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四十年代戏剧ppt课件.ppt

    • 资源ID:1322626       资源大小:384.50K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十年代戏剧ppt课件.ppt

    四十年代戏剧,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1937-1949),中国剧作者协会:“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在现代戏剧的中心上海,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在党组织的建议下,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改为中国剧作者协会,这是全国文艺界最早成立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五日的成立。,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五日的成立大会上,决定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章泯、尤兢、张季纯、崔嵬、马彦祥、姚时晓、姚莘农、石凌鹤、宋之的、陈白尘、阿英、张庚、郑伯奇、孙师毅等参加创作,在沪的戏剧、电影界近百人参加演出。剧作气势滂沱、慷慨激昂,表现了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拉开了整个抗战戏剧的序幕。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抗战戏剧运动的中心移到武汉。从全国各地来的救亡演剧队和大批戏剧工作者陆续汇集于武汉三镇。戏剧界为援助前方将士举行过多次联合公演。,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为了加强团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戏剧运动,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汉口成立。它会合数十个戏剧团体,包括全国不同阶级、阶层、剧种、流派的千百戏剧工作者。新兴话剧和传统戏曲的平剧、汉剧、楚剧、川剧、粤剧、陕西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等剧种,以及各种民间曲艺(如大鼓、相声等)和杂技、武术团体,都汇集在一起了。之后,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成立了“剧协”分会。,组织上的空前统一,为各类戏剧在艺术上、美学上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条件。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确定每年十月十日为中国戏剧节(一九四三年国民党政府下令改为十一月十日,次年又下令改为二月十五日)。抗战初期,各种通俗、小型的戏剧演出(如活报剧、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灯剧、傀儡剧等)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好一计鞭子” (即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激发了千百万观众的爱国热情。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沦和论争促进了戏剧观念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国戏剧的新发展。,放下你的鞭子,放下你的鞭子本是著名剧作家田汉根据德国作家歌德小说改编而成的独幕剧,后被陈鲤庭执笔改编成抗战街头剧。1931年夏,陈鲤庭在南汇县大团镇小学任教,目睹逃荒灾民的悲惨景象,利用暑假,创作短剧放下你的鞭子,抨击贪官污吏、地主豪绅、帝国主义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年10月10日,南汇县举行游艺会,上海左翼剧联派出谢韵心(章泯)、阿梁(梁耀南)等人,在惠南镇十字街口搭棚,首场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事变后,随着形势变化,在演出实践中,左翼剧联主要领导成员赵铭彝等以及陈鲤庭将剧本突出修改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和东北人民亡国之痛。,放下你的鞭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香姐”和父亲靠卖艺维持生活,又累又饿的“香姐”演不好,父亲就用鞭子抽打她,观众们以为“香姐”是老头买来卖艺的,便向他怒吼:“不许虐待孩子!”“放下你的鞭子!”这部街头剧真实感人,通过父女俩的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军的滔天罪行,号召中国人团结起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局的急剧变化,催动着抗战文艺的创作演出一浪高过一浪,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作品演遍上海,推向全国的四面八方。从那时起,著名的戏剧、电影艺术家陈波儿、崔嵬、张瑞芳等和全国各地的演员、学生、群众,都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60多年前,崔嵬、张瑞芳在北平香山、汤山广场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每场有万人观看;在青岛山东大学出现了专门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的剧团;贵州初中一年级学生也组建剧团演起了放下你的鞭子。