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ppt课件.ppt

    • 资源ID:1344793       资源大小:473.50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ppt课件.ppt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第一节 欧阳修一、欧阳修其人及其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二、欧阳修的散文三、欧阳修的诗歌四、欧阳修的词五、有关欧阳修研究的参考书目第二节 梅尧臣和苏舜钦第三节 王安石第四节 曾巩、苏洵、苏辙,第一节 欧阳修,一、欧阳修其人及其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一)生平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八年(1030)举进士,不久就诗名噪天下,成为文坛领袖。生平经历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早年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1036年作与高司谏书批评高若讷的见风使舵,1043年新政失败作朋党论痛斥旧党,他也因此而先后被贬夷陵和滁州。二是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主修新唐书、新五代史,1057年知贡举时打击“太学体”使“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大力提拔优秀人才,如苏轼、苏辙、曾巩等皆出其门。三是晚年时政治上日趋保守。对王安石变法持怀疑和抵制态度,他也因此而遭致疑忌,遂对官场是非深感厌恶,连乞谢事。,(二)文坛盟主地位的形成原因,欧阳修在北宋文学变革中的领袖地位,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A.改革的时代风尚 首先,这一场文学变革作为宋王朝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既与当时政治方面的改革相互关联,又是自上而下、依靠政权的力量推进的。早在天圣年间,范仲淹就提出过“时之所尚,何能独变”,希望朝廷“敦谕词臣,兴复古道”(奏上时务书),而朝廷也确实几次下诏,从政治意义上提出改变文风的问题,如仁宗天圣年间曾诏斥文人“竞为浮夸靡蔓之文”,要求学者“务明先圣之道”,并指令从朝廷文件入手“矫文章之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6、108)。领导这种性质的变革,当然需要相当高的政治地位,而欧阳修具备这一基本条件。,B.个人的人格魅力,其次,欧阳修在当时的文人群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他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的人格修养既为重视道德节操的士大夫所尊重,同时他又喜扬人之美,并利用其知贡举的权力地位举荐人才,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的文学家都曾得到欧阳修的帮助,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集团性的力量,从而更便于扩大影响,推行他们的主张。如梅尧臣、苏舜钦二人名位不显,欧阳修却以诗坛宗主相视,使他们声誉大张;曾巩落第,欧阳修为他写序饯行,令人刮目相待,后又在知贡举时把他录为进士;对王安石,欧阳修不仅两次加以推荐,而且在赠诗中给予极高的称评;三苏中,苏洵以一默默无闻的布衣身份,经欧阳修 的推荐和鼓吹而名动海内,苏轼、苏辙则是欧阳修知贡举时选拔于前列的,苏轼尤其受到他的推重。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和政治家,欧阳修的眼光、涵养,确实是不同一般的。,C.文学主张的公允、合理,北宋立国以来,由于约制个性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强化,在 文学方面以道统文、以道代文的理论盛张到空前的地步,它虽然触及北宋初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文学风气的某些弊病,但对文学生机,却在另一个方向上形成更强的扼制。而欧 阳修的态度,一方面对这种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想在原则上表示赞同,承认道对文的决 定作用,对石介、尹洙等人表示相当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反对过分偏激的主张。他虽说 过“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但也看到有事功、道德的人未必一定能文,“如唐之刘、柳无称于事业,而姚、宋不见于文章”(薛简肃公文集序);认为文采还是有其必 要的,“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代人 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文章(当然是指符合于道的)有着不朽的价值,“英雄白骨化黄土,富贵何止浮云轻。唯有文章烂日星,气凌山岳常峥嵘”(感二子)。虽说这些表述较之宋以前文学理论已经达到成就而言,并没有什么发展,但在当时的环境中,仍有它重要的意义。,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欧阳修的态度要更合理些。譬如对西昆体,他有不少好评,甚至称赞扬亿“真一代之文豪也”(归田录),而批评石介对西昆诗人的极端态度是“好异以取高”,“以惊世人”(与石推官第一书)。