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总体规划发展分析ppt课件.ppt
1,上海市规划研究汇报,2,目 录 ONTENTS,上海市总规发展(1946-2035),新城规划情况及对比,总结,C,3,上海市总规发展(1946-1986-1999-2017-2035),4,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大上海都市计划是上海市政府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为指导战后城市建设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为上海结束租界历史之后,首次编制的上海市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也是中国编制的第一部现代总体规。本计划从1945年10月开始到1949年6月编制,共历经三稿编制,其中三稿是在中国共产党占领上海之后完成,1950年7月经上海市市长陈毅批准刊印,书内彩色表现图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毁。2014年6月27日,同济大学出版社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出版大上海都市计划,分为影印版和整编版。,大上海都市计划第一稿土地使用规划,5,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计划分为三稿,其中每稿的涉及范围并不完全相同。一稿对人口预测、土地使用、交通和公用事业作了基本的概况介绍和规划准则。二稿对这些内容进行细化。三稿为最短的一篇,仅有4章,进一步细化修改调整。除了正文之外,还制作了大上海都市计划研究报告,分为十个专题,包括铁路、港口、绿地等系统性规划和准则。原先初稿中规划范围为上海市及周边地区,编制初稿完后市政府明确市界以外地带不再考虑,因此三稿中只考虑上海地区规划。 该计划采用当时国际上较新的理论,如田园城市、有机疏散、卫星城镇、邻里单位、区域规划,以及功能分区的布局结构、道路分级的交通系统、调查分析的编制方法、严格详尽的控制指标都在这部规划中得到体现,标志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和编制模式在上海基本确立。 初稿在基本准则一章中,确定上海为一港埠都市,亦将为全国最大工商业中心之一。,内容,6,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评价,大上海都市计划中,从城市战略方面借鉴了大伦敦规划思想,比如大区域、环城绿带做法,但具体落地的时候又借鉴纽约的区划做法,同时也考虑到要尽可能避免纽约伦敦发展中的缺陷,明确指出不能采用美国那种跟着公路蔓延的方式,而是有机疏散组团式布局模式,城市规划的新理念新思想。本计划大量采用现代欧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念,虽然最终只停在纸面上没有实现,但被认为对上海日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上海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开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先河。,大上海都市计划第三稿土地使用规划,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稿的总图相比第一稿在浦东地区开发的地区增大了许多。,7,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评价,同济大学教授李德华认为:“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编制在国内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引入了理性主义和科学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形式主义,可以说对城市规划理念进入国内城市规划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最终大上海都市计划并没有付诸实施,但在后来上海的城市规划中仍然可以看到它深远的影响,包括现在城市规划界仍然熟知的功能分区、邻里、有机疏散等等理论,都是那时候提出来的。另外还有卫星城镇、根据交通功能划分道路性质等,今天已经被我们实践了。” 同济大学教授孙施文认为,大上海都市计划与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把当时很多城市规划理念结合在一起,探索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比如人口预测、空间安排、城市内部的以及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理论做了很好的运用。而且两者的年份也差不多,非常类似,因此大上海都市计划在当时是跟国际接轨的,跟当时世界先进城市规划理念和水平是一致的,站在世界前沿的。,8,1959年的上海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上海按照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本着“先生产、再生活”的原则发展工业。在此背景下,上海的城市职能由一个多功能的外向型经济中心城市转变成单一功能的内向型生产中心城市,逐渐成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财政支柱。1959年,党中央提出了中央与地方工业并举的方针,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嘉定、上海、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上海市辖区面积从606.18平方公里扩大为6185平方公里。与此相适应,上海市人民委员会邀请建筑工程部规划工作组编制完成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1959年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首次将规划范围扩大至全市域。,苏联专家1953年编制的上海规划方案,9,1959年的上海城市规划,1959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0,1959年的上海城市规划,1、发展目标规划确定上海建设和发展的总方向是:在妥善全面地安排生产和保证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基础上,工业进一步向高、精、大、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上海在生产、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美丽的城市之一。1958年1月和11月,国务院先后两次批准将江苏省的宝山、嘉定、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在城市发展目标与城市规模方面,当时中共上海市委指出:“上海建设和发展的总方向是:在妥善全面地安排生产和保证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下,工业进一步向高级、精密、尖端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上海在生产、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美丽的城市之一。”,主要内容,11,1959年的上海城市规划,2、空间布局压缩旧市区,控制近郊区,发展卫星城镇。规划市区人口逐步减少到300万左右。控制近郊区人口至100万左右,大力发展卫星城镇,使卫星城人口达到180200万人。