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市2022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docx
某某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为深化营商环境建设“3090”工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增强区域竞争力、社会创造力,根据某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某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的通知(苏发(2022)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泰省心”营商环境品牌建设,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以“一年做几件事”“几年做一件事”的工作韧劲,唯实唯勤、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解决一批影响本市营商环境的痛点、堵点问题,持续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难题,切实提升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为“打造产城融合、'三生'协同的标杆城市”提供更有力的环境支撑。二、主要任务(一)政务环境方面,开展“政务服务提速增效行动”围绕解决部门服务意识、协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企业、群众在推进改革、优化服务方面的获得感不强等问题,积极推动审批提速、服务提质、效能提升等改革举措,打造更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省时、省力、省心。1 .扎实推进综窗改革。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综合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市场准入、不动产登记一窗综合改革。同步拓展综窗改革试点范围,在医保分中心和某镇为民服务中心实现“综窗式”实质化运行。(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2 .深化“一件事”改革。拓展8个民生、准营类某特色“一件事”,将涉及的相关审批事项打包,提供套餐式、主题式服务,由一个牵头部门统一受理、配合部门分头办理,优化办事流程。打造“我的不动产”精品“一件事”,加快打通部门间业务系统,规范相关标准,加强电子证照、电子签名、电子印章应用,推动“一件事”线上全流程办理,并逐步向移动端延伸。(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3 .提升行政权力事项下放效能。深化行政权力事项下放工作,注重规范、整合,同步制定配套保障措施,强化人力、财力等保障,做好全流程指导,确保接得住、管得好。定期开展效果评估,对承接效果不好或企业获得感不强的权力事项按程序收回。进一步梳理高频审批事项,向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个性化前移,依托市镇村三级联动平台,扩大联动范围。(牵头单位:市委编办、市司法局、市行政审批局)4 .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把实体大厅、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办事平台融合起来,推动审批智能化、服务自助化、办事移动化。在提升涉审事项“不见面”审批和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覆盖率的同时,同步提升各类系统的稳定性、便捷度,并允许企业自主选择线上、线下办理方式。(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大数据管理局)5 .强化审批服务联动协作。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等涉及两个以上单位或同一单位多个条线的审批事项,明确牵头单位或条线并向社会公示,做好统筹协调,减少企业跑动;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高效便捷的工作机制,推进“多评合一”“多测合一”“多证齐发二(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委)6 .提升建设用地报批和项目推进效率。优化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流程,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街道)、园区职责,规范报批流程,推行“提前办”“穿插办”,推动建设用地报批提速增效。按照乡镇(街道)、园区与投资单位签订的投资发展监管协议要求,厘清政府和市场权力责任边界,试行政府、属地、业主单位服务、承办事项承诺制,并全程闭环管理评估。(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市行政审批局)7 .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和服务。制定工程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与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合并办理指南,设立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综合受理专区,统一收件、发件,同步咨询,同时出具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通知书和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认可证,解决多头跑动、多头提交的难题。(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行政审批局)8 .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数据运行质量。强化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运用,杜绝逾期件、补录件、秒办件和“体外循环”“线下办理”情况的发生。(牵头单位:市住建局)9 .优化水电气网报装接入。推行水电气网业务联合办理,推动在市政务服务大厅和政务服务平台提供联合申请服务,一次性完成水电气网现场查勘、验收、开通等服务。严格执行泰州市建设项目水电气暖接入工程费纳入土地储备成本操作办法(试行),落实电力工程接入费用分级承担。(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行政审批局、市供电公司)10 .提升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效能。聚焦与企业、群众密切联系的窗口一线工作人员,强化培训练兵,提高业务水平和沟通能力,强化履职担当精神和“店小二”服务意识,克服“避责思想”,提倡“用户思维”,变“守线把关”为“积极担当”,努力实现主动、优质服务,多为企业、群众想办法、出点子、解难题,提升满意率。(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及各窗口单位)(二)政策环境方面,开展“要素保障协调增效行动”围绕解决惠企政策不精准、落地难,企业融资渠道少、获批难,一线员工招聘难、流失多和土地、能耗、污控、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积极作为、创新服务、高效服务,打造更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让涉企政策更接地气,使要素供给更具获得感。11 .建立“企业服务快速响应机制”。深化“一企来”企业服务热线建设,对企业和群众诉求做到接诉即办,强化涉企政策精准解读和问题分析研判,进一步提高诉求办理效能和群众满意率;发挥好营商环境监督员作用,不定期组织监督员进园区、访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和群众的诉求期盼,拓宽政企沟通渠道;持续开展“三服务一优化”走访活动,与企业家、投资者深入交流,摸清项目进展和企业运营情况,梳理发展痛点问题和政策落实情况,协调解决难点问题。(牵头单位:市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市工信局、市发改委)12 .强化涉企政策审核清理机制。制定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应当经过合法性审核,除依法需要保密外,应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听取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消费者等方面的意见。