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内分泌课件.ppt
第十一章 内分泌(endocrine),.,第十一章 内分泌.,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和松果体,第一节 内分泌与激素,第五节 胰岛内分泌,第六节 肾上腺内分泌,第四节 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与维生素D,第十一章 内分泌,第三节 甲状腺内分泌,第七节 组织激素和功能器官内分泌,.,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和松果体第一节 内分泌与激素第五节,目的要求 2学时(一)掌握所讲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二)了解内分泌系统在调节功能中的作用及其原理。(三)熟悉相关疾病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目的要求 2学时.,内分泌系统 (激素) 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 (神经递质、调质) (细胞因子),这三个系统各具独自的功能,又相互联系,优势互补,形成完整而精密的调节网络。这个网络通过感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加工、处理、储存和整合信息,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运行。,.,内分泌,第一节 内分泌与激素, 内分泌:是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物质(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以体液为媒介对靶细胞产生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一、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构成所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第一节 内分泌与激素 内分泌:是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物质(,激素(hormone) :由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 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激素的作用方式:远距分泌:经血液运输。旁分泌:经组织液扩散。自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局部作用于自身。内在分泌:激素不释放,直接在合成激素的细胞内发挥作用。神经分泌:由神经元分泌激素。 腔分泌:激素直接释放到体内管腔中发挥作用。,.,激素(hormone) :由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激素的作用:1、维持内环境稳态:调节水电、酸碱平衡,体温、 血压、应激反应等2、调节新陈代谢:调节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3、维持生长发育:调节全身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 和成熟4、调控生殖过程:调节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成熟和 生殖的全过程。,.,激素的作用:.,二、激素的化学性质按激素的化学性质分三类 1、胺类激素: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 2、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调节肽、垂体激素、胰岛素、甲状旁腺素和胃肠激素 3、脂类激素: 1.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素、性激素和维生素(固醇 激素)等 2.二十烷酸: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类、血栓素类和白细胞三烯类。,.,二、激素的化学性质.,三、激素的作用机制:,1.受体识别2.信号转导3.细胞反应:终末信号改变细胞固有功能的 生物效应4.作用终止,.,三、激素的作用机制:1.受体识别.,(一)激素受体:是指靶细胞上能识别并专一性地与某种激素结合,继而引起各种生物效应的功能蛋白质。表11-3 受体分类:按受体在细胞中的位置,分两类: (1)细胞膜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2)细胞内受体:分胞浆受体与核受体。