再如对骈体文,欧阳修的持论也较公允。他说过,“时文虽曰浮巧,其为功亦不易也”(与荆南乐秀才书),“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论尹师鲁墓志),并赞扬苏氏父子的骈文“委曲精尽,不减古人”(苏氏四六),他认为骈文的缺点是在形式的严格限制下造成说理和叙述的不清晰,不畅通。所以,欧阳修所领导的文学变革虽有反对西昆体和骈文的一面,但它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怎样使文学在建立完善的社会秩序方面起到更积极更实际的作用。在这个基本前提下,他们维护了文学的存在权利,同时也维护了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的价值。 同时,欧阳修他们也抵制了尊崇和效仿韩愈、走向僻怪险涩的文学风气。尊韩本来是欧阳修提出的主张,据其记旧本韩文后,韩文的流行同他校定昌黎集直接有关。但这恐怕主要着眼于提倡“古文”和发扬韩愈的文学主张,韩文那种个性发露、奇崛雄肆甚至是险怪僻涩的风格,未必为欧阳修所喜好;尤其是,它和宋代的文化风气,和宋人儒雅敛束的个性很难投合。所以欧阳修他们倡导的“古文”,需要走一条不同于唐人的道路。当时有所谓“太学体”(国子学中流行的文体),其代表人物为刘幾,据说其文使“学者歙然效之”(梦溪笔谈)。它的面貌现在已无法看到,据梦溪笔谈所引片断,有“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之句。倘以韩愈及其周围文人的怪诞之语相比,这实在不算怎么奇特。但欧阳修为了提倡一种朴素流畅的文风,嘉祐二年主持 科举时,将刘幾的文章用红笔从头到尾,一下抹倒,“判大纰缪字榜之”,并将“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同上)。这激起举子哗变,群聚嘲骂,甚至在大街上拦住欧阳修的马头哄闹,而欧阳修不为所动,终于使“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宋史本传)。科举文章与士人一生前途相关,它对社会上文章风格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三)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评价,通过以欧阳修为首的文学集团的努力,北宋中叶的这一场文学变革终于获得成功, 并由此主要在诗、文两方面确立了宋代文学的基本风格。这当然很难加以简单的概括,从大的方面来说,以文而言,是虽以散体为主,实融合骈体,可以说结束了骈体与散体的截然对立,文字以浅易流畅为多,节奏徐缓宛转,较少激烈跳荡的表现(尤其是非政治性的抒情散文);以诗而言,情感的力度减弱,所反映的心理状态比较平衡,相应地色彩和意象都比较疏淡,而对事物观察和体验比前人更细腻,总体上带有重理智的特点,特别在古体诗中,散文化的叙述和说理成分往往占很大比率。 对于这一场文学变革的评价是复杂的事情。概要而言,一方面需要看到它是士大夫集团所倡导的思想文化变革的一部分,是自上而下具有政治意义的行动,它对文学自由发展是有约束作用的;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它有效地抵制了更为极端的道学家的主张, 在时代的限定条件下,孕育了中国文学的一些新的特色,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总体面貌。,二、欧阳修的散文,(一)内容上:1.论道、论政之文,不尚空谈而注重实际,反对宣扬性命之说与佛老之论。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2.写景抒情之文,怡情自然,感发胸臆,对后来王安石、苏轼乃至明清散文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如秋声赋、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3.记人之文,娓娓生动、细腻曲折,如泷冈阡表,全用母亲亲切委婉的叙述记录父亲的为人和对自己的教诲,对后代抒情性人物记叙,如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归有光项脊轩志等有明显影响。4.书信序跋,说理透彻,富于文采,如读李翱文、与尹师鲁书等。,(二)艺术上,欧文的艺术特色以苏洵之评最为中肯: 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是欧文的总体特色。前者是宋文的共性,后者则是欧文的个性。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多用平易寻常、清虚流畅之字句,“却自有美丽处,有好处,有不可及处”(朱子语类卷139)。二是善用虚字穿插呼应,如醉翁亭记共用了21个“也”字,不使人觉其繁,反而予人舒缓深长、富有音乐韵味之感。三是句式整饬又富于变化,似散非散,似俳非俳,抑扬相间,错落有致。,三、欧阳修的诗歌,欧诗在成就上不如散文,但“始矫昆体”(叶梦得石林诗话),初成宋调,功不可没。 欧诗在内容上,一是反映社会现实题材之作,如食糟民;二是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情怀之作,如戏答元珍;三是咏史诗,如再和明妃曲。以第二类成就为高。 欧诗在艺术上,师法众家又能自成一面,既有李白的豪情,又有唐人的清新平淡,也不失韩愈的锤炼,但思想情调又是欧阳修自己的。其中学韩愈之作,如重读徂徕集,将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以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对宋诗影响甚大。但一些古体长篇,好发议论,好铺排叙事,散文化的倾向非常严重,如洛阳牡丹图像一篇洛阳牡丹记,吴学士石屏歌“吾嗟人愚,不见天地造化之初难”像一篇别扭的古文,鬼车甚至以“嘉祐六年秋九月二十有八日”开头,中间又有“不见其形,但闻其声,其初切切凄凄,或高或低”,实在不能算作“诗”了。