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方法与流派综述ppt课件.ppt
外语教学方法与流派与综述,主讲人: 徐李洁教授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学目的,熟悉和研究语言教学流派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外语教师-把握教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继承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遗产;-从外语教学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历史中获取启示和灵感,指导自身外语教学的反思和实践;-在历史的坐标上对现在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定位,以便清醒地把握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走向和未来趋势。,定义:教学法流派,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包括其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法体系;各种不同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对语言本质特征和对语言学习规律有不同认识,因而对教学规律有不同看法;每个流派都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其所处时期的社会需要。,两大流派的简单对比,总体上看,“方法”倾向于规定相对严格的教学模式和具体操作程序;“途径”或者“基于.式教学”注重宏观策略的指导和理念的引领,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一. 语法翻译法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老师朗读或带读课文 逐句讲解、翻译课文 讲解语法规则 翻译练习 互译巩固 记忆,教学模式: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又名词汇翻译法、翻译比较法、近代翻译法、传统法、古典法- 始于18世纪的欧洲,用于教授古希腊语、拉丁语。,二. 直接法 Direct Method 案例: 课文 Looking at the Map,- 教师前面挂上一副美国地图;- 首先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每读一句话,教师就指向地图上相应的地方;- 读完后的对话:T: Are we looking at a map of Italy?Ss: No.T: Is Canada the country to the south of the United States?Sa: No, Canada isnt the country to the south of the United States.T: What color is the Rio Grande on the map?Rs:Its blue. . 更多的问题。-然后学生提问,如:What is the ocean in the west coast?- 老师运用介词in, on, at, to between问一些关于教室及室内物品的问题- 做介词填空练习。在做每道题之前,全班大声朗读,然后再填写答案。,- 又名改革法、自然法、心理法、妥协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德国;- 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经济的发展迅猛;- 需要培养能熟练应用外语与外国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进行洽谈交流的人才;- 1886年,国际语音协会成立, 强调口语;- 外语教学改革运动兴起,抨击语法翻译法。 “直接”的含义:直接用外语教外语;排出母语干扰,直接将外语与实物、图片、行动结合起来。,主要特征,理论基础之一:经验主义哲学,-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要认识事物,必须通过感觉经验;-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人的心智犹如一块“白板”,通过经验才在上面留下痕迹,形成观念和知识;- 经验主义重视归纳法,主张从个别经验中归纳出一般原理。- 直接法:反对以语法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基础,主张通过模仿和练习掌握外语;反对用演绎法讲授语法规则, 主张让学生接触语言材料,然后从已掌握的语言材料中归纳出语法规则。,理论基础之二:直观性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或通过教师形象地描绘学习对象,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最初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J.A. Comenius)提出的。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三条大的教学原则: 1)便易性原则 2)彻底性原则 3)简明性原则- 强调“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的更加容易”- 直观性教学原则对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法提倡直观教学,提倡归纳法;主张直接将外语词语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意义联系起来;突出具体语言材料的学习,而把语法规则的讲解放在次要位置。,理论基础之三:现代语音学,-1886年,国际语音协会成立。创制了人类语言语音的统一标引系统国际音标,对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进行描写和对比。-1888年提出了六项外语教学原则: 1)“口语优先,先语后文”; 2)要让学生熟悉语音、常用句子和习语; 3)语法教学要用归纳法; 4)要让学生用外语思维; 5)写作练习要先模仿,后创作; 6)笔头翻译应在提高阶段进行。,三、听说法 (Audiolingual Method) 课堂案例,1. 教师通过动作、图片等辅助手段,给学生解释对话的意思;2. 老师读对话,学生留心语音和语调。3. 老师一句一句领读4. 学习新句型I am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 T: Post Office. Ss: Post Office. T: To the Post Office. Ss: To the Post Office. T: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 Ss: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 T: I am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 Ss: I am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5. 替换练习: the bank; the hospital; the museum; the supermarket.6. 一般疑问句练习: Are you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7. 