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神经系统感觉运动课件.ppt
,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神经冲动,传导路,大脑皮层,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概 述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感觉产生过程:,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0/2/2022,1,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神经冲动传导路大脑皮层分析,一.感觉传导通路,(一)脊髓与脑干功能: 上传感觉信息。 躯体感觉传入通路: 浅感觉传导通路 脊髓丘脑束(侧束、前束) (先交叉,后上行) 深感觉传导通路: 后索-内侧丘系系统 (先上行,后交叉),10/2/2022,2,一.感觉传导通路 (一)脊髓与脑干功能: 上传感觉信息,丘脑:是各种感觉(除嗅觉外)的总转换站。内侧丘系:传导精细触觉、本体感觉。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觉、压觉。,10/2/2022,3,丘脑:是各种感觉(除嗅觉外)的总转换站。10/2/2022,临床医学神经系统感觉运动课件,临床医学神经系统感觉运动课件,1)特异性投射系统,两种投射系统组成、功能、特点比较,(见下页),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3、感觉投射系统,10/2/2022,6,1)特异性投射系统 两种投射系统组成、功能、特点比较,特异性投射系统,神经元联系,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不引起特定的感觉但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元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特 点,多级更换N元投射区广泛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三级N元交换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两 种 感 觉 投 射 系 统 的 比 较,10/2/2022,7,特异性投射系统神经元联系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一)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二、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感觉区 位置:中央后回 功能特点:定位明确、 感觉分析十分清晰。 投射特点:,.左右交叉:(除头面 部是双侧性外); .倒置分布:(除头面 部是直立外);,.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大);,10/2/2022,8,(一)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第二感觉区 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功能特点:定位较差、感觉分 析粗糙(麻木感);可能与痛 觉有关。 投射特点:,2.本体感觉代表区:主要在 中央前回(与运动区重叠 在一起)。 3.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 觉区 + 运动辅助区。,.双侧性投射; .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 大的重叠区。,10/2/2022,9,第二感觉区 2.本体感觉代表区:主要在 .双侧性投射,位置:枕叶距状裂的上 下缘(17区)。投射特点:,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颞侧不交叉投射到同侧枕叶。 视网膜的上(下)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下)缘;黄斑区(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前)部。,4.视觉代表区:,10/2/2022,10,位置:枕叶距状裂的上 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42区)。 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7.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下侧。,6.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5.听觉代表区:,10/2/2022,11,7.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下侧。6.嗅觉代表区,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皮肤痛,躯体痛,内脏痛,深部痛,快痛,慢痛,痛觉,体腔痛,牵涉痛,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这种痛与慢痛相类似,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内脏疾患累及临近的体腔壁所致这种痛与躯体痛相类似,皮肤痛内脏痛的比较:见后,痛觉分类:,牵涉痛,2.痛 觉,10/2/2022,12,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常伴,皮肤(快、慢)痛,内脏痛(包括躯体深部痛),传导纤维,疼痛特点,产生和消失迅速,定位明确、分辩能力强,躯体传入纤维(快痛A,慢痛C),感受器,产生缓慢、持续久,定位不清、分辩能力差,慢痛情绪反应明显,情绪反应明显,无牵涉痛,有牵涉痛,敏感刺激,钝性刺激(牵拉、痉挛、炎症、缺血等),锐性刺激(切割、烧灼等),自主N传入纤维,游 离 N 末 梢(其特异性不如其他类感受器,刺激阈比其他类感受器高),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 和次级痛觉过敏,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 和次级痛觉过敏,致痛物质,电、机械、化学物质(如K+、H+、组胺、5-HT、PG等),皮 肤 痛 与 内 脏 痛 的 比 较,10/2/2022,13,皮肤(快、慢)痛内脏痛(包括躯体深部痛)传导纤维疼痛特点产,概念: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机制:,.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角N元痛觉错觉。