据史料记载,从上海到华东、华北、东北、中南、大西北、大西南各地的近30个省、市和台湾省、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南洋、美洲等地,从九一八事变到后来20多年间都屡屡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此剧成为一部参与者广泛、持续时间久远的融入全民族抗战的街头剧经典之作。,1939年10月,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观看了戏剧家金山带领抗战剧团在新加坡演出的抗战文艺节目,其中就有王莹等演出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徐悲鸿以此剧为题材,在异国他乡创作了一幅油画作品放下你的鞭子。1940年,司徒乔也在新加坡观看了金山与王莹等艺术家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并在现场画下了演出的速写。之后他又把金山、王莹请到画室做模特,创作出了另一幅油画。虽然这两幅油画的人物形态和构图风格迥异,却都突出地体现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感情蕴涵。,抗日时期产生了大量重要剧作,如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于伶的夜上海、宋之的的雾重庆、曹禺的北京人、田汉的秋声赋、夏衍的芳草天涯、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陈白尘的升官图等,都有着比二十和三十年代初剧作更强烈、鲜明的民族风格。一些具有戏剧新观念的剧作家,在向旧剧学习的同时,也力图给它输入新的生命。国统区田汉和解放区延安平剧院进行的京剧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歌剧是“五四”以来新剧中的一支,它也一直探索民族化的道路。抗日时期的红梅阁 (沙梅)、木兰从军 (欧阳予倩),尝试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新歌剧。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为歌剧的发展开一新途。兄妹开荒等新秧歌剧的产生,在歌剧民族化的探索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新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可以说是在戏剧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融合上的成功之作。,于伶(19071997 ),中国剧作家,导演,演员。原名任锡圭,字禹成。1907年2月23日生于江苏宜兴。1926年,赴苏州第一师范求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童年时,于伶读了很多古典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1926年,中学毕业后,赴苏州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同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了苏州学生的话剧演出,这是他戏剧活动的开始。1930年,于伶考取了北平大学法学院,有感于当时的国危民困,一连写了3个独幕剧,抒发自己的激愤,从此走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 1932年,于伶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次年,又与宋之的、陈沂等筹建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左翼剧联”)北平分盟,还组织了校外的群众组织反帝大同盟、学生互济会等,以戏剧、文学活动的方式,展开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活动。,1932年5月,于伶、 宋之的组织苞莉芭剧社在北平上演了于伶写的剧本瓦刀。这个独幕剧以“一二八”抗日战争后修复上海闸北废墟的故事为背景,鼓舞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抗战,揭露当时李顿爵士率领的国际联盟调查团的虚伪性。 6月又联合呵莽剧社等演出。两次都受到反动军警的袭击,于伶受伤,演出被禁。 1933年1月,于伶由北平被调往上海“左翼剧联”,参加戏剧运动的组织工作。8月,任三三剧社负责人。同年剧社因与国民党军警发生流血冲突,被迫停止活动。这一年,于伶写了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独幕剧腊月二十四(太平年)和一袋米,首先在上海演出。,1934年4月,于伶调到左翼文化总同盟工作,在夏衍的领导下,分管“剧联”等组织的联系工作。同年建立了上海无名剧人协会,于伶为负责人之一。为纪念“一二八”抗战两周年,纪念“五一”和支援美亚绸厂工人罢工斗争,协会进行了3次公演,同年7月,遭国民党反动军警破坏。 1934年冬,在于伶主持下,“左翼剧联”总结了前一段的经验教训,认为为了更有效的斗争,应开展建立剧场艺术的运动。于是1935年春,组成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了一系列中外名著,提高了舞台艺术水平,扩大了话剧影响,使左翼戏剧运动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自1934年4月至1936年底,于伶在从事繁重组织工作的同时,还写了夏夜曲、回声、蹄下、汉奸的子孙(章泯、洪深、张庚集体创作,于伶执笔)、撤退,赵家庄(沈西苓、章泯、凌鹤、夏衍集体创作,于伶执笔)、神秘太太等11个独幕剧,为宣传抗日救亡、鼓舞战斗意志,揭露妥协投降的卖国贼,发挥了战斗作用。