替换练习:she , he , they, Jack, My mother and I, .,教学模式:,按特瓦德尔的归纳为:“五段学说”认知。教师向学生展示新语言材料(句型),借助于实物、情景、手势等使学生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模仿。在教师的反复示范下,学生准确地模仿。重复。通过反复练习(多项选择、判断正误等),不断重现已模仿的语言材料,达到让学生牢记(背诵) 的目的。变换。用变换句子结构的练习(如词语替换、句型转换、句子扩展等)给学生以活用的机会。选择。用问答、对话、叙述等方式,让学生选择学过的词语或句型,描述特定的场景或事件,进一步活用。,- 又名陆军法、军队法(Army Method) 、句型法、结构法;-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二战爆发,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急需流利使用德语、日语、法语、意大利语、汉语、马来语的口语人才,担任翻译和电码解读工作。美国建立了“军队特别训练项目”强化训练士兵的听说能力,并邀请55所大学参与,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大批掌握外语口语的军人;- 每天学习10个小时, 每周6填,一期为6周。 仅1944年一1945年就培养15000名外语人员,方法收效好,轰动美国;,主要特征,理论基础之一: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 始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 De Saussure)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 结构主义语言学还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 把语言看成是由各个相互关联的成分(音位、词素、短语、句子等)按层次组成的相互联系的子系统;(Saussure, Bloomfield);语言系统性体现在组合和聚合的结构关系上;- 美国结构主义的代表人Bloomfield 语言论;- 美国语言学派把口语作为研究重点,认为:语言就是口语,口语位居首位,书面语位居其次;- 美国语言学派吸收了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把语言看成是由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构成的言语行为和习惯,而语言学习过程就是“刺激-反应”再加上“强化”“重复”“模仿”的习惯形成过程。,理论基础之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论,- 华生Watson在1913年发表的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书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Skinner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构建者。他把动物和人类学习看成是操作, 而操作的规律就是强化。他把教学程序归结为“刺激-反应-强化”,认为“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只有采取积极的强化措施,才可以是某种行为形成习惯。-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点:1.语言是一种习惯, 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2.在语言细分和语言学习过程中,外因是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语言行为和语言习惯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刺激发生变化,而非受内在行为的影响;3.儿童习得和学习语言是按照操作制约的过程进行的,发出动作获得结果得到强化;4.语言行为需要得到正强化才能形成并巩固,它是学习者形成语言习惯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四、认知法 (Cognitive Approach) 课堂案例被动语态,- 三步骤: 语言理解 语言能力培养语言运用1.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We built the house last year. 学生译成汉语2. 教师又在黑板上写下:The house was built last year.3.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按表中顺序填写下表: 要求学生观察每句话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共同点;4. 教师在黑板上总结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一般句式,写出被动语态的构成成分。5. 教师让学生听几个句子,要求学生辨别它们是主动还是被动语态;6. 指导学生作主被动句型转换和翻译练习,直到学生掌握;7. 教师给出词汇表,要求学生相互谈论“家乡的变化”,口头表达。,- 又称认知符号法。- 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J. B. Carroll) 在语法翻译法的现代形式一文中,针对直接法和听说法的弊端,提出了认知法。宣称它是“升级的、现代的语法翻译法”,保留了语法翻译法的一些基本特点。- “有意义的学习”是认知法的核心。- 对听说法的反动。,主要特征,理论基础之一:转换生成语法及其语言习得观,- 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出版语言结构;- 单纯从形式的角度来描写语法结构,采用数学、逻辑学的符号和公式等形式化的手段研究语法;目标是:通过描述和分析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对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做出充分的解释,找出普遍语法,并进而探查人类所特有的内在语言习得机制,解释语言的生成和语言的创造性等问题;- 语言是种天赋 “语言习得机制”Languge acquizition device (LAD);- 语言的创造性和生成新语言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 深层结构代表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代表句子的形式。人通过一系列规则可以生成句子的深层结构, 深层结构通过“转换部分”可以传换成表层结构;- 认知法主张从学习规则入手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促使他们通过对各种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形式的学习和分析,或有意识地控制语言学习过程的能力。,理论基础之二:认知心理学,一)皮亚杰 J. Piaget的“发生认识论” 1. 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 2. 主要研究知识是怎样通过人们的思维和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和发展的; 3. 提出 S(AT)-R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与认识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做出反应(R)。 4. 