对于卫星城镇,规划作为接纳从市区疏散出来的工业和人口的基地,每个点10万人左右,有的可以20万人左右,并形成基本独立的经济基础和大体完善的城市生活。除已有的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外,新规划卫星城12个,即北洋桥、青浦、塘口、南桥、周浦、川沙、朱泾、枫泾、奉城、南汇、崇明、堡镇等。,主要内容,12,1959年的上海城市规划,3、生态控制规划提出应从上海实际情况出发,在旧市区作“小文章”,近郊区作“大文章”,卫星城镇园林化。城市的大门,如港埠、铁路、公路等都应绿化,楔入市区,以便夏季通风,降低市内温度。市区边缘规划环城绿带,其宽度14公里不等。淀山湖、闸港和高桥一带,布置休养疗养区。在卫星城镇布置更多绿地,实现园林化。,主要内容,13,1959年的上海城市规划,1959年的总体规划首次将规划范围扩大至全市域,提出逐步压缩旧市区人口,控制近郊区人口,大力发展卫星城镇,改善和发展了上海城市布局。同时,将旧上海的等级标准不一的基础设施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并在全市区域范围内形成整体网络。由于三年困难时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建设项目大量压缩;接着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1959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意见难以全面实施,但是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区,有计划地发展卫星城这一上海城市建设方针还是得到了贯彻。1958年后,上海相继规划建设了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等五个卫星城和一批近郊工业区;1970年代建设了金山、宝钢两个工业卫星城。经过建国以后30多年的规划建设,旧市区改造取得很大成绩,10个近郊工业区和7个卫星城初具规模,上海从集中单一结构的城市发展成为群体组合结构的城市。,规划评价,14,1986年上海市总体规划,进入80年代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以“调整经济结构和振兴上海经济”为主题,推动城市经济恢复性增长。上海从改革开放前的以工业为单一功能的内向型生产中心城市逐步向多功能的外向型经济中心城市发展。 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应新的发展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1984年,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现更名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上海市总体规划方案。国务院于1986年10月13日正式批复。地位:这是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经过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198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资料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1986年,15,编制背景: 1970年代,根据国家关于在上海市发展石油化工、钢铁工业的指示,上海市在南北两翼分别规划建设了金山卫卫星城、宝钢及宝山卫星城。 进入80年代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以“调整经济结构和振兴上海经济”为主题,推动城市经济恢复性增长。上海从改革开放前的以工业为单一功能的内向型生产中心城市逐步向多功能的外向型经济中心城市发展。 1980年代的上海城市建设以偿还“历史欠账”为主,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以改善建国以前长期形成的城市布局混乱,基础设施不全、交通拥挤、住房紧缺等问题。城市格局呈现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单中心圈层式扩张的基本特征,十年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57.75平方公里。这一时期,工业布局出现由中心城区向外扩散的趋势。同时为解决知青返城的住宅需求,“六五”期间上海在市区边缘新辟了51个居住区,此后,又在市郊结合部(其中不少位于浦东)新辟21个住宅新村。19781990年,上海建成住宅4368万平方米,占新中国成立后新建住宅总量的71%。 1984年9月,市政府和国务院调研组联合提出了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制定了广泛引进先进技术,有重点地加快改造传统工业;逐步改造老市区,积极建设新市区等战略方针。1985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汇报提纲,明确上海市是对外开放,对内联合两个扇面的枢纽;要求上海市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开路先锋作用,力争到本世纪末把上海市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应新的发展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1979-1982年市政府组织编制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并着手编制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经过全市各方面的努力,广泛地征求了专家的意见,同时还举办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汇报展览”,有6万多人次参观了这个展览。,1986年上海市总体规划,16,编制过程,1979年初,着手编制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82年6月,上海市政府审定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82年11月,举办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汇报展览会1982年12月,召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评议会1984年2月,上报国务院长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986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986年上海市总体规划,17,主要内容: 1、发展目标 根据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指导方针,1986年总体规划将上海置于国际发展的大环境中加以定位,确定上海市的城市性质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是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1986年,国务院批复为“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信息和文化中心,同时还应当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 2、空间布局 城市结构分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心城。要逐步建设成若干个适于工作、居住、学习、游憩、社会交往等各种活动的综合分区,以利于中心城居民能够就近工作,就近生活。各分区之间以绿地、河流、铁路、干道等相间隔,并有便捷的交通联系。