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介绍)ppt课件.ppt
园林与京剧、烹饪、山水画并称为中国的“文化四绝”。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变地形(如筑山、叠石、理水等)、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径等途径创作而成的休闲与游憩境域。中国园林一般划分为自然园林、宗教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又称“府宅园林”,是供皇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 私家园林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利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整个园林显得十分秀丽、雅致、幽静。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即“秀”。,拙政园,园林的骨髓山石,园林的血脉水系,园林的毛发花木,园林的五官建筑,拙政园始建于1509年明朝正德年间,是中国一座著名的园林。拙政园是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拓建而成,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政园为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与北京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齐名。作为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今拙政园辖地面积约83.5亩,其中开放面积约73亩。73亩开放面积中,仅38亩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拙政园,中区(原拙政园),分区,西区(原补园),东区(原归田园居),拙政园平面图,(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西区,中区,东区,(原“归园田居”),(原“拙政园”),(原“补园”),现园大体为清末规模,经修复扩建,分为东区(原“归田园居”)、中区(原“拙政园”)、西区(原“补园”)三部分。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N,中区,原“拙政园”,中区,中部部分为全园精华之所在,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中区现有面积约为18.5亩,其中水面占1/3。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主厅远香堂为原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四面长窗通透,可环览园中景色;厅北有临池平台,隔水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南侧为小潭、曲桥和黄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数区自成天地,外绕波形云墙和复廊,内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筑处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 远香堂既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的主建筑,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观都是围绕这个建筑而展开的。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堂里面的陈设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远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写。堂的南面有小池和假山,还有一片竹林。堂的北面是宽阔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荷花池。每逢夏天来临的时候,池塘里荷花盛开,当微风吹拂,就有阵阵清香飘来。 堂的北面也是拙政园的主景所在,池中有东西两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子正对远香堂的两根柱子上挂有文征明手书“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亭的中央是元代倪云林(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元末无锡人。工诗,善山水,为元代四大画家之一)所书“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东山上有待霜亭。两座山之间以溪桥相连接。山上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岸边则有众多的灌木,使得这里到处是一片生机。远香堂的东面,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绿绮亭”,这里还有“枇杷园”、“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梧竹幽居”等众多景点。从梧竹幽居向西远望,还能看到耸立云霄之中的北寺塔。水池的中央还建有荷风四面亭,亭的西面有一座曲桥通向柳荫路曲。在这里转向北方可以见到见山楼。亭子的南部有一座小桥连接着倚玉轩,从这里向西走就到了小飞虹,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桥的南面有小沧浪水阁,桥的北面是香洲。,中部部分为全园精华之所在,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 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富于变化的风景,江南私家园林在布局上,采取划景区和空间的办法。层次为景区,主要依据水体、路径、廊架和主体建筑来分割空间,拙政园共分为5个景区。 中部与东部用一条复廊隔开,透过每一个窗户看去有“移步换景”的效果。,见山楼景区,一池三山景区,小飞虹景区,远香堂景区,枇杷园景区,中部园区平面图,中区水面积平面图,远香堂,远香堂既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的主建筑,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观都是围绕这个建筑而展开的。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正立面,横剖面,远香堂平面,对景1,南北主轴线,对景实际上就是通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去看某一景物,从而使景物若似一幅图画嵌与框中,因为是隔着层次看,所以会显得含蓄深远,常可使两个景物互成对景。