掌握新知识是一种智力活动,这种活动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非行为主义心理学的S-R(刺激-反应)公式所能完成的。,理论基础之三:“有意义学习”理论,二)布鲁纳J.S.Bruner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和“发现法” -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 主张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结构(包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应该由教师把规则和原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发现”进行逻辑思维活动,对所学材料或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三)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D.P. 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学得快、记得牢、用的好。 - 有意义的学习是一种认知学习,特点是学生在理解所学学科基本概念和规则的基础上学习,另外还了解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五、全身反应法 (Total Phusical Response ; TPR),第一阶段:老师说命令句,同时自己做动作,让学生明了命令句的意思, 学生只要听即可。第二阶段:老师说命令句,学生听且做。第三阶段:学生可以一边说命令一边做动作。第四阶段:老师可做变化,例如结合一连串的命令句,或结合教过的单字 形成新的命令句。,- 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 又称为“让语言行动起来”教学法,主要用于美国移民儿童英语教育;-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教授亚什尔(James T.Asher) 提出外语学习的过程 应该类似儿童学习母语一样:儿童在发展说的能力之前,先发展听的 理解能力;儿童可以听得懂很多复杂的句子,却无法完全说出或模仿那些句 子。因此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听力的训练应该在口语表达之前;- 建立在言语和行为协调一致的理念之上的语言教学方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起来,通过身体活动来教授语言。,主要特点,六、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案例 How to give suggestions,(教室的作为围成类似马蹄形的半圆)活动一:两人结对子,学生A和学生B拿到指令卡片的信息是不同的; 由几对学生展示对话,教师补充一些“英语表达建议句型”;活动二:播放电台一段心理咨询节目录音“Give me your hand”, 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讨论,每个学生的指令卡:角色与任务各不同;活动三:全班分为四大组 假设情境:学校获得10万元捐款,四大组分别扮演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就这10万元给出建议预算方案。家庭作业: 以Give me your hand节目编辑的身份,给班上的任何一位同学些回信,就如何解决他们在学习或生活方面的问题给出建议,并在下一节课上“播出”回信内容。教师角色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帮助学生领会意图,给予必要的帮助。,- 又名意念法、意念功能法、功能法;-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 由政府机构组织外语教学相关领域的专家“设计”出来的一种教学法;- 可视为交际法教学方法群:交际教学思想影响到一批教学方法和流派,如: 全身反应法、暗示法、群体(社区)学习法、全语言教学法等;- 创始人为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代表人物还有英国的语言教育家亚历山大、威多森、荷兰的范埃克等;- 最有名的教材是FOLLOW ME。,主要特征,理论基础之一:功能主义语言学,- 20世纪60年代的面向语言实际使用(而非语言结构)的广义功能主义语言学,包括系统功能语法、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篇章分析理论、跨文化交际学;- 功能主义认为语言的第一功能是“交际”;主张将语言分析延伸到语言交际功能的分析中;- 功能主义语言学超越了语言系统的界限,从语言与世界、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等关系中探求意义的奥秘;- 交际法的前身是“功能意念教学法”, 常用功能项目有:问候、祝贺、打扰、请求、批评、埋怨、劝说等。,理论基础之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海姆斯与1972年在论文论交际能力中指出:语言能力不仅限于一个人的语法知识,还应包含一个人使用语言的得体性等因素,即在实际言语交际情境中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该理论改变了外语教学的传统看法。- 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合法性、适应性、得体性、实际操作性; - M.Canale & M. Swain 在海姆斯的语言交际能力学说的基础上扩展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们在1980年提出了语言交际模式,包括四部分: 1. 语法能力,即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 2. 社会语言能力,即交际者能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恰当地理解和表 达言语的能力; 3. 语篇能力,即能根据不同的语言载体,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结合起 来,组成一定语言篇章的能力; 4. 交际策略能力,即为提高交际效果而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技能的能力。,理论基础之三: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又被称为话语分析)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 语篇分析研究的是较集中的语言,涉及语言与它使用的语境之间的关系;- 在交际法之前,语言教学最基本的单位是句子,语言训练的目的也是要保证句子语法的准确性。交际法引入了话语分析的相关成果,细致地分析了构成人类自然语言交际所必须遵从的语言、社会、文化及心理制约的基本要素;- 1978年,H.G.Widdowson 出版了语言教学交际法一书,对困扰当时交际语言教学的几对矛盾,如字面意义和交际意义, 语言技能与交际能力等, 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的分析,使越来越多从事普通教育的外语教师接受了交际教育思想。