第二个层次是近郊工业小城镇和卫星城,以及滨海、滨江的南北“两翼”。第三个层次是郊县小城镇,使成为当地县、乡或农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四个层次是农村小集镇,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卫星城和郊县小城镇之间。,城市结构,1986年上海市总体规划,18,在卫星城规划方面,1986年批准的上海总体规划更为强调卫星城在城市功能上的完整性。规划提出卫星城建设要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同时具有城市的综合功能。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将卫星城数量缩减为7个。七个卫星城各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基本是强调产城一体的规划和发展。 3、生态控制 规划在中心城周围,建设20万亩蔬菜保护地,加上公园、绿地,构成环城绿带和建设控制区,以保护生态平衡。,1986年上海市中心城总体规划及卫星城规划资料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986年,中心城和近郊区规划方面,按照“城市合理布局、各项功能相对平衡、结构多心开敞、有机疏散、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规划思想,打破行政区界限,将中心城的旧区和近郊区分解成11个综合分区,力图通过实施,逐步形成一个多级有序、多心互补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和园林绿化、道路交通体系,形成紧凑而不封闭、疏散而不松散的“多心开敞式”的城市布局。,1986年上海市总体规划,19,城市发展方向 建设和改造中心城, 充实和发展卫星城,有步骤地开发“两翼” 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使上海发展成为以中心城为主体,市郊城镇相对独立、中心城与市郊城镇有机联系、群体组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北翼长江口南岸地区包括吴淞、宝山至罗泾带。南翼:杭州湾北岸地 区包括金山卫、漕泾、星火农场等城镇。,中心城建设和发展采用“多心开敞式”的结构布局,逐步建成若干个适于居住、工作、游憩等各种活动的综合分区,各分区间保持一-定量的绿化、旷地等。中心城11个分区旧区:南分区、北分区近郊区:浦西的五角场、彭浦、真如、虹桥、漕河泾、长桥浦东的高桥、陆家嘴、周家渡,1986年上海市总体规划,20,专业系统规划1工业布局规划2对外交通规划3道路系统规划4电力系统规划5主要公共建筑规划,1986年上海市总体规划,21,规划评价 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上海第一个经国家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的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郊区卫星城和城镇的规划建设对上海经济发展、工业布局调整和市区人口疏解起到积极的作用。 1986年总体规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明确了上海城市发展方向,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使上海成为以中心城为主体、市郊城镇相对独立、中心城与市郊城镇有机联系、群体组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中心城按照“多心、开敞”式和“中心城一分区一地区一居住区”的结构,调整布局,构成功能上相对独立、相对平衡、等级有序、多层次的工作和生活的社区组合和多极多心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按照“形态规划结构和道路结构相协调”的原则,根据城市沿黄浦江轴向发展的形态,规划南北快速干道,采取城市“切向”交通和国道相连,以控制市中心区的穿越交通等。,1986年上海市总体规划,22,1986年总规的实施,使上海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为迈向21世纪的上海市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基本框架。至1995年底,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已建成包括跨越黄浦江的南浦、杨浦、奉浦3座大桥,内环线和南北高架路、浦东杨高路、江苏路拓宽、吴淞路闸桥、外滩道路拓宽及防洪墙改造。建成了沪嘉、莘松两条高速公路及沪青一级公路,新建了铁路上海站,建成了第一条地下铁道,延安路隧道复线、扩建了虹桥国际机场,建成了浦东煤气厂、石洞口大型电厂和大型煤气厂,以及黄浦江上游引水一期工程。地铁二号线、延安高架路、黄浦江上游引水二期工程也已起步。在住宅建设方面,从1983年开始到1995年新建130多个居住小区,许多棚户危房区都得到了改造。在港区建设方面,除了改造黄浦江万吨级以上泊位和装卸设备外,建成了现代化集装箱第十装卸区,开辟了朱家门、宝山和关港作业区,外高桥新港区的4个万吨级泊位已投产,上海港年吞时吐量1993年已达到1.76亿吨,成为世界第四大港。人民广场地区建造了市人大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上海博物馆,改建了人民大道和8公顷的广场绿化和音乐喷水池,建起了地下商场和商业街、停车库、地铁车站等,大剧院正在施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加快,以工业项目为主的闵行开发区,以金融、贸易、国际会议展览为主的虹桥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都已形成较大的规模,上了新的水平。浦东现代化新区形象初步展现,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讯、港口等十大工程全面完成。东方明珠电视塔巍然屹立在黄浦江畔。各开发区建设大规模展开,形态开发与功能开发同时进行,已经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规划评价,1986年上海市总体规划,23,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北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拥有广阔的水域和滩涂,地势平坦。,24,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上海行政区划分为17个区和3个县,陆域总面积634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151平方千米。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30个国家级和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约181平方千米,建成面积约129平方千米。1998年全市户籍人口为13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5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73%。,25,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上海市在1986年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新一轮总体规划。