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散文戏剧ppt课件.ppt
第四讲 十七年散文戏剧,教学目的:了解本阶段散文创作的概况,认识基本成绩和教训。,一、散文从现代到当代的嬗变-主体性逐步缺失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意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有两个基本特点1:结构自由灵活,形散。2:真实。概念嬗变过程:在古代指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在现代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狭义指“抒情性散文”, 即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体篇章。广义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叙事性的散文,即包括艺术性散文、杂文和报告文学在内。,两种散文体式的发展状况20年代主要是抒情性散文繁盛。因为五四的个性解放,和抒情散文的个性自我抒情契合,代表作品有周作人美文、林语堂的小品文。30年代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叙事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繁盛。集中表现为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兴起。建国后,由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和个性情感的表达受到贬抑。叙事性散文发展迅速,成为散文创作的主体,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现。,叙事性散文,(1)在建国后,50年代初,主要是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从主题和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一是朝鲜战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叙事散文的突出创作表现为杂文的兴起和回忆录、史传文学的繁荣。,杂文和回忆录,A:建国前,杂文在国统区,杂文作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区,特别是建国后,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文艺政策却不允许和批判杂文写作,丁玲三八节有感、王实味野百合花的被批判。在百花文学时期和60年代初,党的两次文艺政策调整,杂文两度有限度的复兴。三家村杂文B:回忆录、史传文学。这类创作是执政党的历史性叙述。如红旗飘飘,(2)抒情性散文的两次复兴。,抒情性散文也称为“艺术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所以更具艺术价值。但由于建国后重视叙事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忽视个性抒情,因而,这类散文普遍受贬抑,只是在文艺政策松动时才出现。如A:百花文学时期。56年作协明确将散文小品和特写分开,承认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独立品格。56年文艺界的一个好现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来。,60年代散文创作更加成熟,B:60年代初,散文成为实体性概念,出现许多散文作家;散文风格形成,由早期简单抒情转向注意提升作品艺术水准;作品数量多。十七年当中稍微可说的,多进入了中学课本,象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冰心小橘灯,失之简单,但情感真实。,二、十七年散文成绩和教训:有成就:杨朔、秦牧、刘白羽等影响了一代代中学生的写作模式的抒情性散文;(.颂歌体散文)袁鹰,吴伯箫、曹靖华、冰心、郭风、何为、柯蓝、魏钢焰等中老作家的叙事性作品。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冰心小橘灯,虽失之简单,但情感真实。“三家村”杂文、马铁丁的杂文,显示了知识分子独立精神;魏巍、菡子等歌颂志愿军的朝鲜战地通讯。,“三家村”:年月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开辟了一个专栏“三家村札记”,该专栏邀请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寥沫沙三人合写文章,每期一篇。他们以“吴南星”共同作笔名,在1961年10月到1964年7月间,共发表了多篇文章。内容大多是以说古论今、谈天说地的形式,谈论思想修养、艺术欣赏等问题,或者亦会应读者点题而作,有的批评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对时弊有所讽喻。 1966年这栏目被江青组织批判,作者受迫害,成为推倒北京市委,发动文革的突破口。 马铁丁,是1950年代初期陈笑雨、张铁夫、郭小川三人在长江日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发表“思想杂谈”时合用的笔名。