,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 心 胃、胰 肝、胆 肾脏 兰尾牵涉部位 心前区 左上腹 右肩胛 腹股 上腹部 左臂尺侧 肩胛间 沟区 或脐区,牵涉痛(referred pain),.易化学说: 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N元的兴奋性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过敏)平常不引起痛觉的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10/2/2022,14,概念: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机制:,会聚学说,10/2/2022,15,会聚学说10/2/202215,易化学说,10/2/2022,16,易化学说10/2/202216,从脊髓到大脑皮层,各级中枢对躯体运动都能进行调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最基本的反射中枢。,脊 髓 前 角 运 动 N 元,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骨 骼 肌 纤 维,牵 张 反 射,(一)运动单位与最后公路的概念,最后公路,1.脊髓前角运动N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2.一个运动N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单位的大小取决于运动神经元轴突梢分支数目。一般是肌肉愈大,运动单位也愈大。,10/2/2022,17,从脊髓到大脑皮层,各级中枢对躯体运动都能进行调节。第三节,1、概念: 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2、主要表现: 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如蛙仅数分钟,狗需数天,人则需要数周至数月才能逐渐恢复。 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反射等)。 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3、特点:,(二)脊休克(spinalshock),10/2/2022,18,1、概念: 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不是损伤本身引起的,因再次损伤 不产生脊休克;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 (从大脑皮层到低位脑干的下行纤维 对脊髓的控制作用)的结果。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 脊髓是某些低级反射的初级中枢; 正常时脊髓受高位中枢的调节:,4、脊休克的原因:,10/2/2022,19,不是损伤本身引起的,因再次损伤 不产生脊休克;4、脊,屈反射(flexionreflex),1.屈反射与对侧伸反射,概念:,屈反射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性意义。,意义:,受到伤害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该肢体屈曲的反射。,(二)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对侧伸反射(crossedextensor reflex),概念: 受到伤害刺激一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意义:,对侧肢体的伸直,防止歪倒,以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10/2/2022,20,屈反射(flexionreflex) 1.屈反射,概念: 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类型:腱反射(tendon reflex) 肌紧张(muscle tonus)(3)区别:(4)反射弧:,2.牵张反射,10/2/2022,21,类型:腱反射(tendon reflex)2.牵张反射10,腱反射与肌紧张的的区别,临床意义: 了解神经系统的功 能状态。腱反射减弱 或消退,提示反射弧某 环节的损害或中断; 腱反射亢进,提示高 位中枢病变。,10/2/2022,22,腱反射与肌紧张的的区别比较项目 腱反射 肌紧张 产生原因 快,A.感受器肌梭; B.传入神经纤维a、 类 C.中枢脊髓 D.传出神经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 E.效应器骨骼肌 (主要是梭外肌),牵张反射的反射弧:,10/2/2022,23,A.感受器肌梭;牵张反射的反射弧:10/2/20222,10/2/2022,24,10/2/202224,肌紧张机制:,梭外肌收缩,运动N元兴奋,肌梭的敏感性兴奋性,持续轻微牵拉伸肌,梭内肌收缩,运动N元兴奋,高位中枢下传冲动,重力作用,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环,环?环的意义:使肌肉维持于缩短状态。 脑干某些中枢调节肌紧张是通过兴奋环实现的。,10/2/2022,25,肌紧张机制: 梭外肌收缩运动N元兴奋肌梭,(一)脑干网状结构 电刺激延髓脑干网状结构不同区域,观察到存在: 抑制区:,高级中枢对肌紧张和肌运动的作用可能有二种机制:,易化或抑制脊髓运动N元,直接调节肌肉的收缩;易化或抑制脊髓运动N元,通过环改变肌梭敏 感性而间接调节肌运动。,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范围较大)。,易化区:,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范围较小);,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10/2/2022,26,(一)脑干网状结构 高级中枢对肌紧张和肌运动的作用可能有,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抑 制 区,易 化 区,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包括中脑背盖),网状结构内侧尾部,部 位,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上级中枢,下传通路,作 用,特 点,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网状脊髓束抑制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网状脊髓束加强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10/2/2022,27,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抑 制 区易,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明: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横断脑干切线,(二)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临床意义:出现去大脑僵直表明病 变侵袭 到脑干,是预后 不良的信号。