,26,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指导思想,根据党中央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 中心” 的要求,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统筹规划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环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27,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一个龙头(浦东开发开放)三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之一)国际航运中心,28,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城市性质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29,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到2020年,上 海人口规模预测全市实际居住人口为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外环线以内667平方米范围。,30,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31,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其主要标志是六个基本形成,即: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城乡-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局;,32,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33,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城乡-体、协调发展的方针3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多 轴是由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层” 是指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和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成。,34,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一般镇由现有集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适当归并而成,人口规模般为1-3万人:中心村是在合理归并自然村后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人口规模一般为2000人。,35,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36,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城市内环线以内的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适当保留都市型工业;第二层次,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地区,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无污染的工业为重点,调整、整治和完善现有工业区;第三层次,城市外环线以外的地区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济规模和集约化水平,集中建设市级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郊区旅游业。,37,上海(19992020)总体规划,38,1986年上海市总体规划与1999年上海市总体规划对比,空间布局 城市结构分4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中心城。要逐步建设成若干个适于工作、居住、学习、游憩、社会交往等各种活动的综合分区。 第二个层次是近郊工业小城镇和卫星城,以及滨海、滨江的南北“两翼”。 第三个层次是郊县小城镇,使成为当地县、乡或农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四个层次是农村小集镇,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卫星城和郊县小城镇之间。,空间布局 形成“中心城-新城(含县城,下同)-中心镇-集镇-中心村”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及由沿海发展轴、沪宁、沪杭发展轴和市域各级城镇等组成的多核、多轴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市城镇体系的主体,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人口控制在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00平方公里。,39,1986年上海市总体规划与1999年上海市总体规划对比,新城 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规划新城11 个,分别是宝山、嘉定、松江、金山、闵行、惠南、青浦、南桥、城桥及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新城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新城 在卫星城规划方面,1986年批准的上海总体规划更为强调卫星城在城市功能上的完整性。规划提出卫星城建设要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同时具有城市的综合功能。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将卫星城数量缩减为7个。七个卫星城各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基本是强调产城一体的规划和发展。,40,41,规划内容,规划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限制规划用地 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要求,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一是优化用地结构,确保生态用地(含绿化广场用地)占市域陆域面积比例在60%以上,增加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的比例,坚持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化与拆并并重,积极推进存量用地二次开发和低效工业用地减量。二是实现广域空间统筹,注重陆海统筹开发,积极开发低空空域,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构建陆海空开放型国土开发格局。 三是促进空间复合利用,探索商业、办公、居住、公共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等用地的复合开发,推进轨道交通场站的综合开发利用。,42,规划内容,二、公共交通全覆盖 规划提出,要完善“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强化城市副中心功能。