,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 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所以,虽说 是有如口语的句子,其实写得很讲究。全诗的关系,也是一联紧接一联,意脉含蓄而绵细。唐人律诗多用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欧阳修则力图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节奏,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条新路。,四、欧阳修的词,欧阳修有词集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存词241首。欧阳修对词的认识,大体还是作为消遣性、娱乐性的,即所谓“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采桑子西湖念语),故其题材仍是以吟咏男女恋情、抒写山水闲恬之感为多,风格也大体承袭了晚唐以来明丽柔婉的传统。但作为开创风气的一代文宗,欧阳修对词也有一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2)大胆吸收民间俚词的创作技巧,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使词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发展,对后来的柳永词有开启作用。,A.慨叹身世之作,欧阳修在其仕宦生涯中几经波折,他常把由此引起的个人身世感慨写入词中,这是当时词人写得较少的题材,对于那种狭隘的风气有所突破。如临江仙中“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圣无忧中“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 等,都表达了在互相倾轧的官场中所感受到的忧患,而采桑子十首及水调歌头 和苏子美沧浪亭等,又表达了对这种仕宦生涯的厌倦和对闲适旷逸生活的向往。在这些词中,反映出欧阳修比较坚强与乐观的个性,不像一般文人失意时所作总带有黯然伤神的情调,如“白首相过,莫话衰翁,但斗尊前笑语同”(采桑子),“便须豪饮敌青春,莫对新花羞白发”(玉楼春)等,都显得很旷放。其朝中措平山堂一词尤为著名: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B.恋情词,欧阳修年轻时颇为风流放荡,“三十年前,尚好文华,嗜酒歌呼,知以为乐而不知其非也”(欧阳修答孙正之第二书)。故其词中颇多“世俗之气”的艳情词,这些词作多是用活泼的对话来写的,比较多地保存了民间俚词的特点,感情的表达也显得比较直率大胆,如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把一个活泼娇憨的少妇对于恋情的沉醉和喜悦心情描写得生动而坦率。再如醉蓬莱写少女与情人初次幽会,上阕写少女“半掩娇羞,语声低颤,问道有人知么?”下阕写约会后,“更问假如,事还成后,乱了云鬟,被娘猜破。我且归家,你而今休呵。更为娘行,有些针线,诮未曾收啰,却待更阑,庭花影下,重来则个。”表现少女对爱情又羞怯又渴望的复杂心情,写得十分大胆,语言风格比前一篇更近俗。 似这类带有民歌风格的词作,在欧词中还有很多,如其分咏十二月节气的渔家傲”鼓子词”、歌咏颍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等。 当然,欧阳修的大多数词作仍是同当代词人的主要倾向一致的,那就是用典雅精致的语言、流贯的结构、含蓄的风格,描述男女恋情中细腻的心理。如蝶恋花、踏莎行等。,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五、有关欧阳修研究的参考书目,20世纪的欧阳修研究,一是分析评价他的文学地位,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期,还有一场关于欧阳修文学领袖地位的争论。二是分析欧阳修诗、词、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相比于苏轼的研究,欧阳修研究在文章数量上远远不如,因而还显得稍微薄弱。总的看来,研究者都能够认识到欧阳修的重要性,对其文学创作特性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20世纪研究欧阳修的主要成果,是几部传记和几部作品选的前言,专门的研究文章不多。已出的欧阳修的传记有:梁容若的欧阳修,台湾中国文学论集1958年第4期;刘子健的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7年印行;袁行云编的欧阳修,中华书局1961年版;蔡世明欧阳修的生平与学术,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张华盛的欧阳修,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郭正忠的欧阳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刘德清的欧阳修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洪本健的醉翁的世界:欧阳修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及其欧阳修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二节 梅尧臣、苏舜钦,北宋初三种诗风鼎峙的格局,从实质上来说,还是唐代诗歌的延续,而西昆体一时大盛,又使得学诗者争相模拟,在真宗及仁宗前期形成了专事雕琢的诗歌风气。