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课件第7章.pptx
第7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赵玉林主编,第7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2,主要内容,7.1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理论框架 7.2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分析理论7.3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7.4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2主要内容,3,7.1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理论框架,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37.1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理论框架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4,7.1.1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马歇尔(A. Marshall, 1890)的新古典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和罗宾逊(Chamberlin,.Robinson, 1936)提出垄断竞争理论,引发了人们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政府应该用什么样的管制方法才能减少垄断势力对市场机制的逆向影响?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才能保持适度竞争?市场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等等。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产生于1938年。主要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的梅森(E.Means)、克拉克(J.M.Clark)、贝恩(Z.Bain)、谢勒(F.M.Scherer)等。,47.1.1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19,5,7.1.1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建立了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开始对市场竞争过程的组织结构与竞争行为进行实验性研究。培养了一批产业组织的研究人才。,对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规模经济性的有关研究,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的分析,在学术界产生了深刻影响。,揭示了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有关市场行为特别是价格形成、广告活动、研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57.1.1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大企业生产论有效竞争产,6,7.1.2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由具有因果关系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三个要素构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SCP分析框架。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公共政策展开的。所谓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在市场内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一定市场结构条件下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具体包括企业定价格行为、广告行为、创新行为、兼并行为、协调行为等。,67.1.2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哈佛学派的产业组,7,7.1.2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水平、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状况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对市场绩效优劣进行评价。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政策。包括保护和鼓励竞争的反垄断政策(或反托拉斯政策)、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政策以及中小企业政策,以及适用于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直接规制政策等。,77.1.2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8,7.1.3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贝恩调查了美国制造业42个产业并将它们分为两组,一组是CR8(最大8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大于70%的21个产业,另一组是CR8小于70%的另外21家产业。调查结果显示这两个不同集中度的产业群之间存在很大的利润率差异。前者利润率平均为11.8%,而后者平均只有7.5%。据此,哈佛学派认为,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生产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这就是“集中度利润率”假说。,87.1.3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贝恩调查了美国制造业4,9,7.1.3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就是严格的反垄断,主要体现在:(1)强烈要求实施反垄断政策。对垄断性的市场结构,要求在考虑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给予结构性矫正;对自然垄断,则必须关注其垄断定价所带来的低效率;对高度集中产业中大厂商勾结所形成的市场势力,要给予特别关注。(2)要求政府采取严厉的法令,管制企业间的联合和购并行为,不论何种形式的兼并,都要考虑由此产生的效率变化。(3)要求政府严格执行对限制性交易的反托拉斯法。高度集中的市场中容易达成垄断合谋并限制产出、固定价格、市场协议分割、默契的价格领导等行为,并会影响市场绩效,所以,必须由法令来限制这类行为。,97.1.3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就是,10,7.2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分析理论,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107.2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分析理论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11,7.2.1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势力趋于下降,经济中出现了“滞胀”现象,不少研究者和分析家将招致经济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哈佛学派主张的强硬的反垄断政策,于是以斯蒂格勒(J.Stigler)为代表的一些芝加哥大学学者对哈佛学派的观点展开了激烈抨击。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V.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布罗曾(Y.Brozen)、波斯纳(R.Posener)等。1968年斯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斯蒂格勒长期从事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其较有影响的研究涉及垄断、寡占与兼并、市场容量与劳动分工、规模经济、信息理论和政府规制等诸多领域。因他对上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和巨大贡献而获得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17.2.1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20世纪6070,12,7.2.2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芝加哥学派也被称为“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并不是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所认为的存在着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这样的因果关系,而相反却是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 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正是由于一些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取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它们才能获得高额利润,并进而促进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形成以高集中度为特征的市场结构。高集中度市场中的大企业产生的高效率主要在于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优越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企业组织和管理等因素。高度集中度的市场上长期出现高利润率,是该市场大企业的高效率的经营的结果,并不在于是否损害了竞争。