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导论ppt课件.pptx
教育社会学,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获得一种独特的视角(与哲学、心理学相比较而言)获得一种独特的理论关怀,促进教育发展透过寻常的“教育事实”发现事实背后的原因:超越常识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把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解释各种教育问题,合理构建一种理想的教育。,参考资料 (1)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第2讲 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任何一门独立学科在科学体系中都占有特定位置。这一位置主要因四方面因素而异,即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范式、学科研究的历史,因此在对教育社会学进行界定之前,首先要说明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一、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理论界中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认识社会化过程说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的佩恩认为: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布朗也认为: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进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迪尔凯姆的“社会化说” :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得出结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2. 相互关系说,第一,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英国社会学家米切尔主编的新社会学词典对研究对象有这样的界说:“教育社会学通常是研究教育同社会其他大型制度(经济、政治、宗教和亲属)之间的功能关系。”第二,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关系说; 苏联的应用社会学辞典对教育社会学有这样的界说: “一方面要研究各种社会条件和因素对教育过程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研究教育过程对其他社会过程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台湾学者林清江认为:“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有关社会过程、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学校的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及教学社会学等课题。” 厉以贤认为:“教育社会学的对象”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基本关系 ,这种基本关系具体说来分为四个方面: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总的来说,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特殊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即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或者说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可以说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即教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第一,以社会学范畴为基干的分类;第二,以教育领域为基干的分类;第三,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的分类。精髓在于承认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一 是教育的社会特性或者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包括教育及教育结构的意识形态、制度、过程、人际关系等;二 是教育的社会规定性或者从社会到教育,即社会的各种因素对于课程与人的形成的影响;三 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或者从教育到社会,即教育对于社会的的延续、统一和发展的影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教育行动: 所有的学校的教育现象,都源于师生的行动与行为。一个完整的教育行动至少包括:行动主体(教师和学生);行动客体(教育目标);行动中介(教育与教学途径、手段与内容)以及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教育行动首先表现为“行为”,因此学校成员的行为应当成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起点。教育活动: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育组织:如学校、班级教育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事实,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社会现象”。所谓“教育社会现象”是指学者们以一种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所看到的现象,从概括的意思上讲,它包括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与教育相连的社会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小结: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1)教育系统中教育社会现象的研究 (2)社会系统中教育社会现象的研究 (3)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研究(4)教育社会学学科自身的研究,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一)历史上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规范性学科,将教育社会学看成是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的一门学科。事实性学科,将教育社会学视为以示明教育中的社会事实为己任的一门学科。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将教育社会学视为肩负示明事实与阐述规范二任于一身的学科。,案例:学生自杀现象分析,据中国社会调查所一项调查显示,26%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想法。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北京、上海各有23宗。2009年,学生自杀趋势有增无减,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广东一高校2月份接连发生3宗跳楼自杀事件,3月到4月湖北多所高校也连发5宗,死者包括博士、硕士、本科及专科生。据上海教科院一项调查发现,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闪念,当中15.23%的人认真考虑过自杀,5.85%更有过计划,其中未遂者达1.71%,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学校一无所知。,坚持规范学科论的学者:学生自杀是一规范性问题。教育社会学应该给与学生自杀行为一价值评判生命是宝贵的,学生自杀是教育中的“恶”,是反生命、反教育的,应该避免学生自杀现象的出现,让学生珍惜生命;同时,教育社会学应提出解决学生自杀的措施。坚持事实学科论的学者:教育社会学只能将学生自杀视为教育事实,进而真实记述自杀现象,客观分析自杀的原因,揭示自杀的规律。至于学生是否应该自杀,究竟如何解决自杀,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这不属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坚持规范和事实兼有的学者:教育社会学不仅要如实记述和分析学生自杀这一事实,而且还要倡导生命珍贵,并提出避免自杀的教育措施。