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F技术学习教案课件.pptx
会计学,1,PNF技术,会计学1PNF技术,目 录,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治疗技术第三节 基本运动模式第四节 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页/共78页,目 录第一节 基本概念 人民卫生出,重点难点,重点:PNF技术的基本概念; 治疗原理; 基本手法与操作程序; 特殊手法技术与适用范围;难点:上下肢D1与D2基本的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 PNF技术在关节功能障碍和神经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页/共78页,重点难点重点:PNF技术的基本概念; 人民,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PNF的定义二、 PNF的治疗原理三、神经生理学原理,第3页/共7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PNF,一、定 义,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技术)是指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改善和促进肌肉功能的一种方法。 螺旋、对角线型的运动模式是PNF技术的基本特征。 利用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促进相应肌肉收缩。利用牵张、关节压缩、牵引和施加阻力等本体感觉刺激,促进功能恢复。,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页/共78页,一、定 义本体神经,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利用较强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好的部位)来易化较弱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差的部位)。正常的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的顺序发展。只有在控制好头部、躯干的控制后,方可恢复远端的运动或精细动作。,二、PNF的治疗原理,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页/共78页,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得到强化或加强。反射的活动对于动作的维持与再学习是极其有益的。运动功能的发育具有周期性倾向。 动作发育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交替转换中不断地向前发展。早期动作是有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的屈伸运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页/共78页,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得到强化或加强。,正常运动与姿势的维持取决于肌肉的“协同作用”。 主动肌与拮抗肌的相互协调与平衡。肌肉的离心性收缩的能力等。动作发展是按照运动和姿势的总体模式的一定顺序进行。四肢的运动与头部、躯干的运动相互影响。 四肢运动功能发育的顺序: 双侧对称性双侧非对称性交叉性功能单侧运动模式。在具体治疗中,并非按部就班,其间可有跳跃和重叠。,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页/共78页,正常运动与姿势的维持取决于肌肉的“协同作用”。,动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动作的学习。通过反复的刺激与易化提高患者对某一动作掌握的能力。利用语言、视觉与环境,使患者能把所学到的动作真正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页/共78页,动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动作的学习。 人民卫生,有利于发展肌肉的肌力与耐力。反复刺激和重复的活动可促进和巩固对动作的学习与掌握。通过促进技术,加强运动活动的目的性。当某一动作重复到可自由支配与调节时,对运动的学习便到达了目的。把ADL的动作细化,做为每一动作训练的目标。在治疗中,同时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与平衡反应等来易化动作的完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页/共78页,有利于发展肌肉的肌力与耐力。 人民卫生出版,交互支配(交互抑制) 连续诱导 扩散 后续效应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三、神经生理学原理,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0页/共78页,交互支配(交互抑制),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1页/共7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1页/共78页,扩 散,对刺激传播与强度反应的增加反应可为兴奋性或抑制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2页/共78页,扩 散对刺激传播与强度反应的增加 人民卫,后续效应,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继续存在随着刺激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刺激的后续效应也随之增加在维持肌肉静力收缩后,其后续效应使肌肉力量得以增加,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3页/共78页,后续效应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继续存在 人,时间总和,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空间总和,同时作用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4页/共78页,时间总和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节 治疗技术,一、基本手法技术二、 特殊手法技术,第15页/共7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节 治疗技术一、基本手,一、基本手法技术,1. 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2. 阻力(resistance) 3. 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4. 牵伸(stretch)5. 牵引和挤压(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6. 时序(normal timing),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6页/共78页,一、基本手法技术1. 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7. 体位和身体力学(body position and body mechanics) 8. 言语刺激或指令(verbal stimulation commands ) 9. 视觉(vision )10. 模式(pattern),人民卫生出版社,一、基本手法技术,第17页/共78页,7. 体位和身体力学(body position and b,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接触,诱导患者向所需方向运动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为控制运动及抵抗旋转治疗师使用引状肌抓握可同时施加基本及特殊的PNF的治疗手法,1.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8页/共78页,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接触,诱导患者向所需方向运动1.