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二轮专题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docx
-
资源ID:1280064
资源大小:30.44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二轮专题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docx
【二轮专题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论证分析(建议用时45分钟)一、【新高考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日:'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腌,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土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驾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辞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现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有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取材于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已传承至今。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最大特征就是以柔克刚,这即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即习练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在习练功法时注重季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功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外练一定要以内练作为基础,否则就会外强中干。阴阳理论对武术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取材于邱长文、原敏芳等的相关文章)1 .下列对材料中“武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B.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招式名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其套路富有艺术美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能和舞蹈、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合。C.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因此,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传承至今。D.现代武术的发展注重其自身的体育属性,虽然提高了武术的知名度、增加了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错,原文“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只是说不注重武术文化发展的后果,并未提到“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B.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C.文学与武术的结合。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在武术文学,武侠小说、侠义公案小说和新派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D.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充分证明了,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并分析文中内容要点能力。A项,“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错,原文“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可知",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是“春秋早期”而非“春秋时期”,“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是“春秋末年”而非“后来”;B项,“'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错,“此”指代的是“甫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原文"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可知,"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推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而不是“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D项,“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错,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内容可知,写高水平的习武者是说明“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故选C03 .下列现象不能体现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的内涵的一项是()A.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在天猫“双11”晚会亮相。B.为抵御外来侵略,霍元甲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C.八卦掌取意于易经,把八卦掌法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D.武术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须行“拳礼”,表示谦虚礼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一是指“武德”,“武德”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包括“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二是指“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且根据原文“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可知题中项“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既未体现武德,也未体现受到传统哲学文化的影响,“在天猫'双11'晚会亮相”并没有体现体育属性。故选A。4.(论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上有那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案】(1)本文采用了立论式论证方式。(2)论证结构为总分式,并列结构。(3)论证中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4)论据的选用丰富典型,说服力强,大量引用古代诗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下文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证,可分析出是“立论式论证方式”;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下文各段分别从“武术的招式”“武术套路”“武术与其他传统文化的融合”“文学与武术的结合”等方面进行论述,可分析出论证结构是“总分式,并列式“;从“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有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可分析出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从“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可分析出论证方法是“引证法”;材料二选用了“武松醉打蒋门”“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水浒传以及有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金庸、古龙的作品”等大量论据,可分析出“论据的选用丰富典型,说服力强”,从“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可分析出“引用古代诗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5.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需要我们加强理解与传承。今后对中华武术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在传承中需要注意什么?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加以概括。【答案】传承:传承技艺、传承武德、传承艺术美、传承哲学思想。注意:传承技艺应以强身健体为宗旨,切忌暴力行为。发展体育属性、商业性要适度,注重保留文化性。政府在扶持保护传统武术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回答第一问,从“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可概括出“传承技艺”;从“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可概括出“传承艺术美”;从“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可概括出“传承武德”;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可概括出“传承哲学思想”。回答第二问,从“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可分析出“传承技艺应以强身健体为宗旨,切忌暴力行为”;从“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可分析出“发展体育属性、商业性要适度,注重保留文化性”;从“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分析出“政府在扶持保护传统武术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二、【原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伴生的社会动荡、国内战争、外敌入侵,世界上很多辉煌一时的伟大文明就此覆灭。