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难点突破ppt课件.ppt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教材难点如何突破,讲座人:应玉国,内 容,二、教学难点的成因及对策,一、概 述,三、结束语,一、概 述,初中学生刚学物理时,由于新鲜、好奇,多数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随着知识的加深,爱学物理的人数就会越来越少。物理难学是一个共性问题,主要原因是:物理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学生直接接触的不多,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有些衔接不上,在认识上会出现障碍,对学生来说物理存在着难点,这样便会产生难学的感觉。为了突破物理知识的难点,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寻找好的途径,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教学难点就是教材中学生难以接受、教师感到难以处理的内容,而这些难点大部分又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也是教学中的重点。所以,突破难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物理知识难点的形成原因很多,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突破难点呢?下面简单地谈谈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在物理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点,要克服难点,必须先找出形成难点的原因,方能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化难为易。,二、教学难点的成因及对策,认知能力是学生心理的重要部分,与积累知识有直接的关系。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是将来生活和学习所必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非常重要。,认知能力,学习新知识时要有许多基础知识的,可是有些基础知识学生从来没有学过,例如:初三学生在学习电压时,由于学生没有基础,很难理解,很多学生会提出到底什么是电压的问题,在学生中会形成难学的印象,这样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学生认识能力不足,对策,针对知识准备不足造成的难点,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讲一些有关的预备知识,用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授,切忌不要生搬硬套,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负担,例如学习电压引入电压时采用类比的方法,用水压来类比电压,这样学生会由水压联想到电压,就不再会有难学、难于接受的感觉。,例如浮力一章在研究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和浮沉条件时,就需要联系和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涉及到的知识有密度的概念,重力 ,二力平衡和平衡条件,压力和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的计算等。学生在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时,常常由于前面某个环节上的知识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使浮力的学习受到了阻碍,从而形成难点。,相关的准备知识不充分,物理学内容本身有着严密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是一环扣一环的。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前面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做准备,后续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对这一点注意不够,往往就会造成教学上的难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对策,思维定势,就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形成的看法。它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思维定势反映的不是现象的本质,它会对学生接受科学的物理知识造成一些障碍。,思维定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活经验和体验,在学习物理时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所讲的知识会感到难于理解,简直不可思议。例如:人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200米时,人不做功。生活经验表明,提着一桶水走路会累得筋疲力尽,但从物理角度表明这种情况,根本不做功,学生很难理解;再如:人用力推大木箱,虽然很用力,但没推动,多数学生会认为是推力小于阻力造成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推力等于阻力的,这样的情形很多,学生理解的不好,便会产生物理太难的感觉。,日常形成的思维定势带来的影响,对策,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讲解知识时,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这些难点。例如:在讲人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时不做功之前,对功严格定义,关键词要重点突出,强调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而提着水桶沿水平路面行走,这种情况虽然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所以人无论走多远都不做功;在讲人推木箱没有推动时,多数学生都会有推力小于阻力的错误结论,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力情况来分析,木箱没推动说明处于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而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推力和阻力一定大小相等;如果学生还不能理解,也可以逆向思考,如果推力小于阻力,木箱在水平方向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假如推力向东,由于阻力大于推力,那么木箱将会向西运动,这时我们不用再讲,学生自己也会认识到真的错了。,例如,在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中,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经验观察到,一辆静止的车子,用力推它以后就动了,停止施力,车子就会停下来。于是学生便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些表面现象严重干扰了学生对物理学中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的学习。又如,关于浮力的知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轮船、木块、皮球等物体能浮在水面上,从而认识到物体受到浮力,而对在水中下沉的石头、铁块也受到浮力就不易理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等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时起消极的干扰作用,使后继的学习产生了困难,这种现象叫负迁移。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只注意知识的共同要素,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使学生对相近、相似知识的辩别越来越困难。