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ppt课件.ppt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的视角,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整体观、系统观,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教师能力建设和校本实践教研组织,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整体观、系统观,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原则,对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解,苗 逢 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简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本次课改倡导的IT与教学改革的互动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四、教学过程1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IT整合于教学的全局观和系统观,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 。,IT整合于教学的全局观和系统观,为什么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21世纪素养信息素养,21世纪素养,2002年3月7-8日在德国柏林召开了由世界知名企业家和教育家参加的“21世纪素养峰会” ,主题是“界定21世纪素养” 。 会议提出:新世纪里,信息和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对信息和知识的有效应用,单靠读、写、算等传统的能力基础已经不能胜任。教师、学生、雇员和公民必须形成新的素养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21世纪素养,技术素养:有效使用因特网等新媒体和交流信息 的能力; 情景性(应用)素养:收集、组织和评价信息, 并根据信息处理结果形成有说服力的 观点的能力。媒体创造性:制作内容并以适合各种受众的方式 发布内容的能力。社会能力和责任感: 考虑在线信息发布的社会后 果的能力,以及面向儿童和其他弱势 群体的责任感。,IT整合于教学的全局观和系统观,为什么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21世纪素养信息素养,综合信息素养,IT整合于教学的全局观和系统观,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中小学信息化与课程改革统整,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体系,使教育信息化成为全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动态更新的多样化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小学初中高中一贯设置的课程建设;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加强地方和校本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程与教学改革;研制能保证高质量学科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信息技术学习工具、在线内容,创设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为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支持;,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正规教育和非正规相联系、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相衔接的泛在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互联网应用模式信息化条件下学习规律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健康、安全的互联网学习和生活环境,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实践,IT整合于教学的全局观和系统观,基础设施,信息素养,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评估,国家层面地方/学校层面具体教学过程,国家-学校-个体教师-学生,规划,理 念,步调协调,辩证与理性全面与校本教学实效,系统规划管理保障,追求实效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动力面向实际的模式,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整体观、系统观,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教师能力建设和校本实践,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原则,对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解,对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解,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IT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 Learning),信息技术整合应以人本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思想为导向,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性。,课程目标取向:IT服务于课程、教学与学习、学生 发展的需要(3个面向),而非相反课程本体目标:促进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学生发展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不仅限于技术操作。,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目标,IT整合于教学不应止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以新的方式进行学习。,信息素养的核心部分,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目标,信息素养的构成,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分层结构与分析,对信息技术的理解、适应和操作 信息素养的知识技能基础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理解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积极适应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技术,形成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面向实际需要,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2.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的能力核心(又称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参照“Big6”对信息素养的界定),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负责、安全、健康,强调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评价和选用合适的现代信息技术趋利避害不仅限于现代信息技术广义和历史的理解,IT整合于教学的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 辩证、理性地分析信息技术的作用,面向课程的要求、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辩证地评价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趋利避害,追求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实效。,强调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计算机技术:使得世界数字化,把信息分解成可以还原的 0和1组成的数字符号,便于存储、管理 网络通信技术:跨越空间、时间、民族、文化传递、交流 可以分解和还原的数字符号,分析各学科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和学习中的具体作用,IT整合于教学的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 辩证、理性地分析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应用于讲授性教学,引起注意,新信息传递与内化,巩固熟练,测评与补救,信息呈现现象演示个别辅导型CAI信息扩展,操练练习游戏问题解决,计算机辅助测验(CAT)题库系统数据库,IT的使用,教学过程,呈现问题情境,讨论分析问题,搜集数据资料,处理分析资料,多媒体计算机模拟三维动画超媒体,课程资源库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网上合作研讨虚拟实验和探究模拟与建模微型世界,数据库电子表格统计软件文字处理,总结呈现结果,文字处理PowerPoint多媒体著作工具网页制作,信息技术应用于探究性学习,评价反思,电子档案袋,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学过程,强调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评价和选用合适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限于现代信息技术广义和历史的理解,面向课程的要求、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辩证地评价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趋利避害,追求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实效。