,127.2.2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芝加哥学派也被,13,7.2.3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芝加哥学派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认为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动高效率的结果,而与市场垄断势力无关;政府应尽可能减少政策对产业活动的干预;一个政府对其合意的市场绩效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不参与,要让市场力量自动起调节作用。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就任命信奉自由主义的贝格斯特(Baxster)和米勒(Miller)分别担任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局长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以后波斯纳又被任命为联邦法院的法官,芝加哥学派成了美国垄断政策的主流,并直接推动了美国反垄断政策的重大转变。80年代美国这一系列的变化被人们称之为反垄断政策的“芝加哥革命”。,137.2.3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芝加哥学派主张放松,14,7.3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147.3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15,7.3.1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多方面成就,是建立在门格尔(Carl Menger)、庞巴维克(Eugen von Bohn-Bawark)创始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的。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米塞斯(L.Mises)、米塞斯最重要的学生和追随者哈耶克(F.A.Hayek),以及曾受教于他们的柯兹纳(I.M.Kirzner)、罗斯巴德(M.N.Rothbard)、阿门塔诺(D.T.Armentano)、斯巴达罗(L.M.Spadaro)、李特勒其德(S.C.Littlechild)、里奇(W.D.Reekie)等。虽然被称为新奥地利学派,但他们实际上都活跃在美国和英国的学术界。还有一些对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尽管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属于新奥地利学派,但却赞同和发展了对新奥地利学派的一些重要观点,如熊彼特(Schumpeter)、芝加哥学派的博克(R.Bork)、德姆塞茨和布罗曾等。,157.3.1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产业组织理论的,16,7.3.2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新奥地利学派认为,认为必须对市场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在“过程”中认识竞争和企业家的作用。新奥地利学派分析了可能形成垄断的因素。认为除了对天然资源的垄断外,其他因素都不能形成长期垄断。在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所导致的集中度上升,不是形成垄断的直接原因,政府以利用规模经济的名义对产业进入的限制才是垄断的原因所在。,167.3.2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17,7.3.3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新奥地利学派是市场万能主义者,信赖市场的自组织能力,主张市场可以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对各种反托拉斯的法规和制裁措施持否定的态度;政府作为管理社会公共资源的机构,不必去关心企业是否垄断了稀缺资源,而要重视的是企业是否拥有支配潜在的竞争者的权力,尤其是借助法律和制度形成的权力。不要让被政府管制的垄断成为被政府保护的垄断;政府应把供给交给市场机制。,177.3.3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新奥地利学派是,18,7.4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产生背景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基本观点竞争性市场理论的政策主张,187.4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产生背景,19,7.4.1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产生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管理业务中的系统技术的普遍运用,使得原来政府对航空、通讯、汽车运输等产业进行规制的依据不断淡化。在美英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放松规制的倾向,为这种政策转换提供重要理论支柱的就是可竞争市场理论。 1981年12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W. J. Baumol)在就职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的演说中,首次提出了可竞争性市场的概念(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1982年,鲍莫尔、帕恩查(J.C.Panzar)和伟利格(R.D.Willing)合著并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标志着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形成。,197.4.1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产生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后,20,7.4.2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产业)是完全自由的;潜在进入者能够根据现有企业的价格水平评价进入市场的盈利性;潜在进入者具有快速进出市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撤出市场时并不存在沉没成本,所以,不存在退出市场的障碍。,207.4.2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21,7.4.3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基本观点,完全可竞争市场是可竞争市场的极限情形,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能够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因此,相对于现存企业,潜在进入者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成本等方面并不存在任何劣势。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现存企业进入时不用负担,而只有其后进入的新企业必须负担的费用。新企业进入时不仅能够获得必要的生产技术和充分的需求,而且也不存在政府规制等人为的进入障碍。从这一定义出发,市场是不是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217.4.3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基本观点完全可竞争市场是可竞,22,7.4.3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可竞争性市场上不存在超额利润。任何超额利润都会吸引潜在进入者以同样的成本与垄断企业分割市场份额与利润,潜在进入者即使制订比现有企业更低的价格也能获得正常利润,甚至部分超额利润。在垄断企业作出价格下降的反应前,消费者会因潜在竞争者提供较低的价格而购买其产品。因此,垄断企业只能制订超额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sustainable price),以防止潜在进入者与其发生竞争。在可竞争性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低效率和管理上的X低效率(XInefficiency)。因为生产和管理上的低效率都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这些非正常成本像高于平均利润的非正常利润一样,会吸引效率较高的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因此,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会迫使现有企业消除生产和管理上的低效率问题。,227.4.3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可竞争性市场上不存在,23,7.4.4 竞争性市场理论的政策主张,在近似的完全可竞争市场上,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反托拉斯政策和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少数几家大企业纵向兼并或横向兼并,传统的观点都认为会带来垄断弊端,而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它们都变成无害的甚至可能是更有效率的了。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应该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更应该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为此,他们主张一方面积极研究能够减少沉没成本的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要排除一切人为的不必要的进入和退出壁垒。,237.4.4 竞争性市场理论的政策主张在近似的完全可竞争市,24,思考讨论题,简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的异同。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方法论有何特点?试用可竞争市场理论分析我国垄断性行业的改革问题。,24思考讨论题简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