在时代发生变化以后,唐诗的风格已实难保持,而缺乏激情和才华的诗作者对李商隐的模拟,很容易成为空洞的文字游戏。因此,诗歌的变化在这时已不可避免了。于是,梅尧臣率先自树一帜,而苏舜钦与之呼应,他们在吸取唐诗尤其是白居易、韩愈诗歌某些因素的同时,又顺应着时代文化的特点,在诗歌的题材、感情表现和语言形式等各方面进行新的尝试,从而打开了宋诗的道路。并且,由于欧阳修的竭力推举,他们在诗坛上造成了更大的影响。,一、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当过尚书都官员外郎,后人因称为“梅都官”,又以宣城之古名,称之为“梅宛陵”。有宛陵先生文集。存诗达2800多首。 在梅尧臣成年以后的几十年中,宋王朝外患内忧频仍,社会秩序十分不稳定,所以他虽一生沉沦下僚,对于国家、政治却抱有强烈的关切。梅尧臣早年和西昆派诗人关系甚密,但诗歌风格却与之不同,后来更是有意识地加以纠正。纠正的方向,就是强调诗经 以来文学干预社会、针砭现实的传统,反对诗歌中的娱乐、游戏倾向。 作为自己诗歌主张的实践,梅尧臣写了不少反映现实政治问题和民生疾苦的作品,既欲以此感悟上层统治者,又借以表现自己的道德良心。代表性的作品如田家、陶者、汝坟贫女等。,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汝坟贫女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埌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钦溪。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 。,二、苏舜钦,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桐山(今四川中江)人,曾祖时移居开封。1034年进士,当过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后被诬除名,罢职闲居苏州,买江石作沧浪亭。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未就而卒。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存诗200多首。 苏舜钦文学主张与梅尧臣相近,所作之诗也多是感怀民间疾苦、忧心国事之作,如吴越大旱、庆州败等。苏诗感情激昂,寓意深沉,具有奔放豪健、超迈横杰的风格。其写景抒情小诗,意境开阔,清新脱俗。但有些诗歌流于粗率。 欧阳修六一诗话评梅、苏之别:“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 俞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夏意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对酒丈夫少也不富贵,胡颜奔走乎尘世!予年已壮志未行,案上敦敦考文字。有时愁思不可掇,峥嵘腹中失和气。侍官得来太行颠,太行美酒清如天,长歌忽发泪迸落,一饮一斗心浩然。嗟乎吾道不如酒,平褫哀乐如摧朽。读书百车人不知,地下刘伶吾与归!,三、研究书目,(一)梅尧臣研究朱杰仁北宋诗人梅尧臣和苏舜钦的比较研究,安徽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朱东润梅尧臣传论,中华书局1979年版;梅尧臣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0年版;梅尧臣评传,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80至96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梅尧臣诗的特点,中国文学论集第233至25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刘守宜梅尧臣诗之研究及其年谱,文史哲出版社1970年版张仲谋梅尧臣、欧阳修交谊考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陈公望梅尧臣二题,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秦寰明梅尧臣著述杂考,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谢孝宠梅尧臣的诗是北宋社会阶级矛盾的真实反映,文史哲1956年第8期,(二)苏舜钦研究,朱杰人苏舜钦行实考略,文史第22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陈植锷苏舜钦生卒、籍贯考,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傅平骧苏子美生平交游考略,南充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傅平骧、胡问涛苏舜钦年谱简编,南充师院学报1986年第5期苏舜钦的著作,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均题为沧浪集十五卷,但宋史艺文志则为苏舜钦集十六卷。当代通行的四部丛刊本苏学士文集十六卷,是清康熙徐惇复刊本的影印本。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苏舜钦集的校点本。此后,傅平骧、胡问涛编撰了苏舜钦集编年校注,1991年由巴蜀书社出版。此书除正文外,还附录了苏舜钦的著作拾遗、年谱、传记、杂文、赠诗、序跋、题识等,所收资料较为完备。,第三节 王安石,一、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 进士。