(当类固醇激素进入细胞后,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进入核内生物效应),.,(一)激素受体:是指靶细胞上能识别并专一性地与某种激素结合,,Hormone,受体,+,生理效应,细胞膜(胺类和肽类、蛋白质类激素) 蛋白耦联受体 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调节细胞内效应器酶的活性),胞浆(类固醇和甲状腺激素) 胞浆受体 核受体 (调节基因转录过程),.,Hormone 受体+ 生理效应 细胞膜,(二)细胞膜受体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神经递质、激素等(第一信使),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ATP,cAMP(第二信使),细胞内生物效应,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膜上的G蛋白,cAMP, cGMP, IP3, Ca 2+,DG,.,神经递质、激素等(第一信使)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ATPc,(三)细胞内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机制 1、基因调节机制 基因表达学说(需要数h或数天发挥作用),H-R复合物,受体部位: 皮质激素:胞浆 性激素:胞浆与胞核 双羟VitD3:胞核,2、非基因调节机制快速非基因效应。 特点:可能是膜受体以及离子通道所引起的快速反应,但机制不清楚。,.,(三)细胞内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机制 H-R复合物受体部位:2,(四)激素作用的终止 综合作用的结果:(1)完善的激素分泌调节系统能够实时终止分泌激素。(2)激素与受体分离;(3)通过控制增强细胞内某些酶的活性, 分解“第二信使”;(4)激素被靶细胞内吞处理;(5)激素在肝、肾和血液中被降解。(6)其他:激素产生中间物质的反馈,只有及时终止激素作用的调节效应,才能保证靶细胞不断接受新的信息,从而能适时地执行精确的调节职能。,.,(四)激素作用的终止只有及时终止激素作用的调节效应,才能保证,四、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一)特异性:激素与组织细胞是广泛接触的,但其作用 是选择性的(特异作用),关键取决于靶细胞的特异受体(是细胞接受激素信息的装置)。 靶器官、靶腺、靶组织、靶细胞、靶蛋白、靶基因,激素与受体之间的可相互作用1、亲和力: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力随生理条件变化而变化 (增高或者降低)2、受体数量:激素可调节与其结合的受体数量 下调:高浓度激素使其特异结合受体数量减少 上调:低浓度激素使其特异受体数量增多调节靶细胞对激素的敏感性与反应强度的稳态。,.,四、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一)特异性:激素与组织细胞是广泛接,(二)信使作用:激素只是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调节其固有的内在的生理生化反应(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激素是“信使”作用(三)高效能作用: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低(nmol/L甚至pmol/L级),当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放大作用。(如下丘脑的0.1g CRH腺垂体释放1g ACTH肾上腺皮质分泌40g糖皮质激素=放大400倍。最终产生约6000g的糖原储备。),.,(二)信使作用:激素只是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调节其固有的内,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纳摩尔(n mol/L)10 9皮摩尔(p mol/L)10 12,.,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纳摩尔(n mol/L)10 9.,(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1、协同作用:生长素血糖糖皮质激素2、拮抗作用: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3、允许作用:某激素(本身不发挥此作用)为另外激素发挥作用提供必需条件的现象称为允许作用。 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4、竞争作用:化学结构类似的激素能竞争同一受体的结合位点。(如:高浓度的孕酮能与醛固酮竞争同一受体减弱醛固酮的效应。),.,(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五、激素分泌的调控 激素的分泌适时、适量;及时启动与终止(一)生物节律性分泌 生物钟-下丘脑(视上核)(二)体液调节: 1.轴系反馈: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调节。 反馈是激素分泌调节的普遍规律,其中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是尤为常见。表11-4 2.体液代谢物调节: 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分泌。(三)神经调节,.,五、激素分泌的调控.,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和松果体的内分泌,下丘脑,N垂体,下丘脑垂体束,下丘脑,腺垂体,垂体门脉系统,.,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和松果体的内分泌下丘脑N垂体下丘脑垂体束,一、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一)下丘脑调节肽:由下丘脑“促垂体区”(正中隆起、弓状核、视交叉上核、室周核等)的小细胞肽能神经元合成与分泌的,主要调节腺垂体激素释放的肽类激素,故称为下丘脑调节肽。