,IT整合教学的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 辩证、理性地分析信息技术的作用,分析信息技术双面性的3个层面:,信息技术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不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和挑战,辩证理性分析信息技术的3个层面“技术与人”“信息技术与教师”,一、信息技术本身的缺陷和不足信息技术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本身存在缺陷和不足;是人类感知觉和认知功能的模拟和延伸,但各项技术还未成熟,在很多方面与人类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尚存在很大差距;,应用需求,技术研发,实际应用,缺陷不足,后续研发,新的需求,人是技术研发、应用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所用的信息技术是阶段性的产品,应操控技术,而不能迷信、崇拜和过分依赖技术,不能用技术取代人,一、信息技术对应用条件要求较高、成本高对基础设施和设备、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应用成本比较高;同时容易导致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辩证理性地分析信息技术的3个层面,二、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不良应用1.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21世纪国际恐怖活动的5种令人恐惧的手段之一 网络病毒第一例病毒:1987年10月,Pakistan(Brain)病毒。1988年11月2日,“蠕虫”病毒首次通过网络发作。,各种借助信息技术实施的犯罪,辩证理性地分析信息技术的3个层面,二、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不良应用2.不健康的信息和不健康的使用行为,不良信息泛滥谈“黄”色变 “上网公约”与青少年保护法规,辩证理性地分析信息技术的3个层面,不健康的使用方式电脑沉溺、 “互联网络中毒”初步上瘾的症状:日常不快的事通过网友来发泄;一上网就废寝忘食。1996年8月,哈佛大学附属精神医院麦克林医院开设电脑瘾症门诊。,二、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不良应用3.信息技术应用对原有行为习惯和法律、道德的冲击,赛伯空间(Cyber Space)或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与现实世界相对的以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现代文化艺术手段的全方位利用为基础的空间。,虚拟世界的特点,辩证理性地分析信息技术的3个层面,二、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不良应用3.信息技术应用对原有行为习惯和法律、道德的冲击,赛伯空间或虚拟世界具有以下特点:电子介质性:与纸介质相对交互性: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开放性:任何人均可进入且相对民主、平等虚拟性:可以实现物理世界难以实现的功能高时效:发展迅速、更新快,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辩证理性地分析信息技术的3个层面,二、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不良应用3.信息技术应用对原有行为习惯和法律、道德的冲击,赛伯空间或虚拟世界对人类生活、工作影响举例:,生活中的虚拟化成分:虚拟娱乐,例如“虚拟鱼缸”(东京,2000) ,辩证理性地分析信息技术的3个层面,虚拟情感交流 “计算机辅助爱情”(CAL),虚拟世界中的“隐身”,“(伙计,)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健康的心灵、健康的使用方式、健康的信息,“隐身”后的欲望膨胀和个性扭曲现实世界中法律、法规在虚拟世界中作用的削弱虚拟世界中道德 观念的淡化,“别以为你是一条隐藏很深的狗”,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和挑战1.记忆的外储、电脑失忆、电脑失写2.认知超载3.超媒体中的迷航4.更易分心5.人机互动对人际交往的冲击6.对原有教学习惯和原有体制的冲击,辩证理性地分析信息技术的3个层面,强调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评价和选用合适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限于现代信息技术广义和历史的理解,IT整合于教学的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 辩证、理性地分析信息技术的作用,面向课程的要求、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辩证地评价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趋利避害,追求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实效。,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所有可用于获取、管理、加工、创作、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各种技术和工具。面向问题,信息技术的缘起和发展感知觉器官、认知器官的延伸;支持、辅助人类获取、管理、加工、创作、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各种技术和工具。,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师实施IT整合的能力核心 IT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学科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选择组合开发,工具资源环境,论证选用创新,教学方案,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教师,学科内容,1.辅助存量信息的呈现效果多媒体和超媒体现象和过程展示2.信息的增量不可能可能信息拓展,1.提高现有教学方式的效能2.赋予现有教学方式新的特征3.新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整合的主体是教师;教师IT整合能力的核心是IT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赋予了教学多方面的新可能或新特征,有利于学生多元智力和多方面发展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在充分研究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支持学生各种学习形式和各种认知过程方面的潜力。,学生,学习内容,1.工具: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 工具2.资源3.学习伙伴4.环境,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更为丰富的资源;更便捷的信息检索、管理;多感觉通道刺激;过程的动态展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整体观、系统观,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教师能力建设和校本实践教研组织,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原则,对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解教师的视角,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教师能力建设和校本实践教研组织,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教师能力建设和校本实践,“草根模式” 我们的选择,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持续发展校本生长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专家报告理念研讨,分组设计,案例展示评价修改,实施教学教学实验,教师自我反思总结,优秀案例展示,经验交流;布置下阶段工作安排,新一轮参与式培训和研究,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参与式教师培训和校本实践我们的实践,教学设计模板,实验过程记录,教学设计简介,1.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综合考虑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外在活动形式。2.教学设计是以帮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教学设计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保证没有人处于教育劣势之中。