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6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doc

    • 资源ID:1163694       资源大小:247.35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6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doc

    -目录一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3二设站地区的地形及地质采矿条件3三观测站设计时所采用的开采沉陷参数3四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3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3六工作测点和控制点的构造和埋设方法3七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连接设计3八观测站日常观测方案,3九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3一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矿 6200 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 6200 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展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二设站地区的地形及地质采矿条件6200 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 2 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局部别为 3 煤的一采区 1308、1310、1312 采空区和二采区 2310、2311、2312 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 工作面根本沿倾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 623820 m ,走向宽为 46129 m ,煤层厚度 0.701.33 m ,平均 1.10 m ,煤层倾角 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 196.16 m 。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 。2 煤与下伏 3 煤的层间距一般为 21 m 。6200 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 43 m 左右,冻土深度 0.4m 。三观测站设计时所采用的开采沉陷参数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走向移动角 d=75°,上山移动角 g =75°,下山移动角 b =75°-0.6 a ,表土移动角 f =45°,充分采动角y 1=y 2=y 3=55°,最下沉角q =90°-0.5 a。四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1. 观测站设计原则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围;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围以外,埋设要结实。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以下。6测点埋设要结实,设在以东围的观测点与地表同步移动。2. 观测线位置确实定根据观测站设计原则,在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布置三条观测线。倾斜观测线:A号观测线位于“6200运输右侧60m;走向观测线:B号观测线位于距离开切眼325m的采空区上方,C号观测线位于详见图1、2。图1倾向观测线A号观测线剖面图图2走向观测线B号观测线剖面图图3走向观测线C观测线剖面图3. 观测线长度确实定根据"煤矿测量试行规程"第217条规定,调整、取。以剖面法求得A号和B号观测线长度:A号观测线长度按下式计算:式中h表土层厚度;H2上山工作面厚度。 B、C号观测线长度计算为:·式中H0工作面平距厚度;工作面走向长度;刀把处开切眼长度。五确定观测点间距1. 根据国外对开采沉陷的大量研究,开采深度越大,地表移动越平缓,观测点间距可以越大,反之成立。因此国外一般根据开采深度确定观测点的密度,见表一:表格1开采深度/ m点间距离/ m小于 5055010010100200152003002030040025400 以上35六工作测点和控制点的构造和埋设方法1. 控制点和工作测点构造所有控制点和工作测点全部为混凝土予制桩,钢筋露出水泥桩的高度为5mm,如图4和图5。图4控制点图图5工作测点图2. 埋设方法1埋设控制点应用全站仪根据施工测量要求按设计坐标在实地标定其位置,工作测点用全站仪标定,尽量使其中心位于同一方向线上,用木桩做标志;2挖坑前先把点位引到1米外的四个临时十字桩上,在所标定位置挖一直径为0.5m左右,控制点坑深为0.7m以上、工作测点坑深为0.5m以上的坑,坑底捣实,先铺一层0.1米厚的混凝土后放置予制桩,并用混凝土固定工作测点及控制点周围,固定高度分别为0.3m和0.5m;由十字桩拉线指示测点位置,控制点的偏心不要大于1cm,工作测点偏心不要大于5cm。观测线上为三个控制点时,先埋设两端点,然后用全站仪标埋中间控制点;(3在整个观测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控制点和工作测点严加保护,如有破坏应及时补埋。七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连接设计八观测站日常观测方案在首次和末次全面观测之间适当加密水准测量次数,为判定地表是否开场移动,在回采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相当于0.10.5平均开采深度,即工作面回采38m),在预计可能首先移动的地表,选择假设干个工作测点,每星期进展一次水准测量。