三人的合作,并无严格的分工,陈笑雨、郭小川常侧重于关注文化、教育、艺术等类问题,张铁夫因主管农业战线的报道,故多在这方面落墨。1957年7月以后,三人工作有所变动,合作便告结束,而“马铁丁”则成为陈笑雨独用的笔名。,三、十七年散文审美特征:1、选材上表现为以“时代精神”为准则;刘白羽说:“我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人,唱歌要唱我们人民的歌,要唱我们时代的歌,要唱我们人民与时代革命前进的歌。”(散文创作艺术谈)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杨朔:写文章“总是拿它当诗一样写”。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心理结构日趋单一,创作面貌单一化,“形散而神不散”的推广及模式化。,十七年散文创作教训:是政治、文化环境造成的时代局限:左的规范制约影响了作家思想自由发挥政治运动让作家的精神个性消弥 因而违背了散文表达真情实感的审美原则四、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大散文家的散文代表中国当代散文主流,“北杨南秦” 在新时期受质疑:林非:在1986年发表的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彻底否定了杨朔诗化散文,秦牧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创作模式。被认为开拓了散文研究的新思路,1、杨朔散文:杨朔(1913-1968),五十年代著名散文家,诗化散文的代表.杨朔:“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好的散文就象一首诗”。“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却先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感觉。京城漫步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茶花赋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蓬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画山秀水,代表作:荔枝蜜、雪浪花、海市、茶花赋、香山红叶等创作特征:题材广泛(反映朝鲜战争、新中国革命和建设、国际题材等);颂歌体艺术格调、诗化主张。艺术特色:1、讲究艺术构思,善于创造诗的意境;“景人理”三段式2、讲究结构艺术曲径通幽,“卒章显志”园林结构; (开头设悬念、中间转弯子、卒章显其志)。3、清通晓畅的艺术语言。,杨朔的散文努力追求诗的意境,强调布局的严谨和精巧,在封闭狭小的空间营造出的无穷变化。如荔枝蜜,运用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和“曲径通幽”从荔枝林写到荔枝蜜,从蜜蜂写到养蜂人,通过自己对蜜蜂的感情“突变”来表达主题。杨朔散文虽然写得诗意盎然,却由于过于强调主题的表达失去了真实和自然,形成了以“卒章显其志”为特点的“诗化散文”模式。,局限:一颂歌体的艺术格调:左的痕疾明显:无视现实疾苦,粉饰太平;例1:蓬莱仙境。这篇散文写于1959年,当时生活的真实情况是而杨朔在蓬莱的农村却看到了什么呢原以为是一顿家常便饭,不想第二天一去,这位老姐姐竟拿我当什么贵宾,摆出家里最讲究的四个盘儿:一盘子红烧加级鱼,一盘子烧鸡蛋,一盘子炒土豆丝,一盘子凉拌粉皮。最后吃面,卤子里还有新晒的大虾干。我不禁说:“你们的生活不错啊。”老姐姐漫不经心一笑:“是不错嘛,你要什么有什么。例2:海市写于饥荒年代,他看到的却是:有一个青年妇女,鬓角上插着一枝野花,倚着锄站在树阴里。她在做什么呢?哦!原来是公社扩音器里播出的全国小麦丰收的好消息。,二单调的艺术形式:模式化、雷同化。结构方式: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三段式)大多不直接叙述,而用曲笔:开头时欲扬先抑,中间转弯,最后点题。三“自我的淡化”:普通劳动者成为表现的主角:茶花赋:茶花普之仁。“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雪浪花:“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2、秦牧散文(1919-1992),当代著名散文家。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等,代表散文: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 主张:“形散而神不散”“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线穿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为整齐的珠串。” “寓共产主义思想于闲情趣谈之中”。,创作特色:形散而神不散,紧紧围绕中心;知识性和思想性,情趣性和幽默感;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娓娓而谈如“林中散步”“灯下谈心”局限:满足求知,扮演“智者” 。说教气,落套重复。粉饰太平,难以表现出抒真情。