,枇杷园,水平空间划分的元素主要有围墙、廊架、建筑小品、山石、水体、植物等,运用不同的分割的手段把空间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处用云墙来划分空间,曲线的运用给空间增添了一些情趣。,枇杷园剖面图,枇杷园景观,对景2,透过枇杷园的门洞看雪香云蔚婷,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肃绮亭平面图,肃绮亭,肃绮亭三面开敞,北可俯看大荷花池之沧浪,西可远眺远香堂之红裳,南可近望枇杷园之晚翠。亭柱有 “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 之劝世联文,亭墙窗额复有 “晓丹晚翠”之匾,两侧还有“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这样的应景之对。,枇杷园,荷花池,远香堂,海棠春坞,海棠春坞平面图,连廊与墙体形成小院,延廊看过去直到小院底部,是空间产生一种延伸感。,梧竹幽居,梧竹幽居亭四面均为园洞门,透过门洞可以看到拙政园中部园景,空间层次极富变化。,框景1,框景2,框景3,对景3,东西次轴线,在别有洞天远望梧竹幽居,绿漪亭,绿漪亭平面图,绿漪亭又名“劝耕亭”,是分割中部与东部的端头。亭子突出水中,点染端头,静影沉璧,颇费心机,是园中的死角起死回生,情趣盎然。,利用山石把水面划分为南北两部分,B,A,利用假山石分割的空间相互连绵、延伸、渗透,找不出一条明确的分界线。,景观较平淡、优雅、宁静。,景观较集中,而富变化。,一池三山,一池三山景区,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取唐韦应物故人重九日求桔诗歌中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诗意。洞庭山产橘,待霜降始红。此地原植柑桔数本,王右军黄柑帖亦云“霜未降,未可多得”。以“待霜”名亭,含蓄而发人暇思。本意点出橘红时的佳境,霜降橘始红,所以必须“待”之。,“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此联是仿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的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该联由清朝著名的文人刘凤诰所撰。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秋冬四季。,译意:白梅飘香树木葱茂。雪香云蔚亭草书匾额“山花野鸟之间”富有山林野趣的山花和野鸟,充满了春的活力,雪香云蔚亭南柱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创造出一个幽静、深邃、富有情趣的自然景色,描绘世界的静止和安谧,颇富佛教禅意。,荷风四面亭,见山楼,此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底层被称作“藕香榭”,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见山楼的游廊分别通往一二楼,其中二楼的爬山廊随山势高低转折,极富变化与情趣。,柳荫曲路,柳荫曲路空廊起到了导游的作用,而且是贯穿在两个景区之间的线索。,别有洞天,“别有洞天”有“前后风景不同、此处别有一番风景”之意,是园林“起、承、转、合”造景手法中的“转”手法中的特殊造景主题之一。借“别有洞天”营造“转”空间的造景手法,如框景提示转折空间、 加强空间序列的收放对比、起伏对比、转折对比等。,别有洞天平面图,别有洞天剖面图,别有洞天横剖面,玉兰堂,玉兰堂是一处独立封闭的幽静庭院,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 玉兰堂曾名“笔花堂”,与文徵明故居中的“笔花堂”同名。 “梦笔生花”也是古时文人对创作灵感的一种追寻。,香洲,香洲底层平面,香洲顶层平面,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东,西,北,南,香洲,小飞虹,小飞虹作为架空的廊桥,既有分割空间的作用,又可使两侧空间相互渗透,从而加强了空间的层次感。半通半隔,意境悠远。,自松风亭透过小飞虹看香洲,前者为近景,后者为远景。,自香洲透过小飞虹看松风亭,原来作为近景的松风亭则变为远景。,小沧浪,小沧浪位于拙政园西部,面积约占600平方米,约占中部面积的1/20,曲折变化丰富,小沧浪水院在整个境域组织中属于幽深屈曲,利用建筑和水景域的典型,,小沧浪平面图,拙政园造园艺术 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拙政园图册,槐雨亭 小飞虹,拙政园之与谁同坐轩,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可以看出,彼时的建筑比起现在的要简朴得多,更无雕梁画栋,倒是真的很契合园主人当时退隐归闲的心情。,千字文置西部水廊内,系文征明八十岁时所作的蝇头小楷,笔势空灵飞动,书法高超,其艺术风格与拙政园的典雅特色似乎有着某些相同之处,名人名园,交相辉映。,文征明亲自栽下紫藤一株,文征明当年亲手种植的紫藤,历经400余年,仍身姿矫健,绿荫满庭,,仕途不顺: 明清时代,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仕途却悒悒不乐,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该图是文征明早期仅存的人物画名作。此图根据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两章而作。画面上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后,前者手持羽扇,侧身后顾,似与后者对答,神情生动。人物造型来自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形象古雅,体态修长,长袖飘逸,衣裙曳地,用游丝描,施朱红及白粉,精工古雅。从文徵明和王稺登的题跋可知,文徵明曾请仇英以此题作画,但文氏看过后并不满意,自己又重新创作。可见,文氏是在刻意追求一种“古意”,与仇英有不同的审美趣好。,湘君湘夫人图轴,明,文徵明作,为好友华夏(字中甫)而作。华夏在无锡隐居时,曾在在太湖边修建了别墅真赏斋。他收藏金石书画凡四十余年,鉴赏水平很高,时称“江东巨眼”。此图是画家八十八岁时(公元1557年)所作。构图简洁别致,主题突出,用笔苍润,秀挺,富有表现力。图右画太湖石一组,展现出一个幽静秀美的天地,古松、高梧中修竹丛生,掩映着一幢草堂书屋。室中主宾隔案对坐,似展卷交谈,传神的几笔把人物写得生动而准确,使整个画面完整精美,真赏斋,真赏斋图,东园,东园位于南京钟山东凤凰台下,原是明代开国重臣中山王徐达的赐园,名为“太府园”,后来其五世孙徐泰时加以修葺扩建,辟作别墅,更名“东园”。园内叠有峰嶂,川泽相通,灵岩怪石环列前后,奇花异草郁郁葱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徐氏友善的时贤名士常雅集于东园之中,或谈诗论文,或品茗抚琴,或宴乐弈棋,或赏玩书画,其乐融融,快意畅然。东园图是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于61岁(明嘉靖九年,1530年)时绘制的,表现了东园雅集时的情景。图中板桥横于潺潺细流之上,青松翠竹遥相呼应,湖石疏置,碧树成荫,池水为清风吹皱,泛起层层涟漪。