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总览)课件.ppt
区域规划概论,长三角区域规划一核六带,区域规划概论 长三角区域规划一核六带,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区域规划的概念,一、区域规划 regional planning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的概念一、区域规划 regional plannin,二、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与特点,区域规划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和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 工作具有3个基本特性,即战略性、地域性和综合性。,二、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与特点 区域规划主要是在城,区域规划要对整个规划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布局问题作出战略决策,把同区域开发与整治有关的各项重大建设落实到具体地域,进行各部门综合协调的总体布局,为编制中长期部门规划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区域规划要对整个规划地区国民经济与社,区域规划的重要性,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经济区为对象 编制的规划,是国家总体规划或省级总 体规划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 域规划是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 规划,不是纯粹的指导性和预测性规划。,区域规划的重要性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经济区为对象,区域规划通常兼有两层含义: 一是描绘未来,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 二是行为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区域规划通常兼有两层含义:,区域规划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划定主要功能区的“红线”,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编制区域规划,要着眼于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能力,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划定主要功能区的“红线”,主要内容是,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区域规划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城市规划与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自50年代中起,结合新工业基地和新工业城市的规划建设,广泛开展此项工作。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区域规划受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重视。,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区域规划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区域规划的特点,1、目的性明确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广东省东西两翼区域规划的编制目的是解决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的协调发展。2、前瞻性突出规划的超前性,加强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区域规划的特点1、目的性明确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3、综合性区域规划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规划内容广泛,对区域内各系统、各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对社会经济各部门进行统筹安排,在综合各部门、各行业专业规划的基础上对区域的整体发展做出统一决策。(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全面权衡利弊,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区域空间布局方案都不会是唯一的,区域规划应特别注重发挥地区优势,最后规划方案的决策往往是在多方面、多目标、多方案的综合比较中遴选出来的。,3、综合性,4、战略性区域规划是战略性的规划,它主要体现在:(1)规划时间跨度长。一般而言,区域规划的期限都在20年以上,可以展望到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由于规划期限长,必然要求规划方案有明显的超前性,但又要有近期建设重点项目的规划,使规划方案既能指导近期的国民经济建设,又可保持远近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2)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因此,区域规划总是从长远着眼,从宏观着想,讲求区域的整体效益。规划的重点应是区域宏观性的、全局性的、关键性的重大项目。(3)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由于区域规划是长远性的规划,而区域未来的发展往往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对于未来的预测难于完全准确,所以规划中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目标、结构、布局与土地利用安排只能勾画大体的轮廓,规划中提出的发展指标不需要是一个定值,可以有一定的幅度,具有较大的弹性。(4)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的影响。区域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因此,规划方案制定时,既要从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又要兼顾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的利益;既要考虑区域的长远利益,又要考虑近期的利益,以使区域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4、战略性,5、地域性区域规划工作的地域性,包含如下两方面的含义:(1)地方特色。各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条件、原有基础千差万别,各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地域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就不会相同。各地区有各自的特殊性,规划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反映出规划区域的特色。(2)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规划过程中不仅要把规划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同时也要对规划区域内所辖地区全面考虑,体现规划在区域空间上的完整性。,5、地域性,区域规划的内容,区域规划是描绘区域发展的远景蓝图,是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涉及面十分广,内容庞杂,但规划工作不可能将有关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问题全部包揽起来,区域规划的内容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区域规划的内容 区域规划是描绘区域发展的远景蓝图,是,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区域发展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也有空间的开发战略。制定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指标,一、二、三产业大体的就业结构,实施战略的措施或对策作为研究的重点。,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工作中有三个重点:(1)确定区域开发方式。如采用核心开发方式、梯度开发方式、点-轴开发模式、圈层开发方式等。开发方式要符合各区的地理特点,从实际出发。(2)确定重点开发区。重点开发区有多种类型,有的呈点状(如一个小工业区),有的呈轴状(如沿交通干线两侧狭长形开发区)或带状(如沿河岸分布或山谷地带中的开发区),有的呈片状(如几个城镇连成一块的开发区)等等。有的开发区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有的开发区则跨行政区分布。重点开发区的选择与开发方式密切相关,互相衔接。(3)制定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着重研究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步骤、对策、措施。综合评价区域发展条件,正确认识区域的战略地位,明确区域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区域内部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和区域外部的环境都对区域的发展和建设产生影响,发生作用。 区域发展条件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对于影响区域未来发展的各种条件,应尽可能在定性论述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分析,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便比较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为制定战略目标提供依据。,规划工作中有三个重点:(1)确定区域开发方式。如采用核,2、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区域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的重点习惯上放在工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上。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科学布局生产力,是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区域规划要对规划区域的产业结构、工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区分布状况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照当地生产发展的条件,揭示产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和行业,以及重点的发展区域。