,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中国剧作者协会决定集体创作剧本保卫芦沟桥,于伶参加写作,并担任演出委员会主任兼舞台监督。此剧于8月7日在上海蓬莱大戏院上演。8月13日,日本侵略者把战火引向了上海,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在于伶等主持下,动员上海广大戏剧电影工作者,迅速组成了13个救亡演剧队,开展抗战宣传工作。 11月7日,国民党当局弃守上海,上海只剩下法、英租界两块土地,处于日本侵略者包围之中,开始了史称上海“孤岛”的时期。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中,于伶团结了留沪未走的欧阳予倩、阿英、许幸之、李伯龙等组成青鸟剧社,于1937年末开始演出雷雨、日出和于伶赶写的女子公寓等。,1938年中,于伶和阿英、吴仞之、李健吾等人几经波折筹建了上海剧艺社。经过合法斗争取得法租界当局的支持后,演出了法国剧作家萨度的祖国、R.罗兰的爱与死的搏斗等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戏。 以后, 又先后上演了张骏祥创作的话剧小城故事、边城故事及曹禺的正在想、镀金。通过演出,上海剧艺社的队伍不断扩大,还和法租界当局合作开办了中法戏剧学校,培养了一批日后有名望的编剧导演和舞台美术工作者。,自1937到1941年止,在“孤岛”约5年时间内,于伶创作了血洒晴空飞将军阎海文、满城风雨、女儿国、大明英烈传等10部多幕剧、11部独幕剧和广播短剧。其中夜上海和以前创作的夜光杯、女子公寓、花溅泪在香港、上海摄制成电影。 从女子公寓开始,他改用于伶笔名,和以前用尤兢笔名发表的剧本相比,创作水平有明显提高,并开始从哲理上进行人生观的探索。,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于伶和部分战友于3月间奉命向香港转移,在廖承志、夏衍的支持下,同司徒慧敏等组织了旅港剧人协会,有金山、王莹、蓝马等参加,在被称作“话剧不毛之地”的香港,播下了话剧的种子,赢得了众多观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香港,大批文化人逃离,于伶也于1942年抵达桂林。7月,在桂林写出长夜行,此后,即调往重庆。 1943年,于伶与夏衍、宋之的、金山等人组织了民间职业剧团中国艺术剧社。成为抗战后期重庆戏剧运动的中心力量。这一时期,他还写了杏花春雨江南、心狱等剧,并与夏衍、宋之的合写了以中国话剧界艰难历程为题材的戏剧春秋。,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于伶回到上海,立即恢复上海剧艺社,团结了上海和重庆复员东下的戏剧工作者,演出了轰动一时的升官图(陈白尘著)等。同时,他还创作了无名氏,由国泰影业公司拍摄成电影。1947年春,在反动政治迫害和严重经济困难情况下,剧艺社被迫解散。于伶同上海戏剧界一起,进行了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争自由的斗争,并积极支持雪声剧团改革越剧,演出祝福,支援越剧为筹建艺校联合演出山河恋。1948年末,于伶去香港,不久进入解放区。,1949年春,于伶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参加接管上海的任务,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委员会文艺处副处长,接管上海的文化、电影机构。后任上海文化局副局长、 局长。1955年5月潘汉年被诬为“潘杨反革命集团”主犯,于伶受到株连。 1959年7月,同孟波、郑君里合写电影剧本聂耳,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1962年6月15日,完成了歌颂上海人民在抗日救亡中英勇斗争的七月流火。,在“文化大革命”中,于伶于1966年8月起被囚近10年,精神和身体受到严重摧残。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于伶在病势稍轻之后,即欣然命笔,重新写作。1983年2月,党中央正式为“潘杨”冤案平反昭雪,于伶在病中写了怀潘汉年同志的长诗。 于伶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和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艺术创作 于伶的主要作品有:夜上海、长夜行及七月流火。,夜上海写于1939年,由上海剧艺社首演于“八一三”两周年前夕。剧本反映了抗日战争中上海沦陷后的混乱和人民所经受的苦难。全剧共四幕。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真实地描绘出在夜一般黑暗的“孤岛”上活动的许多典型人物。剧中主人公梅岭春一家老小逃亡到上海后,虽然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在生活上陷入困境,但他们不肯屈服,不曾堕落,在抗争中觉悟到生活的真理,并把希望寄托于为了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新四军,使人们在茫茫的黑夜中看到一线光明。,长夜行是于伶的代表作之一,全剧共四幕,以中小学教员俞辛味从一个爱国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困苦和抗争,最后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长夜行人领路的灯光”,决定投身到抗日前线为主线,描写了上海人民在“孤岛”时期所受的苦难及革命者所做的斗争,刻画了在漫漫长夜行程中不同人物所走的人生道路。