,例如:液体压强公式与浮力公式,两个公式形式相似,不易区分;压强公式与功的公式,两个公式字母相同,容易混淆;象热能与热量等,概念非常相似,意义不同,这些形式相似的公式和概念,对于刚学物理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总是容易弄错。,概念相似,形式相似,会让学生产生模糊的认识,针对这种概念相似,形式相似形成的难点,教师讲解时要进行透彻的分析,重点讲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条件。(1)相似的公式要理解意义,每一个物理公式表示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不仅仅是字母的单纯关系,如:P=g h表示密度为,深度为h的液体产生的压强;F浮=gV排则表示物体浸在密度为的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为V时,物体受到的浮力。 P=F/S表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即压强;而 P=FS则表示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即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记住公式,不再混淆。(2)相通的概念要注意区别:象热能和热量这两个概念,要分清它们,就要明确指出它们的区别,热能即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热量是在热传递的过程中,转移的内能的多少,也就是说在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这样对概念指出了区别,才能突破知识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对策,例如课本中先讲固体压强,并学习了压强公式P=F/S,后讲液体压强,学习了公式:P=g h,再讲气体的压强,学生往往认为P=F/S公式只适用于固体压强计算,而不适用于液体、气体。由于受重力知识的影响,学生往往把重力、压力、质量等同。又如,受温度概念的影响,学生往往把热量和温度混为一谈。此外,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也要产生负迁移。如学生受数学知识的影响,对密度公式=m/v往往理解为密度与质量、体积有关;对比热公式:C=Q/mt也理解为比热与物体吸收的热量、质量以及升高的温度都有关;对于公式R=v/I,也认为导体的电阻是由电压和电流而决定的。,再如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学生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观念,即认为物体的惯性与它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这个错误观念在学生学习物理以前就已经形成,尽管学物理时再三告诉他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但是在具体问题,学生的思维定势仍然在起作用。从而使许多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惯性的概念。,有一些物理概念,其内涵或外延有某些相似之处,如果不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常常被表面上某些相似或联系迷惑,造成理解和应用上的错误,影响到后续课的学习,形成教学难点。,例如全部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F浮=gV排,液体内部压强公式为P=g h,两个计算公式很相似,容易混淆。而且浮力和液体压强有某种联系(即浮力大小等于物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差),因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的学生常常用计算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来计算液体中物体受到的浮力,而且总是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和它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又如对重力和压力的关系理解不透,学生往往认为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就是重力。,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或物理实验中抽象出来的,有的概念比较简单,学生又有实践经验或体会,容易接受,有的概念很抽象,再加上学生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和接受。,物理中有些概念和规律,学生往往缺乏“亲身体验”和“亲眼所见”而持怀疑态度,这样就会形成知识难点,如在讲电磁学时,对于磁场的存在,讲电学时电流的存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更没有感觉过,学生对其存在持怀疑态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直观性较差,思维过程复杂,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造成的难点,针对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利用实验的直观性,来增强规律和概念的可信度。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是否真正存在,通过一个实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几个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让小磁针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后,便会看到小磁针静止时,南北极方向发生偏转,不再指向原来的南北方向,而且有一定的规则。学生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没有条形磁体时,小磁针自由转动以后,总是南极指南,北极指北,现在情况不同,说明小磁针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一定是条形磁体产生的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便是通过磁场产生的。这样学生才会打消怀疑,这样用实验的直观性可以突破知识的难点。,对策,例如初中物理关于静电学的初步知识,学生对摩擦起电的现象比较熟悉,但对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的得失难以理解,其原因是电荷太小,学生没有看见。由于对电荷概念难以接受,导致对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更难理解。还有初中物理中的磁场,原子结构、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等更是觉得虚无缥缈,不好理解了。,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中学物理新课标中要求的一项重要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经常撇开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假思索的死套公式,从而造成思维的障碍 。,将物理公式数学化来理解,例如密度公式=m/v,学生往往理解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而实际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仅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而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类似的还有比热公式:C=Q/mt、电阻公式R=U/I、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等等。,对策,针对因将物理公式数学化来理解造成的难点,一是要强调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决定关系。