涉及市场准入和退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应全面进行公平竞争审查,防止排除、限制市场竞争。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抽查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动态清理妨害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有悖于平等保护原则以及不符合“放管服”改革和某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精神的相关政策文件。(牵头单位: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13 .提升涉企政策的获得感。切实做好上级和本地各类惠企政策的宣传解读、对接辅导,提升政策的知晓度。建设并推广“泰企惠”企业服务平台,及时梳理公布各项惠企政策,依托大数据标签主动甄别适用对象,实现“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工持续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符合条件的企业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政策;对确需企业提出申请的,合理设置并公开申请条件,简化申报手续,加快实现一次申报、快速兑现,提升政策的到达率和感受度。(牵头单位: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工信局)14 .强化用工服务保障。常态化开展“直播带岗”“智慧就业地图”等新型招聘服务模式,深入推进新型学徒制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LI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20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00人,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650个,创业培训1900人次,发放富民创业贷款2100万元。(牵头单位:市人社局)15 .强化土地、能耗、污控等资源要素保障。统筹整合全市资源要素,存量挖潜、增量上争、集中管理、精准配置、合理流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积极盘活低效闲置用地。以能耗“双控”、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政策倒逼和引导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两高”项目开展分类处置,强化闭环管理。实行要素跟着项目走,对符合某市产业强市特色发展“123”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的六大产业领域项目,优先保障用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供给;对其他类型的优质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将资源要素统筹优先用于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高和含“碳”量低的项目。(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泰州某生态环境局)16 .提升直接融资金融服务能力。谋划新一轮企业上市五年行动计划,修订完善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动态培育拟上市后备企业,全年力争完成上市1家、报会1家、报辅1家。鼓励上市公司加强再融资和兼并重组规划,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市级双创引导母基金+园区子基金”的产业基金体系,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17 .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制定某市创建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工作方案,力争全省首批碳减排信贷支持计划落地某。构建碳账户监测体系,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升绿色贷款占比。全年累计实现入库绿色企业数200家、项目20个,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30亿元,创新符合地方特色的绿色信贷产品3个。(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某支行)18 .持续加大创新支持力度。继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供给,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新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不少于10家,年内新增12家列入省新型研发机构统计名单。精准挖掘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深入开展科技人才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开展高质量产学研对接活动20场以上,签订科技合作协议60项以上。在推动“苏科贷”“积分贷”的基础上,拓展“高企贷”业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牵头单位:市科技局)(三)市场环境方面,开展“降本减负增效行动”围绕解决严重失信主体占比较高、涉审中介服务质效较低、融资难等问题,通过进一步规范服务、缩短时限、强化监管,不断降低企业运行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等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二19 .优化企业开办体验。加快开展市场主体智慧登记,通过名称自主申报、经营范围勾选、住所信息在线核验等手段,建立申请方式多样化、审查核验智能化的快批快办、无人干扰的登记新模式。以提升体验感为目标优化线上一网、线下一窗服务体验,加大电子证照互认互信,推动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助力企业开办一件事集成服务,确保企业开办0.5个工作日办结率100%。(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20 .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降低市场主体退出的交易成本。探索长期吊销未注销企业公益诉讼强制退出举措。开展企业“1+N”注销套餐,以“1”张营业执照为核心,实现“N”张准入类许可证件联办注销,构建系统集成的企业注销套餐体系。(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21 .全力做好稳外资稳外贸工作。践行“服务帮办、马上就办”服务理念,发挥外资工作专班作用,加快重点外资项目落地建设。充分发挥外商投资投诉工作机制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不公平对待外资企业问题,维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鼓励全市小微外贸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用好金融工具,降低外贸出口风险。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发展,鼓励外贸企业触网销售,深化与跨境电商平台合作,推动全市跨境电商企业成为外贸新增量。(牵头单位:市商务局)22 .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便捷服务。聚焦企业开办、获得信贷、财产登记、办理纳税、信用修复、年报年检、企业破产、企业注销等全生命周期关键事项或环节,梳理编制企业全生命周期维护一册通,明确每项办理内容的办理单位、主要事项、基本程序、咨询电话等内容,提升企业办事的便利度。(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局)23 .建立低成本、多样化、更便捷的融资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保险业务,建立覆盖交易、评估、咨询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比上年度增加50%。