规划中要大体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远景发展目标,根据产业链的关系和地域分工状况,明确与主导产业直接相关部门发展的可能性。与工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的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也常常在工农业生产布局规划中一并研究,统筹安排。,2、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是社会生产力和人口在地域空间组合的具体反映。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生产力综合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和协调各项专业规划的重要环节。由于农村居民点比较分散,点多面广,因此区域规划多数只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研究城镇体系演变过程,现状特征,预测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公用性等特点。基础设施对生产力和城镇的发展与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或者超前发展。 基础设施大体上可以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两大类。,4、基础设施规划,(1)拟定区域城镇化目标和政策;(2)确定规划区的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3)原则确定各主要城镇的性质和方向,明确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经济联系;(4)原则确定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各阶段主要城镇的人口发展规模、用地规模;(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各级中心城镇的分布,新城镇出现的可能性及其分布;(6)提出重点发展的城镇地区或重点发展的城镇,以及重点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建议;(7)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议。,(1)拟定区域城镇化目标和政策;(2)确定规,5、土地利用规划准确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对各类用地在空间上实行优化组合并在时间上实行优化组合的科学安排,是实现区域战略目标,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保证。土地利用规划应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质量评价基础上,以达到区域最佳预期目标的目的,对土地利用现状加以评价,并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可突出三种要素:枢纽、联线和片区。枢纽起定位作用;联线既是联结(如枢纽之点的联结),又是地域划分(如片区的划分)的构成要素;片区则是各类型功能区的用地区划(如经济开发区,城镇密集区,生态敏感区,开敞区,环境保护区等)。,5、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主要是:(1)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质量评价;(3)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4)未来各类用地布局和农业用地、园林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等各类型用地分区规划;(5)土地资源整治、保护规划。,区域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主要是:,6、可持续发展规划规划区域应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谋求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使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6、可持续发展规划,7、区域发展政策区域政策可以看作是为实现区域战略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的总和。 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企业布局区位的政策,属于微观政策范畴,如补贴政策、区位控制和产业支持政策等;另一类是影响区域人民收入与地区投资的政策,属于宏观政策范畴,可用以调整区域问题。,7、区域发展政策,区域规划的区域发展政策研究,侧重于微观政策研究,并且要注意区域政策与国家其它政策相互协调一致,避免彼此间的矛盾。区域政策的主要内容有:(1)劳动力政策。包括流动政策和就地转移政策等,既要防止后进地区人才流失,又要区内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转向高的行业。(2)资金政策。包括财政手段(如补贴和税收)、改善企业金融状况和行政控制等,诱导资金投向。(3)企业区位控制政策。如通过税收和企业开发许可证制度,促使工业的发展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4)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促进新企业的创建和小企业的成长,促进技术革新,发展经济开发区。,区域规划的区域发展政策研究,侧重于微观政策研究,并且,区域规划的类型,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把区域规划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1、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 (1)策略性的区域规划 这类规划相当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内容侧重于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经济发展的重点,确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产业布局,以及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措施和政策。,区域规划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把区域规划,(2)物质性的区域规划 规划内容偏重于区域发展的物质环境和建设工程项目的空间布局规划,规划成果注重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总体蓝图。因此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城镇的发展和布局,对于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各种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极为重视,(2)物质性的区域规划,(3)综合性的区域规划 综合性区域规划是通常说的区域规划,比较规范性的区域规划。综合性的区域规划,兼容策略性规划和物质性规划的特点,内容系统、全面。既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内容,又有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完整的经济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内容;既描绘出区域经济建设未来的总蓝图,又有明确的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实施措施。,(3)综合性的区域规划,2、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1)区域分类按照区划的性质和地域属性不同,通常把区域分成如下几类:自然区。自然区是指自然特征基本相似或内部有紧密联系、能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地域单元。它一般是通过自然区划,按照地表自然特征区内的相似性与区际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每个自然区内部,自然特征较为相似,而不同的自然区之间,则差异性比较显著。经济区。经济区是指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它可能是经过经济区划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也可以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连片地方。,2、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1)区域分类按照区划的性质,经济区也有多种类型,如:聚类经济区,国外称之为均质区。其中有经济发展水平或发展速度相类似的聚类经济区,也有的是经济结构特征或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相似的聚类经济区。经济协作区。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经济联系而组织起来的地域单元。经济协作区是加强区域经济横向联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和经济发展区域化的趋势相适应。经济特区。它是享有较多优惠政策,有一定相对独立性和特殊管理的地域。如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开发区等。部门经济区。根据某些资源或产业相对集中,或者按主导产业为标志划分出来的地域。如工业区、农业区、能源区、矿区、加工工业区、风景旅游区、商业贸易区等。综合经济区。即通常一般所说的经济区,经济门类较多,内部有紧密的联系,都有经济中心城市和广阔的乡镇结合在一起的区域。,经济区也有多种类型,如:,行政区。行政区是为了对国家政权职能实行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社会区。社会区是以民族、风俗、文化、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差别,按人文指标划分的地域单元。由于区域属性不同,各类区域在规划中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往往有所差别。因此便会产生不同的区域规划类型。目前研究重点是经济区区域规划(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等)。,行政区。行政区是为了对国家政权职能实行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3、按规划区域的不同特点分类,分为城市地区、工矿地区、农业地区、风景旅游地区、流域综合开发地区、工农业综合发展地区等多种类型地区的区域规划,规划内容各有侧重。 按规划区的界限,既可按不同等级的经济区、也可按行政区进行。