,.,一、下丘脑-腺垂体系统.,表11-2 下丘脑调节肽的名称和主要作用,.,名称(英文缩写)主要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二)作用机制:第二信使模式 1、cAMP、IP3/DG或Ca2+:如:CRH、GHRH、GHRIH等。 2、IP3/DG或Ca2+ :TRH、GnRH等。(三)分泌调节: 1、神经调节:来自高位中枢或外周的传入信息,可通过神经递质影响下丘脑神经元的分泌活动。这些大致分两类: 肽类递质:脑啡肽、内啡肽、血管活性肠肽、神经降压素、CCK 单胺递质:DA、NE、5-HT(作用非常复杂)。 2、反馈调节:下位激素的反馈作用(后面分别讲)。,.,(二)作用机制:第二信使模式.,二、腺垂体激素,1、促甲状腺激素(TSH),3、促卵泡激素(FSH),5、生长激素(GH),6、催乳素(PRL),4、黄体生成素(LH),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7、促黑激素(MSH),.,二、腺垂体激素1、促甲状腺激素(TSH)3、促卵泡激素(FS,(一) 生长激素(GH): GH是腺垂体中含量最多的激素(由191个氨基酸构成)。但有较强的种属差异:除猴GH外,其余动物的生长素对人无效。 分泌特点: 静息状态下,成人血浆中GH浓度(小于1ug/L):女性略高于男性,儿童高于成人。青春期GH分泌率最高。 GH的基础分泌呈脉冲节律性(每14h出现一个脉冲), 睡眠时分泌明显增加(慢波睡眠)。,.,(一) 生长激素(GH):.,1.生长素的作用: (1)促进生长发育:促进全身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肌肉和内脏:通过促进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和蛋白质合成)。但对脑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 分泌异常: 幼年时期: 缺乏侏儒症; 过多巨人症; 成年时期: 过多肢端肥大症(短骨、颅骨和 软组织生长)。,.,1.生长素的作用:.,.,.,.,.,(2)促进物质代谢: 蛋白质: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并加速DNA和RNA的合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脂肪: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氧化,减少组织的脂肪量。 糖:抑制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升高血糖。 GH过量血糖垂体性糖尿病。 (3)参与应激反应:,.,(2)促进物质代谢:.,2.生长素的作用机制:,生长素(GH),通过酶耦联受体或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酶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系统(酪氨酸激酶途径),几乎全身的GH受体(肝、肾、软骨、骨骼肌、内脏等),促进DNA转录、钙离子、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物质代谢,诱导靶(肝)细胞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有和两型)又称为生长素介质(SM),*软骨、骨骼肌等细胞上的IGF受体(主要是IGF-型受体),钙、磷、钠、钾进入软骨氨基酸进入,蛋白质合成增多,.,2.生长素的作用机制:生长素(GH)通过酶耦联受体或G蛋白耦,3.生长素的分泌调节:,下丘脑激素调节:GHRH(主)、 GHRIH (GHRH促进腺垂体GH合成分泌、基因转录和细胞增生与分化)反馈调节: GH、IGF其他: 性别:影响分泌模式(雄激素: GH脉冲分泌;雌激素:GH持续分泌),年龄:青春期分泌多 睡眠、代谢产物、运动、 应激:饥饿、低血糖、耗氧量增加、能量供应缺乏 激素:甲状腺素、雌激素、 雄激素,.,3.生长素的分泌调节:下丘脑激素调节:GHRH(主)、 G,运 动,氨基酸,脂肪酸,.,GHRH GHRIH下丘脑,(二)催乳素(PRL):199个氨基酸构成,结构类似GH。1、PRL的作用: (1)对乳腺的作用:促进乳腺生长发育,引起和维持成熟的乳腺泌乳。 青春期:E2+P+PRL。协同 乳腺发育。 妊娠期: PRL+E2+P 乳腺发育、维持形状。(但不泌乳, E2+P浓度高,竞争PRL受体) 因此,只有分娩后: E2+PPRL才启动和维持泌乳。,.,(二)催乳素(PRL):199个氨基酸构成,结构类似GH。.,对性腺的作用: 女性:生理剂量:PRL(+卵泡颗粒细胞的PRL受体结合),促进LH受体的生成 进而促进排卵,黄体形成、雌孕激素合成。 高浓度:PRL可负反馈抑制下丘脑GnRH 腺垂体FSH、LH抑制雌孕激素分泌、抑制排卵 (哺乳可促进PRL的分泌,延长哺乳期可避孕) 闭经溢乳综合征是因PRL异常增高(溢乳)和雌激 素(闭经)所致。溴隐亭药物治疗。,.,对性腺的作用:.,男性:PRL能维持和增加睾丸间质细胞LH受体的的数量,提高睾丸间质细胞对LH的敏感性,促进雄性成熟。PRL过高也会抑制男性生殖功能。 参与应激反应:PRL常与应激激素ACTH、GH同时升高(4)免疫调节:协同淋巴因子,促进淋巴C增殖和分泌IgM和IgG(5)参与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男性:PRL能维持和增加睾丸间质细胞LH受体的的数量,,2.PRL的分泌调节:,下丘脑激素调节:吸吮乳头反馈调节:PRL兴奋DA神经元DA抑制GnRH和PRL,注:现在认为 PIF就是DA。