主体意识隐逸,文体意识淡漠土地:“每逢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庄稼,看到刚犁好的涌着泥浪的肥沃的土地,我的心头就涌起像红旗歌谣中的民歌所描写的“沙果笑的红了脸,西瓜笑的如蜜甜,花儿笑的分了瓣,豌豆笑的鼓鼓圆”这一类带着泥土、露水、草叶、鲜花香味的大地的情景。”,3、刘白羽散文现代著名作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大学教材。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著有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我们的散文应该充分地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风貌与光辉”。代表作:长江三日、日出等 特色:1、革命者热烈的哲理思索及激越的政治抒情。“赞歌”+“号角”。2、艺术上长于写景,并借景抒情,抒写自己壮怀激烈的情感;雄浑豪放的风格;3、结构富于变化。局限:过多豪言壮语和政治议论,政治说教意味;“左”的烙印,语言凝练不够。,三、其他人散文(自学,注意识记一些散文家代表作)四、悖论现象建国初三十年特别是十七年散文:一方面继承了现代散文传统(主要是延安散文审美规范),另一方面悖失“五四”散文“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语)的审美特质。,第五讲 十七年戏剧,教学目的:了解建国初三十年戏剧的发展变化过程,掌握当代戏剧相关概念、代表作品,及话剧茶馆,认识文革后现实主义话剧复兴的历史条件及代表性作品。,一、建国初三十年戏剧发展过程(自学教材):现代戏剧舞台上三种戏剧样式:戏曲、话剧、歌剧 过程:从传统戏、现代戏、历史戏三者并举,到文革现代京剧一花独放。 二、戏曲改革及反思:建国初三十年戏剧经历两次改革 :一是50年代对传统戏曲挖掘整理改编:李慧娘白蛇传等二是1958至1978年间,1964年,革命现代京剧突破,文革将之样板化,炮制“八大样板戏”,按题材有三种戏曲形式:1、传统戏 :集中在对传统剧目挖掘整理改 编,孟超李慧娘、田汉白蛇传、昆曲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周恩来),梁山伯和祝英台。,2、现代戏 :50年代中期“第四种剧本”,62年之后“社会主义教育剧”,京剧现代戏64年突破并在文革中被推动成为“样板戏”3、历史戏:50年代末60年代初历史剧繁荣.“海瑞现象”,京剧海瑞罢官三、话剧创作发展历程1、(1952年57年)“独幕剧”空前繁荣 代表作:孙芋妇女代表,集中刻画并突出张桂蓉的形象. 这是一个在争取妇女解放、尤其是在同家庭中封建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女性,蕴含时代内容,有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丈夫王江:有大男子主义思想,“两张地照有我一张,三间房子有我一头,这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分给我的。我的地照我拿走,房子不住我拆了它!”,2、“第四种剧本” :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杨履方话剧布谷鸟又叫了的评论,后来成为对“双百方针”之后出现的一批有共同创作倾向戏剧的概括。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工农兵”题材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框框,而显示出探索特色,作为“探索文学”组成部分,因其批判性而显示出一定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代表作: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洞箫横吹等。,黎弘(即刘川) 第四种剧本-评布谷鸟又叫了 发表在1957年6月11日发表在南京日报上,文章指出:“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的话剧舞台上只有工、农、兵三种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和敌人的军事斗争。这话说得虽有些刻薄,却也道出了公式概念统治舞台时期的一定情况。观众、批评家和剧作者自己都忍不住提出这样的问题:到底我们能不能写出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第四种剧本呢?,“第四种剧本”多写农村合作化过程,但有意淡化两条道路斗争,突出性格矛盾。如布谷鸟又叫了,“从与人民内部的旧思想、旧作风作斗争的角度,来歌颂走合作化道路”。通过共青团员童亚男与封建狭隘的思想意识的冲突,表现农村青年人理想、爱情、生活,揭露以权谋私、打击报复的党内生活中的不良习气。 其他:王必好、申小甲同甘共苦通过孟时荆、刘芳纹、华云三人情感纠葛,写人的社会责任、家庭义务和婚姻爱情。,3、历史剧热潮(5862年)。从内容和立意来看可分为四类:第一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为历史人物翻案如郭沫若的蔡文姬和武则天;第二,发掘历史精神以鼓舞今人,如曹禺的胆剑篇;第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儆后人,如朱祖贻等的甲午海战;第四,歌颂历史上的某些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如田汉的关汉卿。