,3、按规划区域的不同特点分类 分为城市地区、工矿地,区域规划的程序,1、区域规划思路 目前区域规划一般通行的程序是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程序。 这种程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区域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了规划的要求,是形成未来区域系统的基础。 但是,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受到内外环境和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谓规划,就是要在研究影响区域系统发展变化的诸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探讨区域未来变化的各种可能和多种多样的方案。区域规划决策,要对区域未来变化的多种可能进行比较,描绘出较为理想的意想状态,从而形成规划,并促成其实施。在实施规划方案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未发现的新问题或认识不足之处,从而有必要对规划进行调整或进行新的规划。,区域规划的程序1、区域规划思路,2、区域规划工作步骤 根据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要求,区域规划工作大体上可按如下七个步骤进行:(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研究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估(6)规划定案(7)实施阶段,2、区域规划工作步骤,(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调查区域发展现状的和收集有关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各种条件、各种要素的基础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认识区域的本质特征、区域的发展演变过程,明确区域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找出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潜力,为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制订区域发展目标及设计规划方案提供依据。,(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区域发展目标是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部分。目标是发展的导向。在区域规划方案设计之前,必须首先决定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区域发展方向。有了目标,才能研究发展的方针,组织合理的结构,提出实现目标的对策和建设的方案。 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实质是对规划区域提出发展的意想状态,可以采用“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原则”,也可以采用“地方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的可能性为原则”,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发展目标有高目标、低目标和适中目标等多种层次。为决定发展目标,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区域内外的条件和资源状况,对区域未来发展变化进行大量的预测工作。,(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实际是对区域各经济部门和重大建设项目或重点开发区域、不许开发的保护区域的深化研究,这是生产力总体布局的工作基础。 区域发展的研究课题一般是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发展背景、未来的发展目标、重大建设项目而提出来的,通常的课题有:水、土、矿产、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就业问题,主导产业,经济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与环境保护,重点开发区域等。,(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课题研究的对策,规划工作者综合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方案,拟定区域发展的总体方案。这是规划工作者在规划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阶段。他们要使各个部门、区域的各个部分尽可能和谐、协调、有效地发展,要设计出可供比较、选择的若干个方案。 规划设计时既要有部门发展的专项规划方案,也要有综合的总体规划方案。它们通常是以规划图来表示,同时编写规划报告或附上规划说明,往往还同时附上其他有关的图表和研究资料作为补充。,(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估这一步骤可分为两个不相连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规划方案未决定之前,对若干个供比较、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估,以判断规划设想或规划方案构想的合理性和优劣性。在评估的基础上,选定出较为适当 的方案。第二阶段是在规划方案初步拟定后,请当地政府的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或评审。,(5)规划方案评估,(6)规划定案根据规划评估、论证或评审意见,认真研究,作必要的修改,最后形成规划文件。规划成果应按有关规定程序,报上级主管机构或政府权力部门审批,方具有实施的权威。,(6)规划定案,(7)实施阶段在实施规划方案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规划的可行性和实际效益,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对原规划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或修改。,(7)实施阶段,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区域分析与规划(总览)课件,国土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国土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我国国土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即地区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的多样性;(3)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即因地制宜地进行国土整治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核心因素,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但仍是区域发展和产业分工的重要基础,而且不同类型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程度不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仍须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自然资源的种类,自然资源,陆地资源,非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的种类自然资源陆地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一)、自然资源极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三个特性: 有限性 区域性 整体性,(一)、自然资源极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为: 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关于自然资源量的评价2、关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关于自然资源的可能的开发利用方法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二 、 人口与劳动力 (一)、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区域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 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二 、 人口与劳动力,(二)、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人口增长分析 人口质量分析 劳动力供应分析 人口的分布分析,(二)、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三)、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生产或资源的供给相适应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简述 人口的增长无限的 人口的消费无限的 供人口生存的资源有限的 适度人口 人口容量 人口承载力,(三)、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生产或资源的供给, 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三 、 技术条件 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技术来自生产实践、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 (一)、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三 、 技术条件,(二)、区域技术条件分析技术选择与引进是一切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技术的选择,(二)、区域技术条件分析,讨论题: 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讨论题:,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自然环境决定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又会影响自然环境。,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自然环境决定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处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各方面的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未来将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将产生什么影响?