二是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增加公式的物理色彩,突出对问题物理意义上的分析,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量关系。三是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使学生感觉到哪些是相关因素,哪些量是无关因素,获得科学的认知。,如:铁的密度,不管一个铁块怎么分割,其质量和体积都会发生变化,但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变,此比值即密度也就不会发生变化。,初中阶段所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多数只是简单介绍,并不是严格的定义。例如:教材中对于电流只是简单地说说,有电流通过灯时,灯会发光,没有电流通过时,灯会熄灭;对于电压则是: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的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可见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如果我们要是象普通物理中那样去定义电流、电压的话,会使学生更难接受,更加糊涂,会使教学难度更大。,教学方法不适合,教学要求的不当,同样会增加物理知识的难点,对于这种情形,就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初中学生刚学物理,对很多内容都只是初步了解,针对这样的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重点应在引导学生猜想,引导学生探究,进一步由探究而掌握现象、规律,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把要求掌握的内容学好,切勿感情用事,认为初中物理内容简单,胡乱增加一些不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使学生感到物理难学,以致于厌学物理。,对策,突破难点面面观,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的手段再现某种物理现象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得出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建立和总结出来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实验可以使推导过程再现,而且实验比较直观,既生动又有趣。所以做实验会收到比语言描述更好的效果。加强实验,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还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加深对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的理解。那么,做好实验,对学生突破难点、重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证明做好实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用实验法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实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物理中的许多现象尽管在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屡见不鲜,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发展和认识上尚存在局限性,常常根据粗浅的生活经验取得一些错误的观念,造成对建立正确的概念的障碍,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例如,针对有的同学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有的同学认为“重的物体就下沉,轻的物体就上浮”。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现象的本质。例如,(1)将体积相同的木块A和铁块B浸没在水中,松开手,让学生观察出何种现象。实验结果:A上浮,B下沉。既然体积相同,那么浮力就相同,为什么会出现A上浮B下沉的结果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从而了解真相。虽然实验非常简单,但可以形象直观的克服学前概念的干扰,并且有助于在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实验帮助学生改抽象为直观,在物理中有许多定律和公式非常抽象,难以理解。这样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很大困难。会打消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但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对物理的兴趣。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对于不受外力时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比较容易理解,但后者就比较难于理解,也很抽象。而我们让一个小球从斜面的同一个高度上滑下,分别在粗布、毛巾、玻璃板上滑行,比较分析推理,此问题便迎刃而解。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加深了理解。,实验帮助学生克服对有些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物理概念与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是有差别的,甚至是错误的,有同学认为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下降快;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质量大;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等等。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实验就能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只有克服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才能理解应用问题。,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难点的恐惧心理,有些章节老师在讲课时就告诉学生是重点或是难点,有些学生就产生恐惧心理。现在的孩子一旦有了恐惧心理则就紧张,听课效率下降,从而无法去理解相关的概念、规律。但用实验的方法来讲解这样的问题,就会活跃课堂气氛,孩子也就自然变的轻松,听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物理学中的某些结论学生难以接受、不能理解,如在将电压表、电流表、灯泡串联接入电路中时,灯不亮,电流表示数几乎为,而电压表示数几乎为电源电压,学生不能信服,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将电压表串联到电路中,结论一目了然。,又如在探究决定动能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为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要控制两次小球的速度相同,方法是让两个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但实验时很难控制。此时可不防将实验进行改进。不用斜面,改用弹簧,让每一次小球把弹簧压缩到相同的程度(可在弹簧上做标记)即可。这样,不仅操作简单,易于控制,而且易于学生理解,较好的突破了控制速度相同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的事物和现象,有的抽象性强、有的综合复杂。多媒体教学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运用多媒体可以把这些难点、信息演绎转换成光、电、磁信号,使难点深入浅出、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变静为动、变快为慢。