,4、“社会主义教育剧” 背景:1960年代初期国际反修、毛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展开,文艺政策调整(60年代三大会议:广州会议、新侨会议、大连会议)。概念:指1962年剧坛上开始出现的一批阶级斗争题材教育剧。主要内容是宣传和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同时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年青一代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话剧因为与现实结合比较密切,产生很大社会影响。但多数图解政治,刻意拔高主题,也有一部分能把革命的思想主题与生活现实较好结合。,代表作品:沈西蒙等编剧的霓虹灯下的哨兵,陈耘等编剧的年青的一代、丛深编剧的话剧祝你健康(又名千万不要忘记 等霓虹灯下的哨兵,“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典型人物:陈喜。其他:春妮、赵大大。,年青的一代:该剧主题是如何继承革命传统的问题。 勘探工人萧继业尽管身体有伤,但仍不畏艰苦,扎根边疆;而烈士子弟林育生却贪图安逸,装病回到上海。后来林在经受了革命传统教育之后终于幡然悔悟,决心要痛改前非,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成长。祝你健康(又名千万不要忘记:主要人物是青工丁少纯。姚玉娟、姚母、丁海宽等。“能够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发现和观察到阶级斗争”。,5、文革,话剧之死。样板戏一枝独放帮派戏剧:盛大的节日等;四、歌剧:歌剧洪湖赤卫队五、茶馆:当代话剧的经典之作 1、老舍戏剧创作道路:龙须沟年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次演出 ,老舍第一部搬上舞台的话剧,老舍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荣誉最成功、最动人的艺术典型:艺人程疯子三幕话剧:新旧对比。,茶馆写于1957年,三幕话剧。 曹禺称其“经典”,“看人家,一句话就是一个人物”。(见英若诚口述-陈徒手人有病 天知否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文坛纪实)被西方戏剧界誉为“东方的奇迹”;“为史诗戏剧提供了一个典范”。 老舍的戏剧,在最难写的第一幕,却往往是他的剧本最见光彩的部分。,老舍曾自评说:“我总把力气都放在第一幕,痛快淋漓,而后难以为继。因此,第一幕戏很好,值五角钱,后面几幕就一钱不值了。曹禺同志的戏却是一幕比一幕精彩,好戏在后面,最后一幕是高峰,这才是引人入胜的好戏”。茶馆第一幕,大胆地采用无数张人物速写,组成了若干幅有着尖锐冲突的戏剧场面,在丰富多样的矛盾冲突中巧妙地完成了被曹禺称之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第一幕典型表现出历史剧矛盾冲突的多样性:,-马五爷的威风,表达了人民与洋奴的对立。(常四爷与二德子冲突,马五爷出面制止。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你去冲锋打仗!”马五爷:二德子,你威风啊!)-康六与刘麻子的冲突。-人不如鸽;五斤白面换个孩子。表现贫富悬殊的对立。-常四爷骂洋货,表现中国老百姓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的仇恨。-秦仲义与常四爷的冲突,表现维新派与人民群众的思想矛盾。-秦仲义与庞太监冲突,表现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常四爷被抓,表现反动派对人民的恐怖统治。-庞太监买妻,表现反动派对人民百姓的摧残。-茶客的愚昧,表现维新运动与人民的脱离。,最后“将,你完了”。通过下象棋隐喻了大清王朝的必然崩溃的结果,是总结第一幕的最后的结束语。虽然,第一幕所陈列的矛盾冲突相互之间似乎联系并不紧密,表现也各不相同,但都从某个角度、某一个侧面暴露了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人民与反动王朝的深刻的矛盾冲突,以展示出这个腐朽王朝的统治必然灭亡的前景。,茶馆艺术成就:(1)结构特色,体现出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四句话:“纵贯半个世纪,集中一个茶馆,截取三个断面,各色人物展览”。(2)独特的艺术构思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继,不重要的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三个主要人物横贯三个时代,代表三条道路:秦仲义的实业救国、常四爷的个人反抗、王利发的逆来顺受),通过人物悲剧命运完成“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意图。人物分析:王利发,(3)悲剧中穿插喜剧元素。太监娶妻 (4)戏剧对白神形兼备。(老舍一向认为“写戏主要是写人”)话响人立,开口就响如马五爷,全场只说了三句话,(在后两幕再也没出过场)但给观众的印象是很深的。(作品讲解)如二德子无理取闹,要动手打人时,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里,马五爷冷冷地,似乎是不经意地发了话,但立刻就把二德子镇住了,使这个横行撒泼的流氓忙不迭地请安谢罪,一边诺诺连声地退场;一边还抢着替马五爷付茶钱。