,理论基础之四:人本主义心理学,- 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A.H. Maslow (马斯洛)创立;-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对20世纪70年代外语教学影响最大的理论,它不仅为“交际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催生了整个交际法方法群 (沉默法、暗示法、群体学习法)- 倡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其前提是必须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受人本主义影响,外语学习者的情感、个性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受到重视;-人本主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教师改变了全能全知的语言权威形象。,七、基于任务的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课堂案例,1.教师布置任务:Work in groups of six. Tell your group memebers what food you would like to buy for class pinic.B. You can us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patterns: - Lets buy _ - I like_ beacuse.C. Fill the table after finishing the task2. 各小组开始用语言交流来完成野餐食品采购这一任务;3.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汇报他们填好的任务单;4. 教师最后从语言质量、预算、食品选择等维度进行评价和讨论。,基于任务的教学法的三段式教学模式,1996年,英国语言学家J. Willlis 发表任务型学习框架Pre-task 前任务:教师引入任务Taskcycle 任务环:1. 任务学生执行任务;2. 计划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反馈任务完成情况;3. 报告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Post-task 后任务:4. 分析学生分析各组任务完成情况;5. 操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基于任务的教学法的四条重要原则,意义是第一位的;课堂任务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活动的成果是可以被检验的;任务应该与真实的世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这四条基本原则也是衡量一个课堂活动是否为任务式活动的标准,- 又名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 ;核心为强调“在做中学” (Lea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思想。-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是近20年来最有影响的教学流派;- 代表人物:1)英籍印度语言学家普拉布(于1979-1983年)在印度南部班加罗尔地区指导实施了Bangalore Project,即是该教学法的雏形。2) 1989年,Newnan发表文章正式提出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 2001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2011年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主要特征,理论依据之一: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最早由瑞士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提出;它强调人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意义,指出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应发挥主体作用。它重视学习过程,反对只是的简单传授。-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1996年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M. William和心理语言学家R.Burden共同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语言教学模式” (William & Burden ,1997).它主张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的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强调经验与知识的双向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教师主要起中介调节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任务起枢纽作用,情境起促进作用。,理论依据之二:输入假说 input hypothesis,-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于1985年提出,是其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理解是使输入成为内化能力的前提,若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形式略高于其现有水平,该语言形式就能被其理解,继而还可以被内化,从而完成语言习得。- 著名的“i+1”公式, 其中i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公式意为学习者实际学习的内容应略高出其现有水平。- 学习者理解新输入的语言材料可以有两个途径: (1) 利用语境帮助自己理解; (2) 教师对所提供的语言输入进行适当的简化。,理论依据之三:互动假说 interaction hypothesis,- 美国语言学家迈克尔朗(Michael Long)1983在克拉申输入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并被广泛认为是对输入假设的拓展和延伸;- 它强调语言习得中的互动(意义协商)在二语习得中的决定性意义;- 意义协商是指在互动过程中,交流双方遇到交际障碍时,要通过确定核准、澄清请求等一系列活动,使得不理解的话语为听者理解;- 对话与互动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语言在互动中被询问、解释、修正得越频繁,其可理解性就越大,语言输入就越成功, 因为它更加符合语言学习者的个人需求。,理论依据之四:输出假说 output hypothesis,- 加拿大语言学家斯温(Merrill. Swain)1985 年指出:“可理解的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仍不足以使学习者全面发展二语水平;- 学习者若想使自己的第二语言即流利又准确,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 输出能激发学习者从以语义为基础的认知处理转向以句法为基础的认知处理。前者是开放式的、策略性的、非规定性的,在理解中普遍存在;后者在语言的准确表达乃至最终的习得中十分重要。,理论依据之五:意义优先,聚焦形式focus on form,- 美国语言学家迈克尔朗(Michael Long) 于1998年提出。- 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的基础上,将学习的注意力引向语境中出现的语法形式,其宗旨是,对形式的关注应建立在意义和交际的基础上。