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就与自然灾害的频仍直接相关。而后来的历史研究,也证明古埃及文明、两河领域的古阿卡德帝国、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都是气候波动和生态崩溃;瘟疫的暴发,也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以及阿兹台克帝国、印加帝国的迅速瓦解。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称作“韧”的精神。这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在大一统国家出现的前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针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各抒己见,提出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种种方案,形成了数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百宝箱”。其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代表思潮,就是儒家和道家。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已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东亚“儒学文化圈”在近代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删,而莫之能止”,当今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够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实际上,瘟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病”,一种“文明病”,它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地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而近三百年间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一,也是对自然的征服、资源的掠夺、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严重的时期。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这种整体主义的生态自然现,能够纠正“生态扩张主义”的偏失。(摘编自王学典不倒的精神长城一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心理和社会意识,“韧”的精神能战胜资源短缺、灾难频繁。B.中华民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与中国积淀下来的'韧的精神不无关系。C.在“韧”的精神中,儒家思想为外向进取型的;而道家思想属内向保守型的。D.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契合,但它否认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暴露了其局限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韧'的精神能战胜资源短缺、灾难频繁”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韧的精神”,选项的说法曲解文意。且原文中说的是“这种'韧'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可见,“韧”的精神使中华民族渡过困境、灾难和变革,“战胜”一词夸大事实。C. “道家思想属保守型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致、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可见道家思想是“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选项的说法无中生有。D. “否认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可见儒家思想并没有否认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选项的说法偷换概念。7.(论证分析)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由自然灾害及其伴生的灾祸引发诸多文明覆灭说起,提出问题,再揭示答案。B.文章不仅指出“韧'的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还分析了"韧''性特质的成因。C.文章具有辩证性:既肯定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也批评其在严峻的战疫中的局限性。D.文章综合运用了引证、例证等论证方法,丰富了文章内容,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批评其在严峻的战疫中的局限性”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可见,文章批评的是儒家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批评儒家思想在“战疫中的局限性”。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这种“韧”的精神,中华民族就难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安然渡过各种困境,延续至今。B.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这与中国道家“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观点截然不同。C.中国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它所强调的自然秩序高于社会秩序,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今天更显珍贵。D.在当今时代,要想纠正“生态扩张主义”的偏失,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可以借鉴道家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它所强调的自然秩序高于社会秩序”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道法自然可见,“道法自然”强调的是社会秩序要适应自然秩序,而不是“高于”社会秩序。选项的说法曲解文意。三、【原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来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叫子,罚球。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各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所谓TeStCase。在这种情形里自然不发生道德问题了。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扶的职业。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现念相差很大。我在前几篇杂话中已说过,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当然,在理论上,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有一位兼司法官的县长曾和我谈到过很多这种例子。有个人因妻子偷了汉子打了奸夫,在乡间这是理直气壮的,但是和奸没有罪,何况又没有证据,殴伤却有罪。那位县长问我,他怎么判好呢?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乡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坏事绝不会到衙门里来的。这些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却会在乡间为非作恶起来,法律还要去保护他。我也承认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实。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着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制定法律,其目的就是保护个人权利,因为个人权利是不可侵犯的。B.乡土中国是稳定不变动的,生活在传统观念中的中国人对于变化的规则不能适应。C.在农村,法律和传统伦理是矛盾的,这使得现代司法制度在农村无法真正建立。D.现代法律与时俱新,强调人人平等,司法又有特定程序,这都是令乡人感到隔膜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乡土中国是稳定不变动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C. “这使得现代司法制度在农村无法真正建立”错误。依据原文“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可知,应是“不能彻底推行”。D. “这都是令乡人感到隔膜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可见,令乡人隔膜的是“知怎样利用法律”。10.(论证分析)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引用当时乡下发生的真实案例,是为了说明在乡下现代法律与传统伦理的矛盾。B.费孝通的文章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生动具体的分析,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C.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结构全文,将传统农村与现代都市的不同作为论述的基础。D.文章末段针对现实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文中所提的问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结构全文”错误。原文并非主要讲“传统农村与现代都市的不同”,并没有运用“对比”手法。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时的农村,诉讼增多,人们利用法律来为自己谋利,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B.费孝通对于新的司法制度在农村的实践心怀忧虑,认为法治秩序不能脱离社会基础。C.在传统农村,人们遇到纷争,一般并不选择打官司,而是寻求传统的调解方式。D.“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的这句话是不符合现代的法律观念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错误。依据原文“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来看,并不是“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