作者对烈士的遗孀任蕙清和卖身养子的韩英寄予了无限同情;对卫志成夫妇那种逆来顺受、随波逐流的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褚冠球这种出卖灵魂,成为汉奸的人给予无情鞭挞;对那些为了救国救民而坚持斗争的革命者,给予热情的赞颂。,七月流火以孤岛时期坚持抗日救亡运动的妇女领袖茅丽瑛为原型,全剧共五幕九场,描写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主任年青的女共产党员华素英在党的领导下,在已成为“孤岛”的上海租界内,组织妇女坚持抗日救亡运动的事迹。剧本发表于1961年11月号剧本月刊,当时曾有12个省、市话剧院、团同时排演。 于伶剧作集收入60多部剧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于伶戏剧电影散论也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风雪夜归人 在抗战中,一位年青的剧作家崭露头角,并显示了浓郁的诗情和雄健的笔力,他就是吴祖光。 吴祖光(1917 ),北京人,30年代入中法大学,战时在国立剧专任教。从1937年到1947年,创作了凤凰城、正气歌、风雪夜归人、少年游、捉鬼传等一批话剧剧本。 风雪夜归人写于1942年,写一位京剧名伶与一位官宦人家的宠妾的爱情悲剧。风雪夜归人写京剧名伶魏莲生自视艺高名重,对自身的处境很欣慰和满足。他与官僚宠妾玉春相识,这位青楼出身的女子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她却十分明白,自己不过是别人手中的玩物,处在既可怜又可悲的位置。,她告诫魏莲生不可安于眼前,应有清醒的自知,知道“人该是什么样儿,什么样就不是人。”他们二人真诚相爱,在出逃前夕,事情败露,一对有情人终被拆散。20年后,在一个大风雪之夜,两人相向而来,固执地寻找他们当初的定情处,可是未及谋面,魏莲生即死于皑皑雪夜之中,玉春满怀伤痛,不知所终。 这部戏表面上写的是爱情悲剧,实际上张扬的是人文思想。剧中的感情戏,写得深婉动人,充满着浓郁的诗意。,宋之的(19141956)的雾重庆创作于1940年,上演后获得了很大的声名。它写战时重庆的社会现实,渐渐消磨了一群年轻人的热情与斗志,使他们卷入为衣食奔忙的碌碌无为的生活之中,挣扎,沉沦。苔莉成了投靠政客的交际花,林卷妤成为小饭铺的经营者,沙大千成了发战争财的投机商,万世修成了蒙世骗人的算命先生,而老艾在贫困潦倒中则过早地失去了生命。原本应当年青有为的大学生,却蹈入了理想被毁灭,情感受挫折的可悲处境。剧作以此揭露了社会现实的腐朽和黑暗,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与妥协性。,陈白尘(19081994),中国剧作家、小说家。原名陈增鸿、陈征鸿。1908年3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清河县城(今江苏省淮阴市)一商人家庭。中学时代就接受“五四”新文学影响,写新诗和白话小说。,1925年第一次发表作品,1926年初中毕业,考入上海文科专科学校,同年加入国民党,从事进步的学生运动,和共产党人有了初步的接触。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退出国民党。此后,先在田汉主持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学习,后追随田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成为南国社的重要成员。19291932年,流浪各地,求职卖文,曾赴日旋归,并与友人一起组织过民众剧社、摩登社、南风社等戏剧团体,开展进步戏剧运动。,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淮阴特委秘书长,积极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同年9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在狱中秘密写作小说和剧本。两年半的囚徒生活,成了他创作上的丰收季节。1935年出狱后,在上海做“亭子间作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转入大后方,在重庆、成都等地从事抗战戏剧运动和革命文化工作。曾参加上海影人剧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中华剧艺社的组织领导工作,并为这些剧团写了大量剧本,对掀起大后方抗战戏剧的高潮做出了贡献;,特别是“皖南事变”后按照中国共产党组织指示建立起中华剧艺社,在困难的局面下演出了大量优秀剧目,如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夏衍的法西斯细菌等,使剧社成为大后方坚持进步戏剧的中坚力量。在此期间陈白尘还曾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四川省立音乐戏剧学校、中央大学任教或兼课,并担任过华西日报、华西晚报、新民报等报副刊主编。,1946年回上海,在电影和戏剧战线上继续投入反对内战,争取民主运动。194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组织地下的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上海解放后该会正式成立,被选为主席。1949年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南方第二代表团副团长、上海市文联秘书长、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主任。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调北京任文化部剧本创作室主任。1953年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秘书长,后历任作协书记处书记、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66年调江苏省文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操文笔。