- 给予任务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形式与意义两个方面,贯彻意义优先的原则,可以促进学习者在语言流利性、准确性与复杂性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八、基于项目的教学法(Project-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课堂案例1. 项目:根据单元主题New Zealand,设计一本新西兰的导游手册;2. 布置任务: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12个主题中的一个,将其编 辑成一个章节;3. 每个组中的成员分工:文字编辑,主编,摄影记者,项目汇报者等;4. 安排一个小组负责将所有章节汇编成册;5. 时间: 两周6. 评价标准:任务完成度,资源多样性,呈现形式的吸引力,语言质量。基于项目教学法六大模块:情境、任务、过程、资源、评估、结论,- 始于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问题教学法(Problem Method), 后经其学生W.H. Kilpatrick的总结、提炼和推广发展起来的。- 在某种程度上,“项目”是延伸拓展了的任务。-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施一系列项目活动,通常包括项目构思活动、阅读、倾听、访谈等信息收集活动、解决问题的活动,口头报告活动,展示活动以及反思活动等,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训练整合起来,以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和驱动,力图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长过程中,接受语言输入、体验并使用语言,进而了解社会,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主要特征,“任务型”与“项目型”对比,理论基础之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一、“三中心论”以经验为中心:“教育是传递经验的方式。”;以儿童为中心:主张应以儿童或者受教育者为起点;以活动为中心: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二、“在做中学”的五个要素(即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设置疑难情境,使儿童对学习活动有兴趣;确认疑难在什么地方,让儿童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动每个步骤所含的结果,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反证假设;通过实际应用,检验方法是否有效。,理论基础之二:发现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还应该包括学习者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而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发现学习”的程序:1.提出问题:教师选定一个或几个一般原理,学生的任务是带着问题 去学习;2.创设问题情境:情境中的问题既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又需经 一番努力才能解决,从而促使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3.提出假设: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资料,对问题提出各种可能性;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反复的求证、讨论、寻求 答案,九、基于内容的教学法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 最初源于1965年前后加拿大的一个语言沉浸式教育项目,其目的在于为本国说英语的年轻一代提供学习法语的机会;- CBI与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开始没应用于通用语言教学领域;- 在90年代和本世纪初日益受到到欢迎;- 在欧洲,这种方法被称为内容和语言的综合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并为欧洲委员会描述为“在外语方面获得进步的最佳办法”。- 将语言教学构建与某个学科或某个主题的内容之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 也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CBI教学的四种常见的原型模式,1. 沉浸模式:学生在校的全部或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2. 主题模式:以某个主题为核心来设计和组织外语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与这个主题相关知识,而且会对这个主题有更全面的了解,能够在各种情景下正确进行交际;3. 附加模式:这类课程不是一种独立的课型,而是辅助某一具体学科。这类课程是针对那些需要修习学科课程但又缺乏必要的语言能力,赶不上课程正常进度的学生开设的。属学科类课程的辅助。4. 保护模式:始于北美,主要针对英语有困难的的留学生。将他们与当地的母语学生分开,由专业教师根据这些学生的水平,使用难度适当的英语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基本情况,CBI的四个基本特征,1. 学科知识共核;学科知识是课程最基本框架的基础;2. 真实语料的使用: 核心材料(文本、音响制品等)都应选自为本族语言制定和使用的语料;3. 新信息的学习:学习者应该用目的语了解新信息;4. 适合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话题、学科知识内容、教学材料以及学习活动都应和学习者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及语言水平相适应。,典型练习,1.要学生为填写下列短语:,_ a nap_ a shot_ a clue_ a word,_ faith_ interest_ patience_ corner,十、词汇法 The Lexical Approach,课文:The prime mover of life is food and for this reason it is essential to pay attention to what you eat. Unfortunately, nowadays the pace of society makes people eat and drink fast in order to be on time. This explains the great success of fast food! All these bad habits have significant consequences on our health and can cause problems such as obesity and heart attacks. On the contrary modern food culture also creates opposite problems, such as anorexia, that are caused by the wrong models of “ beauty” that media transmit. It is doubtlessly true, however, that we are what we eat.,2. 