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均相催化作用ppt课件.ppt

    • 资源ID:1324478       资源大小:888.50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均相催化作用ppt课件.ppt

    第四章 均相催化作用,Ackermann L. et al, Org. Lett., 2009, 11, 4922-4925,Sun H B, et al. Adv. Synth. Catal. 2006, 348, 1919 1925,均相催化示例:,本章介绍的内容包括均相催化的两个主要部分:酸碱催化作用;配位络合催化作用;,均相催化反应分为气相催化反应和液相催化反应催化剂为结构和组成确定的小分子化合物结构简单、均一;动力学和机理比较容易研究,4.1、酸、碱催化作用酸、碱催化反应是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中重要的催化反应如烯烃水合、醇类脱水、烃类异构化、烷基化、脱烷基化、烷基转化、裂化、聚合等反应,皆可用酸(少数用碱)催化之 酸、碱的定义Arrhenius的水离子论; Brnsted的质子论Lewis电子论;六十年代,Pearson又提出软硬酸、碱论,酸、碱的质子论 Brnsted 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任何含氢原子或离子皆为酸,凡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上述定义可用简式表示为 酸(A) 碱(B)+质子(H+),例如,Brnsted酸碱简称B酸或B碱,酸、碱的电子论Lewis 认为凡能接受电子对的分子、原子团或离子称为酸;凡能给出电子对的分子、基团或离子称为碱前者如H+、Cu2+、AlCl3, BF3等; 后者如OH-,NH3,C5H5N等。根据这个定义,酸碱反应实质上就是形成配价键的反应,如,Lewis酸、碱常简称为L酸和L碱,软硬酸、碱(SHAB)概念硬酸:(a)类金属,周期表中的A族,即主族元素)和其他一些电子接受体原子,由于体积小:正电荷高,极化率低,外层电子抓得紧软酸(b)类金属:(皆过渡金属,即周期表中的副族或B族元素)和其它一些电子接受体原子。体积大:正电荷低或为零,极化率高,外层电子抓得松硬碱:配位体和电子授体的给予体原子,如极化率低,电负性高:外层电子抓得紧,难失去,称为;,软碱:极化率高,电负性低,外层电子抓得松,易失去,软硬酸、碱原则: “硬亲硬,软亲软,软硬交界就不管”这一原则是大量实践的经验总结,能用来关联许多方面的实验事实,4.2.1.酸、碱的性质 酸、碱性质的完整描述包括三个方面:种类(即属于B酸、B碱或L酸、L碱),强度浓度酸强度表示法酸强度表示法: 对B酸来说,所谓酸强度是指它给出质子的能力 比较酸、碱强度的常用方法是指示剂法 测酸的指示剂是碱性染料如B, 当与酸作用时:,其共轭酸 (BH+) 离解常数的负对数记为 pKa. 在稀水溶液中,到达指示剂的变色点时,B = BH+, 此时pKa = pH在浓酸溶液或固体酸情况下,上述关系不能应用,此时,令,则,H0 称为Hammett函数,同上所述,当达到指示剂变色终点时, pKa = H0, H0越小,酸性越强。,重要均相酸、碱催化反应的例子有: 乙烯在硫酸催化下水合为乙醇, 芳烃在氯化铝作用下与卤代烃或烯烃的烷基化反应, 环氧氯丙烷在碱催化下水解为甘油, 含-氢的醛在稀碱作用下的羟醛缩合反应等,4.2.2.均相酸、碱催化作用,均相酸、碱催化反应的一般特点 酸催化羧酸酯的水解反应,碱催化的的乙醛缩合制丁醇醛反应中,催化剂(OH-离子)首先使乙醛离解出-碳上的氢离子,形成的乙醛基负离子进攻另一个乙醛分子的羰碳原子,最后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丁醇醛。,Bronsted规则催化活性与催化剂的酸、碱强度有关,存在如下关系式:,若以水为溶剂, 则,其中,GA,GB、和与溶剂,温度和催化反应的种类有关,和值在0与1之间上述关系首先为Bronsted等在研究硝酰胺的分解时所建立,故一般被称为Bronsted规则,乙酸甲酯水解、蔗糖转化等反应中有类似关系,L酸催化的例子烯烃(丙烯)在氯化铝催化下与苯烷基化反应,碳鎓离子配合物的证明:,IR:670910 cm-1处有新的C-H键面外吸收,Takita R., et al. Org. Lett. 2005, 7, 1363-1366,酸、碱协同催化反应,4.2.3. 