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推进“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docx
-
资源ID:1284052
资源大小:19.67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强力推进“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docx
强力推进“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总体上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地六县”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宣城区域规划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规划编制、体制机制、项目建设、交流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我们也感到,合作区规划建设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在实地调研和借鉴其他城市区域合作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宣城实际,形成以下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取得了六个方面的初步成效。一是规划布局初步形成。确定了“1+2+N”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1”即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2”即*两个片区,“N”即全市域联动协同发展若干组团,其中“1+2”区域的功能设计和布局基本清晰,形成一批片区、重点功能区的规划体系。二是发展共识初步达成。合作区建设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省内外关注度较高。三是合作局面初步构建。与沪苏浙等地的合作持续加强,今年以来,市政府分别与光明集团、*市政府签订了深化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浙皖组团规划建设协议,与*市等其他7地签订共建环太湖科创圈协议,*、*与*三县(市)政府签订了深化苏皖合作示范区共建协议。四是项目质效初步显现。今年以来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3个,总投资240.2亿元。军宣路改造提升、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基地、*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使用。*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五是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初步形成了五年以上工作有规划、三年工作有计划、年度工作有重点、高质量发展有方向有序推进工作的政策体系六是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形成了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市“一地六县”办协调推进、*两县(市)主动作为、市直单位全力支持的工作机制。二、问题和难点总体上看,我市合作区建设进展还不够快,缺少牵动性强的“引爆点”“压舱石”项目谋划落地,距离省委提出的“合作区要高位起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规划尚未实现从“编制”向“实施”的转变,协议尚未实现从“纸上”向“地上”的转变,合作尚未实现从“低水平”向“高质量”的转变,政策尚未实现从“初步利用”向“吃干榨尽”的转变。工作推进中具体有以下三个“难”:一是“难”在形成一个高层级“统的到位、分的清晰、统分结合”的协调推进机制。合作区规划建设需要“一市三省”多方互动、统筹联动,形成一个高效协调的推进机制,持续加强重要规划协调衔接、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省际利益协调平衡、重大政策决策会商等方面的高效协调。但目前来看,沪苏浙皖合作各有方向、各有目标、各有重点,如上海方面着力于“飞地”农业建设,常州方面着力于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方面着力于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方面着力于长三角(*)产业合作区规划建设。建立国家层面、“一市三省”省级层面等高层级的统筹协调机制尚需时日,一体化的合作共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难”在实现地理区域的“物理聚合”向思想行动“化学融合”的转化。“一地六县”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但未形成深层次合作发展的原因,实际上是合作各方发展诉求各异、较难统一。受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以及资源禀赋的差异制约,特别是现有行政壁垒和既有利益格局较难打破等因素影响,“一市三省”之间在合作诉求、项目推进、政策制定、要素供给、民生保障等方面仍不尽一致,较难形成一个各扬所长、各取所需、兼顾各方的规划方案。比如,江苏方面,他们合作的重点是生态保护。上海方面,他们合作的重点是农业发展。浙江方面,他们合作的重点存在同质竞争。尽管大将合作区定位为发展产业为主,并编制了长三角产业合作区*片区规划,但其产业与*经开区同质化明显。*片区*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主导产业,我市*经开区重点发展电子电路、汽车零部件、智能化成套装备、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重叠明显,很难形成一个理想的协同错位的产业分工。三是“难”在区域内聚合能力和要素支撑的不足制约了短期内实现“爆发式”增长。一方面,受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等因素影响,区域内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不强,造成内力不足、资源要素“吸不过来”。合作区宣城区域要发挥辐射带动和虹吸作用,必须具备“经济规模应比较可观、整体实力应比较雄厚、GDP在所属区域中应占有相当比重”等基本条件,但反观我市,撒地设市晚、加入长三角城市群时间短,经济发展体量小、基础弱、欠账多。另一方面,我们对合作区宣城区域资源要素供给和政策支持倾斜不够,造成外力不足、加速增长“跑不起来”。目前,虽然我们在思想上对区域内的发展能够做到高度重视,省里也专门出台了20条支持政策,但在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努力把政策的“文字”转变为发展的“数字”、把政策的“真经”转变为效益的“真金”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制约难题仍然凸显。比如,政策明确规定给予用地保障,但*区域在推进项目建设方面,仍存在用地指标紧缺、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大等问题。此外,基于产业发展和招引现状,我们也很难有大项目主动布局在*区域,以致该区域缺少大项目的牵引带动。对比来看,*县有吉利新能源汽车、太湖龙之梦、天能绿色制造产业园等大项目,安吉县有格力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大项目。再看“青吴嘉”示范区,成立第一年就形成了32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共同推进了60个重点项目。