,(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社会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杜威);学校与社会结构的对应性综合性:最广义上的教育(人的社会化);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现实性:直面本国本地的教育现象与事实实证性:来源于具体的经验研究,强调观察、访谈、实验等手段获得第一手资料,(三)学科性质分析 吴康宁的观点: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 说明: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一)教育与生活常识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人们所熟知的现象。所以常常存在许多似是而非的论断与理由。 如成绩是靠逼出来的;小学阶段女生比男生聪敏,到了初中以后男生要比女生优秀;,(二)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1.教育系统中的个体行为不仅由特定的教育环境所塑造,而且还由其他的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2.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个体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 3.个体对学校生活的创造性适应。,(三)教育社会学的解释方法 1. 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解释教育事实。 2. 社会学家试图从社会现象中而不是从心理的或生理的现象中了解社会现象的原因,每一种社会背景都被视为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的网络。,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1. 工业化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产日趋社会化,由此带来了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使得学校必须打破与社会分离的状况,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许多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的探讨。 2.许多学校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因此许多学者开始借助于社会学的理论来探讨教育问题。 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互渗透,学科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一些学者开始在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交叉领域探讨问题。,教育社会学产生的理论条件,1. 教育学视野的拓宽:从关注个人到关注社会。赫尔巴特于18世纪初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理论体系,由于该理论体系基本上只是在“个体范围”内认识教育的本质,将教育的目标规定为个体完善,因此常常被称为“个人主义教育学”。(教育要服务人的完善)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从社会到教育。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营养主要来自于社会学而不是教育学。正是由于一些早期社会学家对教育问题发生兴趣,并作出开拓性的探究,才使得教育社会学在作为一门科学成立之时便已拥有一些宝贵的理论资源。比如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美国的沃德、库利等等。而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沃德与迪尔凯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从传统教育社会学到新兴教育社会学(20c中叶以后),5060年代:教育社会学是理论社会学的分支,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对其做社会学的分析。,6070年代:对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研究。对学校社会学的进一步研究。,7080年代:社会学家参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的研究。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1.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 社会学的创始人,发展了实证哲学的思想。他认为社会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2.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 英国的思想家,他将社会比作生物有机体,认为两者都是由简单向复杂形式进化,都受到适者生存规律的制约。,3.卡尔马克思(18181883): 认为社会不是一个有秩序的体系,而是阶级冲突的结果。4.马克斯韦伯(18641920): 以研究科层制和资本主义而著称。 他还认为,社会学必须包括对“社会行动”的研究,即研究人们相互之间行为取向的方式,二、教育社会学的产生,1.沃德的“社会导进论” 社会导论:教育与社会之间所建立的逻辑关系是,“教育知识动态的意见动态的行动进步幸福”这条环环相扣的链条。 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可以引导社会进步,而有目的的社会行动的形成是以教育为根本途径的。,2.迪尔凯姆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 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他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使“青年一代有条不紊的社会化”。,三、学科化时期,(一)学科地位正式确立 1903年,苏扎罗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1916年,斯奈登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教育社会学系。1917年,史密斯出版了教育社会学概论,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在正式冠有“教育社会学”之名的教科书。1923年,斯奈登、史密斯和佩恩扽个人发起成了美国的“全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1927年美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教育社会学杂志创刊。,(二)研究领域日益扩展 1. 研究教育社会学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途径; 2. 研究教育社会学作为决定教育目标的基础; 3. 研究社会学原理的教育运用; 4. 研究人类社会化过程;,5. 研究如何以社会学基础培训教育工作者 6. 研究教育在社区或整个社会中的地位; 7. 研究学校内部以及学校和社区的相互作用。,(三)使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 所谓规范(名词和动词)性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有关知识,规范实际政策与行动。 “规范教育社会学阶段”或“教育的社会学阶段(educational sociology)”传统教育社会学阶段,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及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二、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和谐理论(consensus theorists) 1. 理论概述:和谐理论学派于5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帕森斯、默顿、克拉克等人。这一学派是运用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来研究教育而形成的,故又称为功能主义学派。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许多既相互协作,又彼此承担着不同社会化功能的部分组成的有机体,只有每个部分都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功能,才能维持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 主要特征: 结构与功能 统整(integration) 稳定(stability) 和谐(consensus),3. 