酸、碱催化反应特征:酸、碱催化反应的先行步骤是催化剂和反应分子之间的酸、碱反应如为B酸催化,首先由质子与基质分子S作用生成SH+,后者再转化为产物并放出H+,若为B碱催化,催化剂先从基质中取得质子,然后中间物再将质子吸收回去转化为产物,同时催化剂得以复元如果是L酸催化,则催化剂先与反应物之一形成正碳离子化物,后者再进攻另一反应分子,并转化为产物,(2)浓溶液B酸的催化作用 浓溶液中有些为质子酸催化的反应,也表现出与上类似的规律性,即酸强度越强(H0越小),反应速度越快,B酸和B碱的催化作用酸碱强度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1)稀溶液中B酸与B碱的催化作用,B酸催化的反应速度正比于氢离子浓度:,在现代石油、天然气化工广泛使用的催化剂中,多数是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而且这类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多数又属于“络合催化作用”的范畴. 4.3.1 引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Roelcn发现的碳基钴氢甲酰化催化剂,和 Nieuwland 发现的用于氯丁二烯合成的氯化亚铜络合物催化剂四十年代: 乙炔和一氧化碳化学的发展,进一步说明了过渡金属配合物是有多种用途的催化剂。,4.3、配位络合催化作用,五十年代,由于石油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推动,先后发现了两种重要类型的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即烯烃和二烯烃定向聚合的 Ziegler-Natta 催化剂,和乙烯控制氧化的钯盐催化剂。同时,配位场理论的发展,和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中分子轨道图象(如 Dewar-Chatt-Duncanson 成键模型)的提出,对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六十年代初:Cossee首先用分子轨道图说明丙烯在 Ziegler-Natta 催化剂作用下聚合的链增长动力问题,19631964年:又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如Vaska 型络合物 IrX(CO)(PPh3)2,Wilkinson 催化剂 RhCl(PPh3)3,和烯烃歧化、二烯烃环齐聚催化剂. 六十年代末,研制出了许多重要的高效负载型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配位催化作用原理通过电子效应(如对位效应)、空间效应,或不参加催化反应的配位体的对映体选择性诱导效应,提供了调节甚至精细调节催化活性和选样性的更多可能性;通过定向络合或多核络合和有控制作用的微环境而产生可能的模板效应;,4.3.2 过渡金属离子的化学键合,d轨道可以与配位体形成配键,可以与H、R等形成M-H、M-C型s键。,目前尚不能预知哪种过渡金属对于哪类催化最有效。一些大概的趋势:,Rh、Ir、Ru、Co适用于对单烯烃加氢;Rh、Co适用于低分子烯烃的羰基合成;Ni适用于共轭烯烃的低聚;Ti、V、Cr适用于a-烯烃的低聚和聚合;VIII族元素适用于烯烃的双聚;这些可作为研发工作的参考,络合活化,活化的结果,可以看作配位体的孤对电子、s电子、p电子(基态)通过金属向自身p*轨道跃迁,分子得到活化,s-p络合,CO的配位活化,4.3.3 配位催化中的关键反应步骤,“18电子规律”:配合物中总价电子数为18的络合物最为稳定,而超过这个数目的络合物一般是不稳定的,计算方法:金属要求计入价电子总数,共价配体拿出一个电子,配位配体拿出一对电子,离子配体要考虑电荷数,Co(CN)53-以及其它一些五配位d7络合物的化学反应能力与典型的有机自由基CX3-很相似,如,在催化作用中的重要应用:共价单键的络合催化还原均裂,对于d6组态的金属(Cr, Co, Fe),六配位是饱和的;对于d8组态(Ni), 五配位是饱和的;对于d10组态(Cu),四配位是饱和的,要形成配位络合,过渡金属必须提供络合空配位。,原本不饱和的包括潜在的不饱和或由溶剂分子暂时占据着络合空位,如乙烯聚合催化剂TiCl4AlR3,,原本不饱和,潜在的不饱和,反应往往应用到各种不饱和性:,配位不饱和的络合物,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加成反应(反应时中心金属的氧化数与配位数同时增加),如,通过氧化加成与金属络合物配位的最常见化合物是H2、RX、HX、RCOX(X卤素)等金属氢化物的生成能使键联在其它各种原子上的氢活化,这在催化反应中是特别有意义的 其它关于C-Cl和O-O键断裂的例子也已发现,如,氧化加成不仅是活化待破键的重要反应途径,也是生成带有键络合物的重要手段(其逆反应为还原消去)具有平面四方形构型的d8金属最容易发生氧化加成。