,10/2/2022,28,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用去大脑僵直,临床:中脑受压(血肿、肿瘤)、病毒性脑炎,也可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是因为较多的抑制系统被切除,特别是来自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的抑制性联系,造成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失衡,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机制:,10/2/2022,29,临床:中脑受压(血肿、肿瘤)、病毒性脑炎,也可出现类,维持机体姿势平衡 调节肌紧张 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五、小脑对躯体运动的功能,10/2/2022,30,维持机体姿势平衡五、小脑对躯体运动的功能10/,反射:,功能: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其功能与前庭器官密切相关。临床:,小脑的功能分区示意图,平衡失调综合症(身体倾斜,站立不稳,醉步;不影响随意运动)。,切除犬古小脑不再出现运动病;切除猫古小脑可出现位置性眼震颤。,实验:,前庭器官前庭核古小脑前庭核脊髓运动N元肌肉。,(一)古小脑=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10/2/2022,31,反射:功能: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其功能与前,功能:调节抗重力肌群的活动,提供站立和运动时维持平衡的肌张力强度。临床:,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症状。,小脑前叶对肌紧张的易化作用抑制作用; 小脑前叶损伤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原因1:,(二)旧小脑=脊髓小脑(小脑前叶及后叶的中间带),10/2/2022,32,功能:调节抗重力肌群的活动,提供站立和运动时维持平衡的肌张,小脑后叶的中间带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并与大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在执行随意运动指令有重要作用。 小脑后叶损伤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原因2:,意向性震颤:运动过程中的震颤;动作分解:把一个指鼻动作分解位三四个动作才完成;运动时离开指定的路线:指鼻不准(指鼻阳性);不能快速变换运动(轮替运动障碍)。,10/2/2022,33,小脑后叶的中间带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并与大脑皮层运,学习初期:动作不协调(因新小脑未发挥作用)。学习中期:动作渐协调 (大脑皮层与新小脑之间 不断进行联合活动,新 小脑参与运动计划的形 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学习后期:动作渐熟练(因新小脑贮存了一整套程序, 当大脑皮层发动精巧运动指令 时从新小脑中提取贮存的程 序将程序回输到皮层运动区锥体系发动运动)。,(三)新小脑=皮层小脑(后叶的外侧部),功能:与感觉皮层、运动皮层、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 如精巧运动的学习、熟悉过程:,临床:,精巧运动受损。,10/2/2022,34,学习初期:动作不协调(因新小脑未发挥作用)。(三)新小脑=皮,1基底神经节的结构:,尾核 壳核 纹状体 苍白球(旧纹状体) 丘脑底核 红核 黑质,基底神经节,新纹状体,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10/2/2022,35,1基底神经节的结构: 尾核基底神,纹 状 体,尾 核,壳 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 质,红核,丘 脑,运动皮层,脊髓,基底神经节,新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运动皮层,纹状体黑质纹状体,GABA,DA,两个环路,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及连接:,10/2/2022,36,纹 状 体尾壳 核苍丘脑底核 黑 质,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与控制肌紧张、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的传入信息等有关。,当纹状体内的胆碱能N元兴奋释放ACh肌张力,当黑质内的多巴胺能N元兴奋释放多巴胺 抑制纹状体内的胆碱能N元兴奋性,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正常时该环路对肌紧张的控制和随意运动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当黑质内的多巴胺能N元功能降低或纹状体内的胆碱能N元功能加强运动调节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2、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病变:,10/2/2022,37,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与控制肌紧张、稳,黑质与新纹状体间的环路,(-),(-),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 临床病症:如震颤麻痹 (帕金森氏病) 病理研究:黑质病 变, 且脑内多巴胺含量明 显 主要表现:全身肌紧张增 高、肌肉僵硬、随意运 动过少、动作缓慢、面 部表情呆板。静止性震 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肌紧张过低而运动过多综合征 临床病症:如舞蹈病和手足 徐动症等。 病理研究:纹状体病变,脑内多巴胺含量正常。 主要表现: 肌紧张减低,头 部和上肢不自主 的舞蹈样动作。