代表人物:迪尔凯姆(Durkheim):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在集体意识的基础上,完成个人的个性化或社会化。帕森士(Parsons)美国社会学者,其研究兴趣在社会体系(Social system)与个人的互动关系。 其它学者墨顿(Merton)斯宾塞、布朗(Brow)等。,. 优点:推动了对教育功能的社会学研究。促进了对教育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考察。50年代曾居于教育学研究的支配地位。. 局限性过于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过分强调了教育的积极功能,忽略了教育的消极功能,由此受到了冲突学派及其它许多教育社会学家的批评。但是运用结构功能理论来研究教育问题,至今相当普遍。,4. 理论影响:,1. 理论概述: 产生于60年代末期。冲突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资源的有限性)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由于目标取向的差别和利益分配的不均,存在着冲突和斗争;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社会群体之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导致社会的不断变迁与流动;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社会分层是客观的)。在社会斗争中处于支配和控制地位的群体,总是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群体的合作,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二)冲突学派(Conflict theory),2. 主要特征: 对立与冲突 变迁(chang) 强制(coercion),3. 代表人物: 马克思(Karl Marx): 冲突论源于马克斯的学说,其以经济来解释社会冲突、变动的原因,称为单因说,其理论的要点有阶级意识、物化、异化。 包尔斯(Boweles)与金帝斯(Gintis): 教育改革的主要时期是与社会不安定和政治冲突的严重时期同时或相继出现的。即资本积累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秩序的再生产是教育改革的动力。 。,艾波(apple): 学校是意识形态冲突的主要场所。这些冲突产生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它们各自内部的矛盾。 威里斯(willis): 发现在工人阶级子弟集中的学校里,经常存在着一种“反学校文化”。学生反学校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对学校和教师“权威”的普遍和根深蒂固的抵制。表现为逃学、破坏学校公物、蔑视和欺负“好学生”,轻视知识和文凭,喝酒、吸烟、盗窃、打架等。,新韦伯主义:代表人物是柯林斯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传授社会支配集团的身份文化。(所谓的身份文化是指包括价值观、审美观、谈吐方式、礼仪教养、行为方式等)而特定的身份集团是否重视知识技能教育则取决于知识技能本身是否成为该集团身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发展的动力来自不同身份集团之间的斗争学校教育的作用。,4. 学派分支:,. 优点:重视研究社会冲突对教育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对于深化人们认识资产阶级教育的实质,以及丰富教育社会学的理论,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局限性:它在反对和谐理论的片面性的过程中,又陷入了新的片面性的过程,这就是只强调教育同阶级结构的关系,忽略了教育同生产的关系,只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5. 理论影响:,(三)解释论学派(interpretive theorists) 1. 概述:该学派于70年代初产生于英国,在德国、法国和美国都有一定的势力。解释论学派批评和谐理论学派和冲突理论学派只注重教育社会学的宏观研究,强调要对学校内部的教育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使用解释社会学一词,是用来注重具体情况而不注重理论的一种研究。,2. 学派分支: . 以扬和贝恩斯坦为代表的现象学的知识社会学致力于研究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分配。语言编码与社会权利的关系。主张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是对知识的控制和管理。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平等的教育知识分配,是学生之间在学业成绩上出现分化的原因。,伯恩斯坦认为:在人群中存在着两种基本语言编码,一种是精致的编码,它存在于上层阶级的语言之中; 另一种是局限的编码,它主要存在于下层阶级的语言之中。学校教育知识编码属于精密编码,这样学校教育知识与中上层阶级子女生活经验之间便有某种同质性,而与下层阶级子女的生活经验之间则存在着异质性,这将使不同阶级的子女在教育的可能上出现差异,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符号互动论以凯迪为代表,主张采用实际观察法来研究学校与课堂情景中,师生通过不同的语言、表情、姿势等符号进行交往所产生的不同功能。学校或课堂是由表达一定的社会定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符号环境,学校生活或课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 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学生了解和解释周围的环境,从而发展了自我。, 民俗方法论以加菲凯尔为代表,主张运用参与观察法来研究学校与班级中的师生互动过程。他们认为日常环境的研究应得到重视,民俗学者应研究它是如何由风俗变为民俗的,民俗变为民德,民德又是如何发展成为社会制度的。,. 优点:解释论学派的发展改变了以往教育社会学偏重宏观研究,忽视微观研究的局面,扭转了过去单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教育过程的状态.丰富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开拓了教育制定者的视野,使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的改革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局限性:态度过于偏激,批评教育社会学的宏观研究和理论研究。,3. 理论影响:,三、中国教育社会学发展三个阶段,孕育创建期(20世纪初1949年)停滞沉沦期(1949年1979年)重建发展期(1979年),孕育创建期(20世纪初一1949年),1925年,陈启天翻译了史密斯著的教育社会学导论下半部分,并易名为应用教育社会学。1935年,鲁继曾翻译了彼特斯的教育社会学原论。1944年,李安宅翻译了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此外,迪尔凯姆所著的道德教育论,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芬尼的教育社会哲学和教育社会学的概念,鲁西克的社会学与教育,刘世尧等1933年翻译田制佐重的教育社会学,雷通群于1948年翻译了细谷俊夫的教育环境学,等等。标志性的著作陶孟和著社会与教育(商务印书馆1922年)我国第一部明确以教育与社会之关系为研究对象,并较为系统地研究教育社会学的著作,标志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一版再版,可见影响之大。,孕育创建期(20世纪初一1949年),教育社会学课程陶孟和:北京大学雷通群:厦门大学教育学院卢绍梭:江苏省立上海中学高中师范专科 皆开设过教育社会学课程。,重建发展期(1979),1981年12月29日,教育研究编辑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邀请了16位社会学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联合召开座谈会,共商教育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事宜。座谈会上,费孝通、雷洁琼、陈友松、廖泰初、王康、张健、孙运、厉以贤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建国后的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 教育社会学概论( 1986裴时英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2年,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系开课;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招收硕士生,1991年,招收博士生;1991年,召开首届学术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