,(3)其他激素:TRH、雌激素 等也促进PRL分泌,.,2.PRL的分泌调节:下丘脑激素调节:吸吮乳头注:现在认为,(三)促黑激素(MSH) MSH能促使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 参与生长激素、醛固酮、CRH、胰岛素和LH等合成 MSH分泌受MIF和MRF双重控制。平时MIF占优势(四)其他四种促激素: TSH、ACTH、FSH和LH以后讲述。,.,(三)促黑激素(MSH).,腺垂体 其余4种激素,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TSH,ACTH,FSH、 LH,.,腺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TSHACTHFSH、 L,二、神经垂体激素,下丘脑视上核 和室旁核的大神经元合成的激素,VP和OT在适宜刺激下,由神经垂体释放入血。,神经垂体不含腺体细胞,不能合成激素;是贮存和释放激素的部位。,.,二、神经垂体激素 下丘脑视上核 和室旁核的大神经元合成,(一)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 1、抗利尿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抗利尿。(1-4ng/L) 机制:ADH+V2受体cAMP 水通道由细胞内向细胞膜的转移,促进水的重吸收。 2、缩血管作用:大剂量时,收缩血管平滑肌,升高血压(又称为血管升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 。 机制:ADH+V1受体 IP3 /Ca2+ 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一般发生在机体脱水或失血情况。 (ADH的分泌调节,详细见第八章和第四章),.,(一)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二)缩宫素(oxytocin,OT)1.OT的作用:OT具有刺激乳腺和子宫的双重作用。(1)对乳腺的作用:使乳腺泡和导管肌上皮收缩,乳汁排出。OT还可维持乳腺继续泌乳,不致萎缩。(2)对子宫的作用:对妊娠子宫有强烈收缩作用;对非孕子宫的收缩作用较小。 (孕激素:降低子宫对OXT敏感性。雌激素:增强敏感性,起到允许作用),.,(二)缩宫素(oxytocin,OT).,2.OT的分泌调节: (1)吸吮乳头引起的射乳反射:PRL和OT(乳汁分泌与排出) (2)分娩时产道压迫引起的反射:正反馈(加速产程、子宫复原),.,2.OT的分泌调节:.,第三节甲状腺的内分泌,甲状腺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也是唯一将激素储存在细胞外的内分泌腺,储备量可保证机体50-120天的代谢需求。,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主要有: T4(甲状腺素):90% T3: 9% T3的活性=T4的5倍 逆T3 (rT3):1% 无活性。,.,第三节甲状腺的内分泌 甲状腺是体内最大的内,.,.,(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原料:碘 摄入碘,150ug/天(80-90%食物,10-20%饮水,5%空气)碘化物脱下碘循环利用。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合成 ,含有的酪氨酸残基可作为被碘化的位点。,.,(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合成有四个基本步骤:聚碘、活化、碘化、偶联,*部位: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贮存:腺泡腔胶质,*甲状腺过氧化酶(TPO):甲状腺滤泡上皮 细胞中合成,活性受TSH调节,.,合成有四个基本步骤:聚碘、活化、碘化、偶联*部位:甲状腺滤泡,1、滤泡摄碘I-由肠道吸收入血。由于其浓度甲状腺内30倍,而甲状腺上皮细胞静息电位为-50mV。所以,腺泡摄碘是主动转运过程。聚碘过程:实际是Na+-K+泵活动提供能量,通过基底膜的钠-碘转运体完成的协同转运(继发主动转运)。(I- : Na+=1:2) 。,I-,I-,摄碘,-50mV,I-i,I-o,2025倍,Na+,K+,.,1、滤泡摄碘I-I-摄碘-50mVI-iI-,每天食物中 I-,100200ugI-,静息电位 -50mV,泵,聚碘: 哇巴因抑制泵 ClO4-、SCN -竞争转运机制,I-,.,每天食物中 I-100200ugI-静息,如用哇巴因抑制“钠泵”的活动, 可抑制摄碘作用治疗甲亢。CIO4-、SCN-能与I-竞争转运体。,TSH可促进聚碘,临床上用碘同位素示踪法检查与判断甲状腺的聚碘能力及其功能状态。,.,如用哇巴因抑制“钠泵”的活动, 可抑制摄碘作用治疗,2、I-的活化:I-在过氧化酶(TPO)催化下,变成“活化碘”-I0。这是酪氨酸碘化的先决条件。,I-,I0,过氧化酶,+,TG-酪氨酸-H,3、酪氨酸碘化:在TPO催化下,活化碘置甲状腺球蛋白(TG)上的氢。即:活化碘 + TG酪氨酸-H MIT和DIT。,TG-酪氨酸-I(MIT),过氧化酶,TG-酪氨酸-I2(DIT),+,活化,碘化,4.