,教学设计简介,3.教学设计应重视对学习的分析,以“人类是如何学习”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4.教学设计应注意发展学习者的能力,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以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5.根据教学问题的大小和简繁,相应的教学设计也有课堂式、活动式和产品式等不同层次,教学设计简介,教学设计两个层次: 选择创造教学的设计的4个关键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教学策略(方式、工具等)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分析,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参与式教师培训和校本实践面向新课程的项目推进,首批8个实验区,后续实验区,近期工作安排,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整体观、系统观,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教师能力建设和校本实践,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原则,对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解教师的视角,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原则,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是什么? 仅仅是为了用技术? 仅仅是为了上公开课?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习方式的关系? 仅仅是用IT支持传统教/学方式? 仅仅是用IT呈现课本内容? 用IT复制和播放优秀教师的课题教学?,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思考与困惑,用,用好、用实,倡导整合追求实效,倡导IT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方面的潜力。避免“为用技术而用技术”;放弃“课本搬家”、“课堂搬家”式的软件或课件;避免 “机械电灌”或其他利用IT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信息技术应用的“量” ? 多多益善?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关系? 信息技术应用优先?信息素养培养与其他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思考与困惑,用活,倡导整合追求实效,信息技术应用与调查、访谈、实地考察、实验、创作等“动手”活动方式结合,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杜绝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电化”;不能为用IT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避免IT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等待“万能模式” ?,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思考与困惑,学专家、学国外、学专家模式?,做实践?怎么做编课件?,创校本创新?,倡导整合追求实效,鼓励结合本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学科特点、具体教学主题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创新地开展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验和教学研究,持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避免无视具体情况照搬他人模式,或压制教师创造性的模式实验和推广;,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资源? 买? 由学科教师自己开发 ?,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思考与困惑,用巧,倡导整合追求实效,倡导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利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集成各种经济型的课程资源,创设综合化的、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或探究的学习环境。超越单纯应用课件或教学中过分依赖成品软件或课件的应用阶段;避免教师投入太多精力开发课件,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中文网站举例中国“科学数据库”(http:/) 英文网站先登录翻译网站,然后再访问国外丰富的课程资源网站, http:/,人与技术? 崇拜技术?技术取代人?谁控制教学? 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思考与困惑,倡导整合追求实效,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明确“人是技术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度控制技术的应用,趋利避害;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其中的教育契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激发、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进行合理的教学管理。避免试图“用技术取代教师”或“用技术控制教学”的错误做法,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工具性与人文性?技术活动与社会活动?人机互动与人际交往?,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思考与困惑,社会交往人文精神,在IT应用中要重视教学和学习的社会性和人文性,重视人的个性和情感需求,以及IT应用对人文精神、人文活动、人际交往等的冲击。避免“电脑取代人脑”、“技术取代文化”的不良技术应用倾向,防止“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思考与困惑,信息时代新形式的“殖民主义” 杞人忧天?全球信息化 = 全球美国化 耸人听闻?,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思考与困惑,信息时代新形式的“殖民主义”网上信息量:英语:法语:其他 = 90% :5% :5%中文信息仅占 0.5%,中文网站仅占1%“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 法国总统希拉克语“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全球信息化 = 全球美国化 上网人群中21-35岁的青年人占79.2%!他(她)们更易受到外界影响!他(她)们是一个国家未来的中坚!警惕!,尊重差异维护尊严,应用IT时在倡导信息民主、尊重文化差异的同时,要注意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引导学生警惕“全球化对本土化的侵害”,防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文化渗透”。,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思考与困惑,所有人的信息技术我们的理想数字鸿沟现实数字鸿沟在扩大?,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思考与困惑,1995 1996 1997 1998 1999,600,500,400,300,200,100,每千人的个人电脑数,全世界个人电脑增长情况表(世界银行统计),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思考与困惑,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300,250,200,150,100,50,每千人的个人电脑数,全世界互联网用户增长情况表(单位:百万),350,公平合理消除鸿沟,公平合理地分配和使用信息技术。努力消除由于经济、教育水平或性别等原因造成的“信息技术/数字鸿沟”,减少信息技术的不平等分配和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信息技术应用性别差异。,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负责、安全、健康,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形成对信息技术辩证、理性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应用信息技术。 防止学生对信息技术沉溺和依赖,防止不健康地、甚至违法的信息技术使用行为。,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安全地应用信息技术信息安全意识和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健康地应用信息技术健康的心灵健康的使用习惯健康的信息,信息技术,是,答 案,问 题,是,?,苗 逢 春地址: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一楼)邮编:100875电话:010-62202939E-mail: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