甬路上二文士边走边谈,携琴童子相随其后;堂内四人凝神赏画,另有手捧数轴书画的小童立侍桌旁,水榭之中对弈的两人神态悠闲安逸,在荷池边。柳如是大声疾呼:君欲负国人乎!当日西湖事不可再复。柳如是叫道,尔不能,妾推你下去。柳如是果然来推他,但她身小力弱,推了几下,还是推不动钱牧斋。两人的争吵引来了众官与家仆。柳如是见状,自己纵身跳入荷池。又是男仆与众官眼明手快,一下子把她截住。,拙政园中部的老门前,水照墙,过河照墙,照壁和影壁,煞气、藏风,老中门,庭院错落,曲折变化,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 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园林景观,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至今,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园林中用荷花题材,是借重荷花的品格来象征园主的人品。“远香堂”位于中部主景区,建筑依傍荷花水池,因以命名。,拙政园腰门,园林入口假山(住宅后门),远香 堂既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的主建筑,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观都是围绕这个建筑而展开的。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堂里面的陈设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远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写。堂的南面有小池和假山,还有一片竹林。堂的北面是宽阔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荷花池。每逢夏天来临的时候,池塘里荷花盛开,当微风吹拂,就有阵阵清香飘来。,远香堂,远香堂依傍荷花水池,因以命名。远香堂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荷池宽阔,红裳翠盖,清香宜人。,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尽收眼底,犹如观赏山水长卷。室内陈设典雅精致。,水池的中央还建有荷风四面亭,亭的西面有一座曲桥通向柳荫路曲。在这里转向北方可以见到见山楼。亭子的南部有一座小桥连接着倚玉轩,从这里向西走就到了小飞虹,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桥的南面有小沧浪水阁,桥的北面是香洲。,倚玉轩,小飞虹,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松风亭,松风水阁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有风拂过,松枝摇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小沧浪,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小阁面阔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水阁横跨池上,将水面再度划分,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貌似绵延不断,艺术手法高超。亭廊围绕,构成开敞的幽静水院。,雅石斋:位于中部,一个池水、游廊萦绕的幽静的小院,里面陈列着室内清供佳品“奇石”,千姿百态的多种奇石配以红木座架供奉于案桌、条几,越显钟灵毓秀。近年来,拙政园还推出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杜鹃花节、荷花节,受到了广大中外游人的喜爱和称赞。如今二个花节已成为苏州古城每年春天一个亮丽的旅游景点,成为苏州园林每年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香洲,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很得体。,拙政园香洲舱内,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堂的北面也是拙政园的主景所在,池中有东西两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子正对远香堂的两根柱子上挂有文征明手书“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亭的中央是元代倪云林(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元末无锡人。工诗,善山水,为元代四大画家之一)所书“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东山上有待霜亭。两座山之间以溪桥相连接。山上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岸边则有众多的灌木,使得这里到处是一片生机。,荷风四面亭,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处十分贴切。尤其是联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柱间无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透明亮。,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云蔚亭,雪香云蔚亭: 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又称冬亭,梧竹幽居,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远香堂的东面,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绿绮亭”,这里还有“枇杷园”、“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梧竹幽居”等众多景点。,肃绮亭,玲珑馆,听雨轩,听雨轩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面积约31亩,该园可分为四个景区,中为涵青池,池东芙蓉榭,天泉亭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兰雪堂之西,溪涧环绕,北部系紫罗山、缀云峰漾荡池。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东区概况,牌坊,中间主牌坊写着拙政园,两侧分为淡泊、朗疏,园林入口,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兰雪堂,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缀云峰,缀云峰位于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涵青亭,涵青亭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芙蓉榭,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尽情领略荷花的娇美、幽雅和高洁的风骨。