碘化酪氨酸的偶联(缩合)甲状腺激素(在TPO催化下),DIT+DIT(T4),DIT+MIT (T3),DIT+MIT (rT3),DIT,MIT,酪氨酸,G,T,偶联,过氧化酶,.,2、I-的活化:I-在过氧化酶(TPO)催化下,变成“,甲状腺激素的合成:,DIT+DIT(T4),DIT+MIT (T3),DIT+MIT (rT3),DIT,MIT,酪氨酸,G,T,I-,泵,摄碘,I-,I或I2,腺泡上皮细胞,TPO,TG-酪氨酸-H,TPO,+,TG-酪氨酸-I(MIT),TG-酪氨酸-I2(DIT),+,活化,碘化,TPO,缩合,贮存,胞饮,释放,血液,腺泡腔,蛋白水解酶,DIT+DIT(T4),DIT+MIT (T3),DIT+MIT (rT3),MIT,DIT,脱碘酶,溶酶体,T4、 T3、 rT3,.,甲状腺激素的合成:DIT+DITDIT+MIT DIT+MI,甲状腺激素合成特点: 活化、碘化和偶联(缩合)发生的部位相同: 都在腺泡上皮细胞与腺泡腔的交界处的同一TG分子上进行,活化、碘化和偶联(缩合)所需催化酶相同: 都受同一过氧化酶(TPO)催化,而TPO的活性受TSH的调控。 用抑制TPO活性的药物,如硫尿嘧啶阻断T4和T3的合成,从而治疗甲亢。TPO缺乏,H2O2生成障碍,TG异常都可以引起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甲状腺激素合成特点: .,.,.,(二)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运输和代谢 1.贮存:在TG合成后的T3、T4,以胶质的形式贮存于腺泡腔内。 其特点有二: 贮存在细胞外(腺泡腔)。是唯一在细胞外贮存的激素。 贮量较大(贮量体内第一,可供机体利用50120天。T4:T3=20:1。 2.释放:在TSH作用下,腺泡上皮细胞将TG胞饮摄入细胞内,经溶酶体水解,分离出T3和T4,释放入血。,.,(二)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运输和代谢 .,.,.,3、运输:T3、T4释放入血后,90%以上与血浆蛋白(3种)结合运输到靶器官发挥作用(游离型的T3、T4很少)。 但:只有游离型才有生物活性,结合型可转化成游离型而发挥作用。 4、代谢:半衰期:T4约为7天,T3约为1.5天。 80的T3与T4在靶组织中、15-20在肝脏被脱碘酶脱碘降解: T4脱碘T3(45)和rT3(55),是血中T3的主要来源; T3和rT3脱碘MIT、DIT和不含碘的甲状腺原氨酸。,.,3、运输:T3、T4释放入血后,90%以上与血浆蛋白(3,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特点为:广泛、缓慢而持久。,(一)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1、作用:促进组织分化、生长与发育成熟(尤其对脑和长骨)。在胚胎期出生后的前4个月内,影响最大。,.,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2、机制: 促进脑发育:促进N元增殖、分化、突起和突触的形成;促进髓鞘及胶质细胞的生长;诱导神经生长因子和酶的合成;促进神经元骨架的发育。 促进骨发育:刺激骨化中心发育成熟,促进软骨骨化,促进长骨和牙齿的生长发育;,.,2、机制: .,与GH有协同作用:甲状腺激素缺乏,将影响GH正常发挥作用,导致长骨生长缓慢,骨垢愈合延迟。(但对胚胎骨生长不是必需的。) (因为T3和糖皮质激素能增强GH的基因转录,使GH生成增加,还提高机体对IGF-1的敏感性。所以缺乏T3 GH和IGF分泌减少作用减弱。),.,与GH有协同作用:甲状腺激素缺乏,将影响GH正常发挥作用,3、临床:婴幼儿缺乏T3、T4 呆小病(克丁氏病) 预防呆小病:从妊娠期开始,治疗甲低和甲状腺肿的孕妇; 治疗呆小病:必须在出生3-4个月前补充T4、T3,否则难以奏效。,.,3、临床:婴幼儿缺乏T3、T4 呆小病(克丁氏病).,(二)调节新陈代谢 1、增强能量代谢: T3与T4可显著加速细胞能量代谢,使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增加,基础代谢率(BMR)升高。(除脑、脾和睾丸-线粒体缺乏受体)机制:1).促使线粒体增大和数量增加,加强氧化磷酸化2).Na+-K+-ATP酶活性有关;3).增强代谢途径中合成酶和分解酶的活性 甲亢:怕热易出汗,BMR正常值50100; 甲减:喜热恶寒,BMR正常值3045。,.,(二)调节新陈代谢.,.,.,2、调节物质代谢(1)糖代谢: 生理剂量:升高血糖 :促进小肠粘膜对糖的吸收, 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肝糖异生, 促进其他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和 生长素)的生糖作用,降低血糖:加强外周组织对糖的摄取和利用, 促进糖原合成,。 大剂量: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升高血糖. 甲亢:血糖升高,有时出现糖尿。但随后又迅速降低。 ,.,2、调节物质代谢.,(2)脂类代谢 T3与T4促进脂肪酸氧化,增强儿茶酚胺和胰高血糖素对脂肪的分解和脂肪酸氧化。 能促进胆固醇的合成,也加速分解,分解合成。 因此,甲亢:血胆固醇低于正常;甲减:血胆固醇高于正常。,.,(2)脂类代谢 .,(3)蛋白质代谢: 生理剂量:能促进DNA和蛋白质的合成。 大剂量:促进蛋白质的分解(骨骼肌蛋白分解肌缩无力,骨组织蛋白分解骨质疏松、血钙增加)。甲亢:消瘦无力,尿氮、尿钙增加,呈负氮平衡;甲低:因蛋白质合成减少,肌缩无力, 细胞间的粘液蛋白增多,出现粘液性水肿。,T3与T4对三大物质的代谢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分解作用。大剂量时主要是分解作用,小剂量时促进蛋白质和糖原的合成。