手法接触(,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9页/共78页,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大部分PNF技术是从阻力的疗效中发展起来的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当肌肉的收缩抵抗阻力时,肌肉对皮层刺激的反应增加 (Gellhorn, 1947),2.阻力(resistance),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0页/共78页,大部分PNF技术是从阻力的疗效中发展起来的2.阻力(resi,肌肉抗阻所产生张力的增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觉刺激方法之一 (Gellhorn, 1949) 阻力施加的大小直接与促进本体感觉的程度有关(Loofbourrow and Gellhorn, 1949)这种促进可相互扩散:近端到远端、兴奋或抑制等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完全的松弛,阻力(resistance),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1页/共78页,肌肉抗阻所产生张力的增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觉刺激方法之一 (,阻力(resistance),1. 等张向心性收缩运动2. 等张离心性运动3. 稳定性等张收缩4. 等长静态收缩,1,2,3,4,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2页/共78页,阻力(resistance)1. 等张向心性收缩运动1234,扩散:刺激反应的传播强化: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引出有目的性的协调的运动对一肢体用抗阻法进行一定形式的活动时,常可强化其他肢体或颈、躯干肌的收缩固定肌:强肌运动的对象:弱肌操作点:调节运动的部位,3.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3页/共78页,扩散:刺激反应的传播3.扩散和强化 人民卫,当肌纤维被动伸长时会自动产生牵张刺激,该刺激反过来可促进被拉长的肌肉及相关的协同肌群产生收缩牵张反射可从肌肉被拉长或正在收缩的位置引出潜伏期的脊髓反射:产生较小的、不具有功能性的力量功能性的牵张反应:产生有力的功能性力量与口令的实施密不可分可提高本体感觉的兴奋性,4.牵伸(stretching),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4页/共78页,当肌纤维被动伸长时会自动产生牵张刺激,该刺激反过来可促进被拉,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 - 作用:激活关节感受器;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可引起肌肉的牵张反射;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到达缓解疼痛的目的。 - 分类,5.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5页/共78页,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5.牵引和挤压 (traction,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 - 作用:激活关节感受器;促进关节的稳定;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群的收缩;促进身体的直立反应。 - 分类 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 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应及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6页/共78页,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 牵引和挤压 (t,正常运动具有精确的活动顺序与协调性运动发生的先后关系人的神经生长与运动发育顺序强调的时序增强某组肌群在某个关节活动范围收缩的能力促进身体的某个部位的运动由身体较强的部位,易化肌力较弱的部位,6.时序(pattern of movement),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7页/共78页,正常运动具有精确的活动顺序与协调性6.时序(pattern,治疗师面向患者肢体运动方向站立治疗师双脚分开呈“丁”字步(或弓箭步),与运动方向保持一致治疗师的前脚指向运动的方向,可进行下肢灵活地屈伸动作后脚的主要功能是当治疗师重心后移时,起到稳定身体的作用双脚的位置或“丁”字步的指向要随着运动方向的改变而转换,7.体位和身体力学(body position and body mechanics),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8页/共78页,治疗师面向患者肢体运动方向站立7.体位和身体力学,口令的对象是给患者,不是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师在适当的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患者的主动运动,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合理应用口令的语音与语速预备口令:必须清楚、明白动作中的口令:短、准确、时间正确- 纠正的口令:及时、准确、达到目的,8.言语刺激或指令(verbal stimulation commands),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9页/共78页,口令的对象是给患者,不是身体的某一部位8.言语刺激或指令,在进行头、颈、躯干上部动作模式时,视觉可引导正确的运动方向,令患者的眼球追随运动的方向,可以使动作更容易完成,也有助于动作的发动与协调。为治疗提供了另一条沟通的渠道。,9.视觉 (vision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0页/共78页,在进行头、颈、躯干上部动作模式时,视觉可引导正确的运动方向,,特点:螺旋对角交叉的运动模式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外旋内旋,10.模式(pattern),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1页/共78页,特点:螺旋对角交叉的运动模式10.模式(pattern),螺旋对角交叉式的基本原理,自主运动由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一的肌肉运动组成。符合正常的生理上的运动形式: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纤维的排列。对角线形式运动是屈伸、内外旋、内外展三对肌肉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形式。对角线形式运动都跨越中线,能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对角线形式的运动总是合并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发育的最后、最高形式之一。,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2页/共78页,螺旋对角交叉式的基本原理自主运动由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运动模式的种类,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3页/共78页,运动模式的种类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3页/共,运动模式的种类,1,2,3,4,5,6,1. 对称2. 不对称3. 反转4. 单侧5. 对侧6. 对角线反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4页/共78页,运动模式的种类1234561. 