-11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在国际上影响最大。他把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并对每个领域进行分解。如下表:,述评:(1)对“认知领域”的分解是布垆坶亲自研究的成果,公认是比较成功的;对知识的掌握,设有6个层次,值得我们借鉴。(2)对“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分解不甚成功,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国内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出发马对这三个领域重新进行了层次分解,具体是:认知领域: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运用、创见。情感领域:接受、思考、兴趣、热爱、品格形成。,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目标及表述方法,1、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新课程以“课程标准”的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各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学段目标进行阐述。(如:小学语文,国家课程标准既规定了她的总目标,又规定了各个学段的目标。每一本教材都有更具体的规定。),2、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使用行为动词对各类教学目标进行描述,便于操作:如:对知识的学习,包括撒们个层次:其一,了解,使用的行为动词有:说出,背诵,辨认,回忆,举例,复述,描述等。其二,理解,使用的行为动词有: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判断,预测其三,应用,使用的行为动词有:应用,使用,质疑,辨析,设计,解决,证明,评价等。另外对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是分层次进行描述。,3、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待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工作目标,必须达到;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2)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设计,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用行为动词,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3)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要贯穿在教学内容各个知识点、能力点的学习中予以落实,并且要有训练题一一对应,进行检验、评价和反馈。(4)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知识点的学习中解决“知”的层面,对于“情、意、行”层面还要设计实践环节;有些方面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质性评价。,第七章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各自涵义及关系;2、了解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 3、正确认识文理关系(文理渗透对于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价值结构的关系);4、掌握教材编写的准则。 二、教法学法设计:精讲与阅读结合 三、课时设计:2学时 四、训练评价设计: 1、作业题:4题(教学目标) 2、思考题:4题(P160 ,1-4),讨论提纲:,一、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关系二、课程的基本问题及决定因素三、课程体系的结构分析四、文理渗透的积极意义五、教材内容编写的影响因素六、教材编写的顺序和原则,一、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关系,1、课程传统较普遍的说法:“课程”就是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集合。述评:这个概念,只包括了正规的课堂教学,而把学生的实践活动及自学活动排除在外。李秉德教学论的定义: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述评:这个概念,比前一个扩大了,但还是把隐性课程排除在外了 。,2、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关系:(1)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就显性课程来说,课程的内涵不仅包括教学内容,而且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2)课程应该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因此,课程的内涵要宽泛于教学内容。,二、课程的基本问题及决定因素,1、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课程理论研究包括宏观上的课程体系研究和微观上的具体课程研究(或者对显性课程课程研究和隐性课程研究)。基本问题是:教什么?何时教?如何教?课程设置,指宏观上的课程结构;课程编制,指微观上的课程编写。不论宏观或微观,都要考虑这三个基本问题。,2、决定课程的因素:(P124)(1)文化发展背景(2)学科发展背景(3)社会发展背景(4)经济发展背景(5)教育观念背景 人文主义课程观 泛智主义课程观 功利主义课程观 主知主义课程观 实用主义课程观,三、课程体系的结构分析,1、教材对课程体系的结构分析:母语课程:小学语文课时占总课时40.3%,初中占18%,初中又增加了外语课。语言文学课占中小学阶段总课时的1/3以上。作用: 工具作用:学习一切知识的工具 交际作用:人与人交流、交际主要借助于母语 载体作用:知识和理论皆以文字为载体 元件作用:词语和概念是思维的元件,促思维发展 开发作用:促进思维发展,促进创造、发展个性 根底作用:母语文化 孕育民族情感和德性。,数学课程: 在中小学占的课时仅次于母语作用: 未来生活需要: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学习其他课程(自然科学)的需要: 思维训练需要:有利于逻辑思维的训练,课程,人文学科类,社会学科类,自然学科类,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2、对教材上述观点的述评:什么是课程结构?按照李秉德教学论的解释,课程结构是指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序等。,按照上述认识,教材中介绍“课程体系结构”应该介绍某一课程体系(如:中小学或高校某专业)包括哪些课程类别,各个类别课程的课时比重,各类课程之间的联系等内容。述评:教材介绍的“课程体系结构”之内容没有“概全”其论题(课程体系结构)的内涵要求。应该就某一阶段的课程谈结构,不能笼统地把中小学、大学糅合在一起介绍课程结构。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于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新课程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国家课程与地方和校本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属于选修课程)占课时量的1012;国家课程中的分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课时量的68;国家课程的分科课程中:语文占课时量的2022,数学占课时量的1315,其余的课时量由其它课程(既有综合课程又有分科课程)使用。