1978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当学为江苏省文联名誉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陈白尘早期主要从事小说创作。19271929年,有短篇小说集风雨之夜和长、中篇小说旋涡、一个狂浪的女子、罪恶的花、归来、岐路等出版。30年代写作的小说,短篇多收在曼陀罗集、茶叶棒子、小魏的江山3部集子中,中篇则有泥腿子单行本问世。陈白尘也是一位散文作家。五十年集中收了他30年代以来的部分散文作品。晚年散文创作更加成熟,有回忆录似的长篇散文云梦断忆(1982)、寂寞的童年(1984)问世。,陈白尘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剧本创作上。从30年代到80年代,共写作话剧及电影剧本50多部。喜剧和历史剧尤为所长。讽刺喜剧恭喜发财(1936)、魔窟(1938)、乱世男女(1939)、后方小喜剧(1940,包括未婚夫妻、禁止小便即等因奉此等独幕剧)、结婚进行曲(1942)、升官图(1945),以及根据鲁迅原著改编的阿Q正传(1980)和喜剧电影幸福狂想曲(1947)、乌鸦与麻雀(1948,集体创作,陈白尘执笔)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有的剧本如升官图和阿Q正传等在国外有译介和演出。除喜剧和历史剧之外,陈白尘的代表作还有岁寒图(1944),这是一部带有悲剧性的正剧,表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和苦斗精神。它与升官图的思想是相通的,只是以不同的美学手段,暴露了4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升官图,一、升官图问世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人们经过短暂的抗战胜利的喜悦后,又陷入“复员”与“内战”的愁绪中去。这时,还在重庆的蒋介石统治集团面临两件大事。一是排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部队,把胜利果实攫为己有;二是巧取豪夺,尽快把手伸向敌占区去升官发财,搜刮民脂民膏。,这时,剧作家陈白尘也在其中,抗战胜利后,他目睹剧人仍然演出难、生活难,现在又增加“复员”归家难,蒋介石集团更加飞扬跋扈,国民党特务对他盯梢更紧。今天大家相聚,一吐胸中积郁,许多人用期待的眼光望着他,希望他提起辛辣之笔,为民代言。他决定抓紧时机把眼前的一切写出来,对国民党反动派来一番大暴露、大讽刺。他打破沉默说了句:“不管能不能演出,写出来再说。”自此,他躲进成都觉庐楼上赶写升官圈。为了交给华西晚报连载,每天得写出三千字付印。家中买不起钢笔,他的夫人金铃买了一支毛笔和一块小砚台,一个写,一个抄。每天下午报社排字工人来取稿,两个人足不出户,忘却辛劳,历时两月,完成了升宫图这一传世之作。,既以升官图为名,可以想像到:谁升官?怎样去升官?升了官的干些什么?诸种世相尽在其中了。陈白尘把他对国民党阵营中的流氓政客、腐败官僚的憎恨尽情喷发出来,刻画出官僚们巧取豪夺,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腐败政权的痛恨,对争取自由民主的迫切要求。1945年底,陈白尘带着他写好的升官图,又回到了重庆。,早在抗战胜利之初,中共在话剧界的领导同志就在考虑:抗战八年闻重庆话剧演出空前繁荣,今后,话剧的革命传统一定要继承下去,重庆的话剧运动要继续前进。从1945年秋天起,戏剧界的一些同志就以每周一次聚餐的形式、借“味腴餐厅”商讨这些问题。这些同志中以原四川省立戏剧学校的师生为多。他们是:熊佛西、屈楚、周特生、邓晓晖、刘川等人。他们还请柳亚子先生光临过,柳亚子应屈楚要求曾即席赋诗:“亚子先生今屈原,鼎堂此论我含冤。匡时自具回天手,忍作怀沙抱石看。”亚子先生对这些年轻人给予鼓励。,1945年底,陈白尘到重庆后,介绍屈楚、周特生、杜皋瀚、谢继明在中苏文化协会会见阳翰笙。阳翰笙说:中华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即将复员东下。重庆这个话剧阵地,留在四川的戏剧工作者要想法占领下来。当时,他们力量单薄,又联合刘沧浪、李天济、程谦谋、赖静等人,在1946年年初成立了“现代戏剧学会”,并得到“青年民主社”负责人胡克林、冯克 熙和文艺界、新闻界的支持,先后在国民公报、民主报 以“学会”名义,出版舞台副刊。在刊物上呼吁戏剧界团结起来,克服当前复员时期的困难,携起手来,互相帮助。,“学会”成立之后,就有演出升官图的打算,这时正值“较场口事件”之后,会员们气愤异常,一心想把升官图搬上舞台,借以打击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但是,要演戏首先要取得“合法”的演出团体的身份,自1943年国民党加强对文化团体的控制后,进步人士要想登记成为合法的演剧团体几乎是不可能。正好,中华剧艺社这时从成都回来不久,他们是登记过的演出团体,在观众中有广泛影响。陈白尘乃示意应云卫,带现代戏剧学会这些青年人一把,合作演出升官图,同时把现代戏剧学会的招牌打出来。,当时虽是国共“双十协定”签字之后,旧政协也开过了,国内颇有点虚假的民主气氛。但是负责戏剧演出审查的“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仍然是话剧演出的拦路虎。正在为难之际,“现代戏剧学会”负责人屈楚、周特生忽听得一个消息。说是原“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大员东下,现在具体负责的人是国立剧专毕业的,此人喜沽名钓誉,热衷于“艺术家”、“演出顾问”,“荣誉主席”、“演出指导”,“演出委员”之类的头衔。屈楚、周特生本是四川省戏剧学校毕业,从事戏剧活动多年,他们商量了一下,遂以戏剧同行身份前往造访。