,氧化加成得到的产物可通过进一步的反应如邻位插入反应转化为二级产物随着原络合物(通过还原消去)的再生,同时得到最终的有机产物于是整个催化过程就成为一个催化循环而不断地进行下去,另两种加成活化方式,均裂加成:使中心离子的配位数和氧化态各增加1,异裂加成:中心离子的配位数和氧化态都不变,结果与取代相同,邻位插入与邻位转移反应乙烯(或丙烯)的 Ziegler-Natta 聚合的链增长步骤可以表为,在这一类反应中,型的配位体(这里指乙烯)插进型的配位体(R)与中心金属M之间,这类反应称为邻位插入反应 一股认为,插入反应是经过极化的四元环过渡态进行的:,b氢转移,4.3.4. 催化加氢一般认为,不饱和基质的催化加氢包括三步:氢的活化,基质的活化和氢转移 其中分子氢的活化( 键的活化)是主要矛盾.,(1)分子氢的活化(a)均裂 使用Wilkinson型的催化剂如RhCl(PPh3)3,烯烃催化加氢(25oC,乙醇-苯溶液)的机理可表示如下(LPph3):,(b)异裂双氢基和单氢基络合物的形成也可通过HH键的异裂来实现,如,关于异裂反应的推动力,提出了如下的极化模型,(c) 活化氢的转移除在极少数情况(如以乙烯为基质)下,烯烃系通过插入MH键而进行加氢以外,通常是由活化氢转移到不饱和基质上 对于含两个氢基的不饱和基质的络台物,4.4 络合均相催化的工业应用案例,羰基合成烯、炔烃在铁、钴、镍等过渡金属(大多数是零价的)络合物的催化作用下,加CO和H2O(ROH)的反应(Reppe法),烯烃在CoRh,Ir等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的作用下加CO和H2的反应(oxo过程)烯烃的氢酯化(氢甲酰化)等统称为碳基合成如,以及甲醇羰化过程,烯烃的氢甲酰化反应,催化剂的发展:,(1)烯烃氢醛化催化剂及其改进羰基钴催化剂,在150一200oC,合成气压力为100一300大气压的条件下,差不多任何一种形式的钴盐(甲酸盐、碳酸盐、乙酸盐或环烷酸盐等)都可用作烯烃羰化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时,Co(II)盐被氢还原为Co(0),再与CO反应可生成八羰基钴Co2(CO)8其结构为,在所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八羰基钴通过反应,转化为真正的催化剂四羰基氢钴在这种条件下,少量的钴可将大量的烯烃转化为醛类,这种反应叫做催化醛化反应,羰基钴催化剂的缺点,这种催化剂的稳定性不好(易分解出CO),为防止其分解,需要提高合成压力,这样就增加了设备投资:在以合成醇类为目的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催化范加氢活性差,主产物是醛为了得到醇,必须特制得的醛类另行氢化;此外,还存在支键产物多,副产物多等问题。 钴催化剂的改进 改进的钴催化剂,主要是那些含有机膦配位体的羰基钴化合物有以下优点.,稳定性 如采用改进的钴催化剂Co2(CO)6(PBu3)2时,在150一200oC的温度区间内,所需压力仅7一15大气压 由于有机膦配位体相对于CO来说是较好的-给予体,较弱的-接受体,用两个三丁基膦配位体取代两个CO分子以后,能增强活性中心对CO的结合能力 显然,有机膦配位体的碱性(即s-给予性)越强,则催化剂的稳定性越好 如已知(PhO)3P的碱性比Bu3P弱,故用前者为配位体时催化剂的稳定性比用后者要差,加氢活性 Co2(CO)8的加氢活性一般低于含烷基膦的改进钴催化剂,因此用前者为催化剂时,氢醛化反应的主产品为醛类,而用后者为催化剂时,能一步制得醇,是选择性很高 原因还是在于配位体的碱性不一样有机膦配位体的碱性越强,加氢活性越高 例如,用(PhO)3P为配位体的催化剂时,主要生成醛;而当采用Bu3P改进的催化剂时,则能高选择性地制得醇类 虽然钴的烷基膦络合物有利于高产率醇类的生成,但同时也能使烯烃加氢而转化为烷烃,这是人们所不希望的,对直链产物的选择性 实验发现,钴的烷基膦或烷基胂络合物比Co2(CO)8能合成更多的直链产物; 例如分别用Bu3P, PhEt2P和Ph3P络合物在同样条件下使l 戊烯醛化制己醇,发现产物中的直接异构体分别为84、79和66% 以上两例说明,直链产品的选择性也取决于所用的配位体的碱性,且随着碱性的增加而增加,副产品少 与Co2(CO)8比较,使用改进的钴催化剂时,副产品的生成较少 在烯烃氢醛化过程中,副产品的生成主要是因为反应条件苛刻和酸催化的醇醛缩合反应所致 但当使用改进的钴催化剂时,由于反应条件温和,醛浓度低(因其能迅速还原为醇),催化剂的酸性亦较低,故副产物少,表4-14 钴和铑催化剂性能的对比,甲醇羰化合成乙酸,选择性:99%体系:醋酸、水、碘化氢、碘甲烷、和铑催化剂络合物,19世纪初已进行研究,初期是使用三氯化硼、磷酸等作催化剂,1941年德国化学家雷普(Reppe)等人发现用铁、钴、镍等第八族羰基化合物和卤素为催化剂,1960年,巴斯夫公司利用雷普研究的成果成功地建成首套以40 kt/a甲醇羰基化制醋酸高压装置,低压羰化合成法20世纪70年代由Monsanto公司推向工业化,

    注意事项

    本文(均相催化作用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