,.,(3)蛋白质代谢: T3与T4对三大物质的代谢既有促进,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高CN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甲亢:烦躁、易激动,睡眠差且多梦,肌肉纤颤等; 甲减:表情淡漠,行为迟缓,记忆力减退,终日思睡。,(三)影响器官系统功能 表11-8,.,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高CN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三,2.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加强心脏活动(HR、心力)、扩血管(耗氧量而相对缺氧小血管舒张) 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 机制:T4、T3 使心肌细胞受体上调 肌质网Ca2+释放,HR、心力。 甲亢:心脏做功,心肌肥厚,严重者可心力衰竭(甲心)。3.其他作用:对消化系统.肌肉.内分泌生殖系统等也有影响。,.,2.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加强心脏活动(HR、心力)、扩血,(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三)其他:N、激素等影响,(二)甲状腺自身调节:,.,(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三)其,神经传入信息:如:寒冷,TRH,腺 垂 体,TSH,甲 状 腺,T3、T4,长负反馈,?,下 丘 脑,(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1、TRH的作用 下丘脑分泌的TRH(1分子)经垂体门脉运输,作用于腺垂体TSH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促进TSH(1000分子)的合成与分泌。,TRH神经元接受其他信息: 神经传入信息:如:寒冷 应激刺激:,生长抑素,应激刺激,.,神经传入信息:TRH 腺 垂 体 TSH 甲 状 腺,TRH,腺 垂 体,TSH,甲 状 腺,T3、T4,长负反馈,?,下 丘 脑,2、TSH的作用:TSH是调节甲状腺分泌的主要激素。 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1)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P359-4个环节) (2)刺激甲状腺腺细胞增生,腺体增大,血液供应丰富。 机制:TSH+腺泡细胞膜TSH受体通过cAMP和IP3/DG-钙调蛋白途径(第二信使) 促进T3、T4分泌。,.,TRH 腺 垂 体 TSH 甲 状,T R H,腺 垂 体,T S H,甲 状 腺,T3、T4,长负反馈,?,下 丘 脑,(二)T3、T4的反馈调节 血液中游离的T3、T4浓度升高时,与腺垂体的TSH细胞核受体结合: TRH受体下调TRH受体数量TRH作用 诱导抑制性蛋白质的合成TSH的合成与释放;。 从而保持T3、T4浓度相对恒定。,长期碘缺乏T3、T4T3、T4的负反馈作用TSH的合成与释放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肿大=地方性甲状腺肿。,.,T R H 腺 垂 体 T S H,goiter,.,goiter.,(三)甲状腺的自身调节 1、概念:甲状腺能根据血碘水平,通过自身调节改变摄取碘与合成甲状腺的能力。(适应性调节) 血碘开始增加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 但过量的碘可产生对抗甲状腺摄碘的效应,称为碘阻滞效应(Wolff-Chaikoff effect)。脱逸:当碘的过量摄入持续一段时间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又重新开始增加。当碘水平降低时,甲状腺碘捕获机制增强,激素合成增强。甲状腺激素还调节NIS、TH和碘通道蛋白基因表达。,.,(三)甲状腺的自身调节.,(四)甲状腺功能的神经支配与免疫调节 1、神经因素:刺激交感神经 T3、T4分泌; 刺激副交感神经? T3、T4分泌 2、体液因素:B淋巴细胞可合成TSH受体抗体, 类似TSH阻断效应 3、 CT、IGF-1、前列腺素也可影响甲状腺细胞 的生长和激素合成。,.,(四)甲状腺功能的神经支配与免疫调节.,.,.,第四节 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内分泌与维生素D3,甲状旁腺分泌的PTH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CT 皮肤、肝和肾联合合成的:1,25-(OH)2-D3,体内主要有三种激素共同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血磷的正常水平。,.,第四节 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内分泌与维生素D3甲状旁腺,一、甲状旁腺激素: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一)生物学作用: PTH是调节血钙最重要的激素。主要作用是升血钙,降血磷。 作用的靶器官:有三 作用于骨: 作用于肾: 作用于肠:,.,一、甲状旁腺激素: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 (一,1、对肾的作用:促进近端小管重吸收钙(升高血钙)。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磷(降低血磷),2、对骨的作用:促进骨钙入血,升高血钙。