,见面先说了一大堆久闻先生为戏剧名家,重庆戏剧活动全赖指导之类的恭维话,然后谈到准备上演陈白尘先生的升官图,此剧通俗滑稽以博市民一笑,丰富战后市民娱乐生活,必受观众欢迎,敦请先生为演出顾问,艺术上多做指导,并许以将来在报上和海报上登出大名,惟排演时间匆促,演员都已到齐,希望剧本勿作修改,顺利投入排练。先生为此事操劳了,送上一笔“车马费”略表心意。这位审查官见有这等名利双收的好事,喜不自胜,说了一番既是同行自应帮忙,繁荣剧运责无旁贷之类官场话,顺利地把图章盖了,准予排练演出。,升官图在演出上颇多创造。导演刘郁民,在幕前添了一场“跳加官”,用两个红袍粉脸的人出场,配上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出,这是符合揭示主题要求的,布景用了一个大古钱。门开在钱里,人物在钱里钻来钻去。这个设计与剧本闹剧风格相符,极获观众好评。以后上海及全国各地许多演出,都沿用这一布景。刚从解放区来重庆的戏剧家陈波儿看了升官图,她在3月13日新华日报著文说,“全剧的结构是很完整的。像这样完整,内容真实的讽刺喜剧,在中国还不算多。”“演出方面,导演用漫画的笔调,十分夸张的处理了全剧。这种手法给了演员尽量发挥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感情的机会,同时导演也便于爽直的泄露他主观的愤怒。”,1946年4月,正是国共谈判紧锣密鼓之时。升官图这时已演出三十余场。月初的一天,郭沫若请夫人于立群找到现代戏剧学会的负责人屈楚、周特生,告诉他们中共代表团的几位同志要看戏,买走7张票。剧组的演职们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异常。4月5日晚上,3月间刚出狱的前新四军军长叶挺来了,他穿了件灰色的夹大衣,跟着他的是12岁的女儿,花一般的小扬眉;工人运动领袖邓发来了,秦邦宪、董必武都来了,剧组安排他们在观众席右边四、五排处落座。演职员们都从大幕后的隙缝里悄悄地一睹这几位风云人物的丰彩。戏在演出中间,他们几位和观众一起笑声不断。小扬眉尤为活跃,她指点着剧中人物,评说不断,叶挺频频点首。戏演完后,陈白尘、应云卫和导演刘郁民去送他们,一些观众怀着深深的敬意站在旁边,叶挺向观众们点首致意,又和身边的同志说:“戏很好,演得很好。”,中共代表团看戏的消息登在报纸上了,升官图的影响越来越大。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剧场,就是这么几个不甚知名的演员,演出了这台戏,不仅是重庆沸沸扬扬了,上海、南京的报纸也说,一出名叫升官图的话剧轰动了重庆。这使得正忙于还都南京的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引得一些国民党官员也赶来看升官图。他们心态不一,有的是心怀鬼胎,看有什么自己的丑行给搬上了舞台,有的是幸灾乐祸,看与自己结有怨仇的同僚们他们那些贪赃枉法事、那些秘闻艳史是否曝光于大众。他们自己也被台上的戏吸引了。捧腹大笑之余,还开玩笑地指着别人说:“仁兄大人,这是说你的呀!”有的解嘲地说,“这表演的是一场梦,瞎编的。”,老舍的残雾 4幕话剧残雾写于1939年,取材于重庆的社会现实,剧中的冼局长一面高喊抗战,道貌岸然,一面贪财、好色、弄权,他不仅利用职权玩弄女性,还与汉奸勾结,为其窃取情报,后来事败被俘,使他身陷囹圄。他不得已供出了女汉奸,而此时这位神通广大的女子,却公然到一位政府要员家中赴宴去了。 老舍的喜剧,意在拂去笼罩在抗战形势下的“残雾”,把讽刺的锋芒直刺腐朽的统治。剧中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俏皮。1939年11月,该剧由怒吼剧团在重庆首演。,解放区的戏剧运动,第一节概述解放区的戏剧创作以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座谈会召开前的戏剧运动,一方面继承了苏区文艺运动的优秀传统,演出了一些反映群众生活的剧目,受到群众的欢迎,使新型戏剧广泛深入到群众中去。但由于当时有些戏剧工作者认为只有演“名剧”才是提高艺术水平的好办法,热衷于演中外名剧,少有自己的创作,不少演出脱离当时的现实与根据地群众的实际,受到群众的批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解放区文学发生了显著的、深刻的变化,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风貌。在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和采用“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号召下,延安及整个解放区首先借鉴吸收陕北流传极广的秧歌剧形式反映根据地的现实,掀起轰轰烈烈的秧歌剧运动,产生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并在此基础上,使之与话剧、西洋歌剧、传统戏曲相融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王秀鸾等;,为了克服现代文学史上戏剧创作上话剧一花独放的局面,使现代戏剧更好地与民族传统结合,延安文艺界还尝试对平(京)剧这一有广泛群众性的传统戏曲进行改革,创作并演出了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同时,还有人尝试用陕西旧的戏曲形式反映现实,创作并演出了血泪仇等,话剧也注意向传统戏曲学习,在题材和形式上有了新的开拓。总之,解放区的戏剧对现代戏剧的大众化和民族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第二节秧歌剧和新歌剧,在解放区这场戏剧改革运动中,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新秧歌剧运动最先取得成功,并引发、推动了整个戏剧改革走向繁荣。其中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剧运动开始得最早,成就也最大。秧歌本是在我国北方农村流行的一种群众性文艺工作形式,熔音乐、舞蹈、演唱、戏剧等多种因素于一炉,说唱结合、载歌载舞,既有生动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又短小精悍、清新活泼,非常适合农民欣赏,特别受农民欢迎。