常态化摸排企业融资需求,不定期开展金融政策宣传及银企对接活动,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实体化运作水平,为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全年新增贷款100亿元以上。进一步推动中小微企业“信易贷”工作,探索开展优质行政村整村授信,扩大信用贷款规模,实现产融平台企业注册量达14800家,授信金额达30亿。(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人行某支行、市发改委)24 .优化纳税服务体验。打破属地服务限制,将所有办税服务厅定位为通办场所,坚决贯彻审核审批“一口进、一口出”原则,减少高频税费事项跨机构流转。依托大数据标签主动甄别,实现税务政策宣传辅导精准推送。强化电子税务局操作应用培训。(牵头单位:市税务局)25 .进一步“减费降负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大清费减负、助企纾困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泰州、市出台的取消、停征、免征、降低、缓缴收费,对依法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和涉企保证金,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动态调整。从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提升、深化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融合、打通信息渠道互联共享等方面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进一步减轻各领域物流成本。(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交运局)26 .开展严重失信主体专项治理。坚持依法依规、分类施策、合力共治、长效管理,按照“谁认定、谁指导、谁整治”的工作原则和“条块结合、协同发力”的推进机制,核查分析和动态清理我市严重失信主体和受行政处罚企业名单,采取退出、帮扶、约束等分类处置措施,加快减少存量,有效控制增量,确保严重失信主体数量占全市注册企业数量降至1%以下。(牵头单位:市发改委)27 .提升涉审中介机构运行质效。强化实体中介超市标杆引领作用,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结合中介机构星级评价、服务能力和主管部门推荐意见等,做好实体中介超市入驻机构的优化设置和调整,加强入驻机构的动态管理,提升中介机构执业水平和信誉度。主管部门要做好在本地执业中介机构的备案审查工作,围绕执业质效、从业人员资质情况、合同履约情况等,定期对备案在册的中介机构进行督查,并强化审批项目的台账管理,及时记录、通报、惩戒中介机构弄虚作假、失实违规等情况,倒逼涉审中介机构服务质效再提升。强化涉审中介机构的分类管理,对服务质效好的中介机构强化宣传。(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行政审批局、市应急管理局、泰州某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气象局、市水务局、市委政法委)28 .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推广部门集中采购和框架协议采购方式,不断提升政府采购工作质效。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经协商约定可以提高政府采购合同预付款比例,采购货物原则上不低于30%、服务不低于10%,助力企业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影响。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整治工作,加强交易市场和施工现场“两场联动”,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制定行政监督意见书和行政监督提醒函,建立“一书一函”常态化监管机制,压实建设单位主体责任。(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四)法治环境方面,开展“司法执法效能提升行动”围绕解决长期未结破产案件多、结案率低、执法检查频次高等问题,注重提升审执、破产办案效率,健全规范高效包容的监管体系,打造更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让企业发展更安心。29 .清理破产积案。畅通市场主体破产退出通道,积极清理三年以上长期未结破产案件,建立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机制,强化府院联动,多渠道筹措破产经费,解决无产可破企业管理人报酬难题,做到长期未结案件“应清尽清、应结尽结二深入推进“危企涅槃计划”,因企施策、对症开方,盘活优质资产存量,充分释放经济新动能。(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法院)30 .健全多元涉企纠纷解决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民商事纠纷通过调解、仲裁、公证等更经济、更灵活的方式及时解决。(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工商联)31 .提升审判执行案件结案率。加大对超长期未结案件的清理督查力度,定期梳理简易程序超过2个月,普通程序超过4个月的案件并通报提醒,提高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严格审查审限变更佐证材料,压缩案件办理周期,坚决杜绝案件隐性超审限。持续打击拒不申报或虚假申报财产、逃避执行、抗拒执行等违法行为,提升执行质效,确保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5%以上,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合格率达到100%。(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法院)32 .降低行政诉讼败诉率和政府失信案件数量。定期与医药高新区法院、泰州中院沟通对接,及时跟踪了解本市行政诉讼案件情况,梳理涉诉行政行为类型,分析成因,及时指导、提醒相关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并做好事前调解和事中化解工作,大力压降行政诉讼败诉率。持续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治理,按季度查询政府机构失信情况,防范和化解政府失信风险,确保全市政府机构失信案件“清零二(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司法局、市发改委)33 .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等有效结合,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做到监管科学有力,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拓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范围,将各部门检查频次高、对企业干扰大且适合合并的检查事项全部纳入跨部门联合抽查范围。贯彻落实某省重点领域信用监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探索适合本地的信用监管路径,形成某特色重点领域信用监管方案。(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34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编制针对市场主体的年度行政执法检查计划,并向社会公布。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对能够通过非现场监管方式实现监管效果的事项,不再纳入现场检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加大对随意执法、处罚畸轻畸重等行为的查处力度。积极落实涉企轻微违法行为免罚、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减轻处罚“三张清单”,综合运用政策辅导、行政建议、警示告诫、规劝提醒、走访约谈、行政回访等方式,加强对企业行政执法的事前培训服务和事中指导帮扶。(牵头单位: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五)人文环境方面,开展“友好型城市建设行动”围绕解决政商交往仍待规范、人才保障、生活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人才培育招引机制,强化基本公共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造亲商安商宜居环境,建设友好某,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35 .