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课件.ppt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一、植物繁殖的新途径,1.微型繁殖 (1)微型繁殖技术: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特点: 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 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2.作物脱毒 (1)材料:无病毒的茎尖 (2)脱毒苗:切取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获得,3.神奇的人工种子 (1)特点: 后代无形状分离 不受气候,季节和地域限制 (2)技术:植物组织培养. (3)结构:人工薄膜胚状体或不定芽或顶芽或腋芽.,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1.单倍体育种 (1)方法:花药的离体培养 (2)优点: 后代稳定遗传,都是纯合体;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2.突变体的利用 (1)产生:植物组织培养 (2)利用:筛选对人们有利突变体,进而培育新品种,三、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1.种类:蛋白质,脂肪,糖类,药物,香料,生物碱等.2.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学车问答 ask.jsyst 学车问题回答,驾驶员模拟考试2019 jsyst 科目一 科目二 科目三 科目四,动物细胞工程,专题2 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技术,核移植,动物细胞工程常用技术,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一、教学目标:1、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2、简述通过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及应用前景3、举例说出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和应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2.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过程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一、动物细胞培养,1.发展历史: 20世纪初,人们不知道神经纤维是由神经细胞的细胞质向外突出形成的,还是由神经细胞周围的其他细胞融合而成的。生物学家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907年,美国生物学家哈里森(Harrison)从蝌蚪的脊索中分离出神经组织,把它放在青蛙的凝固的淋巴液中培养。蝌蚪的神经组织存活了好几周,并且从神经细胞中长出了神经纤维。哈里森的实验不仅解决了神经纤维的起源问题,而且开创了动物组织培养的先河。此后,在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动物组织培养不断改进并逐渐发展成为动物细胞培养。,2、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和概念:,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有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动物细胞的培养过程,幼龄动物,取动物器官和组织,剪碎组织,胰蛋白酶处理,细胞培养,单个细胞,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3、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组织、器官,细胞悬浮液,胰蛋白酶,10代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培养,无限传代,单个细胞,加培养液,动物组织细胞间隙中含有一定量的弹性纤维等蛋白质,将细胞网络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弹性和韧性的组织和器官。,(分解弹性纤维),思考讨论: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用胰蛋白酶对取出的动物组织进行处理?,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可以使动物组织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的其他成分酶解,获得单个细胞。,有关概念:,原代培养:从机体取出后立即培养的细胞为原代细胞。初次培养称为原代细胞培养。传代培养:将原代细胞从培养瓶中取出,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继续培养,称为传代培养。,有关概念,细胞株:原代细胞一般传至10代左右细胞生长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少数细胞存活到4050代,这种传代细胞为细胞株。 细胞系:细胞株传代至50代后又出现细胞生长停滞状态,只有部分细胞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使其在培养条件下可以无限制传代,这种传代细胞为细胞系。 细胞株和细胞系的区别: 细胞系的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失去接触抑制,容易传代培养。,3.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2.营养3.温度和pH4.气体环境,4.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1.蛋白质生物制品的生产 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2.健康细胞培养 培养健康细胞用于烧伤病人皮肤移植3.细胞的生理、药理、病理研究,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思考:,2、为什么选用动物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做动物细胞培养材料?,1、动物细胞培养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较植物组培培养基有何独特之处?,3、为什么培养前要将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4、动物细胞培养能否像绿色植物组织培养那样最终培养成新个体?,主要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独特之处有:1、液体培养基 2、成分中有动物血清等,因为这些组织或器官上的细胞生命力旺盛,分裂能力强,成块组织不利培养,分散了做成细胞悬浮液利于培养,不能,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使细胞数目增多,不能发育成新的动物个体,二、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胚胎移植技术,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如下(以牛胚胎移植为例),2.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