其作用分两个时相: (1)快速效应:骨液中Ca2+的泵入血。 PTH作用数分钟,能迅速提高骨膜对Ca2+的通透性,骨液中的Ca2+进入细胞内,进而使骨细胞膜上的Ca2+泵活动增强,Ca2+入血。,(2)延缓效应:破骨细胞溶骨作用的Ca2+入血。 PTH作用后1214h(通常在几天甚至几周后达高峰),刺激破骨细胞活动,加速骨组织溶解,使钙、磷入血。,.,1、对肾的作用:促进近端小管重吸收钙(升高血钙)。抑制近,3、对小肠的作用(间接作用): PTH激活肾1-羟化酶,促进25-OH-D3转变为有活性的1,25-(OH)2-D3: 促进肠粘膜重吸收钙、磷(升血钙和血磷)。 详细作用:见后,.,3、对小肠的作用(间接作用):.,(二)PTH分泌调节: 1、血钙水平:调节最主要因素。甲状腺主细胞内有钙受体。 血钙浓度时反馈性引起PTH 分泌 (长时间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增生)。 血钙浓度时引起PTH 分泌-甲状旁腺萎缩,.,(二)PTH分泌调节:.,2、其他因素: 电解质:血磷导致血钙(骨盐沉积) PTH 分泌; 血镁较低时也刺激 PTH 分泌;其他激素:儿茶酚胺、组织胺PTH 分泌;受体激动剂PTH 分泌。,.,2、其他因素:.,二、降钙素(CT):甲状腺C细胞合成分泌,.,二、降钙素(CT):甲状腺C细胞合成分泌.,(一)降钙素生物学作用:降血钙,降血磷。 CT受体主要分布在骨和肾。 1、对骨的作用:(1)抑制破骨C活动和骨溶解作用:15min后起作用,骨溶解,血钙、血磷 。,.,(一)降钙素生物学作用:降血钙,降血磷。.,(2)增进成骨作用:1h后起作用(并可持续几天),增进成骨C的活动,促进钙磷沉积,血钙、血磷 。 成年人:CT的降钙作用很快(数h)被PTH分泌的作用抵消。再者,成人溶骨释放的钙量少。所以CT对成人血钙的调节作用较小。 儿童:骨更新速度快,溶骨释放钙量大,故CT的血钙调节作用更大。 2、对肾的作用:抑制肾小管对钙、磷、钠、氯的重吸收。,.,(2)增进成骨作用:1h后起作用(并可持续几天),增进成骨C,(二)分泌调节: 1、血钙浓度(反馈调节):血钙浓度CT。 PTH与CT共同调节血Ca2+浓度的相对稳定。但两者作用有差别: CT:发动迅速(15min),1h内达高峰,作用短暂(对餐后高钙有作用,但很快被PTH克服)。 PTH:启动慢(数h),高峰在作用后1214小时,作用持久。 CT只对血钙浓度产生短期调节,PTH则可产生长期调节作用。 2、其他因素:进食后胃肠激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等) 刺激CT分泌。血镁升高刺激CT分泌,.,(二)分泌调节:.,三、1,25-(OH)2-D3 (一) 1,25-(OH)2-D3的生成:体内的维生素D3主要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生成(紫外线)。 即:D3(无活性)25-OH-D3(肝脏,活性弱)1.25-(OH)2-D3(肾脏,活性最强),.,三、1,25-(OH)2-D3.,(二)1,25-(OH)2-D3生物学作用:主要作用于小肠、骨和肾,升高血钙和血磷。 1、对小肠的作用:促进小肠粘膜吸收钙磷:增加血钙、血磷含量。 机制:与核受体结合,促进DNA转录,生成钙结合蛋白(CaBP),进而促进小肠粘膜钙的转运。,.,(二)1,25-(OH)2-D3生物学作用:主要作用于小肠、,2、对骨的作用:调节骨钙的沉积和释放,促进骨的更新。当血钙降低,能提高破骨C活性,动员骨Ca2+ 入血。刺激成骨C活动,促进骨盐沉积和骨的生成。另外,还可以加强PTH的作用。(总效应:血钙升高) (缺D3 羟化D3血钙,骨更新 佝偻病) 3、对肾的作用: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血钙、血磷,.,2、对骨的作用:调节骨钙的沉积和释放,促进骨的更新。.,(三)1.25-(OH)2-D3生成的调节 1、血钙和血磷浓度(血钙为主):低血钙、低血磷时,肾内1-羟化酶活性生成1.25-(OH)2-D3。反之则相反。 2、PTH:PTH增强1-羟化酶活性1.25-(OH)2D3 3、其他因素:PRL、GH促进1.25-(OH)2-D3生成。糖皮质激素则抑制其生成。,.,(三)1.25-(OH)2-D3生成的调节.,.,.,第五节 胰岛内分泌,一、胰岛素的作用与分泌调节,(一)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三)胰岛素分泌的调节,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与分泌调节,R,E-mail:Tel: 8462265,.,第五节 胰岛内分泌一、胰岛素的作用与分泌调节(一)胰岛素,胰岛素(合成激素) 1921年,加拿大banting 和Best利用化学技术,最先用胰岛组织制备了能够降低血糖的胰岛素,获诺贝尔奖。1922年:胰岛素首次应用于人类糖尿病的治疗。1965年,我国率先人工合成了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牛胰岛素结晶。 主要靶器官:肝、肌肉、脂肪主要表现两方面的作用: 1.调节代谢:促进机体合成代谢,维持血糖稳定的主要激素 2.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抑制细胞的凋亡。胰岛:100-200万个 A细胞:20%,胰高血糖素 B细胞:75%,胰岛素 D细胞:5%, 生长抑素 D1细胞: 极少,血管活性肠肽 F细胞:更少, 胰多肽,R,.,胰岛素(合成激素) R.,(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1.