在仁宗、英宗两朝,他在许多地方担任过地方官,也曾在中央部门任职,对于民间情况、政治的弊病和国家所面临的危机有相当的了解,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政治、经 济主张,并曾在给仁宗皇帝的上书中提出变法的建议。神宗即位后,面对外族压迫、国力虚弱、财用匮乏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急欲找到出路,遂于熙宁二年(1069)起用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但他的一套激烈变革的政策措施,既触犯了士大夫集团以及富商豪绅的利益,又与封建官僚制度不相适应,造成很多流弊,招致强有力的反对,几起几落。后期退居江宁。在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后不久,忧愤而卒。有临川集。,二、文学主张,王安石青年时代就有高度的政治热情,以太平宰相自许,后又以顽强的态度投入政治斗争,其理想决不是要做一个“文人”。在他三十多岁会见欧阳修时,欧阳修在赠诗中比之为李白、韩愈这样的文学家,他在酬答诗中却说:“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苕溪渔隐丛话引漫叟诗话)在他看来,韩愈还是文人气太重。他对文学的看法,也是特别强调其实用功能: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上人书) 这种观点同当时文学思想的主潮相一致。不过,王安石说的“适用”,偏重在具体实际的社会作用方面,而不像道学家偏重在道德说教,这是政治家的本色。,三、散文创作,王安石散文以议论著称,其中以指论国事,特别是以表现自己对变法的见解,如上仁宗皇帝书、答司马谏议书,以及表现自己远见卓识的杂议,如读孟尝君传等为主。 王安石散文创作上文如其人,思想上见地深刻,立论精警,超凡拔俗。艺术上布局谨严,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善于以深刻而清晰的思维高屋建瓴、条分缕析地统帅材料,“以一线贯千条”,“议论愈多,头绪愈整”(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2),“行文部勒有方,如大将将数十万兵而不乱”(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29)。,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四、诗歌创作,王安石的诗歌创作,成就在散文之上,为北宋四大家之一(其余三家为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王诗也打有其政治生涯的烙印,有很强的政治现实性,充分体现了其“适用为本”的文学观。(一)反映现实之作。如 感事、兼并、省兵、收盐、河北民等,大多作于任地方官时,表达其对时政的批评和政治理想 。(二)咏史诗。往往借思古之情来表现自己卓然特立的见识,如明妃曲。(三)咏怀诗。大多写其胸襟抱负及出处进退之间的矛盾心情,感情深挚,格韵高远。如葛溪驿。(四)写景诗。以晚年所作的律、绝体最为精工,既有唐人风味,又有自己瘦硬精严的特色,被后人称为“半山体”,如北山。 王安石诗在艺术上,一是以工取胜,造语用字极尽锤炼之工。如泊船瓜州之“绿”字。二是以才学取胜,喜用典,且“经对经,史对史”。如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护田”出于汉书西域传,“排闼”出于汉书樊哙传。三是以议论取胜,以见解警策及形象生动的议论入诗,如明妃曲。,五、词作,王安石词作不多,但刚劲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清人刘熙载云:“王半山词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艺概词曲概)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六、王安石研究,生平(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梁启超王荆公,饮冰室合集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1936年初版。柯昌颐王安石评传,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熊公哲王安石政略,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邓广铭(王安石一一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袭延明王安石,中华书局1986年版1994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裴汝诚点校整理的王安石年谱三种,除蔡上翔年谱考略外,还收有宋代詹大和撰王荆公年谱,清代顾栋高撰王荆国文公年谱。,思想,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许怀林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冯憬远王安石的唯心主义体系与侯外庐同志商榷,光明日报1963。7。5。