激发企业家精神。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突出贡献的宣传报道和荣誉激励,弘扬“厚德、崇文、实业、创新”新苏商精神,激励新生代企业家、二代企业家茁壮成长,努力造就一批泰商典范。常态化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积极收集梳理问题难点并做好反馈跟踪,形成政企良性互动、企业家建言献策的良好氛围。支持和引导企业家践行新发展理念,组织开展“智改数转”“绿色转型”等培训,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认真贯彻外来投资者“一卡通”制度,在子女教育、医疗、税务、落户等方面提供优质贴心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尊重企业、关心企业、支持企业”的鲜明导向。(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工商联)36 .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积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坚持“少捕慎诉慎押”,尽量减少司法办案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和影响。深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督促帮助企业整改问题、排除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依法保障企业家的诉讼权益,同时对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企业家,在其履行义务后,及时恢复其信用。(牵头单位:市检察院、市法院、市公安局)37 .落细落实人才新政“双十条二制定人才新政“双十条”实施细则,上线运行“青才某”服务平台,组织企业申报“人才强企年卡”,积极推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580名,国家级人才20名以上。探索实施“人才落户一件事”,设置并运行“青才驿站”,为来泰求职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就业指导+城市融入”的一站式服务。(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团市委)38 .用心打造共享可及的公共服务圈。全方位强化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体系支撑。启动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投用一批新校区,加快提升优质学位供给能力。深入推进医共体建设,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形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打造县乡村三级衔接互通、功能互补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按布局建设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提档升级全市17个乡镇(街道)多功能运动场,更新全市150个健身网点,加快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推动实现城乡一体化“10分钟体育健身圈”。(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文体广旅局)39 .精心构筑城市精神高地。深入践行“三个不相信”城市精神特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城乡品质提升年”活动,共筑“泰有爱”等志愿服务品牌,发挥先进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注重仪式感、强化责任感、激发荣誉感,推动城市气质更好彰显。(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40 .构建政商交往新常态。落实某市政商交往正面、负面清单,加强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开展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突出问题2022年度“清风行动”,精准选择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小切口”集中开展专项治理和监督。开展营商环境领域纪律作风整治,以整顿懒政怠政、不担当不作为、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等阻碍市场良性发展的纪律作风问题为切入点,查处严重破坏政商关系、损害营商环境的违规违纪行为。认真落实容错纠错、激励鼓励机制,积极提倡宽容失误、鼓励担当的鲜明导向,激励全体公职人员主动担当作为,积极选树政商交往中的先进典型,强化正面引领,推动政商良性互动,积极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良好政商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牵头单位:市纪委监委、市党政督查室)三、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全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的统筹领导和组织协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来推进,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履行好本部门本单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研究部署、细化工作举措、强化推进落实。切实发挥好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在常态化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专项推进。(二)凝聚工作合力。各部门、单位要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加强沟通,按照各自职责,围绕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的工作要求,全面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积极探索惠企便民的新经验、新做法,实现全市营商环境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同时,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单位)的沟通,及时掌握最新的工作要求,积极反馈本地的亮点举措、特色工作,努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和认可。(三)严格督查考核。对照省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不定期组织指标牵头部门进行分析研判,根据本市工作实绩及时进行整改提升。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纪委监委、市党政督查室每季度对各部门(单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进行督查,检查评估在贯彻行动方案、服务企业、群众过程中的不担当不作为、不合规不合法行为,并严肃追责问责。充分发挥考评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激励和督促作用,优化考评方式,继续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四)加强宣传推介。将营商环境宣传推介纳入全市宣传工作重点,调动各方积极性,依托各类平台媒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宣传格局。广泛宣传上级及本市营商环境政策措施,及时总结本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和特色举措,形成全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某营商环境的感知度、影响力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