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课件.ppt
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十一) 人文与社会学院,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十一),第十章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第十章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第一节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一、袁世凯的倒行逆施1、破坏责任内阁制,组建御用内阁1912年3月,第一届内阁成立,唐绍仪为内阁总理 “同盟会中心内阁” 6月,唐绍仪及四个同盟会阁员被迫辞职 ,第一届内阁垮台 1912年9月 参议院通过赵秉钧为内阁总理,内阁变成袁世凯的御用机关,第一节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一、袁世凯的倒行逆施,2、软硬兼施,瓦解革命阵营3、制造“宋案”,破坏政党政治 1913年3月20日 , 宋教仁被暗杀,2、软硬兼施,瓦解革命阵营,4、大借外债,充当镇压革命的军费 1913年4月26日,与俄、英、法、德、日五国银行团在北京签订2500万英镑的善后借款合同,借款年息5厘,47年还清,本息合计达6785万英镑,以中国的全部盐税、关余及直、鲁、豫、苏四省的中央税作抵押。 6月,袁世凯罢免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 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率先在江西湖口举兵讨袁,宣布江西独立,“二次革命”正式爆发。 9月, “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4、大借外债,充当镇压革命的军费,二、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及人民的反抗斗争 1、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914年10月4日,公布总统选举法10月6日,国会进行总统选举 10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1月4日,下令解散国民党,撤销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以新建的御用机构“政治会议”取而代之 1914年5月1日,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4年12月29日公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袁世凯成为终身大总统。,二、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及人民的反抗斗争,2、白朗起义白朗(18731914),河南宝丰人,因其身材修长,行动迅速,又因其名谐音而人称“白狼”。,2、白朗起义,3、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被推为总理 1914年8月,黄兴在日本东京成立“欧事研究会”,3、革命派的反袁斗争,第二节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一、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共五号),妄图把中国变成其独立的殖民地。 5月9日,袁世凯被迫接受除第五号各条容日后协商外的全部要求。,第二节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一、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二、洪宪帝制 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在上海亚细亚报上发表共和与君主论,公开宣扬“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 袁世凯的法律顾问日本人有贺长雄发表共和宪法持久策,鼓吹中国不适于实行共和政体,必须由袁世凯当皇帝才能避免中国的分裂。 8月14日,杨度、孙毓筠、严复、李燮和、胡瑛、刘师培等联名发起组织“筹安会” 12月11日国民代表大会开会,以1993票赞成,零票反对通过实行君主立宪 。,二、洪宪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正式登极称帝。,1916年元旦,袁世凯正式登极称帝。,三、护国运动 1915年夏,孙中山组织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总司令部,并派人回国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发动起义,宣布云南独立,组成讨袁的“护国军”,揭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次日废除“洪宪”年号 。 4月,袁世凯下令恢复内阁制,由段祺瑞组织责任内阁。 5月8日,在梁启超、蔡锷推动下,在广东肇庆建立了以唐继尧为抚军长的军务院 。 6月6日, 袁世凯病死。,三、护国运动,第三节 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两类军阀:1、北洋军阀集团: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 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 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 以阎锡山为首的晋系以张勋为首的“定武军” 2、非北洋军阀集团:唐继尧的滇系和陆荣廷的桂系,第三节 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二、府院之争三、张勋复辟“张勋复辟”是指以张勋为首的复辟派拥戴清废帝溥仪恢复清朝帝制,因1917年为农历丁巳年,又称“丁巳复辟”。,二、府院之争,四、段祺瑞的卖国统治及护法运动1、段祺瑞的卖国统治 为了推行“武力统一”政策,段祺瑞政府向日本大举借款,将铁路、电讯、矿产、森林等作抵押,总计达1.45亿日元,史称“西原借款” 。 1918年5月,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订所谓的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等条约,使日本在中国取得了驻兵和军队自由出入中国东北与蒙古的特权。,四、段祺瑞的卖国统治及护法运动,2、护法运动1917年 8月25日召集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 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10月,与北京段祺瑞政府相对立的南方护法军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 随后孙中山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出兵讨伐段祺瑞,开始了“护法战争”。 1918年5月4日,非常国会决定修改军政府组织法,孙中山被迫宣布辞去大元帅一职。 第一次护法运动以失败告终。,2、护法运动,第四节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1、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2、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第四节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1917年,新青年杂志社迁到北京 编辑:钱玄同、胡适、李大钊、刘复(半农)、沈尹默、高一涵 主要撰稿人:鲁迅、周作人、沈兼士、王星拱等,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首先,宣传民主与科学。 