人类应当采取什么对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人类是否可能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合理地组织生产活动和发展保护环境的新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预测人类影响下未来全球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难题,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处于迅速发展的,区域分析与规划(总览)课件,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比如新疆内蒙等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可以多多树立风车,发展风力发电,以缓解能源危机,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同时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南方地区则适宜发展水电,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东部地区工业发达但水质性缺水严重,可以大力发展污水处理技术,推进中水的利用。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广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比如新疆内蒙等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可以多多树,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国际著名的思想库罗马俱乐部指出,“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 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国际著名的思想库罗马俱乐部,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1.生态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 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为原料或动力开始的。只有劳动与自然界结合,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保证。,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精神享受。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工农业生产必备条件,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 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能够使人们神清气爽,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逐步升高。,2.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精神享受。,3.生态环境能够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资源条件的制约,恶劣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水源污染、森林破 坏、水土流失、农业生态恶化等,危及工农业生产的基础,限制经济发展。相反,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增殖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3.生态环境能够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4.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政治、经 济、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承载平台。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是一个倡导节约自然资源、更是一个科学开发 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社会。因此,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4.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如何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前景似难以为继,令人担忧,尤其是生态问题。虽然,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人类追求文明与幸福的理想正在逐步得到实现。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正当人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沾沾自喜时,却不知不觉地步入了自己挖掘的陷井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如何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使,问题:,1空气污染。2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林草覆盖率低。3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4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5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6自然灾害频繁,水旱灾害交替发生。,问题:1空气污染。,原因:,1群众长期以来沿袭过去那种挖山种地、广种薄收、超载放牧等传统生产方式,只考虑眼前,没有考虑后果。这样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反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了“越穷超垦、越垦越流、越流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由于一些地方存在着只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利益的心态,导致对大自然的无休止索取和掠夺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原因:1群众长期以来沿袭过去那种挖山种地、广种薄收、超载放,3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只种地,不养地,只索取,不投入,只垦地,不护地,“种一年地,扒一层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承载能力弱化,人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 4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有的地方没有战略眼光,缺乏系统思维,方法简单,措施不力,零敲碎打,应付上级,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损国损民,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3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只种地,不养地,只索取,不投入,5投入严重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困难大,导致治理标准低,进度慢,效果差。以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例,每平方公里治理投资平均达40-50万元,而目前国家投资给陕西省的每平方公里治理资金仅为2-3万元,加之陕北地区多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落后,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十分有限,不足部分主要依靠群众投工投劳,因而治理速度慢、规模小、标准低、综合配套差,生态建设的效果不理想。,5投入严重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困难大,导致治理标准低,进,6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时有发生。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亦是贫困地区,盗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煤、气、油等矿藏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道路交通建设,往往破坏地貌和植被,造成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粗放的掠夺式农牧业生产方式在水土流失重点区普遍存在,成为导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6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时有发生。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亦是贫困,7政府及有关环保部门对生态环境没有采取严格的措施,没有把问题落实到真实处。没有依法执政,其根本原因在于“政绩观”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最终导致政府不能够依法行政。,7政府及有关环保部门对生态环境没有采取严格的措施,没有,对策:,1植树种草,涵养水源,营造区域良好环境。2理顺思路,调整结构,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3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4全面规划,分步实施,要进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5加强管理,保护资源,实现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6政府应把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7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策:1植树种草,涵养水源,营造区域良好环境。,通过生态环境规划来协调人与环境、资源之间关系;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运用生态环境规划的方法,规划设计区域发展与资源开发的途径;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如 生态足迹、资源承载力RS、GIS,通过生态环境规划来协调人与环境、资源之间关系;,思考题:,就目前环境恶化或者破坏的速度,你对这种现状有什么样的感受?