足见马五爷这个“吃洋教”的威风。而当常四爷找他评理时,他却立即站起来,冷冷地说:“我还有事,再见!”,径直向门外走,充分显示了假洋鬼子的神气十足的傲慢劲。在这里,他说“再见”,并不是出于礼貌,而是有意从洋人那儿学来的习惯用语,表明他的身份,假壮声威。,马五爷的活画像,不仅精妙地勾勒出了一个洋奴的轮廓,而且也把当时的洋人横行的社会面貌反映了出来,可以说是勾勒出了一幅时代的剪影。六、蔡文姬及新编历史剧(一)历史剧热潮:50年代末60年代初,历史题材剧热潮,构成一个不可重复的时代。繁荣原因:其一,“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文艺政策的调整,打破了历史题材创作只能写革命历史的限制;其二,“反右”运动后,现实题材成了随时都可能犯忌的新的禁区,创作者有意无意看好历史题材;其三,直接原因是名家的参与和旧戏的复兴。,“海瑞现象”:1959年5月毛泽东看过湘剧生死牌后在上海会议上赞海瑞,引出一批“海瑞戏,各个剧种不下五十部。这一编演海瑞戏的热潮,被称为“海瑞现象”。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吴晗编剧的海瑞罢官,但1965年毛泽东组织批判,引发“文革”。,优秀历史剧: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胆剑篇等。老舍茶馆其实也属历史剧。(二)蔡文姬1959年初,68岁的郭写出五幕大型历史剧。1、创作意图与翻案情结 2、人物形象3、浪漫的主情主义是剧作创作风格,七、样板戏与沙家滨1、生成背景:1964年是改变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一年,京剧现代戏的演出在三年后被誉为“京剧革命”,并赋予它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开端”的意义。毛观看了“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像智取威虎山芦荡火种红色娘子军等剧目,极好展现出毛期待的那种文艺形式。以“革命现代京剧”为代表的“崭新”的文艺形态,成为文革时期唯一具有“合法性”的文艺形态。,2、“样板戏”美学 1.样板戏基础:“八大样板戏”: 1967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社论,正式宣布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八个剧目为“样板戏”。(知识识记),2、创作审美原则。样板戏成型的一般路数是集体创作,剧作家缺席,创作方法“三结合”,美学原“三突出”。 “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58年提出,在文革中被视为创作法宝三突出”原则是于会泳把江青的指示精神归纳提炼,后经姚文元修改润色始成。“三突出”被奉为文革戏剧乃至文艺创作的“圭臬: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 按照江青的矫情和自夸:即是“要用最美的音乐,最好的唱腔,最挺拔的表演动作,最重要的舞台位置”,使“英雄形象更突出、更完美、更高大”,3、样板戏美学A利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转述“革命”的意识形态,不厌其烦地借用京剧来重复一个个已成熟套的革命故事。B以空前“净化”的方式,彻底肃清当代非主流文艺要表现生活复杂性的价值取向。C在剧本环节,不惜以牺牲戏剧性来换取革命内容的“纯而又纯”。 “看红灯记,一个突出的印象,是思想的鲜明性和深刻性:革命的火焰扑不灭,革命的红灯代代传!这个思想主题,是文学剧本提供的”D日常生活不再是文艺表现的对象,这些样板戏没有一部与当下的生活有关。阶级斗争是主旋律,“京剧红灯记处处紧扣李玉和这个人物,事事以他为中心,把他推向矛盾的顶端,特别是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将原剧的民族矛盾升华为阶级矛盾,贯串了阶级斗争的红线。”李玉和 唱词:“人说道世间只有骨肉的情义重,依我看阶级的情义重于泰山。”,沙家浜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由北京京剧团将其改编,64年公演,连演百场不衰。毛泽东为其改名沙家滨。智斗一节,二女一男民间隐形结构。,当下对“样板戏”的认识评价: A、耗十年之时,倾一国之力,价值是主要的。这包括对传统程式和表现手法进行改良,舞台调度借鉴西洋歌舞剧;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唱腔和音乐在民族化和现代化之路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于正反两方面都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B、虽然具有考究的艺术形式,但政治工具化、模式化抹杀艺术生命力.反讽式的“荒诞”存在。,C戏剧、电影的生命在于情节、性格真实且合乎理性而这恰恰是当代艺术在协调政治动机与艺术动机时所患的绝症。德国电影史家乌利希格雷戈尔评价样板戏电影“人物极其脸谱化、思想内容公式化”,但同时也承认:“这些舞台戏曲片把意识形态公式化的世界通过舞蹈、通过舞蹈家奇异的、优美的舞姿、通过音乐和绘制的布景恰当地表现出来,以致这些影片本身都是一部完整的艺术品。” 评价原则:政治归政治,审美归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