李宗桂试论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四川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许怀林、吴小红荆公晚年耽于佛屠辨,江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早晚期诗风、诗学渊源问题,吴志达王安石诗初探,文史哲,1959年第12期张白山王安石前期诗歌及其诗论,文学遗产,1980年第2期张白山王室石晚期诗歌评价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荒芜谈王荆公的诗,光明日报,1983年1月18日傅义王安石开江西诗派的先声,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周亮如何评价王安石的后期诗歌创作,贵州师大学报1989年第4期莫砺锋论王荆公体,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曹天民试论王安石的诗歌艺术,华东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胡守仁试论王安石诗,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刘师华从入世到退隐,寓悲壮于闲淡:论王安石隐退前后的心境与诗境,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赵建梅王安石晚期绝句的意象特色,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散文、词作研究,王河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散文艺术风格之比较,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吴小林论王安石的散文美学思想,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熊大权王安石在词史上的地位,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关于明妃曲,主要是为王安石辩诬。如程千帆的略论王安石的诗、荒芜的谈王荆公的诗等文章都提到了这一点。邓广铭还在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撰文为王安石的明妃曲辩诬,专门为此诗辩诬。除此以外,吴汝煜的王安石葛溪驿诗的系年(争鸣1987年第1期)考证,该诗作于仁宗赵祯皇祐二年。邓广铭王安石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认为,该诗作于嘉祐三年。高文试论王安石解使事泊棠阴(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考证,王安石解“使事”是在嘉祐三年,而非宋史所说的嘉祐五年。,明妃曲,泊船瓜州,泊船瓜州是王安石的诗歌之中人们关注较多、且有一些争论的诗。争论的焦点,一是其写作年代,二是其思想内容。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认为此诗作于安石晚年罢相隐居之后。持不同意见的有:傅庚生再谈“春风又绿江南岸”,推测此诗作于王安石二十三岁时。(收入文学鉴赏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阎笑非泊船瓜州诗的写作时间及思想内容( 北方论丛1990年第4期)认为,该诗作于熙宁八年乙卯,时作者年五十五岁。赵齐平春风自绿江南岸说王安石泊传瓜州(宋诗臆说第127至12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认为,该诗作于熙宁元年(1068)。,散文评价,梁启超在王荆公中对王安石的散文评价极高,说在“唐宋八大家”中,足以相颉颃者只有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四人,而苏轼之文有纵横家之习气,运笔“乞灵于比喻,已足征其笔力之不足,其气虽盛,然一曳而无馀,少含蓄纡郁之态”,则可以与荆公媲美的只有韩愈与欧阳修。如果以人与文并论,可以说“公文轶过昌黎”,则他认为王安石简直成为八大家中成就最高的了。他还将荆公文与欧阳修比较说:二人俱得之于昌黎,“欧公则用韩之法度改变其面目而自成一家者也;公则用韩之面目损益其法度而自成一家者也”,又说他的文章“学韩(韩非子)、墨(墨子)则骎骎乎韩墨也”,“记述之文尤集中之上乘也或如长江大河,或如层峦叠嶂,或拓介子为须弥,无体不备,无美不搜,昌黎之外,一人而已。”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指出,王安石的学问人品与曾巩不期而似,其文“简老严重,而无害于笔力天纵,以折为峭,特峻为曲,词简而意无不到,格峻而笔能驶转,愈峭紧,愈顿挫”,也有“洋洋大篇,浑灏流转,而抒以隽洁廉悍之笔,沉著顿挫者”、“亦有平正而不甚峻遒者”,“庄励谨洁,类其为人” (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92、593页,原1939年湖南国立师范学院铅字排印本),柯敦伯宋文学史认为:“安石极推韩愈之文,尤有得于韩之陈言务去,然又讥其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盖病其不识道而无补于世也。”又说:“谢枋得称安石之文曰:笔力简而健。魏禧云:介甫文如断岸千尺,又如高士谿刻,不近人情。吕璜云:古来博洽而不为积学所累者,莫如王介甫。渠作文直不屑用前人一字,此其所以高。刘熙载云:荆公文是能以品格胜者,看其人弃我取,人取我弃,自处地位尽高。又曰:半山文字瘦硬通神,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观此诸说,可以知安石之文,当有不同于欧、曾、三苏者矣。”(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1至32页),词作评价,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王安石为词,全不胎息花间,而实同于范、苏。他有超脱的风格,有桀骜的气韵。这种表暴,不特于词为然,即如他的思想与人格,几无一处不是在打破那种传统和因袭的。”又说:“苏词之所以能够自成派别者,安石之功为不可没也。”(北新书局1936年版第195、197页)胡云翼宋词选中说,王安石“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这是高出于晏、欧诸人的地方。”