包括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至2040年,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 提高中心城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加密中心城北部、东部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在中环附近形成城市轨道环线,增强沿黄浦江等主要客运走廊的服务功能,确保城市副中心均有至少2条轨道交通线路直接服务。至2040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占全出行方式比重的50%以上,绿色交通出行比重达到85%,轨道交通站点600米面积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三、上海大都市圈 将来上海将构建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原有的飞机场和火车站基础上,上海还将再新建一座机场和一个火车站。建成后,新建的上海东站将和已有的上海浦东机场一起成为继虹桥枢纽外上海的的第二个交通枢纽。与江苏浙江共同打造打造90分钟都市圈。,43,规划内容,四、民生建设 “上海2040”指出,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和广场,5分钟步行可达率90%;包括社区公园、小广场、街角绿地等,实现人均4平方米的规划目标;生活性平均出行距离控制在2.5公里以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可达覆盖率达到100%。 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一是通过15分钟的步行距离,就能够解决市民在社区里基本生活,乃至工作、休闲、学习等需求。二是传统社区以生活为主,面向未来的社区把工作、休闲包括学习、创新需求都包括在里面,意味着土地利用方式也要相应的转变,是一个复合社区。三是未来这座城市人口结构或者说城市功能会发生改变,这个社区也是一个不断成长或者说有机更新的社区。四是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共享社区,不是封闭的,空间是按照上海已有的优势,构建一个小的公共空间,不仅服务社区居民也对市民开放,这样使社区成为改善城市生活,提升这个城市竞争力的基本载体。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指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这次规划的亮点,社区是城市基本单元,可以说是城市的细胞,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乃至于城市发展方式的改变,都可以从这里开始。在互联网背景下,社区作用不光是生活场景,也可以作为工作场所,这次规划当中从改变社区开始对外来城市持续发展产生新的动力。,44,规划内容,五、严控碳排放总量 在“上海2040”中,提出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于2025年达到峰值,至2040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减少15%左右。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水系连通性,市域河面率提高至10.5%左右,提高城市防汛除涝能力;增强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极端气候影响。 按照“上海2040”的规划,未来上海将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力争2040年PM2.5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高度聚焦水环境改善,2030年前实现水功能区全面达标。六、人均绿地面积翻倍 规划提出构建“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 至204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在生态空间格局上,郊区以10片生态保育区和9条生态廊道等生态战略保障空间为基底,推进生态林屏障建设,保护滨江沿海生态岸线和滩涂,推进国家公园以及郊野公园建设;中心城周边地区以外环绿带、近郊绿环和16条生态间隔带为锚固,防止主城区进一步蔓延;中心城内加快实施10片楔形绿地,结合重要转型地区新增若干100公顷以上大型公园,加强13条滨河绿带建设。,45,规划图示,上海主城区外围有四个城市副中心:虹桥、川沙、宝山、闵行上海有五大郊区新城副中心: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上海大都市圈,46,规划图示,四线规划,农业空间规划,城镇空间规划,城乡体系规划,47,上海市新城规划情况及对比,48,新城规划与发展,上海郊区重点建设的有七个新城根据上海市“十二五规划”,这期间上海城市建设的重心将向郊区转移,全市将建立七个郊区新城: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浦东南汇新城、奉贤南桥新城、金山新城、崇明城桥新城,其中:嘉定新城、松江新城初步确立长三角地区综合性节点城市地位,规划人口100万左右;浦东南汇新城、青浦新城、奉贤南桥新城具备较高能级的城市综合集聚辐射功能,规划人口60万至80万;金山新城、崇明城桥新城对周边地区发展的服务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规划人口20万至40万左右。,49,新城规划与发展,新城与城市中心的距离是影响新城开发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不仅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城的功能定位,也决定了新城开发的模式。若以距离来划分, 可将上海新城分为三种类型:距离城市中心距离小于 20公里以内为近郊新城,例如原来规划中存在的闵行新城、宝山新城;距离市中心距离20-40公里为中郊新城,例如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以及奉贤新城;距离市中心超过40公里为远郊新城,如金山新城、南汇新城以及城桥新城。,50,新城规划与开发现状,近郊新城:紧邻城市边缘,随着大都市“摊大饼式”扩张,未来会与主城区连成一体,不存在系统性风险。这类新城在人口导入上比较容易,对交通便捷程度和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要求较高,对产业发展和开发引擎要求相对较低。经过发展,近郊新城将逐渐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例如原来“九城”规划中的两个:闵行新城、宝山新城就属这种性质,已经逐渐融入上海市区。中郊新城: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密切程度低于近郊新城,来往所耗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有些市民可以接受,有些市民不能接受,因此这类新城开发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与城市中心的距离造成了人口导入阻力,如何冲破阻力顺利导入市区人口是中郊新城开发建设的关键。发展支柱产业形成产业人口集聚,设立开发引擎提升区域价值与影响力以吸引人气,是中郊新城的主要开发模式。一般而言,此类新城是在原有老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在考虑导入市区人口的同时,也应该妥善处理与老城区的关系,上海四大中郊新城都定位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未来重点发展对象,这种处理方式在目前我国新城开发中较为普遍,随着时间的推进,城市人口必将由老城区向新城靠近,平衡新老城区的关系。