其次,批判封建的儒家学说。 吴虞:“四川省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鲁迅 :西方启蒙运动时的伏尔泰第三,提倡文学革命。,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首先,宣传民主与科学。,吴 虞,吴 虞,胡适在1917年1月的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胡 适,胡适在1917年1月的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张: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1、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和发动的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它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努力已经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层面进入到精神文化层面。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加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伟大的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先导,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局限性:运动局限在高等院校和城市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政治斗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对待文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祖国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完全否定,对西方文化则极度崇拜,认为一切都是好的。 新文化运动在“破”的方面是相当深入的,但是在“立”的方面显然贡献不大。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被推翻了,但是西方新的思想却没有能够有系统地在中国生根 。,局限性:,第五节、五四运动,一、五四爱国政治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关于山东问题交涉的失败。 五四学生爱国政治运动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5月4日到6月3日,主要是学生罢课和示威游行。 第二阶段:从6月5日到6月28日,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与学生罢课汇合成一股爱国政治运动。,第五节、五四运动一、五四爱国政治运动,二、五四以后的社会文化思潮 1、新思潮的彭湃 期刊和社团的涌现 : 北京的新中国、上海的觉悟、星期评论、长沙的湘江评论等 天津的觉悟社,北京的工读互助团、平民教育社等。,二、五四以后的社会文化思潮,新思潮 : 蒲鲁东的社会无政府主义、巴枯宁的团体无政府主义,柯尔的基尔特主义,考茨基的社会民主主义、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欧文的合作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等,新思潮 :,2、马列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19年5月1日,晨报副刊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这是中国报纸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开始。 1919年5月5日)的时候,李大钊不但在新青年上编了一个“马克思研究号”,而且也帮助晨报副刊开辟了一个“马克思研究”专栏。,2、马列主义的传播,3、问题与主义之争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8月17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就是在问题与主义的关系上,胡适的社会改良主义充分表现出来,这种观念对于已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来说发生了矛盾。,3、问题与主义之争,4、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东方文化派” :东方杂志的主编杜亚泉 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肇始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批判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三篇文章 。 这场论战第一次对东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两种文化传统作了周详的剖析,对中西文化的交流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实开我国文化研究之先河。,4、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 “东方文化派” :东方杂,梁潄溟于1921年作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讲演。他把世界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欧洲文化是“意欲向前”的路向;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的路向;印度文化是“意欲向后”的路向。 “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之复兴”,在这场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中,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批判旧思想、旧文化,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体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而杜亚泉等保守派站在对立面加以反对,维护儒家的文化传统,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是逆潮流而动的。但是,如前所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缺点和错误。,在这场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中,新文化运,5、科学与玄学论战 1923年2月14口,张君劢在北京清华大学作了题为“人生观”的讲演:最近几年来的西方文明是因科学而取得的物质文明,一战以来它已被欧洲人怀疑并“厌恶”,中国应该珍视自有的精神文明。 丁文江发表玄学与科学,反对张君劢的说法: 中国需要的仍然是“科学神”。,5、科学与玄学论战,论战的双方:玄学:张君劢、张东荪、林宰平、范寿康、翟菊 农、梁启超 科学:丁文江、胡适、王星拱、任叔永、朱经农、唐城、陆志韦、吴稚晖,论战的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