对称 人民,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5页/共7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5页/共78页,二、特殊手法技术,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ion)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重复收缩 (repeated contraction)慢逆转 (slow reversal)保持-放松 (hold-relax)收缩-放松 (contract-relax),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6页/共78页,二、特殊手法技术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1. 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ion),沿运动方向被动地、反复地给患者运动感觉的输入辅助地诱导患者进行该运动方向的运动主动地、有节律地完成相同的动作能抵抗阻力完成相同的动作,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7页/共78页,1. 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ion),1. 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ion),适用范围起始运动困难位置觉迟钝的患者运动缺乏节律性或不协调意识低下、僵硬、痉挛的患者,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8页/共78页,1. 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2. 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点进行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缩的一种训练方法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情况下,增加双侧肌群的肌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运动后肌肉可获得放松,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9页/共78页,2. 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2. 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适用范围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或不稳定疼痛平衡能力低下,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0页/共78页,2. 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3. 重复收缩(repeated contraction),在中枢神经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神经冲动传导变得容易反复牵拉主动肌,增加起等张收缩的能力,以达到提高主动肌肌力的目的适用范围肌力较弱:13级的肌力疲劳运动知觉降低,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1页/共78页,3. 重复收缩(repeated contraction)在,4. 慢逆转(slow reversal),对抗的两组肌群缓慢地、交替地做等张收缩屈曲与伸展的方向连续进行诱导训练完成最大关节活动范围促进协同肌收缩,松弛拮抗肌,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2页/共78页,4. 慢逆转(slow reversal)对抗的两组肌群缓慢,4. 慢逆转(slow reversal),增加肌肉收缩的力度、耐力及协调性适用范围肌力较弱肌肉收缩的协调性差,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3页/共78页,4. 慢逆转(slow reversal)增加肌肉收缩的力度,5. 保持-放松(hold-relax),将患者的肢体被动置于关节受限处,做主动肌(或旋转肌)的等长抗阻收缩, 保持610秒,然后放松35秒再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可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4页/共78页,5. 保持-放松(hold-relax)将患者的肢体被动置于,5. 保持-放松(hold-relax),适用范围由于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肌肉在疼痛点处,可获得充分地放松等张收缩太强以致于难于控制,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5页/共78页,5. 保持-放松(hold-relax)适用范围,6. 收缩-放松(contract-relax),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松弛,然后由治疗师被动地把肢体放置到新的关节受限的活动位置反复多次后,再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适用范围可增加无痛范围内的关节活动度获得肌肉的放松可牵伸僵硬的肌肉、肌腱,使之易于活动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的患者,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6页/共78页,6. 收缩-放松(contract-relax)先做拮抗肌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节 基本运动模式,一、上肢运动模式二、 下肢运动模式,第47页/共7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节 基本运动模式一、上,螺旋对角线模式,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8页/共78页,螺旋对角线模式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8页/共,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9页/共7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9页/共7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0页/共7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0页/共78页,一、上肢运动模式,屈曲内收外旋(D1F),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1页/共78页,一、上肢运动模式关节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肩胛骨上提、外展、外旋,伸展外展内旋(D1E),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2页/共78页,伸展外展内旋(D1E)关节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肩胛骨下降、,屈曲外展外旋(D2F),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3页/共78页,屈曲外展外旋(D2F)关节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肩胛骨上提、,伸展外展内旋 (D2E),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4页/共78页,伸展外展内旋 (D2E)关节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肩胛骨下降,上肢运动模式,D1F,D1E,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5页/共78页,上肢运动模式D1FD1E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D2F,D2E,上肢运动模式,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6页/共78页,D2FD2E上肢运动模式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下肢运动模式,屈曲内收外旋(D1F),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7页/共78页,二、下肢运动模式屈曲内收外旋(D1F)关节运动主要参与的,下肢运动模式,伸展外展内旋(D1E),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8页/共78页,下肢运动模式伸展外展内旋(D1E)关节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下肢运动模式,屈曲外展内旋(D2F),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9页/共78页,下肢运动模式屈曲外展内旋(D2F)关节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下肢运动模式,伸展内收外旋(D2E),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0页/共78页,下肢运动模式伸展内收外旋(D2E)关节运动主要参与的肌肉,下肢运动模式,D1F,D1E,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1页/共78页,下肢运动模式D1FD1E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D2F,D2E,下肢运动模式,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2页/共78页,D2FD2E下肢运动模式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节 临床应用,一、骨关节功能障碍临床应用二、 神经系统疾患康复临床应用,第63页/共7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节 临床应用一、骨关节,适用于神经系统疾患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适用于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疾患骨折恢复期、手外伤后、肩关节周围炎等的康复,适应证,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4页/共78页,适用于神经系统疾患适应证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禁忌证,合并骨折部位、骨折未愈合或有开放性损伤部位,不能应用牵伸手法持续抗阻的重复收缩不能用于脑血管病急性期有以下情况的患者也不适宜使用PNF技术伤口和手术刚缝合部位、皮肤感觉缺乏部位、听力障碍、对命令不能准确反应的婴幼儿患者、无意识的患者、骨质疏松患者、关节不稳定,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5页/共78页,禁忌证合并骨折部位、骨折未愈合或有开放性损伤部位,不能应,骨关节疾病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6页/共78页,骨关节疾病临床应用障碍目的PNF方法疼痛减轻疼痛非受累部位抗,骨关节疾病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7页/共78页,骨关节疾病临床应用障碍目的PNF方法肿胀促进组织吸收等长式等,骨关节疾病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8页/共78页,障碍目的PNF方法肌无力增加肌力、耐力 反复收缩、慢逆转关节,骨关节疾病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9页/共78页,障碍目的PNF方法肌紧张改善肌肉弹性躯干旋转式骨关节疾病临床,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肌张力低下,用姿势反射获得张力如对称性、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快速牵拉、震动用大支撑面积、低重心的体位(以减少所需的平衡能力),但要尽快进展到支撑面积较小的体位,因支撑面积越小,则需较高的肌张力强调躯干控制、转体、双侧整合以全身模式作为开始,目的:增加张力以启动运动,提高功能活动能力,PNF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0页/共78页,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肌张力低下用姿势反射获得张力如对称性、非,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肌张力低下,节律性启始等长性肌肉收缩,节律性稳定粗大模式到交互模式上肢的劈式、提式(为闭合链、双侧整合)逐渐使用发育性顺序伴随持重到重心转换,目的: 增加张力以启动运动,提高功能活动能力,PNF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1页/共78页,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肌张力低下节律性启始目的: 增加张力以启,痉挛,间接方法使痉挛肌群放松用大支撑面积、低重心的体位、抗痉挛体位促进近端稳定性 促进头、颈、躯干拮抗肌间的平衡以斜线式(跨越身体中线式)给适宜的阻力用双侧模式提高转体和双侧整合能力在进行逆转运动、离心控制、进入较高级的复合运动时,要求病人进行随意运动治疗师的手避免接触痉挛的肌群,目的: 休息时肌张力正常, 增加启始运动和正常模式运动能力,PNF方法,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2页/共78页,痉挛间接方法使痉挛肌群放松目的: 休息时肌张力正常, 增加启,痉挛,呼吸结合节律性启始躯干上、下部旋转对称性转体劈式、提式(以抗痉挛模式)节律性转体持重减少感觉刺激利用发育性姿势,目的: 休息时肌张力正常, 增加启始运动和正常模式运动能力,PNF方法,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3页/共78页,痉挛呼吸结合节律性启始目的: 休息时肌张力正常, 增加启始运,僵直,以大支撑面积低重心开始,允许非持重部位活动指导病人在不同姿势下开始或停止 一个运动具体方法节律性启始节律性转体反复收缩慢逆转,目的: 增加活动能力, 改善协调性, (平缓逆转运动),PNF方法,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4页/共78页,僵直以大支撑面积低重心开始,允许非持重部位活动目的: 增加活,共济失调,1.以大支撑面积的体位开始 (减少恐惧感)2.指导病人模仿或保持不同的姿势,强调每个姿势的稳定3.达到静态稳定以后,重新训练运动控制能力、伸展和逆转运动4.对称性模式促进稳定性和控制能力,目的: 增加稳定性, 增加协调性, (平缓逆转运动能力),PNF方法,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5页/共78页,共济失调 1.以大支撑面积的体位开始 (减少恐惧感)目的:,共济失调,交替等长性锻炼节律性稳定慢逆转-保持(在减少活动范围时)运动-停止(发育性体位,慢逆转-保持),目的: 增加稳定性, 增加协调性, (平缓逆转运动能力),PNF方法,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6页/共78页,共济失调 交替等长性锻炼目的: 增加稳定性, 增加协调性,,掌握PNF的基本概念,基本的生理学原理,治疗原理,基本手法与程序,特殊手法技术与适用范围掌握上下肢D1与D2基本的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熟悉参与上下肢D1与D2基本运动模式的主要肌群熟悉PNF评价、治疗目标与治疗方案设定时需考虑的因素及应用指征了解应用PNF技术对肩关节、膝关节功能障碍、脊髓损伤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的训练方法与侧重点,小 结,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7页/共78页,掌握PNF的基本概念,基本的生理学原理,治疗原理,基本手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