远郊新城:与城市中心距离较远,导入市区人口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这类新城需要具有完善的城市功能,着重发展支柱产业,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上海市距离市中心直线距离超过40公里的有三个:金山新城、南汇新城和城桥新城,这三个新城都有各自重点发展的产业。,51,新城规划与开发现状,嘉定新城:嘉定新城以汽车工业为主,上海国际赛车场就坐落于此。汽车工业支撑了嘉定新城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不少人群的入驻。嘉定新城将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世界级体育休闲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嘉定新城规划占地面积22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100万,分为主城区和安亭、南翔3个组团。其中,嘉定新城中心区17.2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5万。2009年,嘉定新城荣获“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称号。松江新城:松江新城旨在打造上海第一个功能完善的郊区新城。松江新城旨在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重点建设展现异国风情的“一城九镇”的战略构想。松江新城的发展遇到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沪杭高速公路的建成启用;第二次是市郊第一条轨道交通线9号线的开通,新城与市中心连成一个整体;第三次机遇则是2010年沪杭高铁建成通车,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趋势给新城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青浦新城:西上海的青浦新城规划“一城两翼”,“一城”,是指淀山湖新城。淀山湖新城重点突出了“产城一体、水城融合”理念,规划总面积为11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70万。两翼即东翼的大虹桥区域及西翼的淀山湖区域,将分别依托虹桥枢纽港和湖区资源,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成为青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两大增长极。另有朱家角镇区是具有”水乡文化”与”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服务长三角的上海西部综合性生态宜居城市。,52,新城规划与开发现状,南桥新城:奉贤南桥新城的空间结构为“一核联四片、一环串两带”,即以保留的4.78平方公里中央生态林地和规划建设中的、2.53平方公里“上海之鱼”(金海湖)项目为城市的生态圈,辐射老城、城北、城南三大综合片区和一个产业片区;以依托水系景观形成的环状生态绿带,串联起依托浦南运河和金汇港而形成的解放路公共服务带和金汇港生态景观带,并将通过对传统江南水乡特色的继承与创新,塑造兼具水乡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气息的“新江南水乡”景观风貌。南汇新城:浦东南汇新城定位成为浦东航运中心洋山港区和临港产业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基地,成为绿色之城、健康之城、智慧之城、创意之城。南汇新城由临港“四镇”(南汇新城镇、泥城镇、书院镇、万祥镇)、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区及临港奉贤园区组成。金山新城;位于南上海的金山新城,从整体规划来看,主要将建成“1158”城镇体系结构,即1个新城、 1个特色城镇、5个新市镇、80个左右中心村;金山新城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南临杭州湾,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面积187.19平方公里,人口165642人。是建在海边的卫星城。“城市沙滩”是海岸线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长三角最具有海派风格的城市海岸景观。城桥新城:崇明的城桥新城意在打造田园水城。崇明总体发展的设想是确定未来全岛由这些部分构成:以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风景为主的度假旅游区,生态化的农业和林业区,这里功利与美统一起来,与绿色公园结合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一个有着优秀建筑风貌和城市景观的现代化新城,作为全岛的心脏,是一个田园城市,,53,1999年上海市总体规划与2017年上海市总体规划对比,空间布局 规划提出,要完善“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强化城市副中心功能。包括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空间布局 形成“中心城-新城(含县城,下同)-中心镇-集镇-中心村”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及由沿海发展轴、沪宁、沪杭发展轴和市域各级城镇等组成的多核、多轴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市城镇体系的主体,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人口控制在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00平方公里。,54,1999年上海市总体规划与2017年上海市总体规划对比,新城 根据上海市“十二五规划”,这期间上海城市建设的重心将向郊区转移,全市将建立七个郊区新城: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浦东南汇新城、奉贤南桥新城、金山新城、崇明城桥新城。,新城 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规划新城11 个,分别是宝山、嘉定、松江、金山、闵行、惠南、青浦、南桥、城桥及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新城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55,总结,56,形成“中心城-新城(含县城,下同)-中心镇-集镇-中心村”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及由沿海发展轴、沪宁、沪杭发展轴和市域各级城镇等组成的多核、多轴空间布局结构。,规划提出,要完善“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强化城市副中心功能。包括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中心城-近郊工业小城镇和卫星城,以及滨海、滨江的南北“两翼”-郊县小城镇,-农村小集镇,大量采用现代欧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念,虽然最终只停在纸面上没有实现,但被认为对上海日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上海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开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先河。,压缩旧市区,控制近郊区,发展卫星城镇。,57,THANK YOU FOR WATI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