,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秫香馆,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此处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落地长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妆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sh秫,稷之黏者也。说文 稷j ,米子之大而不黏者,复廊,西区概况,西园面积约为12.5亩,现有布局形成于张履谦接手时期。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 其中,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富贾张履谦接手此园,改名为“补园”。当时拙政园的腹地缩小到1.2顷,张履谦大举装修了相当多细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园西园今日之基础。,忠王李秀成,清咸丰十年四月(公元1860 年6 月),忠王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攻克了苏州, 他决定以苏州为中心建立苏福省。万一与洪秀全闹翻了,就长期居住在苏州。这就是李秀成为什么选择那样一种进入苏州城的态度,我们应该明白了。李秀成有这样的想法, 他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宅第。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园当做苏州的重要基地,改之为忠王府。 按王府的规格进行。并将花园部分及东部潘宅和西部汪宅等三处,合并一起括入“忠王府”。使“忠王府”形成具有官署、住宅、花园三个部分在内的, 各自独立又互相沟通的统一整体。苏州人沧浪钓徒在劫余灰录里说:“匠作数百人,终年不辍。”一直做到太平军兵败离开苏州,这个忠王府也没有弄好。李秀成在忠王府时, 喜欢在后花园见山楼办公, 此楼依山而筑,临水而建,楼上楼下互不相通,比较安全,公务之余,放眼窗外,可远眺西部群山,近观则园中景色尽收眼底。,忠王府,西园前面:苏州博物馆,贝聿铭,贝聿铭牵植文征明手植藤条,拙政园别有洞天,波形廊,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 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这里原来是一堵 分隔中、西园的水墙,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曲折状,使 景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由南往北,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波形廊,拙政园水廊船篷轩,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的景点。楼分两层,楼下是为“拜文揖沈之斋”,面水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倚栏而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长廊相伴,右有“与谁同坐轩”,尤其是这些景物的倒影如画,尽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动,景色绝佳。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倒影楼(夜景): 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以资纪念。倒影如画景色绝佳。,倒影楼,只为惊鸿顾影来,与谁同坐轩,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拙政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居地建的“宜两亭,拙政园西部水廊,卅六鸳鸯馆,卅六鸳鸯馆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卅六鸳鸯馆”。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以屏风、罩、纱槅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梁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圆料,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阁。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居处,厅南向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暧,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曼陀罗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张履谦建此馆时曾栽种18株名贵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却如傲雪的腊梅嫣红斗雪,“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着独特的美,,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连续四卷的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主人在此宴友、会客、休憩,环境优雅,在厅中铺就一方红氍毹,吹笛弄箫,吟歌唱曲。陈设古色古香,书画挂屏、家具摆设配置精当。,留听阁,留听阁 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浮雕、镂雕、圆雕相结合,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接缝处不留痕迹,浑然天成,是园林飞罩不可多得的精品。从整体外形看,留听阁是一个抽象化的船厅,厅前平台如船头。,花无百日红,再美的鲜花最终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残花败叶的凄凉晚景让人不忍卒睹,唯独秋塘枯荷却别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李商隐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就是取此诗意而名。花谢了,人已老,景犹在,情难忘,触人心境,发人幽思。,浮翠阁,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返。,拙政园笠亭与浮翠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