,抗战爆发以来,这种秧歌运动虽充实了一些新的内容,但一开始由于在形式上没有多少改造,在内容上还保留了一些旧“秧歌”的封建毒素,以致不完全适合反映今天的现实生活。延安的戏剧工作者逐步地改造了这种旧形式,发扬其活泼、健康、清新的一面,去掉其消极因素,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秧歌剧。最早问世和引起轰动的新秧歌剧,是鲁艺文工团演出,王大化、李波、路由等人创作的兄妹开荒。剧作以群众大生产运动为背景,写妹妹到地里送饭,看见一向懒惰但已表示要改过的哥哥却又躺在地头睡觉,十分不满;经过一番争执才明白哥哥是在装睡逗她玩,误会消除,兄妹俩一起动手开荒,争当劳动模范。剧作通过农民特有的诙谐,表现了翻身农民对待劳动的崭新态度和高度的劳动热情,其曲调和舞蹈非常健康欢快,为解放区人民所传诵。,这些新秧歌剧作品主要表现农村和部队生活。取材于农村生活的主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歌颂翻身农民的生产劳动,除了兄妹开荒,后来还有一朵红花(周戈)、动员起来(延安枣园文工团)、钟万财起家(章炳南等),这些剧作把劳动当作直接的描写对象,表现劳动的美和劳动的意义;二是抨击封建迷信的旧习俗、旧思想,歌颂移风易俗的新人新事,如夫妻识字(马可)等。这些剧作多用喜剧和闹剧的形式,讽刺和嘲笑了封建思想和旧习俗、旧习惯,充满战胜旧事物的信心。,取材于部队生活的新秧歌剧的主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开荒生产运动中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事迹,表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主题思想;二是反映军民关系,如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平)、大家好(毕纯)、红布条(苏一平)等。这些剧作描写了军民的鱼水之情;三是反映部队的内部关系,如好同志有错就改(之华、果刚)、兵亻夫团结(李之华等)、两种作风(江涛、史超)等。这些剧作触及官兵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新秧歌剧作品反映了根据地内外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如秦洛正(贺敬之)反映了土地改革中争取和团结中农的问题;徐海水(翟强)表现了落后战士徐海水觉醒和转变的过程;周子山(水化、王大化、贺敬之、马可)写周子山叛变投敌后受指派长期潜伏,在根据地进行破坏活动,终被识破落网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队伍中的分化问题,具有一定特色和深度。总之,抗战时期,新秧歌剧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在农村普及开来,它是“五四”以来“文艺大众化”口号的第一次名副其实的实现。,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解放区还出现了大型的新歌剧创作,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民族歌剧,既融汇了西洋歌剧和传统戏曲的有益成分,又吸收了秧歌和其他地方戏曲的表现手法。当时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赤叶河(阮章竞)、王秀鸾(傅铎)、刘胡兰(魏风等)等代表剧作,主要反映了当时农村和部队的生活。而1945年春完成的白毛女更成为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实际上,自“五四”以来,我国就开始了新歌剧的尝试。如“五四”时期黎锦晖采用湖南花鼓戏曲调创作了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曾取得较大的成功。“左联”时期,田汉和聂耳运用话剧与救亡歌曲相结合的形式,创作了表现反帝救亡斗争的大型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在当时演出的影响也很好。抗战以后,在以兄妹开荒为代表的一些人物很少,情节也简单的新秧歌剧及其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新歌剧不仅融汇了西洋歌剧的形式,而且充分发挥其善于抒情的特长,增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抒情唱段。歌剧白毛女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民族新歌剧走向成熟。,新歌剧创作在部队中最为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钢骨铁筋、不要杀他、无敌民兵等。在创作民族新歌剧的同时,解放区还有组织有领导地掀起了旧剧改革的热潮。这时的旧剧改革主要是对京剧和秦腔等传统戏曲的改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估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改编传统剧目,从而创作新编历史剧;二是改造、利用旧形式,创作具有崭新内容的现代戏。延安的民众剧团和平剧研究院是旧剧改成绩最为突出的团体,前者主要是创作演出秦腔等西北地方戏,后者专演京剧。,话剧创作,解放区的话剧创作同新歌剧相比,起步较晚,成就也相对小一些。但是它及时反映了急剧发展的历史进程,对某些重大政治、社会问题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在塑造工农兵形象,以劳动人民本色的语言代替“舞台腔”、“知识分子腔”、“学生腔”,运用和改造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题材方面,多反映部队和根据地农村生活,成就也较高。