,基底神经节病变的临床表现:,10/2/2022,38,黑质与新纹状体(-)(-) 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 肢,尤其是手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随意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病理研究:黑质病变,且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发病机制:尚不很清楚,目前认为:,黑质受损时 多巴胺递质 对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抑制作用 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功能 肌张力,治疗方案:促进多巴胺合成的药物(如左旋多巴)或阻断乙酰胆碱 的药物 (如阿托品等),可缓解上述症状。,10/2/2022,39,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 肢,尤其是手部,静,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发病机制:,用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如利血平),可缓解其症状。,治疗方案:,纹状体病变 胆碱能N元和GABA能N元功能 黑质内多巴胺能N元功能相对亢进 随意运动,10/2/2022,40,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用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如利血平),可缓解,肌紧张过少而运动过多综合征 肌紧张过少而运动过多综合征病症 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表现 肌紧张减低, 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病变 纹状体 机制 胆碱能N元功能 和GABA能N元功能 黑质内多巴胺能N元功能相对亢进 随意运动治疗 耗竭多巴胺递质 的药物(如利血平),抑制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作用,肌张力,多巴胺递质,促进多巴胺合成药物(左旋多巴),阻断乙酰胆碱药物 (阿托品等),黑质,静止性震颤随意运动,肌紧张,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10/2/2022,41,肌紧张过少而运动过多综合征 肌紧张过少而运动过多,特征: 交叉支配: (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 倒置分布: (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 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 功能定位精确:,(一)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运动区,其他运动区,辅助运动区,(纵裂内缘及扣带回),设计运动动作,部位: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4区) (6区),功能: 发动随意运动,肢体远端肌,肢体近端肌,双侧支配,第二运动区等,(5、6、7、8、18、19区),协调随意运动,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0/2/2022,42,特征: 交叉支配:(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主要运动区其, ,皮层脊髓束,皮层脑干束, ,脊 髓,延髓锥体,内 囊,(4、6、3-1-2、5、7区),大 脑 皮 层,旁锥体系,皮层起源锥体外系,锥体外系,(运动皮层+感觉皮层),皮层下中枢,锥体外系,锥体系,锥体系,(二)传导通路,脑干,10/2/2022,43,皮层脊髓束皮层脑干束脊 髓延髓锥体,锥体系1. 对侧支配; 有单突触联系(占1020); 激活、N元; 对皮层无反馈环路。2. 加强肌紧张;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锥体外系 1. 双侧支配 皆多单突触联系 激活N元; 对皮层有反馈环路2.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随意运动的设想,皮层联络区,基底N节,外侧小脑,运动前区和皮层运动区,小 脑中间带,运动,执行,设计,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示意图,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功能特点,10/2/2022,44,锥体系锥体外系随意皮层基底N节外侧小脑运动前区和皮层运动区小,类 型 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麻痹特点 硬瘫(痉挛性瘫、中枢性瘫) 软瘫(萎缩性瘫、周围性瘫) 损害部位 皮层运动区或锥体束 脊髓前角运动N元或运动神经麻痹范围 较广泛 常较局限肌 紧 张 张力过强、痉挛 张力减退、松弛腱 反 射 增 强 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 巴彬斯基征阳性 巴彬斯基征阴性肌 萎 缩 不明显 明 显,注:上运动神经元:管理脊髓运动N元的所有上位N元(包括 脑干、基底N节、大脑皮层); 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和脑干运动N核发出轴突并直接控制 骨骼肌活动的运动N元。,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的区别,10/2/2022,45,注:上运动神经元:管理脊髓运动N元的所有上位N元(包括 上,脊髓失去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控制时出现一种特殊的脊髓反射。 表现:当用钝物划其足,大拇趾背曲,四趾向外似扇形展开阳性。 原理:成人的脊髓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控制下活动的,正常时这一反射被抑制而表现不出来,一旦锥体系或锥体外系受到损伤而失去这种抑制时,就会出现巴彬斯基征。 临床意义:判断锥体系统或锥体外系统的功能。 注意:在婴儿锥体束未发育完善以前,以及成人深睡或麻醉状态下,也会出现巴彬斯基征阳性。,病理反射巴宾斯基征(Babinskis sign):,10/2/2022,46,脊髓失去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控制时出现一种特殊的脊髓反,小结:,掌握: 痛觉特点 。运动单位、最后公路的概 念。大脑皮层运动区。熟悉:丘脑与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牵 张反射概念、类型和意义。脊髓休克、 去大脑疆直的概念。运动传导通路。小 脑功能。 了解:了解屈反射与对侧伸反射。脑干网状结 构对肌紧张的调节。基底神经节对运动 的调节。,10/2/2022,47,小结:掌握: 痛觉特点 。运动单位、最后公路的概10/2/,长江万州人的骄傲!,谢谢大家!,10/2/2022,48,长江万州人的骄傲!谢谢大家!10/2/20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