以利于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演变规律。,在教学“晶体熔化”一课时,在实验经常不准确但效果并不明显,使学生对熔化的条件与特点,这一难点通常比较困难。我们利用flash或者 powerpoint设计一个多媒体动画教学课件。使学生在关键的温度注意观察,也注意观察加热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画,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发现什么时候开始熔化,要想熔化必须怎么样?学生在惊奇的情绪中认真观察,热烈讨论,最终得出熔化的条件与特点,比较容易的将这一教学难点重点轻松突破。 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同样也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学会为此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突破重难点。,例如在讲“内燃机”的汽油机原理时,由于汽油机模型的进气门排气门可见度小,演示时学生往往看不清,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出该部件放大的影像和动作过程,增强了实验效果。又如在研究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演示实验中,由于木球与弹簧片碰撞的过程时间短,且可见度小,很难观察出弹簧的形变和形变的恢复,给理解动势能的转化造成一定的难度。利用摄像机录制完过程,然后用放像机慢放,“放大”碰撞的时间,弹簧形变就会直观可见,这样较好地解决了本节的难点。,恰当地运用比喻和类比,从心理角度来看,初中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中具体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对一些概念抽象,难以直接用实验来加强感性,且学生又未充分具备知识基础的教学难点,往往可以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例如初中电流概念的教学,先用水量类比电量,再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流强弱类比电流强度。关于电压概念的教学,可用水压类比电压,水压是形成水流的条件,而电压是形成电流 的条件。再如,在原子结构教学时,讲授的内容看不见,摸不着,空洞抽象,学生更难理解,教学时可借助宏观世界来比喻微观世界,用太阳系比喻原子结构,原子核犹如太阳、电子就象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一样绕核运转,行星和太阳之间有引力,电子和原子核之间也有引力,这样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对那些虚无缥缈的微观世界,有一个粗略的模型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初中物理中可用比喻和类比的概念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比喻或类比使学生初步了解新的概念后,应指出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本质,说明它们的区别。,注重生活及实际的应用,有助于突破难点,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并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几点:,讲究方法、注意实用,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物理知识的才能。老师讲课时要注意方法的实用性,举例的实用性,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速度”这一章节时,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我们联系到体育课中的跑步,比较谁快谁慢就说谁的速度怎么样,那么很自然“速度”就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怎样来定义速度呢!我们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来比较,那么速度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这样例举学生身边接触过的例子,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有什么难点也会迎刃而解。,找关键,抓本质,从实际生活中入手,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起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找到关键的地方,抓住实质性的根本。例如,在电学中,能够得到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切割磁感线”就是关键,又是其实质的地方。记住不难,但有些学生不理解什么叫切割。其实,我们举割麦子的例子就可以解开。每一颗小麦就像是磁感线,部分导体就像镰刀,只有镰刀和小麦垂直时或者是存在一定的角度都能够割断小麦。,认识问题要全面,分析问题要细致,对于学生来讲,由于对问题的总结、归纳能力较差,对问题中得知识点认识不全面,分析不透彻,往往是影响学生攻破难重点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尽管比较简单,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2、用“图示法”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4、闭合回路内某一可变电阻值为多大时它消耗的功率最大等等,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总结才能熟练掌握。对重、难点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把书吃透,把书中的话拓展开,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选题要有针对性,有助于突破重难点,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每个重、难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我们提倡教法的科学化、多样化。适宜的教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的确,教法得当会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但教法受教育教学的改革,新教学理念的渗透,信息化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在时时地改进和翻新。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及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情况,适当调整,灵活掌握,切不可生搬硬套,用最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的方法,去讲解、分析。只要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就会找到更好、更科学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结束语,众所周知,高1524米的泰山,一个小孩就能轻易攀上去;而一个5米的峭壁,就连一个成年人也望而却步。两种反差原因何在?其实很简单:泰山上搭建了无数的台阶,而峭壁上却没有。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把难攀的峭壁打造成一个个斜坡,为学生的发展打造台阶,不断消除他们对物理的恐惧心理,带其攀上成功的山巅。 总之,我们在遇到有难理解的课题时,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充分揣摩学生心理和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有难必解,有难必破。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望大家批评指正,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