,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建立于延安,初设戏剧、音乐、美术三系,汇集了共产党领导的区域的艺术力量。在19381940年初,戏剧系及其附属剧团多次演出话剧,演出了王震之的流寇队长、姚时晓的棋局未定等剧。,剧作主要有过关(山东文协实验剧团集体创作,贾霁、李夏执笔),写村干部刘纪湘带头报名参军,他的父亲、妻子、丈母娘激烈反对,最后在村干部和乡亲们的耐心开导下,又高高兴兴地送刘纪湘上了前线;打得好(成荫)写老百姓智打敌特,掩护八路军干部的故事;十六条枪(崔嵬整理)、粮食(洛丁、张凡、朱星南编剧)分别写了老百姓利用敌伪矛盾,机智地把枪支、粮食送交八路军的故事。这些剧作多用喜剧形式表现抗日军民的机智勇敢,嘲弄敌人的无能与可笑,表现了抗日军民在艰难岁月中的乐观精神和必胜信心。,把眼光放远一点(冀中火线剧社集体创作,胡丹沸执笔)写于1942年,是文艺整风后最著名的独幕剧。剧作描写了反“扫荡”斗争中冀中一家农民兄弟妯娌之间的矛盾冲突,赞扬了老大夫妇以民族解放事业为重,眼光远大,积极投入反扫荡斗争,支持儿子英勇抗战的精神;批判了老二夫妇目光短浅,甘当顺民,唆使已参军的儿子二傻开小差的错误言行。剧作重点围绕二傻开小差的事件展开冲突,剧情集中,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既有紧张的场面,又有轻松愉快的气氛,很有喜剧效果。,反映部队生活的剧作代表着解放区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这类剧作数量多,写得也较深刻,其中,姚仲明、陈波儿等人创作的同志,你走错了路(1944)尤为突出。剧作描写了抗战初期共产党内部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一场严重尖锐的思想斗争。剧作围绕八路军干部吴志克和潘辉在对敌斗争的战略战术上的矛盾冲突展开。联络部长吴志克只会背诵马列著作,理论脱离实际,他对 顽固派一味迁就退让,执行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结果使部队遭受了严重损失,自己也险些送命。政治部主任潘辉,针锋相对地和右倾路线作斗争,坚持既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一次次挫败了敌人,在危险关头挽救了部队。这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第一个正面描写党内、军内较高领导层中的思想路线斗争、塑造高级领导干部形象的剧作,其独特的思想价值,甚至掩盖了它在艺术上某些粗疏之处。,此外,部队题材的剧作还有反映八路军内部整风运动及其给部队带来的精神面貌上的巨大变化,较优秀的如五幕剧李国瑞(杜烽1945),反映的是参军多年的老战士李国瑞原来生活散漫,思想落后,在整风运动中,由于领导工作作风的改变,在团结、鼓励、信任的环境中逐步觉醒,并成为一个战斗英雄的转变过程;还有写战士团结战斗的故事,如团结立功(鲁易、张捷)。,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倾向革命的抗敌演剧队员,纷纷投奔延安壮大了延安的戏剧力量。但由于他们不熟悉当地的生活,创作不出新剧,因此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一段时期,演大戏,演名剧,便成为一时风气。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延安地区建立了西北战地服务团、抗敌剧团、延安青年艺术剧院等戏剧演出团体,各团以提高艺术质量为名,排演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契诃夫的求婚,以及国内名剧日出、北京人、太平天国、法西斯细菌等。,解放区话剧创作中还出现了一批表现工业题材和工人生活的作品,如红旗歌(刘沧浪等集体创作)、不是蝉(魏连珍)、炮弹是怎么造出来的(陈其通)、胜利列车(逯斐、乔羽)、劳动的光辉(陈波儿)。其中红旗歌是第一个描写工人生活的剧本。剧作通过各种类型的工人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党在进入城市以后如何教育后进工人、如何管理工厂的重要问题,在城市演出后曾引起强烈反响。炮弹是怎么造出来的也是这时较有影响的剧作,通过不懂生产盲目指挥的何总厂长与民主办厂、尊重科学的王厂长之间的冲突,提出了党进入城市后如何搞好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但对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地位的重视不够,主题也过于直露,观念化、概念化的弊病比较突出。但这些作品表现了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有一定的价值。,解放区的话剧创作还有描写在党的教育下知识分子参加革命斗争和进行思想改造的剧作,如民主青年进行曲(贾克、赵寻等集体创作)、思想问题(蓝光、刘沧浪等集体创作),分别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进步青年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民主运动和解放区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在新中国来临时的思想斗争。历史剧李闯王(阿鹰)和甲申记(夏征农、吴天、石蒙)则描写了李自成进京后骄傲自满、生活腐化、自相摧残、终为清兵所败的历史故事,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吴雪等集体创作的抓壮丁,揭露了国统区地主、保长借抽壮丁盘剥农民的行径,完全采用了四川方言,艺术上比较精炼,成为传诵一

    注意事项

    本文(四十年代戏剧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