注:小学高年级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分科课程还有体育、外语);小学低年级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艺术(分科课程还有体育)。,四、文理渗透的积极意义,1、文理渗透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应包含:(1)知识的“量”;(2)知识的“类”及其合理性 (3)知识的“组合方式”(有意义联结或无意义联结)。2、文理渗透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思维结构 不同的课程对思维的发展有不同的作用,如:数理课程,偏重于原理的学习,偏重于逻辑的、演绎的思维训练,偏重于数量的、定量的 思考方式。其优势是训练逻辑思维,其劣势是忽视直觉思维的发展。,人文课程更多地运用归纳、类比、联想的方法,很少从原理出发,很少运用演绎的方法,因此更有利于直觉、想象这类思维方式的训练,其劣势是不利于逻辑思维发展。 如果文理课程组合、交叉得比较合理,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结构。理科学生在逻辑思维充分开发的基础上,使直觉思维也得到开发;文科学生在直觉思维充分开发的基础上,使逻辑思维也得到开发。这样学生的思维结构就得到了优化,水平得到提升,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牢固基础。,(左脑和右脑协调开发)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翼; 直觉与逻辑是科学创造的两翼。 创造力F=ma(知识量发散思维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开发培养,当 前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从长远看有利于终身发展。,3、文理渗透有利于价值结构的改善: 数理学科,既可服务人类、造福人类,但又有可能危害人类。核子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等,是数理学科以越来越现代化的水平进入战争。人类科技的发展与人类良知的分离将威胁甚至摧毁人类的前途。,人的良知、责任感,对本民族和对全人类的深厚感情,从哪里来?要靠文化积淀。人文课程和人文教育能对人的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应该让学生在一步一步走近科学技术前沿的过程中寸步不离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学生在了解现代技术的科学价值的同时,也能明白其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形成完善的价值观念结构体系。,五、 教材内容编写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七大因素(P143151) 1、民族文化背景: 2、社会需要: 3、传统影响: 4、世界潮流与挑战: 5、教育观念: 6、青少年特征: 7、文化科学知识的变化:,六、教材编写的顺序和原则,1、教材编写顺序(P151-155) (1)知识的历史顺序: 如:数的历史顺序是:自然数、有理数、无理数、复数、超复数。任何知识都有自己的历史顺序。 (2)知识的逻辑顺序: 如:语言的逻辑顺序是:由字组成词,由词组成句,由句组成文;由语言学、语法学、语义学构成语言学。其它知识都有自己的逻辑顺序。,(3)学生认知的顺序: 学生认知发展也是有规律、有顺序的,有两种方式: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感性;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个别。这些认知过程的交替反复发展。 (4)教材编写的顺序: 教材对于知识的排列基本上是线性的。这种排列要关注知识的历史序、逻辑序,更要与学生的认知顺序相适应,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教材编写的顺序。,2、教材编写的准则: (1)最佳容量原则: 在预定课时内,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 (2)最广泛效用原则: 精选普遍性有用内容。 (3)最持久效用原则: 选择持久有用、而不会在短期内陈旧的内容。,(4)最适于发展的原则: 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智力、心力发展。 (5)最宜于传授准则: 教材顺序与逻辑序、认知序的统一。思考:把此五准则和王策三先生的“八原则”以及其他专家观点相比较,做出自己的判断,提炼出自己的“教材编写原则”来,并用自己名字命名。,第八章 教学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教学环境的含义和分类,知道它们是如何影响教学的? 2、把握隐性课程的特点; 3、如何主持一所学校的隐性课程建设。二、教学内容设计:补充其它学派观点三、教法学法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时间设计:2学时五、训练评价设计:1、作业:3题(教学目标) 2、思考题:3题(P174,1-3),教学过程,一、教学环境概况: 1、什么是环境? 影响人的三大要素是遗传、环境和教育。 环境: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 这种“外部条件”,有自然形态的,称为自然环境;有社会形态的,称为社会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什么是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教学因素的总体(综合)。 教学环境分类: (1)教学自然环境(物理环境) 包括: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绿化、硬化、美化等。,(2)教学物质环境: 包括:教舍建筑、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一切有形的教学设施。(3)教学人际环境(社会环境) 主要指围绕教学的人人关系,包括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平等、和谐与否,将影响教学活动。(4)教学观念环境: 这里的“观念环境”,不仅包括教育观念,而且包括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审美观念等等、它形成了一种风气(校风、教风、学风、领导作风等),从而引导群体发展。,前两类环境属于物化(物理)环境;后两类环境属于人文(心理)环境。也有一种观点,分别称之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教学环境是上述四种环境的综合,即任何教学环境都会有四类表征。如果按空间范围去界定教学环境,又可划分为四种: 教学社会环境:(包括物化和人文两类) 校园教学环境: (包括物化和人文两类) 班级教学环境: (包括物化和人文两类) 课堂教学环境: (包括物化和人文两类),3、 教学环境与课程的关系: 教学环境对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积极的影响,也会有消极的影响。能够积极影响教学,影响学生的教学环境,才可以纳入课程的视野-成为隐性课程。,二、隐性课程的特点,教材归纳出六大特点:1、课程开展

    注意事项

    本文(教学论纲教案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