如何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功能区划?,思考题:就目前环境恶化或者破坏的速度,你对这种现状有什么样的,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三、政策与制度,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一、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二、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第五章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一、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二、 区域竞争力评价三、 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第五章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一、区域优势二、区域分工与区际 联系,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一、 区域产业 结构分析二、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与产业结构优化,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第八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一、 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二、 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三、 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第八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九章 区域发展战略,一、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二、 战略抉择三、 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九章 区域发展战略一、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十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一、 增长极理论二、 核心边缘理论三、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四、 圈层结构理论,第十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十一章 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制,一、 区域土地利用二、 区域管制,第十一章 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制一、 区域土地利用,第十二章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一、 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二、 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三、 第三产业规划布局,第十二章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第十三章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一、 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二、 基础设施的理论和实践三、 区域交通运输规划四、 区域给水、排水规划五、 区域电力规划六、 区域电信规划,第十三章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十四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一、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二、 城镇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评价三、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四、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五、 城镇体系规划类型,第十四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一、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第十五章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生态规划的步骤与内容、生态评价、生态适宜性分析、生态关系规划与调控、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规划、生态住宅区环境要素分析、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设计原则、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设计内容,第十五章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是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课题。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规划已经成为保证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城市的现状和历史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可进行10项研究。,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是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课题。,研究内容: 1、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论证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生态环境制约条件和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时空分布; 2、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对城市和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诊断,以明确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之所在; 3、敏感因子和敏感区域识别,摸准生态环境重要敏感因子和敏感区域,明确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对象; 4、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预测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资源的支持能力研究;,研究内容:,6、基于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的城市性质与功能,从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角度提出城市性质、主要职能、发展方向、空间布局、人口容量的战略框架; 7、环境污染控制与调控,研究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传统行业的生态化改造、工业发展推进与布局的环境目标及污染综合控制、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发展策略。探索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以及区域生态建设和生态调控方法; 8、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区域定位和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9、环境管理体制,探讨市、区、镇三级环境规划和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10、生态环境规划影响,预测生态环境规划的实施对城市经济、环境及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影响,提出有效的互动控制措施。,6、基于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的城市性质与功能,从促,总结与案例,总结与案例,国外的区域规划,不论是为缓解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失衡问题,还是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全国均衡发展,还是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在区域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作为先行者,有许多值得我们参考、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日本:迁移分散首都功能 “展都”和首都功能迁移 法国:削弱中心城区功能 巴黎周围五座新型卫星城和九个副中心 美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区域政策和与之配套的区域规划 英国:建设大伦敦都市圈紧凑型城市的方向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水、能源、交通等资源 德国:调整规划行政管理体制从国家到地方有着成千上万部与空间规划有关的规划方案 ,不同规划之间不发生相互冲突 奥地利:建立规划协调平台 9个州规划之间的矛盾,则由奥地利的空间规划联合会来协调。,国外的区域规划 不论是为缓解工业化过程中出,国外的区域规划共性: 1、规划体系完整有一套科学的方法 2、规划目标主要在于使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更好地、更稳定地向前发展,高度重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跨行政区的区域规划目标,则十分注重如何使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更加趋于均衡。,国外的区域规划,3、就业问题、土地利用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发展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是区域规划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4、逐步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但由于各个国家国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