“北宋词人怀古的作品,如张升的离亭燕还只有一点空洞的兴亡之感,发展到王安石的桂枝香,思想内容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第53、55页)熊大权在王安石在词史上的地位( 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一文中说,王安石的词“能本着表达思想意趣的需要,尽情地描述,自由地抒写,不为传统的作法、习气所拘束。”“他把他在政治上的革新精神以及强调文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学主张,或多或少地引入词的创作中,突破了以清切婉丽为宗、务求协律的传统观念,荡除了五代以来绮靡柔弱的词风,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的表现范围,丰富和提高了词的表现功能及艺术境界,为后来的苏、辛词开了先声。”因此,作者认为王安石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值得充分肯定。,第四节 苏洵、苏辙、曾巩,苏洵(10091066), 字明允,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苏辙之父,人称“老苏”。擅长于史论、政论,文章风格略带纵横家气,文笔老练而简洁,有嘉祐集,六国论为其名篇。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他将自己的文章与兄苏轼相比,称“子瞻之文奇,余文但稳耳”(栾城遗言)。有栾城集,黄州快哉亭记为其名篇。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川(今属江西)人,有元丰类稿。他的思想比较正统,文章以政论为主,风格淳正厚重,文学色彩很淡薄。但后世重视文章的伦理价值的人对他特别推重。,苏洵研究,在苏洵研究中,首先要提到的是曾枣庄、金国永两位学者。他们在80年代初撰写了一系列关于苏洵的学术论文,前者出版了苏洵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书后附有苏洵年谱。后者出版了苏洵(中国文学史知识丛书,中华书局1984年1月出版)。关于苏洵的专著还有谢武雄的苏洵言论及其文学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出版)。另外,关于苏洵生平研究的,还有关贤柱的苏洵年谱(贵阳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等。 关于苏洵著述的问题。刘尚荣类编老苏大全文集初探(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介绍了宋代苏洵文集的传刻情况与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的基本面目,指出该本保存了南行集中的佚诗,为钩陈苏洵文集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其中自尤一诗写了与其妻兄程浚及其子程之才交恶的始末,从版本学的角度提供了辨奸论非邵伯温伪作的依据。 刘尚荣苏洵佚诗辑考( 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从类编老苏大全文集、百家注分类东坡诗以及施顾注苏诗等诗文集中辑出苏洵佚诗二十馀首。 曾枣庄苏洵诗文系年(四川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将苏洵的主要作品作了较为可信的系年。,苏辙研究,在宋代文学研究中真正受到冷落的是苏辙。尽管我们可以看到金国永写的苏辙(中国文学史知识丛书,中华书局1984年版)、曾枣庄写的苏辙年谱(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但关于他的专论实在太少。栾贵明苏轼、苏辙集拾遗( 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栾城集中漏收的诗文九条,唐圭璋编全宋词,从曾糙本东坡词中辑出词一首,刘尚荣苏辙佚著辑考( 文学遗产1984年第3期),从百家注分类东坡诗集、东坡和陶诗集、续资治通鉴等书中辑出佚诗十四首,佚文四篇。,曾巩研究,1949年以前,只有王焕镳撰写的曾南丰先生年谱,江苏国学图书馆馆刊3卷,1930年11月;熊翘北的曾巩的生平及其文学,江西图书馆馆刊1期,1934年11月。194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过朱起凤选注的曾巩文。 1949年以后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研究曾巩的论文几乎一篇也没有,文学史提到他往往略略带过。 1983年,在江西南丰举行了纪念曾巩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此后,陈杏珍、晁继周点校的曾巩集,198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据金代中叶临汾刻本影印的南丰曾子固先生集,198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辑的曾巩研究论文集,1986年12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王琦珍撰写的曾巩评传,1990年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课件制作:汪龙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意事项

    本文(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