调节物质代谢 (1)糖代谢:促进糖利用,减少糖生成(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促进细胞对葡萄糖(glucose)的摄取(去路); 肝细胞:胰岛素诱导葡萄糖激酶的活化,使6-磷酸葡萄糖增加,因细胞内葡萄糖浓 度降低,葡萄糖易于扩散进入细胞。 肌肉,脂肪组织:胰岛素通过PI3-K,使细胞内葡萄糖转运体数目增加,促进细胞 摄取葡萄糖。(脑组织葡萄糖的转运;小肠粘膜和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都不依赖 胰岛素)。 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氧化和利用(去路); 胰岛素通过激活葡萄糖激酶,使6-磷酸葡萄糖增加;诱导糖酵解的关键酶- 磷酸果 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加速葡糖糖在细胞中的氧化,生成ATP。 促进葡萄糖转化; 合成糖原并贮存(肝、肌糖原)、 转化为脂肪酸,并贮存于脂肪组织(去路) 抑制糖异生,抑制糖原分解(来源)。 (胰岛素缺乏,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出现糖尿)。,.,(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2)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 促进肝C合成脂肪酸并将其转运入脂肪C中贮存(合成)。 促进脂肪C摄取G 转化为脂肪(合成)。 抑制脂肪酶活性抑制脂肪动员和分解(分解)。 (胰岛素缺乏,糖的氧化利用受阻,脂肪分解增强,产生大量脂肪酸在肝内氧化成酮体,引起酮症酸中毒。)(3)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促进氨基酸(aa)向细胞内转运(合成原料) 加快细胞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增加DNA、RNA的生成,加速核糖体的翻译,促进蛋白质合成(模板、工具) 抑制蛋白质分解(去路) (胰岛素缺乏,蛋白质分解增加,负氮平衡,身体消瘦),.,(2)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4)其他:促进K+、Mg2+和磷酸根离子进入细胞;促进机体生长:直接作用于胰岛素受体实现;间接通过促生长因子-GH、IGF实现。2.调节能量平衡(瘦素样作用)(1)对神经细胞有营养、支持和抗凋亡的作用。(2)引起饱感,抑制摄食活动。(3)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能量消耗。,胰岛素和生长素共同作用时,产生明显的促生长协同作用,胰岛素单独作用时,促生长作用不明显,.,(4)其他:胰岛素和生长素共同作用时,产生明显的促生长协同作,胰岛素,蛋 白 分 解,脂 肪 分 解,酮体生成,酮血症,酮 尿酸中毒昏 迷,脱水,体重(尿氮),口渴,多饮,高渗性利尿,多 尿(尿糖),多 食,血 糖,饥饿感,能量不足,糖氧化,葡 萄 糖 利 用,胰岛素缺乏(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肾糖阈,脱水,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胰岛素是全面促进合成代谢的唯一激素,与众多的促分解激素想抗衡。胰岛素缺乏时,出现新陈代谢障碍。I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发生障碍所致,多在20岁前发病。需用胰岛素治疗,R,.,胰岛素蛋 白 分 解脂 肪 分 解酮体生成酮血症酮,胰岛素,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 膜外亚单位:识别、结合胰岛素膜内亚单位:酪氨酸激酶活性,调节细胞的代谢与生长,(一)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靶细胞浆中胰岛素受体底物(IRS)结合,.,胰岛素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调节细胞的代谢与生长(一)胰岛素的,R,.,R.,(三)胰岛素分泌的调节,1.营养成分的调节(1)血糖水平:血糖是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 血糖,胰岛素。持续高血糖刺激下,B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血糖1min内,胰岛素,出现脉冲峰,随之降至基础水平。 机制:葡萄糖与B细胞受体结合,引发B细胞储存的胰岛素释放。 第二阶段:血糖 10min后,胰岛素又逐渐升高至高峰,并持续较长时间。 机制:葡萄糖刺激B细胞产生某种信息物质,激活胰岛素合成酶系,故B细胞合成胰岛素 。,.,(三)胰岛素分泌的调节1.营养成分的调节.,.,.,(2)氨基酸水平 :可刺激胰岛素 (精氨酸和赖氨酸的作用最强)(血清氨基酸和血糖对胰岛素分泌有协同作用),(3)脂肪酸水平 :可刺激胰岛素(但作用比较弱),长时间的高血糖、高氨基酸和高脂血症可持续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B细胞衰竭,引起糖尿病。临床上常用口服氨基酸后血中胰岛素水平的改变检测B细胞功能,.,(2)氨基酸水平 :可刺激胰岛素(3)脂肪酸水平 :可,2.激素的调节(口服葡萄糖刺激胰岛素的分泌的作用强于静脉注射葡萄糖的反应。)(1)胃肠激素:抑胃肽(GIP)胰岛素(直接)(前馈调节) (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