要学生阅读一篇关于饮食的文章 We are what we eat.,3. 教师让学生在教师里联网的计算机,登录Just the word 网站, 输入关键词,查询Diet的全部用法。4. 要学生将文中的搭配词块找出来: 如:固定搭配 for this reason, pay attention to; in order to, on time, on the contrary; 半固定搭配 the prime mover, it is essential, the pace of society, fast food, bad habits5. 老师要学生两人一组,就自己的饮食习惯开展对话,并尽量使用课文中以及他们在表中列出的搭配形式。6. 最后, 老师布置家庭作业: 访问Just the word 网页,查询本单元的另一个核心词food的搭配形式, 做好摘抄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写一篇题为“My eating habit”的小作文。,- 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的。与传统的以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相对立;- 刘易斯Lewis, 1993提出词汇法,该方法将词汇和语法融合起来,教师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单词的组合;- 区分词汇(vocabulary)与词语(lexis); 词汇传统意义上的,具有固定意义的单词集合; 词语不仅包括单个的词,还包括语言使用者大脑中所储存的短语;- 词语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词/单词: book 2) 多词:by the way 3)搭配或共现词汇: room servive; heavy schedule 4) 固定套语:Ill get it. Would you like.? If I were you, Id. 5) 句子或语篇框架:Firstly, secondly, that is not as . As you think,词汇法的核心教学理念,语言教学应强调成功交际,而非精通语法;语法/词汇二元对立并不成立;语言中存在很多由多个单词构成的 “语块(chunks)” 语言中出现频率高、可以整体储存或提取的词语构 成,是介于语句和词汇之间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 是词汇记忆的理想模式;3. 语言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提高学生成功“组装”语言的意识和能力;4. 要用“观察假设 验证”(ObserveHypothesizeExperiment) 代替“呈现操练产出”(Present-Practice-Produce)的教学范例;5. 语言的核心隐喻应是整体的(有机体),而非原子的(机器零件);6. 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特别要强化其听力能力。,理论基础之一:组块理论Chunking Theory,- 认知心理学家 George Miller,在其经典论文 “The magical number of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当外界信息通过感官进入记忆系统,记忆系统中的短时贮存系统就会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处理。实验表明:短时记忆贮存系统一般接受72个记忆单位。改变组块的容量可以增加记忆容量。 比如: Mississippi, 单个字母记忆需要记11个组块;而将改词分为 Mis-ssi-ssi-ppi,只需记住四个组块,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 组块具有两个显著特点:1)扩容性,即短时记忆信息可以通过加大每一组块的容量得到扩充和提高; 2)差异性,即组块内部组织水平是不同的。根据个人经验对记忆材料中孤立的项目(较小的组块)加以组合而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被称为“组块化”),- 语言的记忆/储存和输出/使用并不是以单词为单位的,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组块”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 许多语言学家认为:词汇和语法结构是一个从完全固定到完全自由的词汇组合的延续体,即在词汇和句法之间还存在许多同时兼有词汇和句法特征的半固定结构,即词汇法中所说的语块;-“语块”是预先搭配好的语言构建(prefabricated chunks),具有“整存整取”的性质;- “语块”是以整体形式被学会并被保存在长时记忆中个的范例,具有可及性、板块性和真实性。,理论基础之二:程序化语言Formulaic Speech,- 程序化语言是语言中一种特殊的多词词汇现象,介于传统的语法和词汇之间,通常是固定或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块状结构。- 这类语言常以整体的形式储存在语言使用者的记忆力, 使用时直接从记忆中整体提取,无需经过语法的生成和分析;- 语言是一个双重体系: 1)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体系,有单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相对封闭; 2)以记忆为基础的套语(即程式语)体系,由具有交际功能的语块组成,相对开放;-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双模式系统”(斯基汉提出) 1)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生成和创造句子来表达思想; 2)掌握语言的一些预制件,即固定的词组和句型;,理论基础之三:数据驱动学习Data-Driven Learning,- 数据驱动学习与20世纪90年代由约翰斯首次提出,是一种基于语料库的新型外语学习方法;- 这种语言教学方法“让学生用语词索引去查询本族语者口语或书面语语料库, 给他们提供语言使用的真实样例,而不是一些语法书中设计的例子”;- 主要思想:指引语言学习者充分利用网络和语料库资源,通过观察和分析大量客观真实的语料,发现语言的语法规则,意义表达及语用特征,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四大特征: 1.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2. 以真实的语言为主要输入语言; 3. 强调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 4. 主张自下而上,归纳式的学习。,十一、后方法 -解构与颠覆唯方法论,- 1994年印裔美国学者库玛(B. Kumaravadivelu)教授首次提出概念;- 方法概念对语言学习和教授只能产生约束和影响,方法不应被视为唯一 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概念建构;如果摆脱了方法概念的束缚,人们对语言教学的理解也许还会更加全面深刻;一旦陷入方法话语的窠臼,我们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迷信也就无休无止了;-“后方法”是在20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摈弃绝对价值和封闭的概念体系,倡导怀疑论的、开放的、相对主义的、去中心化和价值多元的研究范式;- “后现代主义”反映在外语教学上,就是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