重复水准测量的时间间隔,视地表下沉的速度而定,一般是每隔13个月观测一次。在移动的活泼阶段,还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增加水准观测次数。观测站的各项观测,一般情况下可参照表3的程序进展。为了保证所获得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每次观测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完成,特别是在移动活泼阶段,水准测量必须在一天完成,并力争做到高程测量和平面测量同时进展。表3观测站观测程序观测时间观测容观测时间观测容设站后1015天与矿区控制网连测地表移动活泼期全面观测加密水准测量采动影响前全面观测、预测地表移动衰退期水准测量地表移动初始期水准测量地表移动稳定后全面观测注:地表移动稳定后指6个月地表各点的下沉值均小于30mm4) 地表裂隙调查及井下工作面测量调查记录产生裂缝的日期、位置、长、宽、深及其变化过程,并拍摄图片。在每次地表移动观测的同时,应在井下测定工作面的推进位置、采厚和采高等采煤状况,并每周测定一次实际回采上限的位置。九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成果预处理,必须在外业成果无误的根底上进展。观测数据的处理工作包括计算和绘图两局部。1观测成果的计算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在进展业数据处理之前,应对野外观测成果再次检查,然后进展各种改正数的计算和严密平差计算。(1) 观测数据的预处理观测数据预处理主要是计算各测点的高程、相邻两测点在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然后计算各测点的移动和变形值及下沉速度等。对于全站仪而言,观测数据的处理除须参加气象改正和斜距改正之外,其余的计算和常规方法一样。有关气象改正和斜距改正的具体计算方法参看全站仪使用说明书。(2) 移动和变形计算观测数据经过预处理之后,便可计算观测线上各测点和各测点间的移动和变形值。移动和变形计算主要包括:各测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相邻两测点间的倾斜和水平变形,相邻两线段或相邻三点的曲率变形,观测点的下沉速度等。各移动和变形计算公式如下:次观测时点的下沉,mm式中号点的下沉值;、分别为首次和次观测时号点的高程。相邻两点间的倾斜,mm/m式中号点至号点的水平距离;、分别表示号点和号点的下沉量。号点附近的曲率,即-1号点至+1号之间的曲率 =, mm/m或/m式中、表示+1号点至号点和号点至-1号点的倾斜;、表示+1号点至号点和号点至-1号点的水平距离。号点的水平移动=-,mm式中号点的水平移动;、分别表示次观测时和首次观测时号点至观测线控制点间的水平距离,用点间距累加求得。号点至+1号点间的水平变形=, mm/m式中、分别表示+1号点至号点在首次观测时和次观测时的水平距离。号点的下沉速度,mm/d式中、分别表示-1次和次观测时点的下沉值; 两次观测的间隔天数。号点的横向水平移动=-,mm 式中、分别表示第次观测和首次观测时号点的支距值。横向水平移动是垂直于观测线方向的水平移动,计算时需注意正、负号。每次观测完毕之后应及时进展移动和变形计算,计算数字3地表移动变形参数确定地表移动变形计算之后,绘制移动变形曲线图和下沉速度曲线图。在图上可确定出移动变形的角量参数有:移动角、边界角、裂缝角、最大下沉速度角、超前影响角等,通过专业程序计算求得的地表移动预计参数有: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主要影响角正切、拐点偏移距等。2绘图工作根据每次观测的计算结果绘制CAD曲线图,由这种曲线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沿观测线(主断面)的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特征及其开展过程。绘制移动和变形曲线图时,选择竖直比例尺的原则是:使绘制的曲线能清楚的反映出移动和变形的分布规律,并便于分析比拟。水平比例尺与观测站平面图一致。曲线图和观测线断面图应绘在一起,以说明各种地质采矿条件对移动和变形分布形态的影响。断面图的竖直和水平比例尺与井上下对照图的一样。在断面图上应标出地面,测点及其编号,松散层厚度,岩层柱状,采区位置,开采厚度,各次观测时的工作面位置及采区周围的开采情况等。在观测站平面图上应表示出:测点的实际位置,地形,地物,钻孔,保护煤柱边界限,每次观测时的工作面位置,回采边界,地表裂缝,塌陷坑的形态及出现日期,并根据实测的移动和变形值勾绘等值线图。每一次观测后,要及时进展计算和绘制移动、变形曲线图。观测站观测工作全部完毕后,为了求出最终结果,应对每次观测结果进展综合分析,以便获得观测站受开采影响产生的移动、变形的开展过程,以及移动和变形的最终值。绘制移动、变形曲线时,具有正号的移动、变形值绘在水平线的上方,负号值绘在水平线的下方,但下沉值除外。图6根据观测成果绘制的移动、变形曲线示意图。绘图展点时需注意:下沉是展在测点的正下方;水平移动是依据其正、负号分别展在测点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倾斜和水平变形是依据其正负号展在两测点间中点的正上方或正下方,曲率是依据其正负号两相邻线段的不同情况展点;当相邻两线段的长度相等时,曲率点展在中间点的正上方或正下方。绘制下沉速度曲线时,按下沉速度值,在两次观测时间间隔的正中间展点。3提交成果观测站的实测资料经过数据处理后,可求得以下成果:1地表移动盆地的围、形状、大小,以及各种角值参数边界角、移动角、裂缝角、最大下沉角、充分采动角等;2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的移动和变形分布及其特征,移动和变形值的位置;3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移动和变形的开展过程及其相应的主要动态参数起动距、超前距、超前影响角、滞后角等;4地表移动过程中,地表移动速度的变化以及与工作面的相应关系;5地表移动各个阶段初始阶段、活泼阶段、衰退阶段的持续时间以及地表移动持续的总时间;6工作面开场回采到地表开场下沉的时间等。. z.

    注意事项

    本文(6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doc)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