三、对策建议总的来说,就是要严格按照李锦斌书记提出的:“对外要把握工作主动,以苏皖合作示范区为一地六县'合作区的先行区,先局部再整体,先双边再多边,先启动再联动,推动一体化融合”的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从体制机制、项目建设、改革创新等方面,找准引爆点和压舱石,坚持以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宣所长,系统集成一体化建设新举措,着力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积极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努力打造生态绿色本底筑牢、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体制机制运转高效、创新人才向往汇聚、人民生活富足幸福的高质量发展区域,使之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重要增长极。(一)共下“一盘棋”,推动建立多方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动力源”O合作区规划建设涉及到省内省际、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要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快建立一体化合作发展体制机制,把握节奏、持续用力,推动合作区更好的建设发展。一是在宏观层面上,深入推进皖沪、皖苏、皖浙三个双边合作、积极开展多边合作。在既有合作的基础上,突出上海、服务上海,在白茅岭农场及其周边区域,围绕上海所思所想谋划工作、开展工作、深化合作。同时,继续深入抓好与苏浙的全面合作。二是在中观层面上,充分借力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更加主动对接省直各相关单位,着力在“机构建设和权力清单运用”、“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土地资源要素供给保障”、“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发展”等方面,主动争取省委编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省直部门的支持。三是微观层面上,谋划并做实合作区建设运营的主体,健全完善市级统筹、*两县(市)负责各自片区规划建设的职责明确、协调顺畅、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二)打好“四张牌”,全力锻造具有引爆效益的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压舱石”O结合当前合作实际和发展条件,找准、谋划、推进具有“引爆”功能的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一是打好“蓝色航天牌”,谋划共建航天科技产业园。二是打好“金色产业牌”,聚焦“高新绿”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打造*经开区东区和*经开区三期片区两个重要“起跳点”。破解“一地六县”规划建设难题、实现“高位起势”的关键还是要练好自身的基本功,必须做大做优做强自身产业平台,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要立足既有产业合作基础,把*经开区东区和*经开区三期片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撑点,坚持错位发展,腾笼换鸟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合力打造长三角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经开区东区要紧紧围绕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两大主导产业,建设绿色智能制造产业板块,培育具有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转移投资优选地和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经开区三期片区要以高端信息电子产业区、高端机械制造产业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区等六大功能片区,配套商务、居住、文娱等综合功能,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产城融合创新区。三是打好“绿色生态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谋划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一地六县”区域生态环境优越,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着力打造在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山”理念转化样板区,也是合作区建设的定位之一。要推动生态经济化,充分利用白茅岭农场、军天湖农场,与上海合作共建服务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特色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大平台,打造具有“引爆”功能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项目。比如,可利用光明集团在食品生产、营销方面的领军地位和品牌价值,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设高水平、高标准的长三角最大的农产品仓储、物流、冷链基地。四是打好“银色康养牌”,主动服务上海,谋划建设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以及养老需求的提升,银发经济发展将迎来巨大成长空间要主动对接上海,在合作区谋划建设康养基地,引入一批上海高端教育、医疗资源以及康养产业,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开发建设和城市治理的新标杆。(三)育好“创新苗”,一体化推进合作共赢的改革创新“试验田”。要聚焦解放思想,开拓奋进,借鉴转化沪苏浙新思路新举措,扎实推动理念上的链接。只有在思想上真正融合,才能在发展上真正接轨,要全面学习链接沪苏浙的先进理念、革新观念、国际视野,复制推广“青吴嘉”示范区改革经验,在合作竞争中把宣城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市场腹地、区位交通等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在合作对接中争取战略主动。要聚焦共建共享,协同建设“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的要求,加快推动合作区域公共服务政策协同、制度接轨,构建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环境:一是推动高端教育联合化,主动对接沪苏浙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全面提升合作区教育水平。二是推动医疗养老共享化,积极推行医疗定点机构“一地六县”互认机制,率先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探索建立跨区域医疗合作联盟,柔性引进沪苏浙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建立医疗体、医共体和专家顾问等方式合作办医,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推动惠民服务同城化。探索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同城待遇”,在身份证、驾驶证、营业执照等应用场景上实现“一码通行"四是推动营商环境优质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推深做实“我对标、我赶超”创优营商环境活动,等高对接沪苏浙,加大招商亲商安商力度,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聚焦要素保障,深入调查研究,对合作区建设重大事项、突出难题、瓶颈制约,加快探索统一规划管理、多元化生态补偿、联保共治、跨区域财税分享、存量土地盘活、要素自由流动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